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与杨度——帝王术误两高才;梁士诒与杨度——同幕争宠忙与闲;朱启钤与雍剑秋——交通系大佬与军火贩子;吴长庆与袁世凯——敦厚成全一枭雄;宋教仁与赵秉钧——政治书生与特务政客;章太炎与袁世凯——书生政客难相与;梁启超与章太炎——民初论政两枝笔;章太炎与孙中山——分合不定两“冤家”;陶成章与孙中山——时起纷争同盟者;陈其美与陶成章——同一阵营两政敌……
连连看民国大人物,连连看历史潜规则。国学专家叶观澜读史拍案惊奇。
图书 | 民国人物连连看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闿运与杨度——帝王术误两高才;梁士诒与杨度——同幕争宠忙与闲;朱启钤与雍剑秋——交通系大佬与军火贩子;吴长庆与袁世凯——敦厚成全一枭雄;宋教仁与赵秉钧——政治书生与特务政客;章太炎与袁世凯——书生政客难相与;梁启超与章太炎——民初论政两枝笔;章太炎与孙中山——分合不定两“冤家”;陶成章与孙中山——时起纷争同盟者;陈其美与陶成章——同一阵营两政敌…… 连连看民国大人物,连连看历史潜规则。国学专家叶观澜读史拍案惊奇。 内容推荐 连连看民国大人物,连连看历史潜规则。国学专家叶观澜读史拍案惊奇。 自古文人秉性,大都清高自傲,仅凭金钱权势难服其心。但置身皇权之下,政治安全、经济地位皆不能独立自保。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以清高掩饰内心自卑和防御心理。而强权人物,一旦施以足够礼遇。满足其邀名自熏的虚荣心,则他们马上卸妆,洗去清高的粉黛,换上愚忠者的小心和恭敬。 举凡城府甚深,机心阴沉,老于世故,性喜谋算的政客,不免有强盗看家之想,最忌惮身边部属精通算术,乖巧灵动,好为帮派之事,以为不好驾驭,不便驱使,所以大多好用诚实厚道之人。 蒋介石用人方面渐成一套:授人军事重权除了“黄埔出身和浙籍人士”两大标准外,外添一“条以我划线,忠我者用,亲而防近,疏而不远;用人必疑,从旁制衡”的用人原则。总之分而治之,谁也别想独享恩宠,以防尾大不掉。至于两大标准之外的人物,但有所用,则只给政治高位或参赞名义,决不授予重权。 马氏个性“直率近乎孩童,勇武略似鲁莽”,这种风格是不适合玩政治的,因为政治最是注重风度矫饰,讲究尺度平衡的。似这般快意恩仇、口无遮拦,做人不知转圜,行事不留余地,脸色等同于心思的人,跻身民国那样变化无常的政坛中,注定是要吃亏的。 目录 王闿运与杨度——帝王术误两高才 梁士诒与杨度——同幕争宠忙与闲 朱启钤与雍剑秋——交通系大佬与军火贩子 吴长庆与袁世凯——敦厚成全一枭雄 宋教仁与赵秉钧——政治书生与特务政客 章太炎与袁世凯——书生政客难相与 梁启超与章太炎——民初论政两枝笔 章太炎与孙中山——分合不定两“冤家” 陶成章与孙中山——时起纷争同盟者 陈其美与陶成章——同一阵营两政敌 陈其采与陈其美——携手前行两兄弟 陈其美与蒋介石——相互成全两要人 陈布雷与邵力子——文士好友道不同 何应钦与陈诚——共奉一人两对头 马君武与张学良——半世纠缠一首诗 试读章节 文士相轻,是中国读书人沿袭千年的传统。对于同时代者,无论其人辈份多高,名声多大,地位多显赫,鼻孔朝天的章太炎一般是不拿正眼相瞧的,譬如有人问他对梁启超文章的看法,他竟毫不客气地说,无一字可以入史!再问吴稚晖之文如何,章更是以语无伦次来形容。 但若章氏这般睥睨天下者,却独服一人,那便是三湘名士王闿运。 王闿运何许人也,居然能折服此老? 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1833年生于善化(今长沙),逝于1916年,祖籍湖南湘潭,是晚清名重一时的大教育家、史学家和经学家。王家祖上本是湘潭名医,读书科考,博取功名的正统观念渗透王氏家族血脉,可谓根深蒂固。奈何其父读书不成,转而赴善化经商,一腔热血便转寄在小壬秋的身上。不想壬秋幼时笨拙,无心课读,成天耽于儿童嬉戏,乃父大为苦恼,不久竟因操劳过度辞世而去。好在叔父不弃,访得严师督教。一日,壬秋背书错误百出,遭塾师重责,一顿竹板之后,其师痛切陈词:“大户子弟,无心向学,则光宗耀祖何可得乎?岂不有愧于列祖列宗?”接着又是一番鼓励:“学而蚩于人,是可羞也,蚩于人而不奋,毋宁已。”壬秋顿悟,自此心智大开,醉心于学,进步迅猛,成绩斐然:9岁熟读五经,14岁“文翰翩翩”,闻名乡梓,19岁县试中第一名,24岁参加长沙乡试中举人。 不过好运到此为止,此后王氏数次参加会试均未中。 王氏年少才大,心气颇高,自然不甘于此,于是便独辟蹊径,潜心研究起“帝王学”来,企图以此来打通富贵之门。岂料终老一生,非但己身为此所误,还连带祸害了自己的高徒——被袁世凯称为“旷世逸才”的杨度。 “帝王学”,简而言之便是物色、选择、拥戴、辅佐“非常之人”,设计并运用非常之谋略,助之成就帝王事业的学问。说是“学问”,其实无非教人押宝强梁,乘乱趋势,但问目的,不计手段。总之,阴谋于密室,逞强于时势,重术而轻德。所以历代士林正派人物都不屑于此道,将斥之为“帝王术”,认为它是有“术”无“学”。 “帝王术”承继法家法、术、势思想,参合兵家三十六计,于诸子百家学问中各择一二实用者,掺杂打造成一门独特暗器。中国历史上的苏秦、张仪等一班纵横家,都是玩弄此道的高手。他们穿梭于各国,纵横捭阖,依违两端,以三寸不烂之舌,时而鼓秦斗赵,时而说燕离齐,合纵连横交替并用,目的就在于通过把自己辅佐的一方推上帝王的宝座,来成就他们个人的现实功业,谋取自家的富贵。 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一群魑魅魍魉的无耻文士,往大了说也不过是些政治野心家、冒险家和阴谋家。 由于苏秦张仪这班人在历史上开创了成功范例,造成了巨大的历史动静,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小觑,所以历代都不乏一些士林高士趋其后尘,如三国诸葛亮、明初牛鼻子道人姚广孝、清初汉家书生范文程。 某种程度上,“帝王术”及承载其主体思想的纵横家,已经构成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道潜伏的地下暗流。表面上看,这条长河似乎发源于儒、释、道三条干流,其实不然,干流之外另外却暗藏着很多细小的支流,其中法家就是最大的一支。所以中国文化才有“表儒里法”一说。而“帝王术”便是由法家这条支流直接衍生出来的一条旁系浊流。历史上某些年份,气候反常,阴阳失调,干流往往缺水,支流便大行其道,而浊流便乘虚而入。这便是乱世。 乱世出英雄狗熊,也出高士鬼才。 大凡操弄“帝王术”的,都懂得夜观天象,讲究“谋利之前先谋势”,一般都喜欢纷争乱世,因为唯有乱,才会鹿走中原引来争者,有争必有二,有二他们才能依违两端,审时度势,选择潜在成功者,乘其将起未起、欲强未强之时,投机下注,以奇谋妙计献之麾下,助其在争斗中一举胜出便大功告成。天下既定,人主自然要论功行赏,届时自己免不了要封侯拜相。可谓投资小收益大。 可见操弄“帝王术”并不简单。 P1-3 序言 民国时代,肇始于1912年1月1日。这一天,孙中山在混沌动荡中就任临时大总统,正式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从此,民国时代开始了。此后,帝制共和几经反复,独裁民主相互角力,直至三十八年后“蒋记民国”倒台,大陆版的民国时代便匆匆结束了。 真可谓,骤然而来,骤然而逝。 然而,在这短短38年里,民国却涌现了一批响当当的人物。 这批人物,有的起自草莽,有的源于旧朝,更多的自然是新潮派。出身各异,职业不同,尽管都挤在同一面“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革命大旗下,嘴上大声说着新潮时尚的词,然而,很多人的心底终究怀着中原逐鹿问鼎天下的旧梦。 于是,适才诅咒帝制的人,转身坐上了龙椅!昨日大骂军阀者,眨眼又成了军阀! 就连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也不能完全免俗,倡言人权,却要廖仲恺等革命党人,按手印宣誓将其个人性命完全交付给自己,一起去干中国的民主事业。 英雄乎?奸雄乎?抑或枭雄耶? 王道乎?霸道乎?抑或无道也! 民国那些人物就这样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他们或结群为党,或三两为友。结党者未必能同仇敌忾,为友者自然不能全都终保友谊。 为友为仇,全看当时社会的情势。 当然,无论身为同志最后分道扬镳,还是先为朋友最终割袍断义,都在民国春秋里留下条条清晰可见的人际脉络。 顺着这一条条人际脉络,我们便可在纷乱糊涂中找到一个不糊涂的民国。 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叶观澜 2007年2月15日于一止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国人物连连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观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198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6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