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学史(第1卷)》是作者(蒋寅)十年心血之作。清初诗学主要在于对明代诗学的反思与重整诗统的建构,本书分江南诗学、关中诗学、山东诗学、浙江诗学等章节分析了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详尽地勾勒并探究了清初诗学的历史状貌。
图书 | 清代诗学史(第1卷)/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清代诗学史(第1卷)》是作者(蒋寅)十年心血之作。清初诗学主要在于对明代诗学的反思与重整诗统的建构,本书分江南诗学、关中诗学、山东诗学、浙江诗学等章节分析了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详尽地勾勒并探究了清初诗学的历史状貌。 内容推荐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蒋寅编著的《清代诗学史(第1卷)》作为《清代诗学史》的第一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清代诗学史(第1卷)》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流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目录 导论 清代诗学的特征、分期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清代诗学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清代诗学的时代特征 一 清代诗学的两种倾向 二 集前代诗学遗产之大成 三 清代诗学的地域意识 第三节 清代诗学史之分期 一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复杂性及方法论原则 二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诗歌史背景 三 对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解释 四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学术史背景 第四节 清代诗学的研究方法 一 现有清代诗学研究的局限 二 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 第一卷反思与建构(1644—1735) 第一章 清初诗学的主流话语 第一节 对明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的反思 一 诗学的反思时代 二 明代诗学的三大流弊 三 诗史视野中的历下与竟陵 第二节 诗歌观念与传统的重整 一 复兴诗教: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 二 重整诗统:拓展诗史视野 三 崇尚真诗:明确创作理念 四 原本学问: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 第三节 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 第二章 拨乱反正的努力——江南诗学 第一节 江南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关系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钱谦益诗学 一 无本·有本·反本——钱谦益诗学的理论出发点 二 对宋元诗的复兴——兼及与程孟阳的诗学渊源 三 “诗史”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渊源于晚唐的二冯诗学 一 二冯诗学的师承与宗尚 二 二冯的诗歌批评 三 冯班的乐府之学 四 《钝吟杂录》对严羽诗学的批判 五 二冯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 第四节 贺裳、吴乔的诗歌批评 一 贺裳的唐宋诗论 二 从《逃禅诗话》到《围炉诗话》 三 吴乔诗论及诗评的得失 第五节 金圣叹、徐增的结构诗学 一 作为诗歌批评家的金圣叹 二 金圣叹的七律分解说 三 分解说在唐诗批评中的实践 四 金圣叹的杜诗批评 五 徐增对金圣叹分解说的继承和修正 六 金圣叹分解说的影响 第六节 叶燮诗学的理论品位及诗史观 一 诗史观与文学史观 二 作论之体:《原诗》的理论品位 三 诗史发展观:周期论和阶段论 四 诗史动力论:自律与变 五 诗人资质论和诗歌要素论 第七节 吴梅村、尤侗与汪琬的诗论 第三章 理学背景下的诗歌理论——关中诗学 第一节 顾炎武与关学 第二节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一 博学于文:顾炎武诗学的学理基础 二 行己有耻:“性情”的道德底线 三 鉴往训今:顾炎武诗学方法论 四 主音与主文:诗歌史研究的音韵学视角 第三节 关中理学家们的诗论 一 李颐的“立本”说 二 李柏的性情诗论 三 王弘撰对“温柔敦厚”的新解 四 王心敬的理学诗论 第四节 李因笃的格调诗学 一 格调派对宋诗风的回应 二 汉诗研究之发轫 三 诗歌声韵研究的前驱 第五节 康乃心及其诗论 第四章 远离诗坛的理论独自——王夫之诗学 第一节 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重新诠释 一 王夫之诗学的学理依据 二 对抒情性的界定 三 “现量”概念的诗学意义 四 声律之于诗歌的本体意义 第二节 文本的有机结构观 一 “意”与文本生成方式 二 “脉”与文本构成方式 三 排除一切预设模式 四 艺术效果的不可分析 第三节 意象化的情景关系论 一有人的景语 二表情的景语 第四节 诗歌评选与诗史研究 一 悟性与通识 二 寓诗史研究于作品批评 三 对杜甫评价的改写 第五节 理论的巨人和批评的矮子 一 诗论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诗歌批评的缺陷 第五章 史家的诗学——浙江诗学 第一节 清初浙江诗风与诗学 第二节 黄宗羲与浙派诗学观念 一 黄宗羲的诗歌理论 二 黄宗羲的宋诗观 第三节 吕留良、吴之振与《宋诗钞》 一 《宋诗钞》与吕留良 二 吴之振的宋诗立场 三 《宋诗钞》编纂得失及诗学史意义 第四节 陈祚明的先唐诗歌批评 一 诗学观念的包容性 二 富有历史感的批评眼光 三 基于比较的批评方法 四 细腻的审美味觉 五 理论与批评的高度融合 第五节 钱塘诗人群的宗唐倾向 一 “西泠十子”的诗歌观念 二 毛奇龄与唐宋诗之争 第六节 朱彝尊的明诗研究 一 博综兼擅的学术特征 二 《明诗综》与明诗文献整理 三 《静志居诗话》与明诗史研究 第七节 仇兆鳌与杜诗注释 一 《杜诗详注》注解之得失 二 《杜诗详注》注释体例之失当 三 对古典诗歌注释学的一点反思 第八节 顾嗣立的元诗研究 一 《元诗选》与诗坛风气 二 《元诗选》的元诗史观 三 《元诗选》的心态史意义 四 《元诗选》编纂工作的具体评价 第六章 清代诗学的发轫——山东诗学 第一节 王渔洋与清初山东诗人群 第二节 典远谐丽:王渔洋神韵论的发轫 一 “神韵”语源探溯 二 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发轫 第三节 出入唐宋:王渔洋论诗旨趣的变化 一 清初宋诗风的兴起 二 由唐诗之宋到宋诗之宋 三 宋诗风的高扬 四 王渔洋的唐诗转向 第四节 “神韵”的理论内涵 一 “神韵”的审美印象 二 “神韵”的美学内涵 三 “神韵”的印象主义倾向 第五节 诗学理论和批评的贡献 一 诗史研究和诗歌批评 二 古诗声调学之开辟 三 学诗的师法原则 四 王渔洋诗学的价值和影响 第六节 追随王渔洋的田雯 第七节 张谦宜对格调诗学的承传 一 诗法与文法的融通 二概念诠释 三 对“法”的执著 四 格调诗学的传承者 第八节 赵执信与清代前期诗学之终结 一 《谈龙录》对王渔洋的批评 二 赵执信的古诗声调学 引用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代诗学史(第1卷)/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025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32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09 |
丛书名 | 文学语言研究系列 |
印张 | 4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0 |
高 | 3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