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支西地兰/毕淑敏小说精选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制造伤口。在体表还有内脏,切开。然后,再缝起来。这就是外科医生的职责。

伤口的内部还是伤口。一旦留下,就是永久的痕迹。即使是皓月当空,依旧隐隐作痛。

在所有霪雨和阳光不强烈的日子,伤疤爬动。

那孩子在我的记忆中,是一摊红水母。

他的母亲在远方漂泊着,我只看得清她的眼,记不得她鼻翼以下的任何标志。

女人的眼泪像阿拉伯树胶,从睫毛的缝隙处,弧形沁出。

我是术者。

术者是一个很易发生歧义的词,以为手术室躺在白白的帐单下接受刀锋的人,名叫术者。其实他们是受术者,只有双手沾满血迹,站立在手术床旁的人,才是术者。

你不适合做术者,石若溪同学。你太瘦太矮,只能剪剪绸缎,不能剪人的皮肤。你的胳膊,细得像止血钳。见了血,你可能晕倒。总之,你不行。他行。

外科主任薄亦冰说。

他手里把玩着一把最小号的手术刀。刀锋轻如柳叶,刀柄沉重地坠下,刀尖无意识地直指我的眼睛。一个银色的光斑在刀刃滚动。看不见的巨兽被切割出血。

我示意外科主任把刀递给我。他竟服从了。

以为我不知手术刀的分量么?

我拈起那把刀,柄上残存着老年人的体温,一种枯涩的热。

我很随意地把刀子插进自己左腕的内侧,是顺着手臂的长轴切下的。这样,所有的肌肉纤维都保持完整,就像顺着竖琴的弦抚摸了一下,不会遗下久远的损害。

血流出来的速度比我预料的要慢。

我很生气,把刀尖呈一个角度,搅了一下。一根小血管叹息样地响了一声,绷断了。

小股血浆飙出。愤怒使我的皮肤干燥,凉润的血液敷在寒毛孔上,蜜一般的舒适。

我把刀尖提起来。不锈钢曲线柔和的刀尖,拉起一根血的黏线。

我沉着地把刀锋拭得明净如银。

薄主任宁静地看着我操作,俨然欣赏一幅油画。

我晕车。但是,我不晕血。我说。

看到了。薄亦冰说。在我从医40年的生涯里,还没有看到过这样傻的女孩子。

他说着,拿起一包止血粉,像给婴儿扑痱子粉那样,糊在我的伤吐。然后说,你切的深度不错,留不了疤。

我说,当然。我在医学院成绩优良。

薄亦冰点点头说,曾海卓,为她缠绷带。

侍立一旁的曾海卓很熟练地操作起来,但我感到他的手发出羽毛样的震颤。  但是,你的血打动不了我。自杀的人流的血比你多,可他们并不能成为好的外科医生。

薄主任说。

我并不想打动您。我只是被我的想法胀得难受,放血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这您知道。我说。

你为什么如此喜欢外科?

我喜欢刀子切割皮肤,再用羊肠线把它们连缀成完整一片的感觉。那是一种艺术,在镂空的皮肤上作画。

谢谢你打了一个可怕的比喻。我干了一辈子,还没听到过如此赞美这个行当的。你给我的印像不错,可是我不能收下你。

小姑娘,你太柔弱了,外科医生是重体力劳动者,比性交、拔麦子、脱土坯都要繁重得多。长时间的站立,你的胃就像尼龙网兜,越抻越长,直到坠进骨盆。为了你以后能嫁个好男人,你不能学习外科。赶快回到医务处,找那个老处女主任,要她把你改分到皮肤科或是耳鼻喉科。那种精巧和细腻,同你这样的女孩正好匹配。你就说是我说的,她无法拒绝。你的性格打动了我,我几乎不愿意放你走了。所以,快走。我很快就会改变主意的,外科医生,说变就变。

我站着不动。

石若溪,你为什么还不走?薄主任几乎咆哮。

等着您改变主意。

我不改变主意。我已经把所有的话都告诉你了,这就证明我绝不会改变主意了。澄清的空气被煮熟了,浑浊包围着我们。

我看了一眼曾海卓。

我不希望他说话,甚至不希望他在场。但是我没有办法。他现在已经不是学生了,而是被接纳的外科医生了。

而我不是。

我不知道还能寻出何种理由,说服这个倔老头,真想把手术刀刺人他的左胸。左侧肋骨第四肋间,是心尖的部位。

P1-4

后记

编辑说明

一、本套《毕淑敏小说精选集》收录的是作者从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至2012年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花冠病毒》除外),共收录67篇。

