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
内容
编辑推荐

谭其运编著的《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记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数百位将帅从军、从政的经历和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这群华夏儿女、云南人杰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富强,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潮中演绎的一个又一个或令人荡气回肠。

内容推荐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记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数百位将帅从军、从政的经历和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这群华夏儿女、云南人杰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富强,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潮中演绎的一个又一个或令人荡气回肠,或使人激愤伤怀,或让人扼腕浩叹的鲜活故事。这些故事今天读来像一轴五彩斑斓的画卷,如一曲感天动地的悲曲壮歌。多年来血与火的锤炼,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将帅,涌现出一名又一名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人矗立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铸就了永鉴人生的光辉榜样。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在著述方法上独辟蹊径,选取丰富生动、翔实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沿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把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云南讲武堂数百位将帅的成长、建功历程,用形象、逼真、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既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又有引人入胜的可读韵味。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谭其运在注重利用新资料,选择新视角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在介绍人物时渗透着深远厚重的云岭人文精神,在论述相关革命事件时能够放眼全国大局、乃至世界形势的发展,从而熔真实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让读者在品味鲜活丰满的历史故事中得到感悟、启发和震撼。

目录

第一章 革命熔炉 名将辈出

一、创新军挽救国运 岂料想自掘坟墓/1

二、讲武堂革命熔炉 李根源当领头功/8

三、讲武堂名将辈出 不愧称将帅摇篮/16

四、众学员叱咤风云 书写了近代历史/22

五、培育出多国领袖 讲武堂享誉中外/30

六、唐继尧创办航校 为国航奠定基础/37

第二章 辛亥革命 起义响应

一、云南省响应武昌 蔡将军重九起义/43

二、张文光揭开义旗 第一枪腾越打响/50

三、赵复祥临安暴动 朱朝瑛并肩战斗/53

四、蔡都督率师亲征 战川南滇军显威/55

五、唐继尧施手援黔 荣登上贵州都督/58

六、殷承谳兵征西藏 英帝国侵略梦破/61

第三章 护国首义 彪炳史册

一、袁世凯称帝复辟 唐继尧策动起义/68

二、唐蔡李诸公揭竿 护国军正名兴师/73

三、首发兵天府之国 意气昂勇克叙州/84

四、泸州外双方拉锯 纳溪城三易其手/92

五、朝阳观蔡锷督战 棉花坡朱德成名/94

六、蔡将军谋略超群 以弱兵勇战强敌/100

七、战綦江兵力单薄 护国军战果甚微/104

八、护国军进兵湘西 克城池震动湖南/107

九、龙济光进扰滇桂 李烈钧南线歼敌/111

