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重的回报
内容
编辑推荐

党宪宗,陕西省合阳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合阳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总经理,关雎诗社社长,《关雎诗刊》主编。党宪宗酷爱诗词创作,有时写散文。

《沉重的回报》是《沉重的母爱》的姊妹篇。本书透过情与理的碰撞,撞击着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在博大而厚重的母爱面前,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

内容推荐

党宪宗编著的《沉重的回报》正式唤醒我们灵魂的号角和良药。该书通过放大生活中的细微小事,透过情与理的碰撞,撞击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在拨打而厚重的母爱面前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

《沉重的回报》内容包括儿子不是龙,是一条忤逆虫、父亲孤独地死了,责任在于谁、儿子说:妈妈病了,我心疼,十指连心啊、这个穷山沟,我再也不想回来了、儿子对父亲说:不给你的工资卡,我不回这个家了、路宏光说:我对得起谁呀……

目录

前言

儿子不是龙,是一条忤逆虫

父亲孤独地死了,责任在于谁

儿子说:妈妈病了,我心疼,十指连心啊

这个穷山沟,我再也不想回来了

儿子对父亲说:不给你的工资卡,我不回这个家了

路宏光说:我对得起谁呀

事干得再大,不知道孝敬父母亲,不如回家卖红薯

没有寄出去的父亲给儿子的七封信

嫂子内疚地对小叔子说:我和孩子欠你的太多了,下辈子还吧

是我把女儿逼死的

母亲啊母亲,儿子几时才能回报你

试读章节

儿子不是龙,是一条忤逆虫

母亲守寡含辛茹苦耗尽一辈子心血供养儿子成了龙,又供养了孙女,供养了两个重孙子。儿子成龙后抛弃了农村的妻子,抛弃了女儿,另觅新欢。城市的妻子五十多年只回过三四次家,城市的孙子也很少回农村的家。他束手无策,情之无奈……他守在母亲灵堂前追忆着往事。七十多年的恩恩怨怨、凄凄惨惨、悲悲切切……

王望龙呆呆地站立在老槐树下。天下着毛毛细雨,渭北的初春还是一派萧条景象,树木还未发芽。零星雨点透过干枯的枝权洒落在王望龙的头上,脸上,身上。王望龙脸上的雨水和泪水搅合在一起往下淌,几根稀发贴在王望龙的头顶上,敞开着褪了色的土黄色风衣,风衣被寒风掀起了衣角,显示出这个站在老槐树下被雨淋着的人不是一般人。

王望龙没有走的意思,我只得从车上下来,取了一把伞给王望龙。王望龙摇摇头没有接,用左手抚摸着裂开了膛的树身,看着看着泪水又涌了出来。王望龙看了看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老槐树不知伴随了多少代人,伴随着我已走过了七十年历程。”

我和王望龙虽然说在一个学校上过学,但相差四五级,在学校并不认识,多年后在母校的校庆会上认识了,从此书信来往较多,两个人的关系也就近乎了。王望龙在外省一个科研单位工作,很少回家,这次因为母亲去世了,在家多呆了几天,昨天晚上给我来电话,让我今天早晨到村上接他,送他到咸阳机场,然后坐飞机回去。

王望龙的母亲活了89岁,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去世。去世的第二天傍晚,王望龙才赶回来。回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这个大孝子无从下手,自己也感觉到无话可说。前妻的女儿王华见到了父亲,趴在奶奶的灵前大哭,一边哭一边诉说着:“奶奶,我爸回来了,我爸回来了……”王望龙木然地跪在母亲灵堂前,望着灵桌上供奉着母亲遗像。遗像还是母亲前年住院时拍的。按当地风俗,父亲去世已经66年了,灵桌上一定要供奉着父亲的遗像。但那时穷乡僻壤哪有照像的,何况父亲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猴儿王”。母亲的命真苦啊,一辈子守寡,孤苦伶仃,死了还是孤单一人。王望龙想到这里,不由得趴在地上大声号啕起来,号啕到伤心处,把头磕得砰砰响。王华看到父亲难过的样子,哭的声音更大了。

晚上的小山村本来就很静,父女俩凄凄惨惨的哭声传到院里,传到巷里,传到四邻。心软的姑姑婶婶们免不了又要掉泪,王婆婆真是太恓惶了!父女俩正哭得不可开交之时,管事的村支书发话了:“不要哭了,商量大事吧。”王华先止住哭声,拉起了父亲。支书说:“望龙叔,昨天等你没有等着,我王华姐请来阴阳先生,埋葬日子定在二月初八,搁七天,够长的了。我王奶奶一辈子受的苦在咱方圆十里再没有。我王华姐的意思老人家在世就这一回了,现在就等你点头定事呢。”王望龙心里的悲痛还没有转过来,又听支书说母亲受的苦方圆十里再没有,心里更是悲上添悲了。母亲受了这么大的苦,都怪养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支书说的“定事”,就是要自己往出掏钱。望龙没说话,拿来旅行包,从包里边取出三万元交给女儿王华说:“这是三万元,一切你和支书商量着办,家乡丧事风俗我不懂,钱不够有我。”

三万元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王华接钱的动作显得缓慢而沉重。她望了望奶奶的遗像,心里说:“这三万元算是儿子对母亲的报答了!”