二、所有篇目依据小说题材分为三个系列,各个系列又根据写作年代按照编年体的形式排序,共22个单行本。三个系列分别是反映早年西藏军旅生活题材的第一系列——藏北拾莲;反映孩子成长教育问题的第二系列——杏坛暖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和医学问题的第三系列——浮世医心。

三、早期小说作品中,内文有很多方言用法和专业术语以及一些早年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特殊词语,在参阅之前出版过的图书版本和比对专业工具书的基础上,遵循使出版物的编校更规范和合理、且不改变文字词意和语境的原则,做了一些小的调整。

四、书里的照片是作者各个年代的珍贵留影,读者在分享作家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风采时,亦能以此为径,更好地理解作家以及作品。

五、附录所收录的毕淑敏小说作品发表年表,大部分中短篇依首发杂志年份排序,其他中长篇则依出版时间为序。特此说明。

目录

术者

教授的戒指

白杨木鼻子

最后一支西地兰

生生不已

附录

编辑说明

序言

文字在我们的脑海中驻扎,必有一个固定地址。距离它最近的邻居,是这个人的灵魂之塔。

每个字是一块砖,几百万字垒起来,就是一个小院了。给自己的作品作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拖了很久。我不喜欢向后看,但这一次,必须回头,绕着院子走一圈。

多年前曾参加过一堂外籍心理学家的专业课。开课伊始,老师二话没说,拿出了一个亮闪闪的金属球。他手掌向下,把球放开,那球就垂直地停在他手指下方约一尺的地方。座位较远,我看不到更多的细节。按常识推断,我猜他手指中捏着一根细线,线的下端拴在金属球上。也就是说,这个金属球像一个沉重的钟摆。果然,片刻之后,他用另外一只手从某个方向强力推动了那颗球,球快速摆动起来。当晃到某个特定的角度,我果然看到了一根线。

不知道老师卖的是什么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和那个球。老师笔直地站立着,手掌向下,肃然不动。金属球不停地荡着,摆幅渐渐缩窄。这个过程在凝视中显得很长,满堂死寂。终于,亮闪闪的球困乏了,震颤着抖了几下,寿终正寝似的停住。

你们从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什么?老师发问。

学生们开始作答。有人说,这证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有人说,他在此过程中看到了力量。有人说,他看到了改变。还有人说,牛顿的苹果万有引力。更有人说第一推动力是上帝之手……

老师频频点头,好像每一个回答都正确。但我看出来那只是习惯动作,他扫视全场,焦灼地问,还有新的发现吗?无人回应。前述每一个回答都精彩,再无更惊艳的说法。

心理学家有些是很古怪的,此人基本上算一个。我不喜欢这种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心态,静观其变。傻看了半天,老师还是毫不回转地等待。我很希望这个环节赶紧跳过去,突然就举了手。我被自己吓了一跳,胳膊居然不听大脑差遣,成了篡位的叛国将领。

充满失落和执著的老师,看到有人终于响应,急切道:你!看到了什么?

天啊,直到这一刻,我还没想出来该说什么。不过,我必须说点儿什么,要不简直就是滋扰课堂。我战战兢兢道,我没有别的意见,就是希望您赶快讲正式的课。

老师倨傲地说,我现在就是想知道你刚才究竟看到了什么。如果你实在没有新的看法,把别人的回答再说一遍也可以。之后,你会听到我的授课。

我匆忙判断了—下形势,明白不管我答得如何错乱,老师准备就坡下驴了口我愿意成全,又不想重复他人,慌不择路地说——我看到了时间。

老师眉梢乱抖,夸张地显示他的大喜过望,说:哦!好极了!时间本来是隐形的,但你现在可以看到它现身,从不动到动,从动到不动。我开讲心理如何始终处于时间流变中……

那天的课程究竟讲了什么,已然忘却,畦有金属球还在记忆中沉甸甸坠摇。

我发表处女作时已经35周岁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开端。那篇小说叫做《昆仑殇》,主题是尊严与生命,还有人的精神不屈。多年以来,我—直秉承着这们芎向,迄今为止,并无改变。我是一个医生出身的写作者,从医二十多年的经历和训练,让我始终无法跳脱出从医生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我无法评说这个角度是好还是不好,但我知道沉淀在血液中的一些东西,难以过滤。

