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缘人间(作家题赠本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看到“作家题赠本纪事”这样的书名,恐怕有的读者会犯嘀咕:又是文人那套把戏!不可否认,坊间确实有出于个人爱好搜集汇成的作家题赠本书籍,纯以个人趣味炫世,难免遭人厌弃。本书记载的,与其说是作家题赠的故事,不如说是作者工作的记录。作者古剑先生生于马来亚,后落籍厦门,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74年去香港,先后任职于《新报》、《东方日报》、《华侨日报》副刊,担任过《良友画报》、《文学世纪》主编,“半生黑发作嫁衣”,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香港媒体的格局变化、本土文学景观与走向、大陆作家在港撰稿情况、与台湾及海外作家的联系等等,都发端于题赠本,因此,切勿因为书前淘得董桥旧作、嘱其签名这样的旧桥段就觉得此书不过小趣味,往后看,会在各种不同的扉页题签里发现三十多年来的人物、风雨、历史。

内容推荐

本书共写了九十六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给古剑兄的题赠本。他们分布之广,遍及内地、香港、台湾和海外,不乏海内外华文文坛公认的大家名家,如巴金、许杰、台静农、苏雪林、艾芜、施蛰存、萧乾、柯灵、贾植芳、纪弦、王西彦、汪曾祺、黄裳、刘以鬯、陈之藩、余光中、白先勇、聂华苓、罗孚、刘绍铭、董桥、倪匡、李碧华等位,其中二十五位已经谢世。这两个统计数字和这份并不完全的题赠本作者名单,已足够说明这部书的史料价值了。

目录

大陆作家题赠本纪事/1

巴金/3

艾芜/6

汪曾祺/9

施蛰存/12

黄裳/15

柯灵/18

黄苗子/22

邵燕祥/25

吴冠中/28

陆文夫/31

流沙河/34

高晓声/38

扶维熙/41

姜德明/43

何为/45

贾植芳/47

许杰/49

易征/51

沙叶新/53

王西彦/56

陈残云/59

郭风/61

阿城/63

余秋雨/65

陈村/68

陈平原/70

李元洛/72

孙绍振/74

杨义/77

邓友梅/79

韩少功/81

黄永/84

吴亮/87

舒婷/89

陈子善/92

王晓明/95

刘登翰/97

戴厚英/100

贾又福/103

辛链/105

萧乾/107

李辉/109

台湾作家题赠本纪事/113

苏雪林/115

林海音/119

台静农/122

余光中/125

白先勇/129

姚一苇/131

何怀硕/133

楚戈/137

周梦蝶/140

陈若曦/143

施叔青/145

林清玄/148

阿盛/151

向明/153

陈其宽/156

纪弦/159

海外作家题赠本纪事/163

陈之藩/165

聂华苓/169

陈香梅/172

郑子瑜/174

香港作家题赠本纪事/177

刘绍铭/179

董桥/182

罗孚/185

刘以鬯/188

石人(梁小中)/191

吴羊璧/194

小思(卢玮銮)/196

颜纯钩/199

叶辉/202

岜南/205

陶然/208

古苍梧/211

也斯/214

张君默/217

秦岭雪/220

黄国彬/224

黄维棵/227

李英豪/229

郑树森/231

何达/233

张文达/236

王璞/239

王良和/242

梅子/245

李碧华/248

林燕妮/250

倪匡/254

林荫/257

黄仲鸣/260

许定铭/263

施友朋/265

马国亮/268

蒋芸/271

温瑞安/274

试读章节

柯 灵

题赠本:《墨磨人》(北京三联书店)、《文坛漫游录》(香港三联书店)

想找出柯灵送我的一张老笺纸,上面书写了他的一首旧诗(关于创作的感悟),扫描供书友欣赏。翻遍放字画的匣子,都没找到。百思之下,想起年前拿字画去裱画店裱过,去电询问,答日:没有。我这些玩意没人碰过,书房也没人进过,会到哪去了呢?费解。他的毛笔字没钢笔好,但那份情意是可贵的。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丢了吗?一肚子不爽!后来回港,在一夹子里翻出一封信和另一张颂中秋的笺纸。才多少消解了内心的不快。他信说:“索书遵命奉寄。我不会写毛笔字,且字体拙劣,难免贻笑大方。所写词恰巧是盼团圆之作,没有公开发表过,也许可以算是一种缘分吧。”词牌是“人月圆”,词中盼团圆,不仅仅是人的团圆,而是国的统一,其中有四句:

