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西北文化苦旅
内容
编辑推荐

《大西北文化苦旅》一书按照先宁夏、甘肃,再新疆,再青海,地理版块式的区分形式一一展开旅行记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写了一条由宁夏固原至甘肃靖远一带,再到河西走廊、新疆吐鲁番市,再去南北疆的主线,并通过这条线把西北串联起来。

  书中,作者路生在更多关注西部民生现状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汉唐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文化、生态和战争的话题,既有对西北曾经辉煌的悲凉怀念,也有对西部土地与人民的感恩与认知。

内容推荐

大西北,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大西北,一个哺育人类生息繁衍的温暖家园。在这片占祖国面积三分之一的辽阔土地上,黄河奔涌、塔里木河舒缓;贺兰山敦厚,昆仑山雄浑,祁连山绵延,天山巍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民风淳朴而彪悍,儿女柔情而粗犷。几千年来,大西北以它独具的魅力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秦皇汉武,大漠铁骑,车师乌孙,月氏匈奴,一个个地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苍茫陇中,将军戈壁,胡杨骆驼,千万年而像然……

《大西北文化苦旅》是作者路生西部生活的情感结晶,是对西部土地与人民的一次朝觐与跪拜,也是一个行走西部的记者对西部土地与人民的感恩与认知。作者历十余年,在遥远的路上抚今追昔,述说道不尽的民族、战争和生活话题。花儿嘹亮、牧歌深情、旷野寂静、大漠无言……这里的历史纷繁复杂,有着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光。然而,今天却也存在着发展缓慢、基础条件差、人们生活相对落后、民生问题矛盾突出等问题。

文笔优美,语言简洁朴实,极富人生哲理,颇多感人之处。字里行间,既有对西部风土人情的讴歌与赞美,又有对西部民众艰难中乐观生存、热爱生活的可歌可泣;既有对西部优美景色韵深情描述,又有对访古见闻的探索和感想。

在大西北这片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乐园,《大西北文化苦旅》带您走进西部,邀您聆听远古和现代的声音,和您一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诠释西部。

目录

宁夏以西:民族、战争和生态话题

回中道:汉武帝与那条比丝绸之路还早的路

河西:历史上的农民军团与汉匈之争

民勤:屯兵移民与当下的生态问题

西域:张骞与西王母的传说

匈奴:远逝的民族与牧羊的苏武

铁门关:凄美的爱情传说与土尔扈特东归

巴音布鲁克:美丽的草原与曾经的战争

行走宁夏:寻找一段河流里的血脉

南长滩:拓姓人——西秦鲜卑人的后裔

翠柳沟:探寻鲜卑人后裔的途中

大柳树:一个将成为记忆中的故乡的地方

黑山峡:有关土匪的故事

中宁:像红玛瑙一样美好的生活

鸣沙塔: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

清水河:黄河的一条弱小的支流

长山头:渡槽附近的吊庄移民

青铜峡:峡、坝、塔,黄河的一道风景

陈袁滩:唐滩人的幸福生活

涝河桥:回族人走天下的一个缩影

吴忠:一方人美丽的北国水城梦

金积:积金的炉渣,飘香的黄酒

灵武: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南磁湾:灵武恐龙化石遗址

磁窑堡:西夏瓷窑遗址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生活遗址

红山堡:庞大的地下藏兵洞

月牙湖:吊庄百姓的幸福生活

兵沟汉墓:士兵面朝家乡的方向

石嘴山:不小心就会碰到各地方言

二道坎:黄河在这里告别宁夏

三关口长城: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分界线

死城之旅:凤凰城外的那些事

毛卜拉:庞大的人字型古墓群

庙儿沟:与“北山王”类似的墓群

109线:那片干涸的土地

下流水:水贵如油

银川:我的记忆与离别

额济纳:胡杨林与“空壳”的黑城

触摸西海固:贫穷土地上的那些事

喊叫水:西海固发自内心的呼唤

同心:感动法国的女孩马燕

张家树村:马燕的母亲白菊花

须弥山:胡骑驰骋后的一束佛光

西海子:始皇祭祀时的湫渊

党家岔:海原震湖与彩鲫

固原:《诗经》中的大原

战国秦长城:固原黄土地上的那段历史

萧关:唐代边塞诗的一种高度

直面陇原: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

榆中:快关门了的古城水烟厂

桑园峡:有关黄河筏客的传说

水阜村:皋兰鼓子里的黄土地上的乡音

永靖孔村:西北最大的孔子后裔居住区

景泰:永泰龟城与岳钟琪

屈吴山:再造清室的王进宝

塌城:义渠人在平川建造的城?