十、洪宪帝一命呜呼 护国军欢呼胜利/116

十一、孙中山公正评价 云南省护国有功/119

十二、建奇功护国倒袁 创善政治滇兴教/12l

第四章 支持护法 再立功勋

一、孙中山号召护法 张开儒拥护讨逆/125

二、因护法南北开战 搞扩张唐公“靖国”/129

三、朱培德喜结良缘 孙中山亲自主婚/132

四、总司令八省显威 唐继尧望达顶峰/134

五、陈炯明背叛革命 罗炳辉报信突围/136

六、滇桂军再克广州 孙中山重建政权/140

七、国民党召开一大 滇将领进入中央/142

八、杨希闵统率联军 广州城“三杨开泰”/145

九、范石生羞辱老蒋 蒋介石忍气吞声/147

十、李烈钧极力举荐 蒋中正当上校长/148

十一、讲武堂协助办学 被称为“黄埔摇篮”/150

第五章 投身北伐 扫除军阀

一、为北伐国共合作 孙中山积劳逝世/156

二、国民党重组政权 朱培德进人核心/157

三、革命军誓师北伐 朱培德挥师江西/159

四、第3军进取新余 仰天岗大败北军/163

五、为抢功程潜兵败 万寿宫滇军大捷/165

六、孙传芳全军瓦解 朱培德攻占南昌/167

七、国民党绞杀革命 两中央先后清共/171

第六章 南昌起 义功业千秋

一、寻真理欧洲归来 朱玉阶奔赴南昌/173

二、再聚首“模范二朱” 为起义潜心准备/177

三、金汉鼎力挺起义 叶剑英挽救危急/181

四、第一枪南昌打响 创伟业八一起义/185

五、范石生掩护义军 保护了革命力量/187

六、战湘南重整旗鼓 井冈山朱毛会师/190

第七章 北伐功成 中国统一

一、绊脚石一一搬开 蒋介石终于起家/192

二、朱培德指挥有方 国民党北伐成功/197

三、安罪名“剿共不力” 借裁军排除异己/201

四、朱培德英年早逝 蒋介石率众守灵/205

第八章 浴血抗战 铸起丰碑

一、“云南王”’励精图治“新云南”生机盎然/209

二、救危亡出滇抗战 赢英名国之劲旅/213

三、台儿庄浴血杀敌 60军鲁南扬威/219

四、小鬼子横尸遍野 板垣军一筹莫展/228

五、禹王山固若金汤 蒋介石连电嘉奖/232

六、汤恩伯诸将无能 60军难挽狂澜/235

七、滇军团武汉会战 勇杀敌再建殊勋/240

八、58军会战长沙 常胜军英名赫赫/242

九、万寿宫敲敌丧钟 珠影山变敌坟冢/245

十、唐军长血染黄河 中条山忠魂永镇/247

十一、常胜军攻克常德 鲁道源驰名中外/256

十二、三迤男大战长衡 泣鬼神动地惊天/259

十三、拼刺刀威震敌胆 王军长壮烈成仁/260

十四、周保中东北荡寇 关东军心惊胆战/264

十五、田钟毅防守长江 新7师掐敌咽喉/269

十六、滇缅路血肉筑成 创奇迹震惊世界/272

十七、众华侨共赴国难 保运输拳拳之心/275

十八、60军滇南作战 拒日寇国门之外/276

十九、远征军入缅作战 英弃义滇西沦陷/280

二十、各民族游击袭敌 侵略者惶惶度日/284

二十一、中美军并肩抗日 远征军滇西反攻/289

二十二、远征军强渡怒江 焦土战光复腾冲/291

二十三、第8军显示军威 玉碎战攻克松山/294

二十四、战龙陵将士用命 克芒市人人争先/296

二十五、两路军会师芒友 开先河收复国土/300

二十六、大反攻势如破竹 全依赖滇西民众/302

二十七、日本国宣告战败 讲武堂师生受降/305

第九章 反对内战 高举义旗

一、蒋介石调虎离山 下毒手龙云中计/319

二、反内战弃暗投明 潘朔端海城首举/322

三、毛泽东亲做工作 曾泽生不负众望/327

四、北平城迎来春色 周体仁功不可没/335

五、反分裂新疆归来 赵锡光作出贡献/336

六、卢将军云南起义 率滇军走上新生/340

第十章 抗美援朝 劲旅涅槃

一、美帝国挑动战争 新中国被迫出兵/357

二、曾泽生率军入朝 三迤男抗美卫国/362

三、临津江天堑难挡 50军跨江破敌/365

四、佛弥地全歼英军 皇家兵不过如此/369

五、50军攻占汉城 美韩军蒙羞受耻/379

六、帽落山岿然不动 气狂人麦克阿瑟/383

七、白云山殊死血战 英雄团震惊中外/389

八、好王英与敌同归 上影幕《英雄儿女》/396

九、毛泽东高度评价 50军打得漂亮/403

附录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历任校长史简表/407

二、云南陆军讲武堂部分教官、官佐及毕业生/408

三、国民党军出自滇系的14个军简介/421

试读章节

四、小鬼子横尸遍野 板垣军一筹莫展

敌人企图从东庄一线攻占台儿庄的遗梦就这样被滇军粉碎了!于是改变进攻方向,集中主力于4月28日猛攻台儿庄东南端、运河东岸的禹王山,企图一举攻占禹王山,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

