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克思传(最新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

《马克思传》匠心独具,收集了四百余张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及其思想传播相关的图片,更具有可读性和珍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这里翻译的是该书2006年出版的最新版本。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部 分特利尔、波恩和柏林 

 一 童年时代 

 二 学生时代 

 三 新闻出版 

第二部分 巴黎 

 一 婚姻和黑格尔 

 二 《德法年鉴》 

 三 《巴黎手稿》 

 四 在巴黎的最后几个月 

第三部分 布鲁塞尔 

 一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二 魏特林和蒲鲁东 

 三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第四部分 科伦 

 一 从布鲁塞尔到巴黎 

 二 科伦的政治 

 三 《新莱茵报》 

 四 分水岭 

 五 《新莱茵报》的停刊 

 六 重返巴黎 

第五部分 伦敦 

 一 伦敦的第一年 

 二 流亡者的政治 

 三 第恩街的生活 

 四 继续研究经济学 

 五 新闻工作 

第六部分 “经济学” 

 一 “经济学批判手稿” 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 “福格特先生” 

 三 马克思和拉萨尔 

 四 格拉弗顿坊的生活 

 五 《资本论》 

 六 莫丹那别墅的生活 

第七部分 国际工人协会 

 一 国际工人协会的源起 

 二 国际工人协会的发展 

 三 国际工人协会的顶峰 

 四 普法战争和国际工人协会的衰落

第八部分 最后十年 

 一 家中的马克思 

 二 工作 

 三 健康 

 四 欧洲景象 

 五 俄国、法国和英国 

 六 最后几年 

第九部分 尾声 

 一 俄国贵族 

 二 美国参议员 

 三 落魄的普鲁士陆军中尉 

 四 忠实的学生 

 五 无政府主义的对手 

 六 崇拜的女儿 

 七 英国绅士 

 八 马克思的自白 

第十部分 马克思的遗产 

 马克思年表 

 马克思家谱 

 马克思“经济学”图表 

Select Critical Bibliography

注释 

第3版译后记 

第4版译后记

试读章节

马克思的母亲身材瘦削,她对犹太信仰的依恋似乎比马克思的父亲要多。当孩子们1824年受洗时,长子卡尔到了入学年龄,她作为犹太人登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一个附加条件:她同意孩子们受洗,但是由于父母的原因希望推迟自己的受洗时间。她父亲1825年去世,同年她受了洗。仅存下来的她的几封信件是用不成文法的德语写成的,没有任何标点。甚至她给荷兰亲戚的信件也是用这种德语写成的,这个事实表明她在父母亲的家里说意第绪语。由于她非常依恋自己父母那边的家庭,所以一直感到自己在特利尔有点像个陌生人。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资料表明她是一个朴素的、未受过教育的勤劳女性;活动范围几乎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过度操劳,经历了悲伤和枯燥的道德说教。因此,罕丽达·马克思极有可能在家中保持着犹太人的风俗习惯。

这种强大的家族传统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他后来写道。犹太传统习惯,尤其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很容易就摆脱得了的。马克思的两个亲密朋友海涅和赫斯,一个由于文化原因改信了新教,另一个则公开宣布是无神论者;但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他们都保持着犹太人的自我意识。甚至马克思最小的女儿爱琳娜虽然只是半个犹太人,在伦敦东区的工人集会上也用一种挑衅式的骄傲宣称:“我是一个犹太人”。莱茵地区的犹太人常常被当成这一地区农民贫困加剧的替罪羊,人们认为,这种地位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自我意识。因此,虽然在拿破仑法律下实现了公民平等,但是神圣同盟的成立和它的“基督教国家”政策以双倍的分量不可避免地卷人了反犹太主义的麻烦中,信仰宗教的犹太人公开承认了一种异教信仰,很多人要求成为独立的人民。在马克思参与的很多极其激烈而艰苦的论战中,例如与卢格、蒲鲁东、巴枯宁、杜林的论战,他的犹太身份不可避免地卷入进去。马克思本人是否具有反犹太倾向,引起了很多争论:无疑,如果浅浅地阅读一下他的小册子《论犹太人问题》,似乎更多地表明了这一倾向;他的信件包含着无数贬抑犹太人的词汇;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一直反犹。一些马克思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在马克思的拉比家统中找到了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钥匙;但是应该看到,虽然他的一些思想,甚至生活风格都有着先知传统的回声,但是这种传统本身或多或少是西方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为世俗化的犹太教,似乎是太简单了。’

