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说清朝十二王(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解密历史真相,走出戏说“误区”,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胤祥、奕、僧格林沁……他们是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风云际会,大起大落;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喜怒哀乐,恩恩怨怨……于是有了历史长河中的层层波澜,于是有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案,于是演绎出诸多饶有趣味的逸闻。让我们通过清史专家的生动笔触,一起感受清朝十二王轰轰烈烈的业绩与悲欢离合的人生。

内容推荐

清朝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胤祥、奕、僧格林沁……他们是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风云际会,大起大落;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喜怒哀乐,恩恩怨怨……

目录

前 言

郑亲王济尔哈朗

家事:父、兄之死,两代情仇

国事:开国元勋,助帝亲政

后世遗闻——端华与肃顺

郑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礼亲王代善

汗王之梦:得而复失的储位

定国安邦:三朝元老的功业

显赫世家:三顶“铁帽”的荣耀

后世遗闻——硕话与阿达礼、昭桩

礼亲王封袭表

附录1:克勤郡王封袭表

附录2:顺承郡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睿亲王多尔衮

三大功业:军功、立储、定国

三大谜团:母殉?下嫁?猝死? 

一大遗案:亲兄弟的悲剧命运

睿亲王封袭表

附录:豫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肃亲王豪格

娶妻与杀妻:首次降爵的导火线

性格与命运:痛失帝位的根源

侄子与叔叔:豆萁相煎为哪般

后世遗闻——善耆

肃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饶余亲王阿巴泰

大幸:久经沙场,安然无恙

不幸:出身偏房,一生受累

后世遗闻——博洛、岳乐、岳端

饶余郡王(安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怡亲王胤祥

卷入了储位之争? 

公忠体国的一代贤王

后世遗闻——载垣、溥静

怡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恭亲王奕诉

皇位之争与兄弟失和

叔嫂合谋与三次被黜

赋闲十载与晚年复出

后世遗闻——荣寿公主、载潋、溥伟

恭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醇亲王奕X

姻联太后:一生谨慎难作为

慈禧懿旨:刨断古树意何在

儿子摄政:大清王朝终结者

醇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端郡王载漪

父亲:脾气古怪的悖亲王

自身:得志便猖狂的端王

儿子:一枕黄粱的大阿哥

瑞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庆亲王奕勖

酷爱名园:第一代庆王永磷

后来居上:政坛上的不倒翁

庆记公司:贪婪成性遭诟病

追补前过:庆王生前身后事

后世遗闻——载振

庆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时代骄子:黄金家族的子孙

荣辱得失:僧王的几大业绩

战死沙场:最理想的归宿

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

外戚世家

政治生涯

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亲王品级郡王封袭表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顺治十二年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第一代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是一个蒙古名,意思是“幸福、快乐”。直到今天,蒙古人起这个名字的人还很多。一个满族人,为什么取了一个蒙古名呢?

满族在入关(1644)以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东部,西部则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区域。历史上,东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两个民族互相交往,不仅在血缘上彼此融合,文化上也有许多交流。满族人取蒙古名,就是这种交流的一个侧面。像济尔哈朗的二哥叫“阿敏”(意为“气息”、“生命”),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叫“德格类”(意为“紧身短上衣”),第八子皇太极(即清太宗)又名“阿巴海”(意为“尊如兄长”),也都是取的蒙古名。

济尔哈朗从呱呱落地时起,即被父母寄予良好祝愿,希望他一生快乐幸福。他37岁受封和硕郑亲王,45岁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辅佐幼帝福临。福临亲政后,又晋封叔和硕郑亲王。

他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岁寿终正寝时,其他同辈诸王早已先他而去。济尔哈朗的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中,他虽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运的一位。

家事:父、兄之死,两代情仇

在清初爱新觉罗皇族中,济尔哈朗的家世很特殊。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位兄长,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两个家庭,本为骨肉至亲,却形成父一辈子一辈的积怨。济尔哈朗12岁时被努尔哈赤收养,对于他来说,努尔哈赤既是伯父兼养父,又是加害父亲的仇人。面对两个家庭间的情与仇,济尔哈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

父亲舒尔哈齐之死努尔哈赤兄弟5人,他居长,和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为同母所生。还有庶弟穆尔哈齐,幼弟巴雅喇,为继母和庶母所生。舒尔哈齐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尔哈赤小5岁。他的幼年同努尔哈赤有着相近的经历,5岁丧母,受继母那拉氏虐待,青少年时代经常随兄出外谋生,历尽艰辛。但在这过程中他也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智慧。

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时,努尔哈赤还不过是建州女真中一个噶栅(村屯)的首领。外有强敌环峙,内有宗族戚友的迫害,处境极其险恶。当时成为他得力助手的,只有几位胞弟。雅尔哈齐去世早,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依为臂膀。

