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韩寒(最好的年代)
内容
试读章节

壹 结识徐浪

2003年底,韩寒跟随新结识的朋友徐浪去他的老家武义练车,飞车王徐浪练车可是从来不封路的,他横着车身漂出门,山上就放倒了消息树,满村响起了“敌人飞机来袭”的警报声:徐浪上山啦……大人孩子关门闭户,赶鸡圈狗。等他练完车回家时,村子里又是一阵警报声:徐浪下山啦……鸡鸭鹅狗大人小孩再次紧急坚壁清野。坐过徐浪的车之后,韩寒才明白,原来赛车是这么开的啊!之前他只坐过周勇和刘斌的车,但当时他对赛车的理解还太肤浅,就好像是小学生虽然也进过清华的课堂,可是老师在讲什么完全听不懂,什么都没学到。

2004年,韩寒开始了他真正的赛车生涯,除了CRC之外,这一年还有一件标志着他进入职业赛车生涯的大事——拿到了参加亚洲宝马方程式的奖学金五万美元。尽管这也同时限制着他没能在2004年跑上CCC,但不管怎么说,跑过一年宝马方程式之后的韩寒也算是见过大世面了,毕竟多数情况下比赛用的都是F1赛道,这样的经历在当时的中国赛车圈里,还没有几个人能有过。仅仅去了一趟马来西亚试车,还没能真正跑上比赛,韩寒就已经快乐得无法掩饰了:

“我只是不断告诉大家,方程式的刹车距离是很短的,高速弯是很不可思议的,这还没赶上F1呢,已经让我等有小人得志的感觉。而我的朋友也大肆夸大我的驾驶感受,后来甚至出现200公里时速10米刹停和250公里过发卡弯等欺世盗名的弥天大谎,我们这里完全是一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景象。”

于是这一年,从CRC上海松江站开始,韩寒正式上道了。不过韩寒所在的北京极速车队在整个CRC的大舞台上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即使他的比赛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人们更关心的是他作为一位青年作家的社会属性,比如说他的《通稿2003》里对应试教育和老生常谈的高考制度所做的无情嘲笑,而采访他的记者,也多数不是资深的赛车媒体,而是早报、晚报及都市报一类的外行兄弟,努力把他当做了一种不务正业的社会现象去报道。

贰 韩寒也赢过大豁爷

然而,也正是从这一站起,韩寒的赛车活动有了让赛车记者下笔的理由,因为第一站在上海,他竟然赢了卫冕冠军刘斌(著名的刘豁爷,除了赛车之外,他还拿过攀岩的全国冠军)0.7秒,排在N组第七、国内车手第四。

但是韩寒的成绩也确实有点儿超水平发挥,当时主流的EVO七代都已经过时了,大家讨论的都是如何适应新八代的问题,而韩寒开的不过是自己改装的EVO五代车,而且配件还严重不足,即使在某一站偶尔创造奇迹,可是这车能支撑到跑完全年比赛吗?要知道,从成立到消失,北京极速车队始终不知道“赞助商”的脸长的是什么样的,完全靠车手自己掏腰包去填拉力赛这个无底洞,这事儿听着就不怎么靠谱。

上海站之后一个月,CRC龙游站揭开战幕,韩寒带着上一年度未能完赛的遗憾又来了。比赛前夜,我约他晚上8点做采访,之前7点半先去红河车队采访陈自华,车队老板老麻一看记者来了,赛前会没开完都提前结束了:“你们聊,我们不讲了。”相比之下,韩寒的谱儿摆得有点儿大,因为我打通电话之后,听到的竟然是一位小美女的声音:“你好!我是韩寒的助理。对,没错,他平常给人留的就是我的号码。要采访啊……我不能确定他今晚有没有时间,要不这样吧,我跟他商量完之后再打给你?”

之前我只记得采访演艺界人士时才会跟什么助理打交道,我想韩寒只是个作家车手,又不用四处走穴、到处赶场,需要把紧张的行程档期安排得有条不紊,最大的可能就是遇到了喜欢的漂亮“粉丝”,又不好意思直接泡人家,就先招来当助理吧?这个女孩我始终没见过,因为后来就直接跟韩寒打交道了。有意思的是,那女孩给我安排了一番,定在了晚上8点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吧做采访,而我抓紧时间联系了陈自华夫妇7点半上门采访,跟王笑预定了333车队的马来西亚外援萨拉丁8点半采访。对于一名多年报道足球出身的网络记者来说,这点儿时间不是太紧了,而是太富裕了,我觉得30分钟搞定一个车手采访根本不是问题。

