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余华通过《在细雨中呼喊》重新拾掇了那些碎碎叨叨的回忆……作者运用其清新的文笔,使其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这种意境与人物一道随着作者的描写悄然渗入心底。

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

意大利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在细雨中呼喊

外文版评论摘要

试读章节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屋檐滴水所显示的,是寂静的存在,我的逐渐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应该是在这时候,在我安全而又平静地进入睡眠时,仿佛呈现出一条幽静的道路,树木和草丛依次闪开。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的我颤抖不已。

我看到了自己,一个受惊的孩子睁大恐惧的眼睛,他的脸形在黑暗里模糊不清。那个女人的呼喊声持续了很久,我是那么急切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来到,一个出来回答女人的呼喊,能够平息她哭泣的声音,可是没有出现。现在我能够意识到当初自己惊恐的原因,那就是我一直没有听到一个出来回答的声音。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紧随而来的另一个记忆,是几只白色的羊羔从河边青草上走过来。显然这是对白昼的印象,是对前一个记忆造成的不安进行抚摸。只是我难以确定自己获得这个印象时所处的位置。

可能是几天以后,我似乎听到了回答这个女人呼喊的声音。那时候是傍晚,一场暴雨刚刚过去,天空里的黑云犹如滚滚浓烟。我坐在屋后的池塘旁,在潮湿的景色里,一个陌生的男人向我走来。他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走来时黑衣在阴沉的天空下如旗帜一样飘荡着。正在接近的这个景象,使我心里蓦然重现了那个女人清晰的呼喊声。陌生男人犀利的目光从远处开始,直到走近一直在注视着我。就在我惊恐万分的时候,他转身走上了一条田埂,逐渐离我远去。宽大的黑衣由于风的掀动,发出哗哗的响声。我成年以后回顾往事时,总要长久地停留在这个地方,惊诧自己当初为何会将这哗哗的衣服声响,理解成是对那个女人黑夜雨中呼喊的回答。

我记得这样一个上午,一个清澈透明的上午,我跟在村里几个孩子后面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迎风起舞的青草。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我们奔跑着,像那些河边的羊羔。似乎是跑了很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座破旧的庙宇,我看到了几个巨大的蜘蛛网。

应该是更早一些时候,村里的一个孩子从远处走过来。我至今记得他苍白的脸色,他的嘴唇被风吹得哆哆嗦嗦,他对我们说:

“那边有个死人。”

死人躺在蜘蛛网的下面,我看到了他,就是昨天傍晚向我走来的黑衣男人。虽然我现在努力回想自己当初的心情,可我没有成功。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了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此刻蕴含其中的情绪是我现在的情绪。陌生男人突然死去的事实,对于六岁的我只能是微微的惊讶,不会出现延伸的感叹。他仰躺在潮湿的泥土上,双目关闭,一副舒适安详的神态。我注意到黑色的衣服上沾满了泥迹,斑斑驳驳就像田埂上那些灰暗的无名之花。我第一次看到了死去的人,看上去他像是睡着的。这是我六岁时的真实感受,原来死去就是睡着了。

此后我是那么地惧怕黑夜,我眼前出现了自己站在村口路上的情景,降临的夜色犹如洪水滚滚而来,将我的眼睛吞没了,也就吞没了一切。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躺在黑暗的床上不敢入睡,四周的寂静使我的恐惧无限扩张。我一次次和睡眠搏斗,它强有力的手使劲要把我拉进去,我拼命抵抗。我害怕像陌生男人那样,一旦睡着了就永远不再醒来。可是最后我总是疲惫不堪,无可奈何地掉人了睡眠的宁静之中。当我翌日清晨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看着阳光从门缝里照射进来,我的喜悦使我激动无比,我获得了拯救。

我六岁时最后的记忆,是我在奔跑。记忆重现了城里造船厂昔日的荣耀,他们制造的第一艘水泥船将来到南门的河上。我和哥哥跑向了河边。过去的阳光是那么的鲜艳,照耀着我年轻的母亲,她蓝方格的头巾飘动在往昔的秋风里,我弟弟坐在她的怀中,睁大着莫名其妙的眼睛。我那个笑声响亮的父亲,赤脚走上了田埂。为什么要出现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男人?就像一片树叶飘入了树林,他走到了我的家人中间。

河边已经站满了人,哥哥带着我,从那些成年人的裤裆里钻过去,嘈杂的人声覆盖了我们。我们爬到了河边,从两个大人的裤裆里伸出了脑袋,像两只乌龟一样东张西望。

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由喧天的锣鼓声送来的,在两岸欢腾的人声里,我看到了驶来的水泥船,船上悬挂着几根长长的麻绳,绳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纸片,那么多鲜花在空中开放?十来个年轻的男人在船上敲锣打鼓。

我向哥哥喊叫:

“哥哥,这船是用什么做的?”