夜深了,梁山脚下的王家坡静静地躺在梁山怀抱里。天地黑得像墨汁涂抹了似的,北风刮得院子里的干桐树枝“扎扎”作响。王望龙穿着孝衣,头上缠着孝布,紧挨着母亲的头,坐在母亲生前最爱坐的柳条椅上。按当地风俗,儿女守丧必须跪在地上,谁能跪上几天几夜呢?时间长了,儿女们都坐在铺着谷草的地上。王望龙70岁的人了,坐也坐不下来。王华特意给父亲搬来奶奶生前坐的椅子,让父亲坐着守丧。王华想:“父亲能给奶奶守丧,这已经是奶奶的福分了。”

王望龙靠着椅子背,两只手交叉在胸前,望着母亲的遗像自言自语地说:“妈,你望子成龙,望子成龙,你儿子成了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这个不孝儿子自走出家门上了大学,几乎没有陪过你一个晚上。你死了,儿子却陪着你。你说话呀,妈妈!你有什么委屈对儿子说呀……”王望龙说着说着泪水又塞满了眼睛。

王望龙的老爷爷是个举人,爷爷是个秀才。父亲虽然没有赶上清朝科举,却也读了不少书,识了不少字,只是光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父亲的手里,家里已穷得叮当响。父亲靠着识了几个字,当了教书先生。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子孩子少,收入更少,日子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幸亏王望龙的母亲精打细算,加之家里人少,攒前挪后,日子也将就地过着。王望龙的外爷也是个穷秀才,家住李家坡,和望龙爷爷是同窗。两家文相对,穷相近,王望龙父母虽然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也是隔三岔五相见,两个人早已互相喜欢,结婚后更是恩恩爱爱,甜甜蜜蜜。

灵堂前的蜡烛扑闪扑闪地闪着。王望龙看着将要熄灭的蜡烛,烛泪流了一大堆,残余的烛身半边已经塌陷,烛芯完全裸躺在蜡液里挣扎地燃烧着,最后灭了。蜡烛熄灭的整个过程是那么不甘心,蜡烛多么想死芯复燃,但还是灭了!就这根蜡烛来说,永远是灭了!人常说“人死如灯灭”,母亲的生命也就和这蜡烛一样,永远灭了!王望龙坐在漆黑的灵堂前,黑暗给王望龙带来一点轻松,什么也看不见,王望龙实在无颜面对母亲呀!谁知王华又拿来了一根点燃着的蜡烛,插到烛台上说:“灵堂前的蜡烛不能灭。爸,你睡吧,让我守着。”王望龙摇了摇头,王华也没强求,心里说:“你守上三年也还不清我奶奶的债!”王华顺便坐在灵堂前奶奶的脚下。王望龙看着坐在灵堂前的女儿,又看了看母亲的遗像,心里一酸,泪又流了满脸。

王望龙的小名叫龙龙,四岁时能背诵唐诗四五十首。龙龙的母亲识字也不少,还能写简单的信。父母俩对这个宝贝儿子疼得要死,爱得要命。龙龙三四岁,父亲给学生上课时就领着儿子到课堂上听课。龙龙也听话,和那些大孩子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三字经”、“千字文”居然比那些大孩子记得还快,记得还熟。父亲相信儿子长大一定有出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龙龙六岁时,父亲上山砍柴摔死了。父亲咽气时,一手拉着龙龙,一手拉着妻子,断断续续地说:“再苦再难都要供龙龙读书,龙龙一定能成龙,儿子的名字从现在起就叫做望龙吧!”