禹王山是台儿庄地区的制高点,是座肘形的石头山,距大运河约400米。它在运河东岸、台儿庄东南端,东北是湖山、锅山,北面是邢家楼、五圣堂阵地,站在禹王山可俯瞰我军全部阵地,是这一地区我军唯一可以凭据固守的战略要地,一旦禹王山失守,60军各个阵地就完全暴露在敌军炮火之下,徐州也将受到严重威胁。能否守住禹王山,就成了能否在台儿庄地区坚持下去的重要一环。60军曾要求把禹王山划给自己作为阵地,但蒋介石未同意。4月26日夜,对战场局势作出正确判断的卢汉和张冲将184师邱秉常1088团留守台儿庄,主力则转移到禹王山阵地。

张冲(1899—1980),原国民党陆军中将。云南泸西人,彝族。青年时代参加反抗贪官污吏斗争。后入滇军,历任旅长、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60军副军长兼第184师师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升为新3军军长。后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因吸收一批共产党员到1 84师工作,于1939年被撤去军长职务。1946年经中共代表团帮助到延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云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80年10月30日在北京病逝。

184师在移师禹王山途中,突然发现禹王山西坡火光闪闪、硝烟弥漫,枪声大作,炮声隆隆。张冲估计,禹王山失守了!焦虑之际,一个气喘吁吁的军人跑到张冲身前便砸在地上,此人是182师1077团团长余建勋,见到张冲,余建勋跪在地上哭诉:“师长,你崩了我吧!禹王山失守了!”张冲忙把余建勋扶起。余建勋告知张冲,他奉命率一个营坚守禹王山,死守了3天。敌人每天轮番攻击,白天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夜晚时而冲锋、时而偷袭,余部伤亡较重,并已疲惫不堪。致使今晚日军上千人猛扑上来,把他们从主峰上赶下来了!余建勋泣不成声。张冲说:“建勋,丢了禹王山不怪罪你!你歇一会,招集人马,好好守住李家圩,再给我派几个熟悉道路、地形的人就行!”

张冲深知丢失禹王山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愧是名将有绅士风度,他急的不是清算谁的过错,而是怎样尽快乘日军立足未稳,在拂晓前把禹王山重新夺回来。为此,他命令万保邦旅长率曾泽生团,从西部佯攻,把日军吸引过去;令王秉璋旅长率王开宇团从西南部攻击;并亲自率杨洪元团绕道从东面攻击。以三路进攻之势,在拂晓前发起总攻,务必于天明前夺回禹王山!

各部队按张冲的部署迅速出击,当东方泛起鱼肚子白,西坡突然枪炮齐鸣,曾泽生团佯攻开始,随即王开宇团、杨洪元团按计划开始出击。

整个禹王山,漫山遍野头戴法式钢盔、身着灰色征衣的滇军向山顶冲去,喊杀声震天。垂死挣扎的日军施放毒气罐和烟幕弹,刹那,白烟滚滚,浓雾弥漫,日军趁势向我滇军猛烈开火。万分危急之际,天助我也!忽然,从大运河上吹来阵阵迅猛的大风,将狼烟毒物全部吹到了日军阵地上去,顷刻,天公好像撤下一块巨大的白布,仿佛地藏王菩萨笼罩九华山的巨大袈裟,把日军盘踞的山头严严实实地笼罩住。见此情景,张冲兴奋地一跃而起,高声急呼:“天助我也!快吹冲锋号!”刹那,师、旅、团、营、连各部的冲锋号都吹响了,攻击部队如猛虎出山,似饿狼扑羊,一起向凶悍的日军冲杀过去。被包裹在浓雾烟障中的日寇,朦胧一片,咳嗽不止,流泪不停,什么也看不见,一个个被我奔涌而上的滇军战士捅死并踩踏在脚下!

