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苏联红军为什么能战胜希特勒?

你是否真正了解苏德战争的真相?

那些耳熟能详的胜利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你是否知道?

苏德战争中红军的决策内幕你是否知晓?

苏德战争对战后红军的发展造成了何种影响?

立足苏联解体后的解密军事档案,还原了大量历史细节,揭开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纠正了西方和东方世界长期以来对苏德战争的一些片面的、错误的描述与认识。《巨人的碰撞》由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著,赵玮和赵国星译,从根本上全新阐释了俄罗斯人所谓的“卫国战争”。基于对前苏联机密资料前所未有的涉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对抗之一的看法。

内容推荐

《巨人的碰撞》由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著,赵玮和赵国星译,主要内容是:几十年来,西方的民间和官方历史学家发表了大量从德国视角看苏德战争的文章。实际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的档案和备忘录就已经可以轻易的获取。出于意识形态、渠道和语言的障碍,苏联方面的材料就被掩盖了。即使被翻译出版,大多数苏联方面的资料也充斥着必要的意识形态辞令,这使得他们关于事实的记述更像是宣传。另一方面,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德国方面的资料常常和苏联方面的一样是片面的,这使我们对这场德国人称之为“东线”的宏大战争产生了误解。

《巨人的碰撞》适合军事、历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前奏:1918年-1941年

 第一章 红军,1918年-1939年

 第二章 武装中立,1939年-1941年

 第三章 苏德两军对比,1941年

战争的第一阶段:1941年6月-1942年11月

 第四章 德国的猛攻

 第五章 苏联的对策

 第六章 莫斯科之路

 第七章 泥泞时节,1942年春

 第八章 “蓝色”行动:德军挺进斯大林格勒

战争的第二阶段:1942年11月-1943年12月

 第九章 “天王星”战役:第六集团军的灭亡

 第十章 泥泞季节和作战间歇,1943年春季

 第十一章 从库尔斯克到第聂伯河

战争的第三阶段:1944年1月-1945年5月

 第十二章 战争的第三个冬天

 第十三章 代号“巴格拉季昂”: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第十四章 扫荡侧翼

 第十五章 冰雪中的战斗,1945年初

 第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十七章 总结

附录

统计表格

档案资料

试读章节

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921年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尽管通过破坏军事纪律和政府权威夺得了政权,但布尔什维克们却要依靠强大的武装力量才得以生存下来。1917年十月革命的突击力量是倾向革命的陆军士兵和水兵,但是即使加上赤卫队的武装工人,这些力量也不足以应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威胁。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外国干涉军和所谓的自卫军对于新生政权都是巨大的威胁。由于帝俄陆军已经在三年的世界大战中消耗殆尽,加上被哗变瓦解,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去抵挡战无不胜的德国陆军了。1918年3月,德军决定签署停战协定,然后兵不血刃占领了俄国西部。即使德国人于1918年11月在西线被击垮之后,他们依然在支持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以及乌克兰的分离主义运动。布尔什维克政府一度被迫与德国签订停战协议。沙俄的协约国盟友也进行干涉,以扼杀革命并使俄国回到世界大战中。为了支持白军,美国和英国士兵在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Archangel sk)和摩尔曼斯克(Murmansk)登陆,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军队在敖德萨、克里木和高加索地区采取行动。在西伯利亚,高度职业化的捷克军团——招募自被俄国俘虏的战俘,用来反对奥匈帝国——控制了铁路线以支持白军。日本人和美国军队也从西起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东至太平洋畔海参崴的广阔战线上展开进攻。

其结果导致了1918—1921年间的俄国内战,这对苏维埃国家和红军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1918年到1919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I.Lenin)和他的军事人民委员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L.D.Trotsky)利用铁路线将他们有限的预备队四处转运,以避免一次接一次的失败。这种战争形式被称作梯队战争,其中大部队通过铁路(梯队)转移以加强不断受到威胁的战线。在战争中有些步兵师甚至转移战线达5次之多。这种经历使指挥官们感觉总是需要保持战略预备队并将部队部署在很大的纵深之内。