父亲死后,母亲难过得从死里走了一回,人瘦了几十斤。母亲那时才25岁,年轻轻的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六岁的儿子咋过呀?第二年,本族的大伯劝母亲带着望龙改嫁,母亲一口回绝:“我生是王家人,死是王家鬼,我一定要把龙龙抓养成人!”从此,王家坡这个小山村,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个年轻女人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进学堂,晚上又接孩子出学堂。P1-4

序言

《沉重的回报》比《沉重的母爱》更难写,遇到的困难更大,付出的心血更多。

大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家乡的话题我已经关注将近20年了,职业的特殊给我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和素材,我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回报父母的故事,目睹过许许多多大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家乡的特写镜头。

镜头一:采访者为新华社记者、北京青年报社记者、华商报记者、党宪宗。

儿子出国十几年了,没回过一次家。父亲患病躺在炕上已经三年了,身上的皮肤几乎全部溃烂,尤其到了夏天,苍蝇乱舞,气味难闻。父亲的炕头放着儿子一家三口在美国的全家照,老人眼睛睁开时,死死地盯着照片,闭上眼睛时,两只手紧紧地抱着照片。为了见上儿子一面,老人不想死,挣扎地活着。老人几次将要咽气时,从喉咙里进出一句话,见不到儿子我死不瞑目。

镜头二:采访者为北京青年报记者、华商报记者、渭南市电视台记者、党宪宗。

儿子大学毕业十几年了,女儿大学毕业五年了,兄妹俩收入不薄,各自都成了家,为了买房子,毕业后几乎没给过家里钱。父母仍然住在祖上留下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旧窑洞里,生活异常凄苦,父亲患有肺气肿,母亲是高血压,两个人每天还在日出而作,日落亦不歇地干着活,遇到星期天,母亲还得拖着病身子到教堂给儿女祈福。我们采访时恰逢儿子回来在家,儿子对我们平静地说:我对不起父母亲,但有什么办法?城市里费钱,还要买房子……父亲激动地说:不能怪儿子呀,儿子比我难,我在家的日子好搞,儿子买房时我没添多的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已经觉得对不起儿子了。今年苹果能卖三千元,我想还是全部给儿子,添不上斤总能添上两……

镜头三:采访调查者为合阳县电视台记者、西北大学学生、党宪宗。

儿子在外县任副县长,除过县上有大事外,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赶回家,谢绝所有同学朋友的邀请,两个晚上在家伴陪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儿子给母亲揉腿、洗脚、剪脚趾甲、梳头……尽着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星期六、星期天,当县长的儿子和爱人给母亲变着花样做饭,有时尝饭的凉热,有时给母亲喂饭。望着母亲的满头银发、脸上的道道皱纹,儿子无不动情地说:母亲的每根白发都在给我讲述着一个抚养儿女的心酸故事,都饱含着儿女的欢乐与眼泪。母亲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镌刻着儿女成长的历程,都镌刻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

镜头四:采访者为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党宪宗。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年关来到。在渭北一个小山村的除夕之夜,满头白发的母亲依靠着大门,望着村头,嘴里不停地叨叨着:儿呀,有事干没事干,挣下钱没挣下钱都不要紧,你回家呀!妈什么都不缺,就缺你呀,妈想你想得眼睛都哭瞎了。儿子这时站在村头老槐树的后边,望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母亲,听着撕人心肺的呼儿声,儿子的眼泪像泉水般地往外涌。大学毕业四年了,找不到工作,生活没有着落,更不要说回报父母了。四年来没回过一次家,没给家里通过一次电话,无颜江东见父老。今年除夕回来了,却没有勇气踏进家门,母子近在咫尺,儿子却不能上前相见。儿子心肝俱焚、泣声不断、血泪进流,跪在地上,给母亲重重地磕了三个头,毅然转过身,消失在茫茫的雪夜中……

镜头五:采访调查者为西北大学学生,党宪宗。

儿子是西安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周末开着宝马车带着妻子和自己的儿子到家乡风景名胜区度假旅游,五年没有回老家李村河了,借此机会想回家看看。儿媳嫌热,住在宾馆不愿意去,儿子只好带着十二岁的儿子回家。到了村头上坡时,儿子的儿子忽然说:“爸,你看那个老婆婆拉着一架子车玉米棒正上坡呢,多可怜,她的JL子呢?孙子呢?为什么不静忙?”儿子开着车头也没回地说:“管你什么事,小孩子多管闲事。”车到了坡头上,儿子的儿子吵着说:“不行,你看那老婆婆多可怜。老师说要学雷锋做好事。爸,你停下来,我帮助老婆婆拉车去!’’儿子无奈停了车,下了车仔细一看,拉车的老婆婆竟然是自己的老母亲。

镜头六:采访者为《半月谈》杂志记者,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渭南电视台记者、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著名电影编剧芦苇、党宪宗。