甘南:中国最后的骑兵连

甘肃平凉:探寻金朝的后裔

泾川:为完颜亨守陵的人

九顶梅花山:完颜韩王之墓?

完颜村:完颜习俗800年未改

两个会宁:伴随金朝始与终

行走陇中:陇中之苦甲天下

靖远:羊肉里的战火味道与“小兰州”之誉

唐庄移民区:要走的路就在脚下

烟洞沟:望河喊渴的村民的生活与教育

屈家庄:依然古朴的村居生活

会宁:状元之乡的教育

通渭:杨显惠与定西孤儿院

《通渭县志》:1958—1960年间的一些数据

大地湾: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地方

秦安陇城:街亭与女娲故里

游走兰州:体验中国味儿最浓的年

移民城市:金城与邸家庄大榆树

兰州的年:腊八饭与腊八火

年关的酒:西北人的豪爽

牛肉拉面:食文化是生活的最高标准

兰州城隍庙:主宰一座城池的民间历史

都市里的泥土情结:平沙落雁与兰州瓜果

兰州习俗:大年三十到正月初

兰州风景:年关享乐之余的外出旅游

兰州习俗:社火与太平鼓

东枪西棍:少林棍法缘起于西北牧羊人

西部生存:一个贫困村庄的真实故事

蔡家塬上:十奶和一个村庄的变迁史

尧庄小学:困境中的艰难生存

尧庄父母:希望与苦痛并存

它克拉玛干:不再是“死亡之海”

罗布淖尔:古罗布泊人的后代

轮南:渴望能引来昆仑山上的雪水

塔河油田:甘肃籍石油工人的故事

塔里木河:远古的辉煌与今世的干涸

塔中油田:石油女工的故事

新疆之行:达坂城,亚心,采棉人

达坂城:一首歌让它永远成名

亚心:包家槽子村的一些事

昌吉:张浩勇,李飞,采棉人

吉木萨尔:北庭,野马,战士

北庭故城:唐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

将军戈壁:野马,边防战士

边疆:戍边战士的身影

三个泉:为一只狗树碑立传

人文吐鲁番:交河,高昌,火焰山

吐鲁番市郊:艾克拜尔和他的家

交河故城:车师人的国都

火焰山:《西游记》、岑参、火焰山人家

高昌故城:麴文泰与高昌王国

阿斯塔娜古墓群:高昌人最后的家

与青藏线同行:寻找丢失在旅途上的那个梦

喇家遗址:母亲的形象温暖高原

青海湖:远嫁的公主在这里哭过

柴达木:路边的风能把人吹走

格尔木:属于军人的一首壮歌

可可西里:藏羚羊与藏羚羊保护站

唐古拉山:想起了一个叫建荣的老兵

安多:在夜色中离去

那曲:盛情的美酒难却

那诺岗:美丽的藏族女孩卓玛

拉萨:3700多米的高度与高原玛尼石

女儿路歌百岁——代后记

试读章节

2000年去上海时,有一个朋友问我:“你们兰州是不是上班都骑骆驼啊?”听着他对兰州的如此不解,我无奈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朋友却乐得蹦跳了起来:“啊,从现在起去兰州骑骆驼成了我人生的一个梦。”

兰州、骆驼,骆驼、兰州,到底是骆驼吸引人还是兰州吸引人?虽说如今的兰州早已没有骆驼可供人们骑着上班了,但这个问题还是足足让我想了很久。

大约是从上海回来后的那个夏天,有一天我走在兰州的滨河路上,忽然就在兰。州北大门的地方见到了骆驼!我眯着眼睛一点点地走近它,甚至听到了它在沙漠里的啸叫,当然,我还看到了它蓝汪汪的眼睛。

骆驼!我几乎是抱住了骆驼的一条腿,并且向那条硕壮的腿飞速地送去了一个男儿的吻。在牙齿险些被骆驼坚硬的骨头碰落一地时,我开始坐下来想,想远在上海的对兰州一点儿也不了解的朋友,想我身后的骆驼又是如何穿过戈壁、草地、大漠,走出那段长长的路,来到兰州的。

那时候,我眯着眼睛,目光向西,向西,一直向西。我听到我体内那份需要行走的愿望从睡梦里清醒了过来,一抬头就把我的心房撞得“嘭嘭”直响。在这声响的余韵里,我知道我注定又要再次远行。

于是,我在心里朝身后骑在骆驼上的人喊了一声:“张骞!”

