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字的幻景
内容
编辑推荐

戴阿宝,1960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研究》杂志编辑。《文字的幻景》作为作者知天命之际的人生感悟,文字间充斥的是一种宁静平和的处世,一种波澜不惊的视野,一种从容有秩的心态。

内容推荐

《文字的幻景》出版源于作者戴阿宝年近半百之际的一些生生活感悟

读别人的东西多了,看的东西多了,眼高手低成为一个顽疾。真正到自己拿起笔,那份踟蹰、那份惶恐是少有的。平时看别人文章里的满眼问题,恐怕在自己写下的文字里一样也不会少。于是,电脑前的打字常常不是喜悦而是失望,不是兴奋而是伤感。戴阿宝就是在这样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心境下,整理这些东西的。

读《文字的幻景》看作者如何在文字之间寻找乐趣。

目录

辑一 渲染

我为什么放不下一百年前的鲁道夫·奥伊肯?

乔姆斯基的“肉搏战”与公共领域的限度

埃菲尔铁塔的远眺

墨菲与清华园空间的跨越

物何以也能“文明”?

友情化理论旅行政治学之可能

身体的“拍拖”:汪民安与尼采

刘禾的话语政治与一个汉字的档案学诠释

陈徒手构造的文字与意义

《老子》给了王蒙什么“帮助”?

辑二 鼓嗓

09回首,我欣赏的一个字:被

国家记忆与个体记忆

口水战之外的闲事与闲言

“官进学退”的学术生态

下跪门:从人的艺术到人的行为艺术

杨祖陶的手工作坊与邓晓芒的电脑终端

气候风暴:一场房间里的“讲政治

我们为什么要仪式化地生活?

“假恋”与真假之间的游戏

消费社会与公共空间的女性如厕

吉他、通道与“西单女孩”

2012:美国人要把什么留给未来世界

王安祈与台湾京剧的前程

媒体于丹:审美去魅时代的一抹暖色

官本艺术与赵本山小品的意义

张艺谋生命中的那棵“山楂树”

辑三 宛转

我所采访的李泽厚

大师与饭碗

人死后的“活”法

狗的生存哲学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三八节”有感

母亲与她的家族史写作

咖啡馆: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情调

捍卫情感

后记

试读章节

近来,媒体在热炒一系列中国学界和与学界有关的涉“假”事件,波及的都是明星类学者和老板,从汪晖、朱学勤的“剽窃门”到唐骏的“学历门”,一时问学界、职场内外沸沸扬扬,给人的感觉像是在逛大集,既热闹又好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客除了几分悠闲,还有几分帮闲,无非是想看看到底这真假难辨的戏码能唱到何时,到底还能从中获取几分快感。当然,也有秉持正义者,大声疾呼,应该彻底把造假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全民共讨之。我固然非常钦佩这样的公共斗士,但却生出难以抑制的悲观情绪。大家都知道,要想如人愿地把真假搞得一清二楚,把任何假的东西统统斩草除根,怕也没那么容易。水至清则无鱼。这世上要是没有了假戏码,真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而人的生活恐怕也会变得索然无趣。

其实,谁的心里都明镜似的,“假”在当下的中国已经蜕变为“真”,具有了“真”的面目和身价,反倒是那个昔日理直气壮而如今可可怜兮兮的“真”开始受到人们的排斥、躲避乃至摒弃,不时招来敌视的眼光,听到辱骂的声音一“不懂事”、“傻瓜”、“不识时务”等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假戏真做”成为常态。不信你想想看,就连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的歌唱都用“假声”,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还有什么不能“假”起来?!为官之假,不仅在于官场上大讲官话、套话,而且还有假指标、假数据、假政绩,换来的是真升迁;为商之假,不仅有假广告,而且还有渗透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假产品、假承诺、假交易,换来的确是真发财;为学之假,不仅有肆无忌惮的作弊、剽窃,而且还有真伪难辨的假学历、假奖项、假发明,换来的确是真名誉.如此,假的本领和能量可见一斑,也大致明了,为什么今天中国人是那么热衷于求假、爱假、崇假;为什么假是如此的受到追捧、如此风行!