我的哥哥扭过头来以同样的喊叫回答我:

“石头做的。”

“那它怎么不沉下去呢?”

“笨蛋。”我哥哥说,“你没看到上面有麻绳吊着?”

……

P2-5

序言

完成于七年前的这本书,使我的记忆恢复了往日的激情。我再次去阅读自己的语言,比现在年轻得多的语言,那些充满了勇气和自信的语言,那些貌似叙述统治者的语言,那些试图以一个句子终结一个事物的语言,感染了今天的我,其节奏就像是竹子在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

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如同流动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里永久和宽广地荡漾着,支撑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当一个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在日落时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孤独的形象似乎值得同情,然而谁又能体会到他此刻的美妙旅程?他正坐在回忆的马车里,他的生活重新开始了,而且这一次的生活是他自己精心挑选的。

七年前的写作出于同样的理由。“记忆的逻辑”,我当时这样认为自己的结构,时间成为了碎片,并且以光的速度来回闪现,因为在全部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也就是重新排列记忆的统治者。我曾经赋予自己左右过去的特权,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地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

北京,一九九八年八月九日

书评(媒体评论)

《活着》这部反映整个时代的宏篇巨著让作者崭露头角……余华开始描绘世间奇特之事。在《世事如烟》中,他描写了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而又不切实际的场景里,一个迷信的卡车司机被鬼纠缠的故事。在这里,余华通过《在细雨中呼喊》重新拾掇了那些碎碎叨叨的回忆: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在寄养的家庭中度过了几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他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父亲由于事故而离他而去的悲伤,和父亲为了虚荣而进行的各种感人的尝试,以及父亲与一个寡妇轰动一时的关系……作者运用其清新的文笔,使其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这种意境与人物一道随着作者的描写悄然消失。(法国《读书》杂志2004年4月)

故事开篇出现的叙述者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受到惊吓的孩子,他睁着大大的惶恐的眼睛”,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普遍的意义:一个遭人嫌弃的小男孩,他经历着家庭对抗(父亲与爷爷)的痛苦折磨,父亲是镇上出了名儿的浪荡公子,接着他被人收养,他的养母却变成了疯子……同时,他还是一个试图克服所有困难,战胜青年时代的绝望,而且竭尽全力使这些绝望的境地重新焕发生机,给自己创建一个卓越命运的青年。但是,余华最为非凡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叙述视角变化的巧妙方式,对回忆的准确拿捏以及寓悲伤于幽默之中,喜剧之中又见悲剧色彩的精妙绝伦的写作方式。(法国《世界报》2003年5月23日)

《在细雨中呼喊》讲述了叙述者追溯自己及他人过去的故事。这部小说使得余华成为近二十年以来中国文坛最为闪耀的明星之一,其小说具有普世价值。他的小说既不能归类为见证文学,也与那些专门揭发中国社会丑陋面的作品相形甚远。这些作品主要产生于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那时的政治气氛较为宽松。余华在小说里并不是为了描写中国的现实状况——中国农村;更确切地说是城镇的现实状况,尽管这些地方从未明确指出过——而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关于存在的人生哲理:命运交错、家庭关系、个体孤独、宽容及人类乐于掌控一切的天性。(法国《文学双周》2003年7月16日至31日)

余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表了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及《活着》,其写作风格发生了无可争议的巨大转变。其内容变得更加的人文主义,语气变得更加的从容。这一变化一方面似乎是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成熟。作者长期与现实作斗争,他似乎不断地演绎着这份痛苦,这份痛苦也就被赶走了;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希望与读者建立一些新的关系。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使作者步入新现实主义行列:这样认为的人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余华在行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完全反现实主义特征的坚持。他们尤其忽略的一点在于余华在其作品末尾所要描写的对象不是人类在社会或历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不是他们的心理状态,而是那些通过孤独与命运的坎坷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余华的作品可以避免被那些(只是)为了了解中国的人们当作文献阅读——这些文献书籍通常都没有人阅读。他的作品是通过惊人的事实来重构中国,但是(也是,尤其是)为了通过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将恐惧与激情与世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法国《文学杂志》2004年3月)