晚上8点,我准时到了大堂,韩寒也准时出现了,我们寒暄握手,点了两杯可乐,我注意到韩寒竟然不喝啤酒,这跟赛车圈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赛车与啤酒,本来是表兄弟啊!一般地说,赛车圈里混的人,穿印着车队LOGO的T恤几乎是标准装备,但是韩寒只穿了件衬衣,眼珠黑亮黑亮的,仿佛那位美女助理每天都帮他打鞋油一般,这让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了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韩寒与我身高相仿,我们可以平视,看着他永不躲闪的黑眼睛,再配上他那永远也长不大的娃娃脸和一副天真无邪的表情,实在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其实在此之前我也没关注过他,只是知道他是个叛逆青年,按理说既然你都叛逆了,那么起码要留长发,戴大墨镜,烟不离手,还得满嘴脏话吧?然而韩寒既没有端足了架子跟你摆谱,也没有很快就跟你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他稳稳地坐在椅子里,用一副波澜不惊的腔调回答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记者的提问。

P13-16

目录

序:危险驾驶

记一:浪子下山,韩少上道

记二:人生不要太入戏

记三:当上冠军还是小字辈

记四:让梦想照进现实

记五:开赛车的男人

记六:一座城池,一地鸡毛

记七:奇迹是写出来的,也是跑出来的

记八:压力之下的光荣

记九:无止境的单相思恋爱

记十:公认的意见领袖

记十一:遭遇双重门

记十二:他的国

记十三:虽千万人,吾往矣

记十四:我们想跟世界谈谈

提问韩寒

序言

危险驾驶

方肇

韩寒几乎从来没说过他的童年,好像一生下来他就十三四岁,足以给爹妈添堵、给老师惹祸并让一干漂亮女生夜不能寐了。他的经历跟林雨翔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十七岁开始正式的作家生涯之前也很少有别人的生活经历可以借鉴,因此我总是把青春期的韩寒与《三重门》里的林雨翔弄混。那个年龄很容易被称为叛逆,而到了今天则容易被视为谋反,但韩寒自己总是归结于嘴巴太大。比如在我跟他之间经常发生这样的对话:

——韩寒,昨天的赛前新闻发布会你怎么没去啊?

——在赶着试车。可能组委会怕我嘴巴太大乱说话,故意安排我这时候试车。

——韩寒,你要是没开赛车而进了足球圈,估计也得被拉去打假球吧?

——不能。钱少了收买不动我,钱多了我嘴巴大肯定要出去说。

韩寒的嘴巴是够大的,大到连奥巴马来访问也想跟他聊聊,大到回头他就把这事儿告诉我了。然而在多年的采访中我已经形成了习惯,你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我,但是我会有自己的新闻原则。比如说车手带老婆或女朋友或时而带老婆时而带不同的女朋友来比赛,从来没有谁拿它当做新闻去炒作,所以韩寒在赛车记者面前基本上都能坦然自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必担心被人家给整到版面上去。

这样过了七年,菜鸟韩寒成为了年度总冠军,辍学青年成为了年度人物,也到了把他的故事整理出来说给大家听听的时候了。恰巧我也是从2004年开始经陆鸣尧引路介入中国赛车运动报道的,而且还特别关注赛场之外的韩寒,还恰巧也会写字,便责无旁贷。路金波认为,未来一定会有一门“韩学”,那么此书愿意承担记载韩寒成长生涯相关资料的责任,即使只能打上“仅供参考”的标签。对于广大韩迷来说,收藏一本就等于留了面记载青春岁月的镜子,看着封面上的韩寒,映照的是自己的岁月刻痕。你会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迷恋一个人,期待着他的点滴信息。

因此,本书最重要的是总结韩寒的创作生涯,从文学的角度看待一个畅销书作家的成长道理。关于韩寒的赛车过程,本来不想多写,毕竟日程生活中关心他的人会读到相关的新闻,但是在看了《赛车总动员2》之后,我觉得还是要写。尽管那只是一个情节简单的动画片,但是里面有厚重的文化和精神,足以让那些拿赛车运动当傻子豁命的质疑者找到答案:他们为什么要去冒险?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不是更舒服吗!