很明显,正统的犹太人想法与马克思父亲的整个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据爱琳娜回忆,他“深深地沉浸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关于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的自由思想里”,完全赞同18世纪法国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完全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理性可以解释这个世界并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在这样的信念中,法国思想家们把洛克和休谟的英国经验主义与诸如莱布尼茨等德国的古典形而上学哲学家的独断的理性主义调和起来。他们认为,他们能够说明人类本质上是善的,并且都同等地具有理性;认为人类的不幸完全是由于无知,这部分源于悲惨的物质状况,部分源于那些掌权人对真理人为的压制或歪曲(无论是在世俗的层面还是宗教的层面上都是如此),并长期为了显而易见的利益维持这种欺骗,让人类在这种欺骗之中劳作;认为消除这种境况的一条主要途径是教育;另一条途径就是改变物质生活条件。

从保留下来的亨利希·马克思的信件来看,用他孙女爱琳娜的话来说,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对伏尔泰、卢梭熟稔于心”。他的宗教信仰是表面化的、道德说教式的自然神论:卡尔·马克思未来的妻弟埃德加尔·冯·威斯特华伦把亨利希·马克思描述为“具有莱辛信仰方式的新教徒”。他的生活观在他给卡尔的建议中作了很好的概括:“毕竟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道德的巨大动力。你知道,我远非狂热的宗教信徒。但是,这种信仰迟早都会成为一个人的真正[需]要,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时候,甚至一个无神论者也会[不知]不觉地拜倒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这通常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崇拜牛顿、洛克和莱布尼茨所信仰过的东西”。

亨利希·马克思与莱茵地区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密切联系。他是特利尔卡西诺俱乐部文学社的成员。该俱乐部成立于法国管辖时期,名字来自于集会地点。自由主义运动在法国1830年革命后日益壮大。为了纪念特利尔莱茵地区议员的自由主义代表,该俱乐部1834年(当时卡尔16岁)举行了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争取更有代表性宪法的筹划活动的一部分,是在普鲁士举行的唯一的一次,此类的其他很多宴会都是在德国的非普鲁士地区举行的。虽然作为这次政治性宴会的五名组织者之一,亨利希·马克思极为积极活跃,但他最后的敬酒提议却典型地温和顺从。与自由主义者要求最为接近的地方,是他热情洋溢地感谢了弗里德里希一威廉三世,感谢他的“宽宏大量,所以我们拥有第一批受人欢迎的代表制度”。最后他说:“让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美好的未来,因为它掌握在仁慈的父亲、公正的国王的手中。他高尚的心灵将永远会愉快地接纳他的人民正当而合理的愿望。”接着大家唱了几首革命歌曲。一份警察报告向政府汇报说亨利希参加了歌唱。这次宴会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愤怒,这种愤怒由于两周后更为激进的示威游行而升级了。这次示威游行是为纪念卡西诺俱乐部成立而举行的,当时人群高唱《马赛曲》,挥舞三色旗。普鲁士政府严厉批评了莱茵省总督,同时对卡西诺俱乐部进行了更为严密的警察监控。亨利希·马克思参加了这一运动的第二次示威,但是没有唱歌:他不是亲法国者,他憎恨被他称作拿破仑的“荒谬意识形态”的东西。虽然对普鲁士所抱有一定程度上的爱国精神一直冲淡着他自由主义的思想,但他有着对被压迫者权利的关切,这一点不能不说影响了他的儿子。P6-8

序言

自从1918年以德文原文首次出版梅林的《马克思传》以来,还没有一部涵盖马克思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自那时起发生了两起事件,证明有进行新的尝试之必要:首先,卑版了一些末删改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大量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其他书信;其次,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过马克思的几部重要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的认识。

显然,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做出完全“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sine ira et studio。(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因此,我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引述,并以一种同情批评的立场进行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

本书旨在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我试图完整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在涉及最后一个层面时,我不得不撰写一些非常困难的段落,特别是在警一、第二部分的后半段和第六部分的开头。然而,这些段落对于准确评价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是必要的。

我要感谢R.D.麦克莱伦(R.D.McLellan)博士、布赖恩·哈里森(Brian Harrison)博士和C.N.泰勒(C.N.Taylor)先生,他们阅读了某些手稿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我特别要感谢G.M.托马斯(G.M.Thomas)博士,他的独特风格直接烙印在本书的每一页上。本书仍然有许多不足,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戴维·麦克莱伦

1972年12月

后记

在这一版中,除了依据原著作了相应改动和补充外,还对上一版的中文译文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北京大学王东先生、先刚副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朱晓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高放先生,陈文庆博士,中央编译局刘元琪副研究员、徐洋副编审,美国Buffalo大学DaVidKoepsell博士,以及本书作者David McLellan教授,对本书的翻译都提供了积极帮助,在此谨表感谢。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晓明、田淑香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虽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心诚然也是有知有不知,译文虽经多次认真译校加工,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08年春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克思传(最新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戴维·麦克莱伦
译者 王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6081
开本 16开
页数 5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4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11
丛书名
印张 3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8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