这是一部阴郁而令人痛苦的小说:女学生挨了一记雪球,又哭又闹;不忠的丈夫在妻子的坟上偷偷哭泣;新娘被公公调戏,大声叫骂;最恐怖的一幕是,儿子看到虚弱不堪的母亲被野狗吃掉,嗷嗷乱叫……与福克纳笔下堕落的美国南部的生活似乎让人觉得存在某种相似性:一个少年强奸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一个男人想把他醉酒掉到粪坑里的父亲的尸体送进当铺抵押……这些无来由的不幸可以看做是黑色幽默,但除此之外,余华的写作还有许多丰富的层面。《在细雨中呼喊》以孙光林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孙光林敏感而孤独,他千方百计试图去理解自己不正常的童年生活。小说是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拼接,里面既有田园牧歌式的片断,也有电影场景式的大段描写(一个少年拿把菜刀,威胁说要杀死作为人质的女朋友);既包含了黯淡的哲学思考(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也像是一部教育小说,叙述了孙光林的成长历程。(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1月22日)

在余华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的第一个英文译本中,余华(随后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浙江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叙述者孙光林讲述了家庭的内部和外部生活。孙光林是孙家的第二个儿子,曾被送给别人,五年后十二岁时,因收养他的家庭蒙难返回原家。叙述在时间与空间之间飞逝,创作出了孙光林的青春岁月的图景:他家的房子在他返家不久即被烧毁;当地的婚礼呈现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色彩;家庭成员的死亡在命运多舛的家庭组织中导致了机会主义;家庭的忠诚已经不复存在。在记忆的融合中,幻想与现实之间日渐模糊,孙光林观察到,毕竟我们的生活与其说植根于土壤,不如说是植根于时间……时间使我们前进或后退,并改变我们的方向。(美国《出版商周刊》2007年8月6日)

中国通常被认为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与一个超级大国并存的世界里。中美之间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鸿沟可能掩盖了彼此社会的共同经验。今天,新兴的个人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权利之间的紧张感在中国日益腾升。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探讨了这种紧张关系,奉献的是一部迷人的小说,辛辣、幽默而且具有普世价值……《在细雨中呼喊》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闪烁的插曲的连缀,四射的光芒照耀着活跃于纸面的几十个人物。这里既有优美,也有哀伤,既有与寡妇偷情的快感和痛苦,也有青春期少年在性幻想和真实性交之间笨拙的颠仆冲撞,有父子之间爱恨交织的尴尬情感。通过《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掂量了人性最坏与最好的一面,而没有走向极端,指引我们穿越奇妙而复杂的人性众相。(《Artvoice》2007年9月12日)

这部小说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徐徐展开,叙述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成长经历。他几乎无视父母和兄弟的存在,六岁时被送给另一户人家,在那儿过了五年。他叫孙光林,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回到了原来的家庭,五年的时光使他与自己的家庭更为疏远陌生。通过他超然旁观的目光,我们目睹了他的父亲、祖父、兄弟和邻居的生活。小说由零星的片断回忆组成,当我们摸索着记忆的线索,会发现无数信息的碎片,必须将它们一一串连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可以称之为短篇集的故事,时间在其中起伏跳跃,每一个“时间”都退隐到背后,留下更多的贝壳,作者把它们拣拾起来扔给我们……对我来说,父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潜在地主宰了整部小说,使小说显得更为耐读。余华描写了孙光林的父亲庸俗而非同寻常的生活,他代表了粗鄙的一类人。男女之间的蝇营狗苟和村民所向往的城市生活的魅力,在农村社会中都有相当准确的写照。此外,孙光林的父亲对待其祖父的态度说明,父辈必须在子辈的羞辱中活下去。孙光林儿时的伙伴国庆也面临着被亲生父亲遗弃的命运,而另一个小男孩鲁鲁只能把孙光林视若兄长或父亲。这些不同的父子关系和交流(小说中大概有六对以上这样的关系)是通过叙述者的眼睛或事件的蒙太奇组合来叙述的。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的冲突,仿佛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都以一种令读者既心碎又着迷的方式展现出来。(《Sharma》2007年11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5604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0
出版地 北京
210
14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