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孩子有尊严--素质教育怎么办(精华版)/尊重改变未来丛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1.找到自己的位置

《读者》登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求学的道路上,迈克一直遭遇失败与打击,高中时的校长还曾经对他的母亲说:“迈克恐怕不适合读书,他的理解能力实在太差了。”迈克的母亲听校长这么说,非常伤心失望,她带着迈克回家,决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好好地培养他成才。但是,不管母子俩怎么努力,迈克对于读书实在有心无力,但孝顺的他为了安慰母亲,即使读得再吃力,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天,读得心烦的迈克,路过了一家正在装修的超市,看到有个人正在超市门前雕刻一件艺术品。没想到,迈克这一看居然看得出神,停下脚步好奇而用心地观赏着,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母亲发现迈克只要看到一些木头或石头,便会认真而仔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磨、塑造,但是对于读书一事,却开始放弃了。母亲着急地劝他,最后迈克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继续读书,只是已经着迷于雕刻世界的他,却一直无法放下手中的雕刻刀。

迈克最终还是让母亲彻底失望了,当落榜通知单寄到家中,母亲对他说:“你走自己的路吧!你已经长大了,没有人必须再为你负责。”迈克知道,自己在母亲眼中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他在难过之余做了最后决定,要远走他乡,寻找自己的未来。

许多年后,有座城市为了纪念一位名人,决定在市政府门前广场上放置该名人的雕像,当地的雕塑师纷纷献上自己的作品,希望自己的大名也能与这位名人联系在一起。但是,最后评选的结果,却是一位远道而来的雕塑师胜出。

在落成仪式上,这位雕塑大师发表了讲话:“我想把这件雕塑作品献给我的母亲,因为我读书时无法实现她的期望,我的失败更令她伤心失望。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她,虽然大学里没有我的位置,可是,现在我总算找到了一个位置。母亲,今天的我绝对不会让您失望了。”

原来是迈克,而站立在人群中的母亲,更是喜极而泣。她现在才明白,儿子原来一点也不笨,但愚笨的她差点把孩子放错了位置。

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站立的位置。迈克坚持不懈地寻找,终于找到了。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人放弃了自己?是不是有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寻找自己的位置呢?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和父母用自己的意愿代替了孩子本应站立的位置?——要知道,孩子该站在哪儿不是由老师和父母说了算的,如果你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寻找到他自己的位置。

2.听一听孩子的需要

庄子在《至乐》篇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地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庄子借孔子之口总结说,这叫“以已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这是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这是以人喜欢的礼仪对待鸟,而不是以乌自己的心思对待鸟。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吗?其实不要说对朋友,对他人,就有很多人对自己深爱的孩子,是不是也是以这种方式养育着呢?

当小小的婴儿刚刚出生,中国传统的一种方式,就是给孩子打“蜡烛包”,用小被子把孩子紧紧地裹起来,据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腿长得直,而且可以防止孩子抓破脸蛋,咬破手指。按照今天科学的育儿研究,认为孩子的手就是他的第二大脑,如果你束缚了他的手,固然他不会抠破自己的脸,也不会咬破自己的手,但是他的认知神经从一开始就受到局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所以,现在医院里提倡注意看护孩子、剪指甲,防止孩子出现小小的伤害,但一定不要束缚他的手脚。

现在“蜡烛包”解开了。但是我们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又给他打了精神的“蜡烛包”?——你以后要想出名,要想在社会上建功立业,你从3岁就必须弹钢琴、4岁就必须学美术、5岁就必须跳芭蕾。如果不这样的话,你6岁上小学时,有什么东西可以去跟别人竞争?而6岁一上学,你就必须报名参加一个奥数班,等等。

我们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方式来对待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没有想到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不就如同是给海鸟摆上酒肉吗?

听听孩子们的需要,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也能帮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

3.别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近些年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能输在起跑线上吗?