晨曦,丢失的禹王山从日军手中重新夺了回来,被将士鲜血染红、被战火燃烧得只剩不到一半的灰蓝色、紫红色混杂的60军军旗,在浑身绷带的护旗排伤员们手中、在禹王山主峰,迎着曙光与硝烟高高飘扬!……

4月28日,矶谷、板垣师团各一个大队和骑兵团一部,配以坦克,重炮、飞机沿大小杨村湖山、窝山向李家圩猛烈进攻。张冲亲赴李家圩指挥。村内,两军相持,村子各占一半,进入激烈巷战;村外,日军调集炮火猛轰禹王山西北滇军第一道防线阵地。拂晓,一个山头为日军一个小分队所占,插了太阳旗。王秉璋旅长亲自组织反击,命王开宇团长亲率敢死队发动猛攻,夺回了阵地;禹王山北面第一道防线曾泽生团阵地,日军用重炮、飞机狂轰后,以坦克掩护步兵,向禹王山腰发起冲锋,也被曾团长带领战士进行反冲锋,将日军打得连滚带爬,溃至山脚。

王开宇(1907—1951),少将。云南江川人。1935年5月任滇军第9旅17团团长,1937年9月任第184师544旅1087团团长,1943年10月任暂编第21师师长,1947年3月叙任陆军少将后退役。

我184师以鲜血和生命守住了禹王山制高点,巩固了禹王山下一线的60军阵地和友军阵地。

日军第3军团司令兼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对矶谷第10师团攻占禹王山得而复失的“战绩”极为不满,亲自率部向禹王山冲杀而来,他要以日军武士道疯狂精神来见识滇军的战斗力。下午4时许,疯狂的日军主力(板垣、矶谷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的一部和伪军刘桂堂部)两万余人咿呢哇啦地高唱着疯狂的日本军歌(大意是:冲向高山,让尸体填满沟壑!冲向大海,让尸体漂满洋面……)向禹王山猛扑而来,先用飞机倾泻下成吨成吨的炸弹。顷刻,禹王山硝烟弥漫,黄沙蔽日,似山崩地裂!滇军也不示弱,滇军设在运河南岸车辐山的重炮营立即对日军的炮兵位置进行压制性打击;在半截楼的野炮营也以猛烈的火力封锁日军的进攻要道;战防炮连同时在禹王山前沿阵地控制日军坦克活动。长时间,整个禹王山像沸腾海洋,气浪翻滚、惊天动地!震声传过百里……

疯狂的日军冒死前进,像野牛一样猛冲。张冲指挥部队先以步枪、机枪,继以手榴弹,最后展开白刃战,把进犯之敌大部消灭在阵地前!

日军对禹王山志在必得!头一波被消灭,第二波又冲上来!气势汹汹!

万保邦旅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工事随毁随修,第一线被突破,就退到第二线抵抗,夜间一个反冲锋又回到第一线,全天进行激战!

训练有素的日军大部队随着炮击的疯狂延伸,在坦克车的配合与掩护之下,步兵、骑兵狮鸣虎啸般从大、小杨村等地向曾泽生团扑来。滇军也毫不逊色,团长曾泽生迅速指挥何起龙营长组织炮兵和高射机枪(平射代替战防炮)把日军的坦克群一一摧毁,使其步兵、骑兵失去前进的屏障与有效配合;又令其余高射机枪改为平射,配合轻、重机枪、迫击炮消灭敌骑兵和步兵,以摧毁日军勇敢而狂妄的进攻意志。