儿子病了,儿媳疯了,瞎了眼的奶奶和满身疾病的爷爷被两个孙子的学费压得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住在过去生产队的破机房里,吃的窖水里爬满虫子,周围堆满了垃圾,老鼠跑来跑去,从不怕人。采访者没有一个人不震惊,没有一个人不落泪,吴天明、芦苇、记者和随同采访的人倾其私囊,把钱塞到老奶奶的手里……

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所睹所闻故事,一幕幕撕心裂肺的感人场景,让我痛心,让我迷茫,让我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五年来,我断断续续走访过三百多户供养儿女上大学的农民家庭,有的家庭我跟踪采访过七八次。我采访的初衷本来想写大学生如何回报父母,但那种供养儿女上大学的一个个血泪故事,联接成一幅学费重如山的长卷,让世人震惊。长卷中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沉重,我不得不舍弃了写回报的念头,重新调整思路,视角定格在供养儿女上大学难的主题上。十几年的痴心关注,三个月的下乡采访,三个多月的潜心伏案,用笔蘸着泪水终于写成了《沉重的母爱》一书。《沉重的母爱》初稿完成后,还未正式出版,《西安晚报》首先作了整版报导,随即全国几十家媒体争先恐后来合阳采访报导,这是我没料到的。《沉重的母爱》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电视台连续报导,几家报纸累牍连载,全国各大网站铺天盖地点评。尤其是在我的家乡掀起了“母爱热”,上自机关干部,下到普通老百姓争着买《沉重的母爱》,争着读《沉重的母爱》,新华书店排起了买《沉重的母爱》的长列,学校把《沉重的母爱》列为学生感恩必读教科书。一个小县城不到一个月时间销售了将近七千册《沉重的母爱》。2008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到合阳采访了四天,在黄金段专题报导了32分钟,全国各地打电话的、写信的、索要《沉重的母爱》一书的接连不断。我的心在跳动,我的血在沸腾,我的热泪在狂流。市政协主席掉着眼泪看望我,县领导当面感谢鼓励我,县委书记亲自为《沉重的母爱》的主题歌词谱了曲。好多普通老百姓在电话中说,在信中写,在当面说,《沉重的母爱》写到老百姓的心里了。2007年12月我坐公交车到渭南参加市作协的会议,车主知道我是《沉重的母爱》的作者后,硬把二十多元的车票钱退还给我说:你替我们老百姓说了话,你的钱我坚决不能收。我感动得泪都流下来了。

心在激荡的同时,我又在深深地反思。写《沉重的母爱》一书的目的是要反映“学费重如山”这一社会现实外,更重要的是唤起学子对父母的回报,对家乡的回报。第一次采访中,我看到好多供养了几个大学生的农民家庭,儿女毕业七八年了,甚至十几年了,父母仍然生活在贫穷的最底线,仍然在贫穷中守望着儿女的幸福,只知付出,不求回报,只言养儿泪,不谈孝娘情。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天渊之别,不能不使我迈出采访的第二步。这一想法我给朋友和有关人士透露后,立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回报不会采访出什么结果,你只能写好的,不能写差的。在《沉重的母爱》的作品讨研会上,有些人竟然站起来指责我,你要写大学生的回报不好,我们这些大学生坚决不答应,你知道吗?当今的大学生有多难呀!是的,大学生难,就业难,结婚难,买房子难,养孩子难,买车难……。大学生所有的难,是为了不断改善自己的境况而难,是为了攀登白领阶层的生活而难。而父母的难是为了让苦难在自己身上终止,把幸福全部留给孩子而难。

这次调查走访用了两年多时间,时访时停,断断续续,共调查了二百多家,有些家庭是我上次调查过的,再作了一次回访,甚至回访了三次。两年多来,我的心情一直陷入到茫茫的苦海之中,上次调查,我的心随着父母的痛苦诉说而痛苦,随着父母的辛酸流泪而流泪。尽管痛苦,尽管心酸,当我看到所有父母流泪的眼睛深处透射出儿女上了大学后的欣慰,透射出对未来的希望时,我也随之欣慰而欣慰,随之振奋而振奋。这次采访时虽然说有一部分家庭生活状况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父母的心情也没有当时供养儿女上大学那阵子沉重了,但还有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程度仍如当初,仍在贫穷线上挣扎。父母亲的眼神透露出的虽然不是苦苦地挣扎,却失去了当初的期望,当初的欣慰,显示出焦虑与迷茫、哀愁和忧怨。一个瞎了眼睛的七十多岁的老婆婆给我说:孙子研究生马上就要毕业了,工作咋办,媳妇咋办。我老了,没有力气了,娃以后的路咋走呀?一个在黄河岸边摆渡了大半辈子的老船工给我说:我六十多岁了,但我不能歇呀!儿子大学毕业十年了,工作不怎么如意,还没结婚。女儿大学毕业六年了,还没有一个固定职业,三十岁的人了,也没有个婆家,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呀。我听着一个个父母的讲述,看着一个个家庭的实况,我没有那么多的眼泪了,没有那么多的痛苦了。但我在反思,我在寻找着现实中的答案,我的心相反更沉重了。