假与真其实是一个事情的两面。常言说真理再向前迈一小步就是谬误。人们通常以为真假之间泾渭分明,真理越辩越明,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仅仅从一个角度想想真假问题,就知道其中的难缠之处了。如果假是那么容易被识别,是那么容易被清除,人们何必还要殚思竭虑地思考如何维护真的地位和尊严?假与真之间的猫捉老鼠式的游戏不知玩掉了多少历史时光。假冒充真、遮蔽真,假拼命戏仿真、取代真,历来如此,如今更甚。有一种学问叫哲学.就一直纠缠在真假之间,可以说深深地陷入真假的泥淖。它尝试用人的高贵的理性打假,去伪存真,甚至都到本世纪了,还有一个叫胡塞尔的哲学家发明现象学,主张所谓的现象还原,丰张本质直观。在我看来,这无非是备受真假问题骚扰而殚思竭虑解决困惑的一种努力。当年,唯物丰义之所以理直气壮地批判唯心主义,就是感觉自己真理在握,能够发掘事物背后的本质,也就是拥有真的发现权和发布权,而唯心主义完全依靠主观,是与人们的日常感觉和身边的物理事实经常对不上号的,不真。P189—P191

序言

在年近半百之际,我突然有了把自己近两年来写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文字整理一下、出版一个集子的想法。尽管近一段时间受眼疾的困扰,但我还是忍受着不适坐在电脑前。到了写后记的时候,却是千言万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长时间做职业编辑,让我越发感到,要想写点像样的文字,已经并非易事。一是职业习惯造成的懒惰。对一个凡夫俗子来说,没有外在的压力,要想动脑筋写点什么,确实不那么容易,时常也会有写作的冲动,但如影随形的懒惰会把那一点点的写作欲望消解掉。仅从这一点看,中国教育体制中遭人诟病的按年对教师进行科研评估的做法,或许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它起码导致“井喷式”的写作成果的产生。一是读别人的东西多了,看的东西多了,眼高手低成为一个顽疾。真正到自己拿起笔,那份踟蹰、那份惶恐是少有的。平时看别人文章里的满眼问题,恐怕在自己写下的文字里一样也不会少。于是,电脑前的打字常常不是喜悦而是失望,不是兴奋而是伤感。我就是在这样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心境下,整理这些东西的。

不过,我自己还是存有一份电脑前写作(打字)的快乐,起码感觉到写作(打字)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好方式,再有,还能在写作(打字)中说说自己想说的话,与别人构成一种虚拟的交流、对话关系,就是那些大师,我也不犯怵,可以与他们进行无拘无束的对话,甚至还时常会发表一些自认为高明的不同意见,这样的写作(打字)带来了些许的自我满足,尽管这满足是有缺欠的,是内心挣扎式的,甚至是无奈的,但毕竟是我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一种方式。

人到“知天命”的年纪总会生出不少的感慨,在“无我”中懵懂地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自我”变得越发重要,更具体地说,是自我的年龄变得越发重要,因为它关乎我的机体的衰老,关乎我的心智的迟钝,关乎我的生命质量的好坏,由此,我对生存的邪份敏感也会随着岁月流逝渐渐离我而去。

有时想想,过去常常说守护,但真正要守护什么,总是大而化之,甚至人云亦云,其实,今天的我才越发感觉到,最需要守护的应该是岁月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个体的年龄状态。当然,也深深地意识到岁月的流逝无法阻挡,守护的虚妄也在日益增加。说守护,恐怕也只能是守护那样的一份心情、那样的一份留恋。尽管主张一种宁静平和的处世、一种波澜不惊的视野、一种从容有秩的心态,但空间里的纷扰无时不在身边盘桓,时间里的忧叹常常令人无所适从。好在年龄有了一些年轮上的累积.见的听的多起来,岁月也自有积淀和游戏之道,对收放、进退、我他的拿捏,会在不断调整的困顿和舒朗中加以把握,于是.它减少了我的那份踟蹰、焦虑,乃至不知怎样就会伴有的创痛。

始终想着那种不情愿的回味,把今后的每一年都当作一种守护的内容,这样一种守护并不容易,我也意识到,离开越远,这样的守护就越难。守护或许更是一种自恋般的感觉、一种自重式的自我在意,让那种感觉、那种在意,让它无法从你的身上轻易消失,无法在未来岁月的飘忽中随意泯灭。

我要感谢杨全强先生,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接受这部书稿。也要感谢那些平日里给我以帮助和友谊的朋友们,来自他们的真诚和温暖总是那么令人难忘。

戴阿宝

2010年12月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字的幻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阿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81408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3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