在曾泽生团于大、小杨村反击日军进攻的同时,守卫在李家圩一线的王开宇第1087团也正遭到日军的猛烈进攻。日军妄想突破李家圩后,从西北坡直接攻占禹王山。两军你来我往,反复争夺,极为惨烈! 1087团的战壕和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黄沙盖住了勇士们的身躯。勇士们奋力挣扎起来,以必死的决心,一齐高唱:《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已不能忍受!我们再已不能忍受!亡国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用我们的血和肉,拼掉那敌人的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家边唱边与日军继续死战。团长王开宇利用短暂的战斗空隙指挥部下把阵前堆叠了三四层横七竖八的日军尸体拖来垒起,加上一些黄土作为战斗壁垒,其防御效果比沙袋更妙,继续与日军作殊死搏斗。正当两军杀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的紧要关头,一部分日军突破了1087团防线,直接向禹王山的西北坡冲杀上来。千钧一发之际,恰巧第544旅王秉璋旅长率领援兵赶到,王旅长立刻指挥部队,运用各型轻重武器一齐向日军头上砸去,打得日军落花流水、一遍狼藉,日军一片一片地栽倒在滇军战士的枪口和刺刀下。

王秉璋旅长亲自率领预备队实施冲击,王旅长个大力猛、武艺高强,短兵相接,他端起日军的一支三八大盖步枪连续刺死了十多个日军后,又发现一个日本军官拿着手枪正指挥战斗,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一刀刺死了这个豺狼般的军官,同时,他的胸部也挨了对方一枪,流血不止,身负重伤的王旅长用鲜血染红的双手撕破灰红色的冬装,用衣里的棉花塞住创口,止住血流,继续指挥歼灭日寇的残酷战斗!将突人之敌大部歼灭,夺回阵地后,王旅长的伤口还在淌血,衣服全被染红,他不用搀扶,不带随从,硬撑着挨到师指挥所,努力挺正笔直的骨架,向张冲立正,敬礼:“请师长检验,子弹是不是从前面进去的?”原来,张冲治军极严,常对将士们说:“我们彝族老祖宗三十七蛮部治军有个规矩:前面有刀箭者,奖;背后伤刀箭者,刀砍其背。我们184师决不能贪生怕死,做脊背挨子弹的逃兵,谁给老祖宗丢脸,军法不饶!”张冲师长看了他的伤口部位,虽不致命,但伤势不轻,连忙亲手给他包扎好,当即要派人送他下山。这位铁血将军硬是不从,王秉璋说:“我的伤离命还远。送我一人,禹王山就少了一人。我还能走,不必派人。”张冲只好嘱咐他好好养伤,祝他早日伤愈归队。他仍旧向张冲师长立正,敬礼,然后,才在阵地上一拖一拖地自己下山去。王旅长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浴血鏖战的滇军官兵。

王秉璋,云南鹤庆人,抗日名将。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是叶剑英元帅的老师,治军极严但又体恤士卒,身材高大,红脸黑髯,作战勇猛有韬略,大有关云长遗风,人称“王大军人”。