形势迫使列宁宣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特殊的临时l生社会经济政策。为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新政权必须征募一切社会背景的男子入伍并且允许数以千计的前沙俄军官服役。接下来,出于保证这些“军事专家”的政治忠诚性的需要,政治委员制度也在所有部队建立起来,这些政委会审批那些名义上的指挥员的一切行动。

最终,新政权胜利了。1920年初,西伯利亚的捷克军团指挥官将自封的白俄领导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V.Kolchak)——交给苏维埃,作为交换条件他们将不受限制地离开俄国。同年晚些时候,红军挫败了旨在支持乌克兰分离主义者的波兰入侵,但它自己也在华沙战役(波兰人称之为“维斯瓦河上的奇迹”)中被击败。在以后的年月里,由于这次惨败,当时的红军领导人遭到了严厉的指责。尽管在波兰被击败,但截至1920年11月17日,最后一批白军还是被赶出了克里木。经过土耳其斯坦和远东的零星战斗之后,战争结束了。

在这一过程中,苏维埃的第一代军事指挥员对战争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与一战期间的阵地战、堑壕战不同,苏俄内战的特点是辽阔的战线由相对较少的部队来防守。有鉴于此,苏俄指挥员试图将所有的战术行动纳入战役计划中,而其战役计划的宗旨是夺取敌军纵深目标。事实证明,要取得胜利,关键的两点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点集中优势兵力压倒敌军,然后迅速采取实施翼侧机动、突破和合围等手段消灭缺乏纵深的敌军。实施这种策略的前提是要有一支机动性很高的进攻力量,这在苏俄内战中主要依靠的是装甲列车和汽车,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骑兵部队。红军的精华——苏联元帅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S.M.Budenny)的骑兵第1集团军——涌现了新一代的军官,他们高度认同机动性的价值,并且很快接受了机械化部队作为手中利器。

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崛起,1922年-1937年

在战争结束后,苏俄为了改变千疮百孔的经济状况,立即通过裁军的手段省下了大量军费,截至1925年,红军被削减到562,000人,这仅仅是战争高峰时期兵力的十分之一。骑兵和一些边境地区的步兵师在裁减一部分后被保留下来,而大多数存留下的师只留下必要的骨干兵力。这些师战时将由某些特定地区的预备役军人来补充。该制度于1924—1925年被采纳,它由常备的基干部队和地方民兵两部分组成,战时将扩充到将近140个师,但在和平时期它的能力极其有限。

在大裁军时期,用于武器试验的资金和为数不多的设备来源之一就是苏联和德国的秘密军事合作协议。这两个从前的敌对国都害怕波兰,也都热切希望找到绕过协约国限制的法子。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坦克、毒气和飞机,但不久后的1921年,德国军队和政府就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在苏俄境内生产和测试这些武器。双方获得了测试那些不能在别的地方生产的武器设备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些武器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

苏德合作还包括互相观摩军事演习,但现在回顾起来,双方军事学说和理论的发展几乎是独立完成的。20世纪20年代,国内战争的经验促使苏联所有的军事理论家重新审视他们的军事思想。前沙皇军官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斯韦钦(A.A.Svechin)发起了一场军事战略的大辩论,同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M.V.Frunze)也试图制定一套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的军事理论。

而也许在这些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天才的国内战争指挥员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M.N.Tukhachevsky)和军事理论家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V.K.Triandafillov)根据1920年苏波战争和1918年德军进攻法国的军事失败发展了一种连续实施战役的战略理论。简而言之,他们坚信现代军队庞大而有韧性,很难单靠一次猛烈的战役就将其击垮,恰恰相反,进攻者必须实施一系列的进攻战役,之后快速突入敌人后方,在防御者还在重新集结部队之时就实施另一次战役。