盼大团聚

金瓯须补

宏图待铸

携手同赴

网上见黄裳与柯灵笔战的一篇文章,还有韩石山砸黄裳卖张充和赠送的书法墨宝(顺便插一句,此一法书董桥托友人在拍卖会拍得,后来送还给黄裳)。我没看过原始文章,不敢说什么,就找出柯灵的书,趁热打铁记一记。

我知道柯灵,是因他编剧的电影《不夜城》受到大批判,他倒霉的时候。以前对他我还没有像何为(原在《文汇报》,后去凤凰台的何亮亮之父)那么熟。

四蟹被绑之后,一次回上海探访师友。

沙叶新带我去看望柯先生。到得他家门前,门上贴了张纸,蹬上几级石阶细看,说他正在写作,不接待访客。我留下一张字条: “来访不遇,怅怅。”还留下电话号码。听说他正埋头创作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最后好像没有完成。

当晚他回了电话,很客气地道歉,因回程在即,没时间再去拜访。

一次他来香港访问,我们见了面,并陪同他到文学史料专家、中文大学教授小思家看她所做的文学资料。她家的大窗正对维多利亚港,柯赞日:“向海,很好很好。”

看了那一大柜的资料卡片,柯灵说:“这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对香港文学是个不小的贡献哦。”

后来再去上海,因事先联络好未拒于他家门外。他家客厅颇大,深棕皮沙发,玻璃书橱里摆满线装书,壁上还挂了字画,清静雅致。这次也见了他富泰的夫人。阳台外有棵梧桐树,时叶已染黄。这次探访,除了照片,好像什么也没留下了。黄裳也去拜访了,印象最深的他家弧形的大玻璃窗,书桌就摆在窗下,不见什么书,我想他那些宝贝都密藏于哪间房里了。

两位都是我尊敬的前辈,没想到后来因梅兰芳事开笔战,而伤了和气。

我编《文廊文艺周刊》,柯灵给过我数篇稿,《华侨日报》关门,此周刊自然也停刊了。柯灵在上海报上看到消息,还来信慰问,其情可感。

八十年代末,台湾门户渐开,痖弦想出好“桥”(好点子之意),想要在联合报的春节期间开“隔海拜年”专辑,这是很好的创意,要我帮他约大陆名家稿件。记得冰心、施蛰存、柯灵、王西彦、萧乾都惠稿支持,还有一些别的人,一时想不起来了。以后他们的稿件就常见于台湾“联副”。

记得,施先生一篇短文刊登了,却砍了尾,施先生来信说,砍了尾还有什么意思?台湾也是有自我审查的。那个尾巴,自然是他教我“文章要有点锐气”的话,施先生曾抄给我,给丢失了,不然可恢复原貌,现在看来即使找出那篇文章也只是残篇。

在《文廊》时,黄裳按我要求,写过:《请巴金写字》、《沈从文书简一通》(原稿今成了我的收藏)。大概九四年,一日收到黄与柯笔战的文章,我写信给双方,要其将前后文章剪寄来。柯灵寄来了,黄裳没有。后来,我的主意已定:不将这场笔战在港燃起,因他们我。都认识也有交往,若在香港重开笔战,对他们都有害无益。同时写信给施蛰存老师求助,告之我的想法,并请他向双方解释。施先生回信同意我的做法,并谓两人的事他来处理。

柯灵知这事后,来了封信。信中自然是“骂”黄的,关键是一个钱字害人。此事是非曲直如何,我仍无从分辨。此类事向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要弄清,可能真要靠《文汇报》的史料组调查辨释了。

南洋有个文学性质的机构,对上海北京两地有贡献于文坛的老作家,都发给慰问奖金。上海得此殊荣的是四人,施蛰存、柯灵之外,好像是王元化、辛笛,每人发二三万元人民币。

P18-21

序言

古剑兄的《书缘人间》要出简体字增订本了,如果我没弄错,这是他首次在内地出书,可喜可贺!承他不弃,嘱我写几句话,却之不恭,只能勉力为之。

先从书中古剑兄写我的那篇说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界有“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提法。这个“作家群”既以“华东师大”冠名,顾名思义,这些作家都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各自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如要细分,“华东师大作家群”又可分为“文革”前毕业和“文革”后毕业两大批,成就和影响也各不相同。作家兼编辑家的古剑兄就是“文革”前毕业的,与沙叶新兄和已去世的戴厚英等同学,是“华东师大作家群”中的前辈。