这就是兰州,甘肃的省会,大西北的交通枢纽,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举世闻名的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要塞重镇。这就是兰州,一个远行的人和他的梦,我身后的骆驼和骑在骆驼上的人,其实就是兰州人再也熟悉不过的雕塑:丝绸之路。

然而,我旅行的脚步并没有直接向西,而是向兰州东南方向找寻一条比丝绸之路更早的路——回中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闪过的是一位不可一世的皇帝——汉武帝。

屈指一算,遥远的武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我透过史书中那些尘封的文字来揣摸这位皇帝时,才猛然发现,他并不像历史上的某些帝王那样,留给后世的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式的记忆。

汉武帝在位54年,如果把他至回中振兵释旅、祭后土、泰山封禅、东海寻仙访道计算在内,共计出巡39次。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一生政务繁忙、百事缠身的他,竟然到甘肃和宁夏达9次,包括至雍(今陕西凤翔)祭祀一次,到安定、北地郡二次,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后又专门到安定郡一次。

关于西汉这位最富神秘色彩的天子之旅,朝野记述甚多。但他对西北的贡献却不在于他来过这里多少次。在正史之外,我们在细枝末节中仔细寻找,又找到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极富传说意味的故事。

从兰州出发,我们朝白银、靖远行进,路旁褐色的山脊诉说着北方土地的骄傲与

靖远,在明初成为明与北元的军事冲突地带。正统二年(1437年),因边防需要,设靖虏卫。清顺治元年(1644年),更名为靖远卫。雍正八年(1730年),改称靖远县,此后沿用至今。. 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称靖远为古会州,而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资治通鉴·梁纪》载:“唐分平凉之会宁镇置会州,又置乌兰县属也。”其时会州地界大约包括今靖远、景泰、会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宁夏中卫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靖远非常重视,她曾诏命陇右诸军大使娄师德在这里屯军垦田,开发建设这一丝路重镇。因为这个原因,物产丰富的靖远在当地有粟州之称。

但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这里的却是西汉武帝。

史载,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即为今会宁县的最早建制。汉武帝为何设祖厉县?在今人看来,它并非出于单纯的行政目的。靖远“实控制三秦西北徼塞之要冲”,很明显,这里蕴含的当然是一种战略的眼光。

武帝西巡是否真的到过祖厉河?而当年的祖厉县治又在何处?

辞别平川区,我们过海原至固原。固原地处西安、兰州与银川的三角地带中心,系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这时,我们已深入宁夏腹地了。

《诗经·小雅·六月》中说:“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猃狁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有学者认为,它与匈奴人有一定的渊源。正是这个叫猃狁的好战的少数民族,在固原(《诗经》中的大原)。把周王朝弄得疲惫不堪。到了汉代,匈奴成为活动在固原至河西走廊间的少数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与猃狁一样,匈奴也曾让中原的汉王朝恼怒不已。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起县一带),随从“数万骑”。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阵势。而这个被太皇太后压抑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或许正是从狩猎中悟得了军事之道。

我们从固原绕道直奔平凉。这一路,我们走的大约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回中道,而对于其具体线路,我们却一时难以说清。

回中,实际上早在秦时便有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里所说的鸡头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山峰。汉武帝于元封四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一直从事西北地方史研究的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蜒包罗有关。秦得义渠诸戎之地后,为防御匈奴,巩固边疆,便在北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长城,连接三郡;又沿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西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者,取其曲折蜿蜒之意。所以,从广义上来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都在安定境内了。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泾川、环县等地都曾属当时的安定郡所辖。回中道的开通,构成由固原往西安这条线路原始雏形的一部分。如果把秦直道说成是一条战备高速公路的话,那么回中道在后来所产生的经济与文化的效益则远远超过了秦直道。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廷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上书:“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通过这段文字,人们不难想象,“道广五十步”、“厚筑其外”、“树以青松”的秦直道,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封闭式的高速公路了。

今天的宝(宝鸡)中(中卫)铁路就是依回中道南段而建的。资料显示:宝中铁路通过几年的运营,火车运输的安全、舒适、廉价已被越来越多的平凉人所接受;同时,火车运载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到崆峒山观光旅游,也带来一批又一批的开发者和投资者……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育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

这首汉代铙歌《上之回》,说的就是当年修通回中道的盛况。

回中道虽比不上秦直道,但当初它毕竟与军事有关。汉武帝以后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与秦直道相比,回中道也差不到哪里去。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回中道的开通,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回中道事实上又是一条通往河西及西域的重要交通干道。即便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开通这条道路的重要意义。P2-4

序言

从来没有人能真正认识过一条河流。而谁,又会真正认识这片土地?