为了将这些战役放在统一的战略背景下,苏联军人开始思考战争的新层面——单个战役的战术和整个战争的战略结合点。这个中间的层面被称作“战役艺术”。“战役艺术”被认为是某个级别的高级指挥员的领域,这个级别的高级指挥员在一场战略战役或整个战局背景下计划和协调大兵团作战,即实施一系列旨在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1927年斯韦钦这样总结这一理论的结构:“战术是实现战役飞跃的坚实步伐,战略为战役指明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们走哪条道路。”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联理论家们完善了大纵深作战的战术思想。他们计划使用新技术——尤其是坦克和飞机——来突破一战中发展起来的精心构筑的防御系统。在《1929年野战条令》中还仅仅只是说了一下大纵深作战的概念,而在1935年出版的《大纵深战役指导》一书中对这一理论则进行了全面的阐述。P005-008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数十个国家的十多亿人民被卷入了一场空前的血腥浩劫中,而苏德战争,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苏德两国之间的单独较量。

作为一本全景式展现苏德战争全过程的著作,本书可以为读者们一定程度上还原这场战争的原貌,大致勾勒出了苏德战争的图景。书中的许多观点可以让读者们摈除一直以来流传甚广的种种谬误,即苏联军队并不是仅仅依靠天气或者数量优势才最终击败德国国防军的。

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交战双方总数多达数百万的军队,背后亿万的人民,数百公里的战线,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光荣与耻辱,忠诚与背叛,生存与毁灭,勇敢与懦弱,人类本性中的种种光明与黑暗,都在这场战争中的每一个人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我一直将这场战争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死中求生,绝地反击的历史,纵观人类历史,鲜有哪个民族在面临如此恐啪拘灭顶之灾时,还能在战争的炼狱中撑下来并夺取最后的胜利。

而创造了这个奇迹的,不是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德国王牌飞行员、坦克手或者狙击手,亦或元帅或将军们,而是苏联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正如我所看过的一个苏联飞行员的回忆所说:“赢得战争不是靠那些击落过几十架乃至上百架飞机的王牌飞行员,而是靠成百上千的只击落过几架,或者一架敌机都未击落过的普通飞行员。”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最终砸碎了法西斯德军这柄花巧长剑的,恰恰是苏联红军这支看上去有些粗陋的铁锤。

对于我来说,翻译本书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三年前,还在北京某商场工作的我仅仅是因为无所事事又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才开始了翻译本书。三年过去了,我翻译了许多作品,从最开始几乎所有单词都要查字典,到现在能够认识大部分单词和术语,乃至能够将原书翻译成较为通顺的中文。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庆幸能够与赵玮合作出版本书,没有他们的帮助和努力,尤其是赵玮,如果没有他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我是无法实现出版此书的中文版这一梦想的。

严复先生有云,“译事三难:信、达、雅”。虽然我们的水平远不及此,不过希望通过我们浅陋的译文,让读者大致了解苏德战争的进程,从而对历史的真相有进一步了解。

最后,我愿意以个人最喜欢的苏联某卫国战争题材长诗中的一句,与读者朋友们共勉:“大炮在黑暗中轰鸣,进行着神圣而正义的战争,殊死的战争不是为了光荣,而是为了大地上的生活。”

赵国星

2011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现在,西方的读者能够第一次全方位的认识到苏联的成就。对于任何想了解红军是怎样从1941年的失败中虎口脱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乃必读之物。”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这本书的重要进步就在于其取代了约翰·埃里克森的两本关于东部战争的巨著:《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和《通往柏林之路》,成为了非专业人士的标准参考书。”

——外交事务

“红军击败纳粹军队的过程是最富戏剧性的,是二十世纪里起决定性的事件。这本书不只会使专家和军事爱好者着迷,而且还会吸引一般读者。”

——历史:新书评论

“引人入胜的史诗性冲突叙述。”

——冯·哈迪斯蒂,《火凤凰:苏联空军的崛起》的作者

“简言之,这是一本已发行的关于1941-1945年苏德战争最好的书,也是第一本完全从苏联视角出发撰写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有想要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读者之必读。”

——军事历史日报

“本书无疑是在西方出版的最好的一部还原二战东线历史的巨著。”

——爱德华·L·霍梅兹,美国历史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
译者 赵玮//赵国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807367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8
16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美国堪萨斯大学出版社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