我们都知道,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lOO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义;而对于长跑,起跑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相反,那些急于求成、一马当先的领跑者,往往不是最后的优胜者。

人生正如马拉松长跑,最初的几步没有那么重要。

《文汇报》报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分析过毕业于该校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之内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

20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神童几乎全军覆没,少有成为栋梁之才的。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自然会后劲不足,最终败北。

至于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均属少年愚钝,大器晚成;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确定自己的方向。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是解剖59.3分、组织72.7分、生理63.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数65.5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作家。

马拉松长跑是需要保存实力的。孩子的学习和长跑是一个道理,当孩子没有一定阅历时,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对知识感悟不仅不会深刻,还会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反感。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孩子对学习是不是越来越感兴趣,是不是有利于发挥孩子的潜能。

因此,为了孩子后劲十足,别过早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因为,起跑线上是看不出输赢的。

4.不放过微弱光芒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那些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才有特长。事实上,只要是人,都有特长,都有上帝赋予我们的强于他人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及时发现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有的人还没有看到自己的这种资源。

法国有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流浪到巴黎,找到父亲的好友,期望他能为自己找一个谋生的差事。父亲的好友问他有什么专长,比如说会数学、物理、历史、会计什么的。年轻人窘迫地低下头,羞愧地说,自己似乎一无所长。父亲的好友想了想说:“那你:先写下你的地址,我总得给你找个活做啊。”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住址写下,刚想转身离去,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说:“年轻人,你怎么说你没有特长呢,你的名字写得多好啊!”“能写好自己的名字也叫特长?”年轻人不解地转过身疑惑地看着父亲的好友。“当然,字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一个人的内涵。”父亲的好友意味深长地说:“人要有自信心,找工作之前,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并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听了父亲好友的一席话,年轻人使劲地点点头,后来他结合自己的特长找了一所中学教授法文,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这位年轻人认识到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特长,并开始发挥这个特长,他就是后来写出享誉世界经典文学巨著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有很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常常被自己忽略了。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哪怕那光芒极其微弱,也不要放过。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好的礼物,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就好像诗之于诗人,羊群之于牧童,亲手绣的罗帕之于女孩。”了解真我,能时时保持着真正的自己。把“心”稳住了,在生命的汪洋大海里,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P6-10

书评(媒体评论)

谁能让你过有尊严的生活?唯有我们自己!人不重我,我可自重。尊严就像是人的脊梁,脊梁挺直了,整个人也就立了起来。一个有尊严的人不会随波逐流,不会为外物所左右,他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并且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闫玉双

虽然人人都向往美好的人生,但结果却千差万别。因此常常有人感慨: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一定会比现在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是独特而精彩的。这本书启迪我们去思考和面对自己的人生。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副校长 李螈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也是写给老师和家长看的。它可以让孩子更了解现在的自己,让老师、家长更了解现在的孩子。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党支部书记 关伟

这本书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启发家长和老师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教师 刘玥

这本书里有生动而鲜活的教育案例、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我们对教育的真切感悟,它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懂得尊重、责任和诚信等这些普世价值。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德育处主任 李晓鹏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用很长的时间来实践“尊重”的理念,作为一位母亲我将用一生来建构家庭中“尊重”的氛围。尊重与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着密切而深远的联系。这本书关注的是“自己”,联系到了他人,影响到了社会。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人类和谐的基本元素。

——北京市第五中学德育处副主任 陈颖

后记

也许有人问,你们不是搞尊重教育研究吗?怎么又写尊严呢?尊重与尊严是什么关系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尊重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尊严则直接指向自己。尊严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态度,尊严其实就是自尊。自尊与尊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反映的是自我尊重;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的态度也都是由如何对待自己而派生出来的。

尊严是什么?有一所职业高中的学生经常为“照眼”发生冲突,即你看了我一眼,我就用眼神、目光斗气,甚至挑衅。为什么对别人的目光不是接纳而是用“照眼”回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要赢得面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认为:尊严就是有面子,过得比别人好,成绩比别人高;尊严就是不受气、不受辱、不阿谀、不奉迎。从事尊重教育研究后,我才知道尊严不是在行为上与人争个高低,尊严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把握,是让生命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张扬。

谁能给人尊严?谁能让你过有尊严的生活?唯有我们自己!人不重我,我可自重。许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立起”自己。尊严如同日月,它能照亮人生;尊严就像是人的脊梁,脊梁挺直了,整个人就立起来了。一个有尊严的人不会随波逐流,不会为外物所左右,他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并且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