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大西北是什么?在这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里,我看见这些年来我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脚印,密密麻麻,说不清,也数不完。然而,它们却像根一样牢牢地生长在我的心里。

窗外是一地亮丽的阳光。忽然觉得,每一束阳光都是一粒鲜活的种子,生生不息。从离开部队到现在,已有整整十年了。十年里,我一直在用心感悟着这片土地。我爱这土地,无数次,我想将这片神奇而厚重的土地揽入怀中;但是,我不能。在这种近于绝望的无能里,我猛然发现: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一片海,一片漫无边际的由黄土和沙石组成的大海;而我,不过是一滴水,如尘埃一样的一滴水,在它的怀里,我不过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和不断游移的理由。

于是,我和它之间的定位,就这么清晰而明了地确立下来;我不过是它的一个孩子。而当我将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时,我才明白,所有的故事都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所幸的是,毕竞已经有了这种开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种开始更重要的呢?

从2002年到2009年,我一直利用工作之余穿行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来去不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始终不是一个游人,而是一个记者,一直在苦苦地行走与记录中寻求一种表达。我知道,深入灵魂的表达即是一个民族、一片土地、一群人最需要的表达,是睿智而又深刻的,并非一个浮躁或封闭的人所能够轻易学会的。这是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然而,当我在某一天发现眼睛其实并非完全是用来看世界时,就忽然想到了行走中的那些与泪水相伴的日子——看世界并且会流泪的眼睛,其实是连接着心底的两条河,它们以柔软的姿态在我身体的上半部构成了另外一种心灵支架,并以稳定三角的形式支撑起了我的全部。

这时,我忽然明白了所谓记者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重要的是我的眼睛,我的心灵。就这样,在泪水如同星宿陨落时划出的大西北流沙般的声响里,一个别有洞天的词涌现出来——悲天悯人。

记得,在宁夏西海固结束采访时,鞋子开裂了,我把它放在路中间,然后向它鞠了个躬。记得,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艰难行走时,在对想家的石油工人采访时,自己竞先哭了起来。更记得,在民勤采访时,一位老奶奶每天都用沙子将饭碗“洗”得明亮,头上掉落的苍苍白发也被她一根根地收集起来,为的是以后卖掉换取一点点日用品……

留下的是脚印,收获的是故事。我所有的心灵和情感,都在诠释着两个词——土地、人们。地是西北的地,人是西北的人。于是这两者,构成了我们的大西北,没有什么可以取代。

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我一一展开旅行记述。但这种版块式的区分形式,并不能充分而完整地表达我内心的情感。于是,我写了一条由宁夏固原至甘肃靖远一带,再到河西走廊、新疆吐鲁番,再去南北疆的主线,这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我想通过这条线把西北串联起来。我在此中更多地关注了汉唐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关系,我试图通过中原王朝与匈奴、突厥等展开的战争来说明一些问题,却又不小心听到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就像花开花落的声音带着靓丽的芬芳和深情的挽歌,让我在美妙的享受里同时感悟到悲凉的怀念。

宁夏的故事是从鲜卑后裔开始的,我想找到一段河流的血脉,却又被扑面而来的残陶碎片撞击得伤痕累累。在黑山峡、大柳树,以及黄河流出的青铜品格之后,在富饶吉祥的平原上,有一个名字——灵武。武者,何以为灵?在挑灯看剑时,又见水洞沟远古人类相互赠送着朴素的爱情礼物,及那些千年前的士兵向着家乡的姿势,刀光剑影的故事温馨了我的旅途。随后,我艰难地触摸到了西海固,在少有雨露滋润的土地里,我看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及其后人修筑的长城。历史悄无声息,但诗人却把这一切都歌唱出来。西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在泪眼朦胧中,我看见一座座被偷走了心脏的佛塔……

甘肃,分明被我简化了。在女真完颜人隐姓埋名的800年守陵史里,我分明嗅到了陇中的羊肉带着战火的味道,而我又不得不去听那传说中的“呜哇”声。在弥漫于这片土地上的哭声中,状元、长征、饥饿,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在女娲的故乡秦安,找到了自己为什么是黄皮肤的一个理由。步入兰州,我又深深沉浸到一种叫“土匪文化”的背后,与这座城市一起体验传统的中国年,泥土的情结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天涯望哭”里的醋坛和元宝。声声太平鼓里.,我专门写了一个苦难的村子,十奶,躲避旱荒,小学,许老师,张英花,煤窑,陈玉治……这些,都成了我一生的牵挂!