王秉璋被护送到汉口后方医院治疗,任伤兵管理处处长。治疗期间,他的学生、中共代表团的叶剑英等代表八路军到医院慰问他;云南省主席龙云也从昆明到汉口慰问他。

4月28日,《武汉日报》报道:“我卢汉部张冲师28日晨在禹王山与敌发生猛烈奋战,战况空前……”美联社和路透社记者也很快把60军战况发往国外。

P228-232

序言

中国革命史,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地追求光明的历史,也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史诗。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的历程更是一曲亢奋、高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了寻找救国真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千百万革命群众进行了英勇不屈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中国广阔、深厚的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他们的丰功伟绩惠泽了古老的东方大地,他们的光辉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征程。云南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近现代革命史的典型缩影。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记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数百位将帅从军、从政的经历和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这群华夏儿女、云南人杰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富强,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潮中演绎的一个又一个或令人荡气回肠,或使人激愤伤怀,或让人扼腕浩叹的鲜活故事。这些故事今天读来像一轴五彩斑斓的画卷,如一曲感天动地的悲曲壮歌。多年来血与火的锤炼,造就了一位又一位将帅,涌现出一名又一名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人矗立起了一座座历史丰碑,铸就了永鉴人生的光辉榜样。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是作者深怀崇敬之情、满聚半生之功,废寝忘食、历尽艰辛,遍搜档案报刊资料、尽采最新科研成果、苦寻历史发展脉络,秉承求真务实传统所篡制的鸿篇巨著。它不仅让我们领略辛亥革命以来云南革命活动的宏伟画卷,而且让我们在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平台上感受到革命先行者不朽的精神光芒:这就是英雄的云岭各族各界群众为振兴中华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抵抗外侮而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探索救国之道而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些崇高精神是无数革命先贤用鲜血和生命凝铸成的,我们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在著述方法上独辟蹊径,选取丰富生动、翔实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沿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轨迹,把辛亥革命以来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云南讲武堂数百位将帅的成长、建功历程,用形象、逼真、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既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又有引人入胜的可读韵味。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作者在注重利用新资料,选择新视角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在介绍人物时渗透着深远厚重的云岭人文精神,在论述相关革命事件时能够放眼全国大局、乃至世界形势的发展,从而熔真实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让读者在品味鲜活丰满的历史故事中得到感悟、启发和震撼。

让我们在追忆先辈峥嵘岁月、涌起无限思绪和感动之时,更激发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扬奋起的斗志,在新世纪的今天,用智慧和汗水去续写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不朽的诗篇!

谭其运

2011年1月19日

后记

在举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一书有幸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一年专题出版图书目录”,实现了笔者写作此书把它献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心愿。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一书既是笔者用心血和辛勤劳动结出的硕果,又是在许多老朋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同时,本书学习借鉴了谢本书、陈红民等著名史学专家的大量学术成果以及曾经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第50军老同志王顺才、申春所著著作的大量史料,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一书也是大家心血的结晶。

这些年,笔者在阅读了一些云南讲武堂师生的史料后,就萌发了写云南讲武堂将帅征战史的心愿,于是本着回顾历史、缅怀英烈、呼唤正义、珍惜今天、开拓未来的主导思想,决心以云南讲武堂将帅征战史为纵线,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全书宗旨,开始了艰苦的征集史料的过程,为这部书的写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又对大量资料进行精心遴选,通过去伪存真,对许多史料的真实性作了认真考究后才开始了写作。

书稿完成后,为确保书稿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云南人民出版社将书稿先后报送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审订,后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又将书稿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由总署分送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审订,书稿得到了以上部门的充分肯定。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审稿意见评价:“该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史料基础丰厚,文献资料引证翔实,可谓旁征博引,厚积薄发而自成一家之言,决非一日之功。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浩如烟海的史料疏理中,澄清了云南历史的光辉一面——尤其是滇军在中国革命中的卓然历史功勋和独特风姿,于此而言,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力作。”

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公室的审稿意见(统宣审字[2011]第161号)评价:“该书通过记述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的数百位将帅从军的经历和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示了这群华夏儿女、云南人杰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民族的富强,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潮中演绎的一个又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让读者在品味鲜活丰满的历史故事中得到感悟、启发和震撼。书稿内容符合史实,同意出版。”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出版局的审稿意见(政宣出[2011]第554号)评价:“作者把握住了相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大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的表述清晰、史实基本准确,语言通畅,结构合理,是质量比较好的书稿。”

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的审稿意见“科审字[2011]第215号”也对《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一书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书稿付梓之际,特向中央和云南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向给予笔者写作本书大力帮助支持的云南省政协秘书长车志敏,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纳麒,云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李崇仁,云南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李定达,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董家禄。文山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李俊彪,临沧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杨增明,曲靖市公安局副局长、宣威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尹大宝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疏漏和失误之处,尚望读者指正。

谭其运

2011年10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云南讲武堂将帅风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其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83455
开本 16开
页数 4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8.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60
18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