让孩子有尊严是最重要的事情,这远比教会孩子一些学习技能和方法,让孩子记住一些死的知识重要得多。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就像坡道上的手推车,没有外力动,就停止不动,甚至可能下滑;有自尊心的孩子,则像是机动车,有上进的内动力和防止下滑的刹车装置。以命令或暴力逼迫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愿行事,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却会破坏孩子积极上进的内动力和人格尊严。更严’重的是,在人格尊严不受尊重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同样也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让孩子有尊严是教人自强、教人自立,是将生命发展的责任还给孩子自己。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自我发展的内动力,非但大大小小的坎坷阻止不了他,并且他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2008年,我曾和孙云晓老师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合作完成了《学会尊重》一书;2009年,我又从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角度出版了《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自然中的拓展。可以说,这两本书的侧重点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人对自己呢?《让孩子有尊严》一书就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围绕着引导孩子自立人生而展开的。

本书从寻找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三方面和老师、父母探讨让孩子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虽然,本书所引的许多例子都是发生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情,而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全书一共12节,每一节的开头都是摆现象,紧接着针对现象分析问题,回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这样”,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做”。书中设计了相关的教育活动,提炼出“自立人生60条”。从问题入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搭建互动的平台,是本书的特点,也是尊重教育研究的特点。

《让孩子有尊严——素质教育怎么办》的书名是陶西平主任提出的。关于书名,我们几乎酝酿了一年多,我们想通过书名反映三重意思:一是反映出书的内容是尊重自己;二是反映出是写尊重自己的教育;三是反映出本书的读者群是老师和家长。短短的几个字要包含这么多的内容,而且还要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我们煞费苦心。当陶主任提出“让孩子有尊严”这个题目后,我们顿时觉得这是我们一直想要但又没有找到的那个题目。

这本书是在陶西平、董柏林、侯守峰和冯洪荣、张毅等前辈和领导同志的指导、关心下,由关伟、陈颖、李螈、李晓鹏、刘明和我合作完成。五位合作者均是学校的基层干部和教师,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承担了繁重的写作任务,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参与,文章显得厚重而多彩。我在这里,感谢他们为本书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感谢关伟,他不仅完成写作任务,还承担了本书的组织、管理和审定、修改工作。

《让孩子有尊严——素质教育怎么办》就要与大家见面了。这本书体现了尊重教育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凝聚着我们对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人人都需要尊严,尊严不是某些具有优势群体的专利,贫困、残疾家庭出生的孩子需要尊严,学习差的孩子也需要尊严,有时这些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缺的不是分数,而是人格尊严。在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为了外在的成绩而忽略了人内在的发展。《让孩子有尊严——素质教育怎么办》一书呼吁广大老师和父母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启发孩子“立”起自己,过有尊严的生活。