在以后的十余年里,舒尔哈齐经历了数十次战斗。清朝史书说他“自幼随征,无处不到”。因作战英勇,颇得部众拥戴,人们尊称他为“达尔罕巴图鲁”。巴图鲁,蒙古语,意为“勇”、“勇士”,一向是蒙古族中勇武者的美号。“达尔罕”,原为漠北游牧民族的武职官号。元代,蒙古人只有大汗本人或其子孙有特殊贡献者始有荣受此号的资格,且享有种种特权。明代,蒙古对建立军功的勇士,才颁给此号。舒尔哈齐的双重勇号虽然都是借自毗邻的蒙古,却足以说明他的勇武及其在部落中的崇高地位。

努尔哈赤兄弟同仇敌忾,加快了战争胜利的步伐,而战争的顺利发展,也加强了两兄弟的权势。16世纪末,他们在抚顺以东苏子河畔的烟囱山麓(今辽宁省新宾县旧老城)占山为王。努尔哈赤拥有万余众,酋长150余名,战马700匹;舒尔哈齐拥有5000余众,酋长40余名,战马400匹。两人平日各聚属下著甲练兵,出征时分别召集兵丁。当时的舒尔哈齐雄心勃勃,踌躇满志。访问过当地的朝鲜使者曾记载说,在舒尔哈齐的家门上,贴着一副“迹处青山,身居绿林”的对联。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舒尔哈齐经常往来汉人地区,对汉人的文化相当了解,他大概熟读《水浒》、《三国》之类的演义小说,不仅以绿林豪杰自诩,且以“迹处青山”的处境解嘲。   但是,随着势力的发展,兄弟间的裂痕开始出现。努尔哈赤不希望弟弟的势力过于强大,威胁自己的地位;舒尔哈齐也不甘心永居兄长下风,而希望独立发展自己的力量。万历三十七年(1609)初,舒尔哈齐决心离开努尔哈赤。他串通好了长子阿尔通阿、次子阿敏、三子札萨克图,携部出城,前往一处叫做黑扯木的地方另造新城。努尔哈赤闻讯大怒,预先派人截断道路,设计将舒尔哈齐囚禁。他还不善罢甘休,又下令将两个侄子——舒尔哈齐的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札萨克图处死。据说,本来还想处死阿敏,只是由于皇太极等人极力劝阻才免其一死。舒尔哈齐被囚禁2年后死去,时年48岁。

关于舒尔哈齐的死因,清朝史籍讳莫如深,但同一时期的明朝与朝鲜史书都有记载,证实是被努尔哈赤所害。舒尔哈齐死后43年,即顺治十年(1653),这时济尔哈朗已是清朝辈分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亲王,年轻的顺治帝福临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恢复了其父舒尔哈齐的名誉,还追封他为和硕庄亲王。

舒尔哈齐共有9子,除长子、三子被害,其余诸子均被努尔哈赤收养。父亲被囚时,次子阿敏25岁,四子济尔哈朗12岁。一个已是成人,一个还是孩童,从后来的结局看,父兄的死,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P1-4

序言

笔者从事清史研究多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段与大众原本隔膜的历史逐渐走出了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民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品头论足的一个兴趣点。除了专业人士,过去有多少人知道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又有多少人会关心,在这些读来绕嘴的满族人名背后,隐藏着怎样起伏跌宕的历史和令人叹惋的身世?如今不同了,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他们轰轰烈烈的业绩与逸闻趣事已广为人知。

与人打交道,总免不了做自我介绍。过去我说自己是研究清史、满族史的,对方会用一种漠然的眼神看你,心里大概在嘀咕:啊,这些老掉牙的事情,怎么还有人关心?现在不同了,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是在街市上还是出租车上,你话音刚落,往往会听到热情的回应:啊,清史,我喜欢!或者:喔,清史,我懂……什么孝庄后、董鄂妃,随口能举出一大堆。这时我就会调侃一句:您说的清史是电视上的“戏说”吧?

“戏说”的清史与“正说”的清史当然不是一回事,但没有戏说,哪有清史知识的普及?哪有清史图书的热销?又哪会出现那么多痴迷的读者和观众?有一点令笔者颇为不解,每出一“戏说”剧,必会有学者正经八百地出来指责,说这点不对,那点是歪曲。其实,大可不必。再说了,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谁也无权垄断对历史的诠释,“正说”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戏说”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诠释。这里只有受众口味、旨趣和选择的不同,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俗话说:“虾有虾路,蟹有蟹道。”“戏说”与“正说”,两者关系犹如这虾与蟹。说得远一点,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说得近一点,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以为,“戏说”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对人物个性的挖掘,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就很值得“正说”取法和借鉴。

当然,佳肴再好,天天品尝,也难免味同嚼蜡。这些年来“戏说”轰轰烈烈,大行其道,恰好为“正说”的崛然奋起做了铺垫。于是,“正说”的清宫戏粉墨登场,“正说”的人物传也堂皇出世。近来,中华书局倡导“正说”,《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系列图书联翩出版,其“正说历史”在市场上已形成品牌。笔者有幸,也加入到这支“正说”的队伍,写了这本《正说清朝十二王》。

什么叫“正说”?按笔者理解,应是以准确详实的史实为依据,把历史人物最鲜活、最有特点的方面展示给读者,并校正世间的种种讹传。但此“正说”非彼“正说”,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正说”,实际已貌合神离。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也要兼顾其故事性。其次,在叙事方式上,要力求摆脱传统“正说”沉闷枯燥的叙事方式,通过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进而写出对其人生命运的感悟。其三,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图说”的功能,也就是图与文的互动。