采访中,我思索着什么是回报,寻找着回报的定义。中国从古至今把儿女对父母的回报誉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当今大学生的反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金钱回报,一种是感情回报。应该承认,大部分学子都做到了金钱回报,每年给上父母一两千元,甚至三四千元,也有的一年给父母几百元,还有不给的,就顺理成章地把父母亲生活中的一切全推给了在家的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孤灯相伴,自己也会心安理得,在外面潇洒度日月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亲要求的回报并不在乎金钱,儿女工作多年了,父母亲还在给儿女钱,生活中随时所闻,随时可见。我一个老同学给我说:女儿大学毕业后,每年给家里寄3000元,家里一分钱也没有花,存在银行里,五年共存了15000元,女儿买房时,家里又添了15000元,给女儿寄去30000元。一个北山脚下的老农民说:儿子大学毕业7年了,没给家里一分钱,家里这几年苹果共卖了5万元,全部给了儿子,因为儿子在外面要花钱。父母要求儿女的回报更主要的是感情回报,在父母面前一句贴心话,病床前一个细小的动作,往往感动得父母热泪盈眶。为什么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记忆再不好的人都能哼上几句歌词,到了年关,好多等待儿女回家的父母常常哼着《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首歌唱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

平时好多大学生在我面前陈述他们的回报时,有些人显得满足,有些人显得无奈,还有些人在抱怨。而父母对待儿女却是包容,包容之广大,包容之厚重,让人不可思议。有时我想,不要用过多的文字,用两组照片的对比最能说明儿女对父母的回报。儿女的衣着和父母的衣着;儿女的饭桌和父母的饭桌;儿女的卧室和父母的炕头;儿女放长假时带着爱人和孩子,坐着飞机游山玩水,而父母亲可能正顶着烈日,啃着冷馍,给苹果套袋,往地里拉粪,摘着花椒卖钱为儿女买房买车添钱……这一组组镜头,你能让我拍照吗?你能让我发表吗?

两年多的漫长采访,我看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闭门羹。采访一天往往是一无所获,父母亲没有一个说儿女不好的,有时有些父母说漏了嘴,随即就改了口。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民父亲到西安看望做了官的儿子,儿媳妇不让进门,儿子无奈把父亲安排在车站的小旅社,第二天早晨父亲坐着车回家了。我见到这位父亲时,他却笑着说:儿子和媳妇对老人都好。我采访一个老民办教师时,他无意中给我说,儿子大学毕业十年了,只给了有病的母亲102元。第二次我采访时,老教师给我说:上次我说的话是胡说。我再问时,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一个母亲守寡供养儿子上大学,儿子大学毕业五年了,没给过母亲一分钱。母亲生活相当艰苦,但她还挤着笑脸给我说:儿子好,每年都往家里捎钱。说话时,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是伤心的眼泪,还是激动的眼泪,四邻的眼睛是一杆秤,心里最清楚。为了采访到真实的故事,有时我只能到四邻采访,四邻说起回报的事也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几次我想中途而废,另写别的,当我看到这些父母迷离的眼神,哀愁、忧怨的神态,在生活的贫穷底线挣扎的境况时,我的心又激动了。我重整行装,鼓足勇气,驱车到十六个乡镇的角角落落,只要听到一件事,甚至听到一句话,发现一点痕迹,我都顺藤摸瓜,一问到底。终于采访到一百多个回报的故事,形成了《沉重的答卷》的素材。

这本书到底属于哪一种体裁我也说不清。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但有些细节是虚构的,为了避免惹麻烦,甚至有张冠李戴之说。

大多数学子是孝敬父母的,不管回报的多少,不管是金钱的回报,还是感情的回报。但我认为,我们要找到生命最内在的东西,就是不能有任何借口说回报。父母亲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儿女的幸福,从不谈什么条件和理由,这种母爱是博大的,厚重的,他们找到了生命的内在东西。我们做儿女的一旦孝敬父母之举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儿女的宁可放弃父母,亦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孝敬是虚伪的,这种爱是狭隘的、表层的。民间有句俗语:人都是往下亲。这句俗语可能成了一些人为自己行为辩解的依据。记得曹植在《白马篇》一首诗里有这样两句诗:“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我们今人可能是“子妻且不顾,何言父与母”。

作者2009年5月20日于天下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重的回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党宪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7779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