现实就是一堵墙,墙上开满了狗洞,韩寒只要肯妥协一点点,就能过上更富裕、更主流的生活,甚至像七十年前的高尔基、四十年前的郭沫若那样当上“旗手”也未可知。然而韩寒宁死不屈,绝不低头,我想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以前的旗手们都不开赛车,不会理解一个成天以冒险为乐的人为什么时刻抗拒安全车的带领?日近长安远,因为不同的人一辈子都跑在不同的赛道上,即使偶尔非常接近,但永远也不会同路。韩寒理想的赛车,就是在危险到几乎失控的边缘驾控着自己的线路。世界太大,韩寒太小,缈小得如同凡尘中的一粒砂,脆弱得如同三九天的草根。

是的,我们都是草根,我们一样,胸中有血心头有伤,穷得像茶傲得像兰。如果你懂得海明威所谓丧钟为谁而鸣,就应该知道韩寒在为谁写作,他就生活在你我之间,桀傲不驯,危险驾驶,百折不回。

韩寒的赛车究竟是职业还是玩票?

头顶着作家、车手及社会意见领袖三项桂冠的韩寒近年来始终处在当代中国青年的关注焦点中。然而,作为作家,韩寒并非每年都有新书问世,作为车手,也不是每个分站都有冠军奖杯拿,作为意见领袖,他也没经常更新博客,韩寒最惹人注目的东西,完全在场外。最近两年来,关于韩寒的两大主流新闻,一是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09年度风云人物,二是在2010年度中国作家收入榜上持续滑落,再次跌到了勉强前十名的地步。然而,这里面有两处对韩寒的误读,时至今日也很少有人能整明白。

《亚洲周刊》评选韩寒当年度风云人物绝不是因为他最近当上了拉力赛的年度总冠军,因为之前他在07年的场地赛和08年的拉力赛上都已经拿到过千六组的总冠军,第三座总冠军奖杯并不具备更特别的意义,尽管这能够让他看起来更像飞鱼菲尔普斯那样技术全面。韩寒的主要成就应该在全球第一的博客上,四亿多人次看他的嬉笑怒骂,并非因为他是作家中跑得最快的司机,而是因为他代表着中国最广泛的草根思维,总是以一只民间菜鸟的身份抒情,他的博客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感动中国。

然而直到今天,在赛车方面,韩寒的成就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赛车运动只有两项,拉力赛和场地赛,其中各有两千和千六这样两个大组,也就是说,总共就4个有份量的总冠军,韩寒已经拿到了其中3个。在拉力赛中,中汽联之前的官方称呼是“N4组”和“S组”(2009年以后改为“国际杯”和“国家杯”),韩寒全部赢了下来,这几乎相当于刘翔在110米栏和马拉松两个项目上都得了冠军。而在场地赛上,韩寒已经统治过千六组了,他还一直憋着想再去欺负一下两千组的同行们,如果让他做到了,就相当于聂卫平在围棋和跳棋两项国际比赛中都当了棋圣。这个目标,韩寒自称为大满贯,他以为自己随时可以做到,但在我采访过的其他车手看来,一定要竭尽全力阻止他做到。毕竟赛车是项高危险的体育赛事,不是绣花做文章,如果让这个从来不练车的家伙轻易就封了神,别人还混不混了?

韩寒曾经这样表述他的赛车理念:“赛车运动就是在操控与失控之间寻找平衡点,谁把这根钢丝拉得最细,但是还不拉断,谁就赢了。”获得N4组年度总冠军的2009年是他完赛率最高的一年,而且最终的胜利来得也相当艰难,与他对阵的都是职业车手,这一点与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奎媛媛的赛车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只是赛车运动的爱好者,总是谦虚地请韩寒教练指点指点。

对于韩寒来说,得到《亚洲周刊》的肯定,对他的赛车成绩并没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只是能让更多的局外人意识到,他跟那些偶像型的80后作家确实不是一个档次的选手。开赛车,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当作家,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有多少富人?谁能记得清!那些家财万贯的人都叫什么名字?谁能说得出!这个财富榜用赚钱多少去衡量商人没有问题,但是用来衡量作家就实在太滑稽了。首先中国没有一个让作家凭借作品就可以衣食无忧的体制和环境,你当这是美国呢?写本畅销书就够你一生一世吃不完喝不完了!韩寒写了那么多书,本本畅销,但是办上《独唱团》,马上就阮囊吃紧。

这没什么可惊讶的,如果赚钱的本事便足以证明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那么王宝森肯定比孔繁森厉害。如果在大清朝搞这么个榜单,我相信和坤肯定能独占鳌头而曹雪芹名落孙山。那么韩寒到底是会赚钱啊、会赚钱啊还是会赚钱啊? 韩寒当然会赚钱,也比较有钱,但是他的心思并没有完全都放在赚钱上,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不过,我一直不认为韩寒就没有郭X明富裕,一方面,写作之外韩寒还有其它赚钱的渠道,比如他是斯巴鲁车队和333车队的签约受薪车手;另一方面,他有朋友,有广泛的读者群,即是财富。从社会责任感方面来考量的话,韩寒的博客可以得到华人世界最大的认同,这个多少钱也无法买到。