新疆,故城、沙漠和边防。这里有曾经美丽的罗布淖尔,有高贵坚韧的塔里木河,更有奋战在沙漠里的石油工人。爱情的风像流沙一样掠过大漠和绿洲,一座座故城,就那么消失在流沙的心头。没有什么比沙漠更洁净。而在沙漠之外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却生存着一群又一群、少有人关注的唱着《达坂城的姑娘》的采棉人,他们都是我的兄弟,也都是新疆的风景。在边疆,野马与战士,倾注了我诸多的笔墨。我知道一部戍边史的背后,总是停泊着无数的辛酸。于是,面对将军戈壁,我一次次泪流不止!不是因为我曾是一个军人。但这并不是新疆的全部。在酒香飘过,我站在河流相交的智慧上,把千年的高昌硬是读成了武威城、长安城的“小弟弟”。兄弟间的打打杀杀有什么呢?

青海,西藏,我选择的是一条路——由西宁至拉萨。在路上,我串联起一个有关母亲的故事。高原严寒,故事温暖。我所有的经历也都在这个母亲的怀抱里!我想家,我行走,我热爱!

我喜欢聆听心脏之外的脉搏跳动声。陕西,这个古老的地方,曾经几度成为中国的心脏;而同时,它也是西北的心脏。虽然我在书中没有直接涉及,但西北的山山水水无一不是西安的枝枝脉脉。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像血液一样由脉搏回流至心脏,那我一定会说——天倾西北,西北代表着的不仅仅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深度和广度。

于是,我真诚地邀请那些已经相识和即将认识的朋友来到西北,哪怕仅仅是出于简单的游玩。西北的阳光很灿烂,西北的历史底蕴很深厚,西北的明天必将大繁荣、大发展。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最辉煌的文化与最伟大的人民!

作者

后记

在将这部书稿真正交到出版社的那一天,我的女儿路歌正好出生100天。看着弱小的她,我百感交集。屈指一算,我已经在银川这座西部小城整整三年了。三年里,我成了家,有了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然而,即使这样,我依然没有中断自己的旅行。

甘苦自知,回想起在银川工作的三年,我仿佛一个游牧民族偶然定居下来,农民种地一样辛苦而又辛苦地劳作着一个个日日夜夜,颗粒归仓的粮食堆成了一种坚韧向上的姿态,也堆成了和我皮肤一样的黄颜色,并在我的心里黄金一样地闪闪发亮。

然而,我知道游牧的性格注定会让我丢掉它,然后淡然地看着那些分粮的人,潇洒地转身远行,身后没有一片云彩;只有西部苍茫的旷野,和从更遥远的地方吹来的风。

路歌路歌,一路放歌。这是我给女儿取名路歌的最初缘由。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人生与旅行对我们来说都‘是路,都在遥远的地方。因而,在路上,注定要经历数不尽的磕磕碰碰;但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到欢乐,没有理由不为之歌唱。

于是,旅行再次开始。在依恋的脚步还没有迈出一个新的故事之前,我却嗅到了沙漠的气息。这气息像流沙一样抚过我温湿的心灵,进而让我在2005年独自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的一些片段,尘埃一样地悄然落进我的心房,并和我的血液一起开始在我的身体里流淌。其实,在那次的穿越与行走中我哭过。哭过之后,我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种生存方式?我无法回答,只能拼命地想家。然而,当我看到塔里木河的时候,在泪流满面中一切开始变得明了。

我说:塔里木河是一种高度,她来自高远的雪山,就像一个高贵的公主嫁给了沙漠这个贫寒的孩子,并在这里完成了她身为母亲的孕育。而现在,我正在进行着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复。

感谢我曾经工作过的兰州晚报为我提供了一定的采写平台;感谢我兰晚的同事黎晓春、李旺以及我在宁夏广播电视报工作时的同事张丽雯、李振文、冯涛、霍晓刚等为这部书提供的采写帮助;感谢为本书拍摄照片的马军、窦泽中、王文元、于永昭和王钢先生,以及边防部队和油田的朋友们;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对我的支持;感谢那些一直在关注并且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感谢我在这本书里写到的每一个人和我生存的这片土地。愿大家明天更灿烂!

永无止境,一切,都在路上。所谓身体依附大地,而灵魂永远在高处。这便是我有关行走的所有答案。祝愿女儿路歌百岁,有她,在路上的我就一定能听到心灵的歌唱。

作者

2010年11月匆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西北文化苦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20553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