因此,我是古剑兄的学弟。我1976年初毕业于上海师大中文系培训班,那时的“上海师大”包括了古剑兄在读时的华东师大。“文革”期间,华东师大与上海师院等校合并,改称华东师大。“文革”结束后撤消上海师大,恢复华东师大和上海师院,我就留在华东师大任教。上海师院后来又升格为新的上海师大。内地高校建制如此分分合合,如此变化多端,中国教育问题重重,于此即可见一斑。难怪古剑兄一头雾水,要在文中发出不清楚我毕业于何校的疑问,不敢认我这个小老弟为“同学”了。

按照古剑兄的回忆,我们是1982年间认识的。但我的记忆有些不同。他的大名我是在施蛰存先生处得知的,后来我还当过他们师生问的传递使。不过,古剑兄所说的那次难忘的上海聚会我也记得,沙叶新兄还在席上“警告”我,你小子给《明报月刊》写了那么多“反动”文章,当心有人“秋后算账”。我最早给香港《明报月刊》投稿是在1986年初,发表的第一篇小文是《施蛰存先生的贺年卡》。在此之前,我只给香港《文汇报》和刘以鬯先生主编的《香港文学》写稿。所以,那次沪上欢聚应该是1986年以后的事。我当时年纪最小,当然是叨陪末座,洗耳恭听。

1990年舂,我首次赴港,参加香港大学“第二届现、当代文学研讨会”。近日翻出当时的记事卡片,3月25日记云:“中午辜健(请)喝茶,林振名做陪”,古剑兄原名辜健,古剑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应该是我与古剑兄的再次相聚。1992年秋,我出任华东师大图书馆副馆长,那时古剑兄正在主编香港《华侨日报》副刊“文廊”,办得有声有色,海峡两岸三地许多作家、诗人和评论家被邀到“文廊”闲庭信步。他也没有忘记我,1993年8月和11月我先后到“文廊”散步,发表了短文《冰心书简》和《冯至书简》,这是我给古剑兄投稿之始。

新世纪伊始,古剑兄主编《文学世纪》,我又为他写了《林语堂藏书和<陀螺>签名本》、《文人与汉奸》等文,还为他编过“穆时英小辑”和“胡兰成佚文小辑”。《文学世纪》同样办得十分精彩,施蛰存先生百岁暖寿时,古剑兄还精心组织了寿庆专辑以为贺。这份纯文学月刊虽有中断,但前前后后坚持了五年,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自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2005年12月, 《文学世纪》在推出香港散文专辑特大号后灿然落幕,也为古剑兄丰富多姿的文学编辑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部《书缘人间》是古剑兄“退隐山林”后的作品,也许还受了我写《签名本小考》的一点影响。他曾当面告诉我:你写那些现代作家签名本的考证文字有意思,我与两岸三地的当代作家交往不少,藏有他们的题赠本不少,也可以写。他说到做到,很快就贡献了这部文情并茂的《书缘人间》,而我文思枯涩,拖拉至今,《签名本小考》还在待产之中,实在汗颜。

《书缘人间》共写了九十六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给古剑兄的题赠本,他们分布之广,遍及内地、香港、台湾和海外,不乏海内外华文文坛公认的大家名家,如巴金、许杰、台静农、苏雪林、艾芜、施蛰存、萧乾、柯灵、贾植芳、纪弦、王西彦、汪曾祺、黄裳、刘以鬯、陈之藩、余光中、白先勇、聂华苓、罗孚、刘绍铭、董桥、倪匡、李碧华等位,其中二十五位已经谢世。这两个统计数字和这份并不完全的题赠本作者名单,已足够说明这部《书缘人间》的史料价值了。