研究韩寒,这一当今中国社会的独特风化现象,我们不能注意的是,他的三重身份总是在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韩寒出道以来,始终能够保持着大众的持续注意力集中,书差不多是一年一本,不写书的时候他就去赛车,既不写书也不赛车的时候,他写些被广泛分享的新浪第一博客。

单纯写作讲故事,我认为韩寒不及王朔,王朔是真正的京片子出身,贫嘴帮总舵主,而韩寒在构建故事框架的过程中经常改主意,除了最初的《三重门》之外,其它作品在贯彻传统文艺理论给小说的定义方面都有缺陷,这种写着写着就满嘴跑火车的情况直到2009年《他的国》问世才得到根治。“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每一个在大学中文系里混过的人都被告知,从前的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到“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而韩寒的小说从来不是这样,如果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话,绝非《光荣日》这一本,几乎每本都得算科幻作品,只有最后出版的《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是个例外。读者看小说,毕竟不是读诗歌,不是有好的句子、好的桥段就可以满足的,必定还是要看情节的。这就像金庸与古龙的区别,金庸有最大历史背景之下的故事,侠客有招式,一出手就是“亢龙有悔”之类的,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古龙净讲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虚招,打得云山雾罩,眨眼之间尸横遍野,但是人怎么死的可得你自己去想象,这么读着,当然很不过瘾。奇怪的是,韩寒的每一本书几乎都不会少于50万的起印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买韩寒书的人,看的是什么?

谁知道王朔现在在做什么?杨红樱又在哪里?无论他们的作品卖了多少册,拿了多少版税,中国的作家原则上都是“隐形人”,他们的生活与作品是毫无关系的两件事。而韩寒与传统作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作为一名赛车手,七年来他始终是体育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是一个被报道者。

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徐浪和刘曹冬开赛车比韩寒厉害,但是粉丝却没有韩寒多了,因为他们只是赛车手里跑得最快的,而韩寒是作家里面跑得最快的,那区别可大了!

一日写书,终身作家

而在不写作及不比赛的时候,韩寒对国计民生的格外关注及其草根立场为他赢得了更多的选票。几次著名的网络论战,也都是以韩寒的大获全胜告终,以至于很多不怀好意的人都想看看韩寒如果跟王溯掐上一架是个什么样子,然后产生了许多“地沟帮”的实习生。不幸的是,韩寒与王朔互相欣赏,没上套。韩寒甚至宣称,如果要他在博客里大战王朔,除非对方伤其家人抢其女人,但是,如果真到了那种地步,傻逼才忙着写博客呢!

在当今中国,一个人如果不反社会不反人民,还有什么帽子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呢?那就是“为富不仁”。而韩寒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让他始终与互联网上的芸芸众生站在一起,当他的博客点击量上升到全球第一的绝对制高点时,那些以抢沙发、板凳甚至地板为荣的网友怀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敬畏之情,而是回到自家后花园后听邻居孩子臭贫的轻松。“我们的韩寒”,这种广泛的认同感,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总是代表“我自己”的话,韩寒就只能永远是个没读完高中的辍学生,写些15岁以下少年儿童如何早恋的金科玉律。

写作带来人气,赛车备受关注,博客点击量又扶摇直上,三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这让韩寒成为了中国最红的文化名人。这个时候我们回头再看2004年之前的韩寒,你会相信,仅仅凭借写作好,是当不成好作家的。在2004年之前,韩寒都干了些什么呢?

1997年于《少年文艺》等发表小说——《傻子》;

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杯中窥人》;

2000年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至今销量200万册以上(该数字仍在持续增长中,无法确定,下同),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2001年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至今销量110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至今发行87万册,2002年全国图书畅销榜排名第一;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至今发行80万册;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至今发行90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关于《通稿2003》,还有个歪打正着的故事,这一年韩寒本来决定开始正式参加拉力赛,然而很不凑巧的是,中国发生了令人谈虎色变的“非典型性肺炎”,而且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场灾难不是韩寒整出来的。尽管车手们都已经赶到了龙游,但是出于安全原因,组委会临时宣布比赛延期了。于是,韩寒也只好回到上海家中,用埋头码字的姿态,表达对“非典”的蔑视。此“非典”非彼“非典”,乃是社会上暗然涌动的一股“倒韩”潮,韩寒江郎才尽了?《三重门》模仿钱钟书?诸如此类,面对这些“非典型性”质疑、怀疑和猜疑,韩寒不得不拿起笔作刀枪,趁着大家都不愿出门之际,宅了一个夏季,以针砭应试教育为契机,写下大量杂文,当秋季来临,“非典”也被彻底征服后,它们结集而成了《通稿2003》。