说到这里,还要将清朝的王公封爵制度做一简单说明,作为阅读全书的一个背景材料。  清朝对宗室(皇族)贵族、满汉异姓贵族、蒙古贵族的封爵制度不同,这里介绍宗室封爵和蒙古封爵。

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所以将其略去。

封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因军功受封叫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清初以军功封者多世袭。以恩封者则一般每一代降封一等袭爵。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均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清代共有世袭罔替(即世世代代不降袭)的王爵十二家,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一度改封巽亲王、康亲王)代善、郑亲王(一度改封简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一度改封信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一度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一度改封衍禧郡王、平郡王)岳讬、承泽亲王(后改封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八个王,因佐命殊功,子孙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俗称“八大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是喻言其爵位承袭之保险可靠。

这八个王不都是皇子,其中礼亲王、豫亲王、庄亲王、肃亲王、承泽亲王是皇子,郑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克勒郡王和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孙。

清代中叶以后因恩封为世袭罔替亲王爵的有四家,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在上述十二家世袭罔替王爵中,本书选取了八家,舍弃的四家中,克勒郡王岳讬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都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孙,一门三王,而豫亲王多铎为睿亲王多尔衮的弟弟,故合并讲述。另外一家承泽亲王(后改号庄亲王)硕塞,以清太宗皇太极之子得封亲王,该人及子孙事迹简略,缺少故事性,也略去不提。

此外选入了其他两位王爷,他们的爵位都不是“世袭罔替”。一位是饶余亲王阿巴泰。阿巴泰是清初叱咤风云的统帅,战功卓著,只是因为出身偏房,一生中平添了许多坎坷和烦恼。他的经历曲折,饶有趣味。另一位是端郡王载漪。载漪一家父子三人都是过继子,而且他的儿子还成了“大阿哥”,自己距皇父只有一步之遥,但最后还是以悲剧结束。这一家的经历也很有趣味。

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始终把联合蒙古贵族作为恪守不移的国策。为此,一是实行“北不断婚”,即满族皇室与蒙古贵族间的世代联姻,一是给予蒙古贵族高出汉人的尊显地位。这是清朝统治非常成功的一点。所以,本书的十二王中选取了两位蒙古王爷,一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一为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两人都是晚清变局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清朝入主中原后,对率部众来归的蒙古各部首领按其原来地位及对清廷的功绩和效忠程度,依照清皇室封号,授予他们新的爵位品级,以示优遇。清王朝把内蒙古原24部,划分为49旗,实行王公制度,先后封了数以百计的王公。王公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均世袭罔替。民国初期,袁世凯为笼络蒙古王公,又封了一批新的王公,但这些王公都不世袭。

表面上蒙古王公与满洲宗室王公待遇平等,实际上仍有区别。一,同是亲王,满洲班次在前,蒙古班次在后,以下类推,等于把蒙古王爷降了一个等级。二,满洲亲王郡王,得用黄色马缰绳,蒙古亲王郡王非特许不准;同是贝勒、贝子、公爵,满洲得用紫色马缰绳,蒙古不准。三,满洲亲王年俸10000两,蒙古亲王2000两(其中,科尔沁旗亲王略高于此);满洲郡王年俸5000两,蒙古郡王1200两。以下类推,至辅国公,满洲500两,蒙古200两。但蒙古王公有自己的领地、属民,经济状况与满洲王公不同。直到民国元年,满、蒙王公的差别待遇才被取消。

最后,话题再回到“正说”王爷上来。我在十年前曾写了《爱新觉罗家族全史》一书,这次“正说”,恰是前书的一个延续。但前书重在写史,后书重在写人。内容固有重合,要求和角度却有不同。

刻画历史人物,既要符合事实,为专家所认可,又要有血有肉,为读者所接受,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只能勉力为之。至于效果如何,只有留待读者们评判了。   作者谨识2006年3月20日

后记

《正说清朝十二王》终于完稿了,我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段日子让我真正体会到时间的紧张,首先是稿子约得比较急,其次是不断有其他一些事情干扰,深感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久在象牙塔中栖居,难免习惯于悠然与松弛。如今不同了。商场犹如战场,出版界也不例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亢奋地压榨着人们的创作力,从出版者到作者,不能不适应加快的节奏。谢天谢地!拙稿虽比预定期限迟交数日,总算没有影响全盘的出版计划。这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的李洪超先生。洪超是我多年来遇到的最认真敬业,且有很高专业水准的青年编辑。因为时间紧,我们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我每写完一人物,就尽快交给他,他审阅后再把意见及时反馈给我。写稿、审稿、修改一条龙作业,十二个人物都是这么过来的,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紧张与和谐中,我们顺利完成了共同的工作。另外,还要感谢我的研究生贾艳丽,书中附表是她帮我制作的。在图片搜集过程中,还得到盛春玲、陈婴婴、王建华、王思等朋友的热情帮助,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刘小萌

2006年3月2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说清朝十二王(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0790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