不知《书缘人间》的读者是否注意到,古剑兄此书副题是“作家题赠本纪事”,而不是“签名本纪事”。“题赠本”与“签名本”是不同的,“题赠本”作者大都与受赠者有所交往,非师即友,而“签名本”很可能仅是一个简单的签名售书的签名而已。所以,我认为“题赠本”应该是“签名本”中很有价值很可宝贵的一种。《书缘人间》中的题赠本,除个别系古剑兄慕作者大名索求题签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作者主动题赠古剑兄的,“题赠本纪事”名符其实。

古剑兄在其长期的编辑和创作生涯中,与这些题赠本作者结下的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交谊,都源于他们共同的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学的钟爱。因而,这些题赠本就成了这种交谊的可靠见证,成了古剑兄个人文学历程的一个别有意味的记录,进而也成为上个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三地文学关系史的一个小小的侧影,甚至可补现当代文学史之阙,不管古剑兄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譬如,古剑兄写巴金的题赠本,就回忆到1958年在上海作协‘‘作家见面会”上首次见到巴老的情景;他写艾芜的题赠本,记录了1981年秋他到成都首次拜访艾芜的谈话;他写汪曾祺的题赠本,不忘追述他俩在香港和北京几次难忘的见面;他写老师施蛰存的题赠本,更是记下了施老五十年代的“落难”和“授权”他编选《施蛰存海外书简》;他写周梦蝶的题签本,不能不写与这位“今之颜回”在台北的一面之缘;他写余光中的题赠本,又记下了这位沙叶新中学校友的大诗人“香港相思”十年的点点滴滴;他写“义气的”倪匡的题赠本,当然也记下倪匡做木工,藏贝壳,远去美国后“连字都不会写了”的趣闻……许许多多生动的历史细节,有趣的文坛故事,就这样围绕着题赠本而徐徐展开。特别是内地改革开放以后,古剑兄由于身处香港,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了两岸三地作家学者的文学交流,其间如何从互相陌生、猜疑和防备,到互相熟悉、信任和尊重,通过这些题赠本,他都作了具体而又真切的回顾。

古剑兄不愧是搞文学评论的,又写得一手好散文,因此他写这些题赠本,既能从题赠本切入,又不拘泥于题赠本,而能放开笔墨,娓娓道来,纵情而谈。他往往会带着文学史家的眼光,往往会拓展到题赠本作者的全人全文,或旁征博引,或三言两语。他品评刘绍铭的散文“有斑驳之流彩,勃勃之生气”,“显学者之本色,得随笔之自在”;他断言也斯的诗“挤掉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求取现代感的若即若离的写真”;他认为从维熙的小说“太像苏联小说”,“令人有些不耐烦”,而其回忆散文却反映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文中的力度也使人不能自已”;他推崇陈之藩的散文“是承接着五四朱自清的一路走出来的,文字漂亮,抒情而不空泛”,许多看法都是切中肯綮,耐人寻味的。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缘人间》倍感亲切,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那就是古剑兄所写到的这些题赠本的作者,有许多也是我所熟识和了解的。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因缘际会,我有幸与海峡两岸三地文坛的许多大家名家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公开的或私下的场合得以结识,有的后来还成为关系密切的文友。本书除我之外的九十五位题赠本作者中,有六十三位我见过面,有四位虽未谋面却通过信,也就是说于我亦师亦友的竟占了三分之二强。因此,捧读古剑兄这本书,这些师友的音容笑貌会不时在我眼前浮现,会不时令我回忆起与他们交往的那些美好的时光。

而今,作家签名本收藏已成为当代藏书的一个新兴门类。自从我五年前写了《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之后,不时会收到识与不识的读者的来信,与我探讨签名本的种种有趣的问题。作家签名本尤其是题赠本,说到底,无非是铭记了作者与受赠者之间的一段文字情,承载着作者与受赠者之间的一段书缘。我所敬重的林辰先生、彭燕郊先生生前都珍藏了不少现代作家的题赠本,都有把这些题赠本的来龙去脉形诸文字的心愿,可惜他们未及写出就都羽化西去。从这个意义讲,古剑兄是幸运的,他辛勤笔耕,写了那么多题赠本,也就写下了那么多深深的文字情,那么多难得的书缘!其他签名本或题赠本收藏者应能从中得到启发吧?

庚寅三月初十于海上梅川书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缘人间(作家题赠本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0968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