不过,这本书并没能完全回答在小说方面“韩寒是否江郎才尽”的问题,毕竟在《三重门》之后,韩寒还没有写过一本创作型的作品,《像少年啦飞驰》似乎是一本文学水平很高的日记,他自己也开玩笑地说:当时实在没钱了,就只好拿自己学习赛车的生活素材来应付。因此我一直感觉这本书不像是虚构作品,因为你不能不考虑他那几年的北漂生活到底是怎么过的。当然在语言风格方面,此书仍然保持着韩寒的惯性,重要的是,不再有那么多钱钟书式的博喻,也就是说,不学钱钟书,韩寒一样可以把语言把玩得娴熟而华丽。此外,《毒》的主要内容不过是前三本书的精彩段落汇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如果他想用《通稿2003》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而非愤青的话,这方面的努力几乎是毫无成果的,因为他看起来更像是个愤青。这时候的韩寒只是个待产的孕妇,虽然《长安乱》早已孕育腹中,但只要它一天不生出来,就不能用肚子的大小来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

韩寒自认是个赛车手

2005年我在短命的搜狐评论频道为韩寒开设专栏时他曾经给过我几篇文章,关于他早期的赛车生活,与《像少年啦飞驰》中的片断多有重合之意,文章写得非常生动而风趣,但是传播效果跟现在的微博相比却相差甚远。当时一则中国的赛车运动还不是很成型,影响力远没有现在大,二则韩寒的赛车活动也非常业余,所以那个时候尽管也参加比赛,韩寒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很成功。具体如下:

2003年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站N组(国际组)获得第六。

长春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八。

北京站获得N组(国际组)第六。

这样的成绩,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在主流赛车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内,就是个菜鸟。我想即使换成林志玲穿着超短裙来跑,也难有什么报道空间,除非赛车记者都被娱乐记者赶出了阵地。2004年,才是韩寒真正进入赛车运动的“韩氏元年”,之前都只能算是预科旁听生的小打小闹。直到2010年,韩寒的比赛已经可以左右车队的分站积分走势了,韩寒与刘曹冬的冠军竞争,才真正成为了赛车记者每站必报的重头大戏。  如今的中国拉力赛任何一个分站上,关于韩寒的报道都不少,不过在赛车记者的眼中,他就是个车手,与会不会写小说关系不大。这一点,韩寒自己也非常认可,如果要套用咱们的传统思维问他:韩寒,你是哪个单位的?他只能回答说:“斯巴鲁拉力车队,车手。”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假如同一个记者采访韩寒,在2003年会问他,写作与赛车哪个占用了你更多的精力?而在2010年则会问,第一赛段的每一段都慢了十几秒,轮胎不对还是避震太软?

内容推荐

韩寒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他在当代作家中的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即使一开始都被大家认为“不务正业”的赛车活动,时至今日他也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出色。中国的赛车运动总共就四个有分量的总冠军,韩寒已经拿到了其中三个,换句话说,他已经是职业赛车界名副其实的顶尖高手。

《韩寒:最好的年代》主要记叙了韩寒从2004年开始参加的赛车活动及七年来的文学创作实践,回答了两个关于韩寒的终极疑问:一、韩寒是怎样从一只菜鸟成长为中国赛车运动领军人物的?二、韩寒是怎样从一个辍学青年成长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意见领袖的?

七年之中,《韩寒:最好的年代》作者方肇一直在中国汽车运动的一线采访,见证了赛车手韩寒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韩寒赛事消息多半出自方肇笔下。在多年的采访中,作者与韩寒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此萌生了为其写一本评传的想法。

方肇文风犀利,幽默风趣,在文学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无论是分析韩寒的赛车生涯还是写作,都非常中肯到位。

编辑推荐

方肇所著的《韩寒:最好的年代》——韩寒正式授权,第一本最权威的韩寒记录。韩寒一如既往飞驰的七年,迄今第一次近距离真实呈现。200幅珍藏照片独家发布。随书附赠精美画册,全国限量版首发!

中国的赛车运动总共就四个有分量的总冠军,韩寒已经拿到了其中三个。将这四个冠军全部拿到,韩寒称其为“大满贯”,他以为自己随时可以做到,但在其他车手看来,如果让这个从来不练车的家伙轻易就封了神,别人还混不混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韩寒(最好的年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6157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7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