《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共六卷,包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詹子庆著的《夏史与夏代文明》用理性的视角向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夏史与夏代文明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 图书 | 夏史与夏代文明/书馆考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共六卷,包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战国史与战国文明》,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詹子庆著的《夏史与夏代文明》用理性的视角向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夏史与夏代文明的灿烂辉煌的文化。 内容推荐 《夏史与夏代文明》内容提要: 一部夏史,始终纠缠在传说和信史的困惑之中,研究者们常常摇摆在历史与传说之间,时而打开了时空的隧道,时而又掩闭其门、另辟蹊径,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大家为了弄清夏史的真相,艰难地向前跋涉着,逐步看到了夏史的曙光。 《夏史与夏代文明》作者詹子庆。 目录 1 在历史和传说之间跋涉 一 代代相传的接力棒 二 不同角度的聚焦 2 史籍中的吉光片羽 一 《诗》《书》传诵 二 珍贵的记闻 三 夏世谱的流传 四 先秦诸子的夏史观 五 《夏小正》与夏历的瓜葛 六 “奇书”也有不奇处 七 司马迁的首功 3 手铲释天书 一 打开尘封的历史 二 古都郑州遗址的惊世发现 三 豫西调查记 四 热潮滚滚来 五 任重而道远 4 夏族的起源 一 鲧的传说 二 夏族探源 5 夏代兴亡 一 大禹事功 二 传子制的确立 三 甘之战 四 夷夏之争 五 少康中兴 六 孔甲乱夏 七 夏桀灭亡 6 早期国家形态 一 从族邦到王国 二 “夏后氏官百 三 “天下共主”的地位 四 贵贱有等的社会结构 五 “夏礼吾能言之” 7 夏代地域及其邦盟 一 《禹贡》“九州” 二 王畿和中心统治区域 三 夏文化圈 四 方国林立 8 华夏文明之光 一 农业文明 二 青铜文明 三 玉石制造及其他 四 夏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附表 夏世系表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夏史与夏代文明/书馆考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詹子庆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95310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6 |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4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22.0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30 |
| 宽 | 175 |
| 高 | 17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