我刚开始写作就从中篇小说入手,不合常理。原因很简单,壅塞在喉咙里的话太多,篇幅短了说不完。而且我也不知道中篇和短篇小说有什么重要分别,以为只是长短的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话多,就一个劲儿写下去,直到胸中的那一口饱含雪山冰冷的长气出完,这才告一段落。1987年,我到鲁迅文学院学习,才晓得了自己的冒失,违背了先短后长的惯例,冲撞了文学规律。于是自惭形秽,赶紧调回头来学着写短篇。在这个时间段内,中短篇小说创作量比较多一些。1994年,我的短篇小说《翻浆》和极短篇小说《紫色人形》,在台湾获得“第16届中国时报奖”和“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获奖算不得什么大事儿,但我自忖这个缺漏补得大致说得过去了,从此可以率性去写长—点儿的东西。我开始写长篇小说《红处方》,费时一年多,1997年出版。之后我大约几年时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有了2001年的《血玲珑》,2003年的《心理小组》,2007年的《女心理师》,2012年的《花冠病毒》。

长篇小说的工作周期比较长,精神和体能的弦不能永远绷得铁紧,需要加以分割。加之长篇小说从创作到取得一笔稿费的间隔比较长,好几年才能有一次收成,且不固定。为了抒发心中不时涌出的万千感慨,也为了得些小钱补贴家用,我在长篇小说的间歇节奏中,会写一些散文。多年积攒起来,大约也有了几百篇。这期间也曾写一些中短篇小说,数量不多,概因写作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劲道不—样,如同舞动长枪和短匕,技巧有分别。我很抱歉自己是个不能一心二用的人,只好基本放弃中短篇小说的写作。散文则似乎和小说创作有轻度的绝缘,可从心所欲、互不相扰。

按时间顺序捋了一遍我的创作,自己也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是这样啊!时间真是值得尊敬的单向街,它是组成我们生命的最原始的材料,一切都埋藏其中。

一个人说儿点谎话不难,但要连续在几百万字中说谎话,很难。所以,还是在文字中说真诚而且自己坚信的话吧,直抒胸臆,坦率待人,比较容易和快乐。我的小说,说穿了主题很简单。始终围绕着生命宝贵、人间冷暖、身心健康在喋喋不休地做文章,怕也是本眭难移了。谁让我做过20年的医生,当过心理咨询师,又是一个做女儿、做妻子、做母亲的平凡女子?我守卫过祖国最高的领土,看到过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峰峦。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我期望从自己的笔端,滴下带有冰碴的温情。我不深究自己的能力,只是坚持单纯的信念,尽力而为。

生命是死亡到来之前的有趣过程,我喜欢文字给予我的淡而绵长的幸福。我的写作,犹如那粒动荡的钢球,已经晃动了几十年。推动它的外力,是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珍爱和渴望分享的激情。当我把对这个世界的话说完,会渐渐停下来,回归凝然不动的安息。

非常感谢简以宁女士的创意,出版我的小说编年体集,心中满溢感动。她不辞劳苦地把我多年前写的小说,从时间之水中打捞出来,像渔民晾晒鱼千一般陈列海滩,以备今日的读者们赐教。编年体小说集的好处,是让人们看到一个作者在流动的时间中的变与不变。

毕淑敏

写于2012年5月1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和医学问题的第三系列——浮世医心之一,收录了《术者》、《教授的戒指》、《白杨木鼻子》、《最后一支西地兰》、《生生不已》五部中短篇小说。书里的照片是作者毕淑敏各个年代的珍贵留影,读者在分享作家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风采时,亦能以此为径,更好地理解作家以及作品。

编辑推荐

《毕淑敏小说精选集》收录的是作者毕淑敏从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至2012年创作的全部小说作品(《花冠病毒》除外),共收录67篇。本书是其中之一册,收录了《术者》、《教授的戒指》、《最后一支西地兰》等五个中短篇小说。作者毕淑敏具有医生和作家双重身份,因此其作品充满了医生特有的理性,也常常起着疗治人的心理创伤作用,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支西地兰/毕淑敏小说精选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淑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4632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2016305008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9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