2010年5月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 寻找自己

 第一节 认识自己/1

一、想说认识自己不容易/1

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6

三、怎样才能做到“找到自己”/10

问题与讨论/13

 第二节 接纳自己/16

一、不接纳自己,烦恼不断/16

二、绽放出自己独特的芳香/18

三、怎样才能做到接纳自己/21

问题与讨论/24

 第三节 维护自己/26

一、深深压抑着的自己/26

二、维护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信念/30

三、怎样才能做到维护自己/34

四、维护自己“四不要”/37

问题与讨论/40

 第四节 成为自己/42

一、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尊重了吗/42

二、不尊重个性发展是怎样造成的呢/44

三、尊重孩子的天性,促进孩子潜能的开发/46

四、“五个原则”做自己/48

五、使孩子成为一幅最美的画/52

问题与讨论/54

第二章 把握自己

 第一节 诚实守信/59

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失信呢/59

二、不择手段,害人又害己/61

三、诚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62

四、当诚信成了全社会的需要,人人都获得了安全/64

五、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66

问题与讨论/69

 第二节 认同差异/72

一、“我”是标准吗/72

二、差异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75

三、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79

四、尊重差异有方法/84

问题与讨论,87

 第三节 学会合作/91

一、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合作,91

二、有合作才有发展/93

三、培养孩子开阔心态/95

四、怎样才能做到相互合作/99

问题与讨论/102

 第四节 承担责任/106

一、责任缺失何处寻/106

二、机会就在担当中/109

三、怎样才能做到承担责任/112

四、培养责任“三原则”/115

问题与讨论/118

第三章 发展自己

 第一节 不被身外之物所占有,123

一、随处可见的占有/123

二、占有还是失去/125

三、占有得越多越被外物所占有/127

四、不被身外之物所占有/130

问题与讨论/134

 第二节 有目标的生活更精彩/136

一、你要到哪里去/136

二、目标决定生活的走向/138

三、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141

四、从现在做起,实现精彩人生/145

问题与讨论/148

 第三节 体验学习的快乐/151

一、孩子的童年快乐吗/151

二、用兴趣促进孩子学习/154

三、是什么阻碍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157

四、感受学习的快乐/161

问题与讨论/167

 第四节 超越自己/170

一、学习伙伴不是竞争对手/170

二、阻碍自己进步的敌人是自己/172

三、超越自己就是赢/176

四、怎样才能做到超越自己/178

问题与讨论/181

后记/183

序言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的文库中,即将增加一本新书,名为《让孩子们有尊严》。这本书在多年尊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将积累的体验作了提炼和升华,对让孩子有尊严这一严肃的命题做了深刻而又生动的解析,相信会对为了让人一生生活得有尊严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他说,“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

这为“尊重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尊重教育”的要旨就是为了使每个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而要生活得更有尊严,一方面要自尊;另一方面要尊重别人。“尊重教育”正是一种培养孩子的自尊和尊重别人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的确如此,尊严不是威严,靠暴力可以获得威严,甚至可以一呼百应,但那不是尊严。尊严不能靠别人的恐惧之心获取,只能靠自身的品德与才华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对你的尊重,这也就是你的尊严。因此,要引导学生自尊,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正确的荣辱观,坚持对自己的信心。特别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将每一次挫折作为新的起点,挫折与失败并没有失去尊严,而自暴自弃才丧失尊严。让孩子们不依靠乞求,不依靠讨好,更不依靠投机取巧来换取一时表面的荣誉,而永远以自身的正直、诚实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说,“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所以,自尊也是尊重别人的前提。

要使学生有尊严,关键在于必须尊重学生,使学生产生“尊严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是平等地看待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个人的尊严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基础。尊严就是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被尊重。因此,尊重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师生平等。长期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师道尊严,常常是以践踏学生的权利为代价的,因此,学生在教师面前也就失去了尊严。轻则学生不能质疑教师的言行,不能对教师的不公正的行为表示不满;重则教师使用侮辱性的语言,甚至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尊严就是获得别人的尊重,尊严天然地和平等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常常使学生失去“尊严感”,久而久之,也就会丧失自尊。

当然,相当普遍存在的另一种现象,是教师对一部分学生很尊重,甚至娇宠,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则经常冷眼相看。尊严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这是以人为本的真谛。而有些教师,对那些学习好、表现好或者会讨好老师的学生十分偏爱,而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或缺乏礼貌的学生则轻视、蔑视。在这里,应对学生主观评价的高低分出大尊重、小尊重和不尊重来。这也同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尊严感”。

教育公平当然首先是机会公平,也就是使不同的孩子都有平等入学的机会。但孩子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有不同的性格、志趣、爱好,因此,教育平等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结果。所以,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就要树立“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教师关爱的目光里,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身的尊严。

教师的道德倾向和行为习惯常常是学生价值取向的标准。所以,教师的自尊,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与公正,正是培养学生自尊、维护学生尊严的最重要的途径。

有一首歌曲歌名是《最好的未来》,歌词说:“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这应当是对每个孩子尊严的最好的诠释,也是对人的尊严的最好的捍卫。

2010年7月21日

内容推荐

本书从寻找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三方面和老师、父母探讨让孩子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虽然,本书所引的许多例子都是发生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我们讨论的不是小事情,而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全书一共12节,每一节的开头都是摆现象,紧接着针对现象分析问题,回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这样”,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做”。书中设计了相关的教育活动,提炼出“自立人生60条”。从问题入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搭建互动的平台。

编辑推荐

《让孩子有尊严》这本书则侧重于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人该如何对待自己呢?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这个最基本问题的思考将教育回归到人的内心。让孩子有尊严,是培养孩子的尊严感——懂得自尊,能够有责任地把握自己。让孩子过有尊严的生活是当前素质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孩子有尊严--素质教育怎么办(精华版)/尊重改变未来丛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玉双//关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610084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0
丛书名 尊重改变未来丛书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