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
内容
目录

导言 “救人”:老子哲学的生存关切

 一、老子所处之世的生存危机

 二、《老子》文本中的“生”与“存”

 三、作为生存关切的“道”与“德”

 四、“治国”与“治身”的生存面向

 五、“玄学”与“方术”之间的生存“道术”

 六、以人的生存为主线审视老子哲学

第一章“道”、“德”:生存之根

 一、作为生存始原和本根的“道”

(一)“似或存”

(二)“始”与“母”

(三)道生万物

 二、作为生存本性和根据的“德”

(一)“万物得一以生”

(二)“常德乃足”

(三)“朴散则为器”

 三、万物生存“尊道而贵德”

(一)“道者万物之奥”

(二)“不道早已”

(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章 “自然”:生存之道

 一、自然的“道”世界:“道常无为”与“万物之自然”

(一)“道法自然”

(二)道的“玄德”

(三)“天地不仁”

(四)万物的“自然”

(五)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二、自然的社会:圣人“无为”与“我自然”

(一)对政治统治行为的批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对统治思维模式的批判:“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三)对执政价值观念的批判:“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四)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批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三、自然的人生:“天长地久”与“长生久视”

(一)效法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自害其生:“益生曰祥”

(三)循道依德的生命:“不失其所者久”

第三章 “守柔”:生存之方

 一、“弱者道之用”

(一)“冲”而用之

(二)“无”以为用

(三)“柔弱”:生命力的象征

 二、“无身”而“贵身”

(一)“功遂身退”的天之道

(二)对“身”的批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三)对“私”的反省:“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四)对“自”的省思:“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三、“不争而善胜”

(一)“水”的比喻

(二)“雌”的意象

(三)慈柔的“三宝”

第四章 “明达”:生存之知

 一、“道常无名”

(一)道,不可官感

(二)道,不可知解

(三)道,不可名言

 二、“知常日明”

(一)道,形上的存在

(二)道,常存的大全

(三)道,明达的智慧

 三、“无名之朴”

(一)道之“无名”的两重意义

(二)“始制有名”与“知止”、“知足”

(三)“天下皆知”与“绝学无忧”

第五章 “玄同”:生存之境

 一、“玄鉴”

(一)无欲

(二)无知

(三)无名

 二、“守中”

(一)虚静

(二)和柔

(三)纯真

 三、“袭常”

(一)用光复明

(二)和光同尘

(三)常善袭明

第六章 “归根”:生存之返

 一、返本复始

(一)“反者道之动”

(二)万物“各复归其根”

 二、对反相成

(一)名分的对待

(二)名有的把持

 三、以反而返

(一)正言若反

(二)复归于“婴儿”

(三)重返“小国寡民”

结语 “出生入死”:老子生存哲学的现代价值

 一、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二、老子的生存智慧与现代的科学精神

 三、老子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的民主政治

 四、老子自然主义的生存之道与人的生命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为了从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机,重整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老子以哲学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问题,从人之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修养方面,对人之生存的本原、根据、价值、意义、智慧、境界、修养、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卓识,形成了独特的生存哲学思想架构。

老子把“道”作为人和万物生存的本原,人和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生命,并把“道”蓄积于自身而为“德”,以作为生存的自然本性和内在根据。人和万物皆仰仗着“道”、依据着“德”而存、生、长、成,因此也自然地尊道贵德。人和万物皆是存、生、长、成的存在者,而道和德是存在者之所以存、生、长、成的根源和根据。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过程,也是道朴之散而为形器的过程。万物具形,分有于道,随之也就有了执形忘本而背道离德的可能。

既然道和德是万物的生存之根,那么,万物的生存就应当循道依德,得其生命的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它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且道有“玄德”,它化生长成了万物而不占有主宰它们,因此万物也尽得其自然。老子认为,人的生存亦应当依循着大道,抱守着常德;因为人只有这样的循道依德,他的生存状态才是自然的,他的生命才是如其本真的。为此,老子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能为人的自然的生存提供一个自由、安足、和谐的社会环境;希冀一个理想的人生,能在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中达成生命的真朴、平和与自然。当然,这一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实现,皆须以“道”、“德”为根本原则,以“自然”为最高价值。“圣人”即是从道顺德、自然无为的理想治者和人格典范。

老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人之生命的不自然,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统治的“有为”多事,对人们自然本性的扰乱祸害,其深层的根源是人们精神价值的迷失,徇于形名而不体道原,逐于货利而不知返本。因此,老子主张圣人的“无为”之治,顺应百姓自然的生活而不搅扰,使人们有得遂其生的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主张人生的返本归根,明道同玄,重新找回自然真朴的生命,使人们有自觉地合乎大道玄德的生存智慧、心灵修养和精神境界。因此,老子的生存哲学具有“反”的思维特征,通过反俗而返道,以批判反思当时的社会政治模式和精神价值观念来警醒世人,重新发现道原本性,返朴归真。

人之生命的自然地展开或者说入自然地生存于世,就要求他的精神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心态等必须自觉地合乎大道的原则,老子称之为“守柔”,这表现为在处理人与外物、他人和自身的关系上的“不有”、“不争”、“无身”、“退身”、“无私”、“不盈”、“谦下”、“守雌”等柔性的德行。在老子看来,居守柔弱是达成生命之自然的最佳生存方式,同时他也希望以此守柔之方来改变世人的生活态度,消解社会的纷争,从根本上解救时弊。因为在老子看来,居守柔弱体现着大道的精神原则,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能收到“善胜”、“全归”的最好效果。老子的“守柔”,反对世人的逞强,但也不是主张怯懦,而是教人减弱自己的意志私欲,顺守大道的自然。

入要自然地生存,不可不明道知德;明达道体,知守本性,才能自觉地循道依德,使生命得其自然。然而大道无形无名,不可感知,所以老子所说对道的“明达”,是人的精神生命与大道的直觉同一。世俗之知,或囿于闻见,或强于名辨,皆不可明达大道。世人限于俗知妄见,惑于智巧诈伪,以名求知,据名立己,徇名而忘本,执己而逞私,不体大道,不知本性,在老子看来,这是人之“大迷”。因此,老子教人“知常”、“自知”,复归于“无名之朴”,重返大道之自然。

其实,“道”并不外在于人,它即是人的“常德”,即是人内在的、自足的自然本性。人可以通过心灵的直觉而见性明德,与大道合同一体。因此,直觉大道的认知过程,也即是人的心灵修养过程。真知大道的“明白四达”,也即是心灵状态的虚静澄明。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名”,对人的贪欲行为、智巧心机、名分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反思,警诫世人不要向外追逐声色货利,不要玩弄智巧伪诈的心机,不要执于外在的形名分有,而是教人“守中”,返守内在心灵的虚静、和柔、纯真和自然。通过心灵的修养,人之生存的精神境界可与大道同一,老子把这种精神境界叫作“玄同”。人的精神境界同玄达道,即意味着他的生命状态是如其本真的,他的生存状态是自然的。

明达大道,同于道玄,这既是人的真知明觉,又是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这种真知的获得、精神境界的达成,并非是依赖向外的逐求,而是要求人作反身的内观,经常地作“归根”、“复命”的修养工夫,使人的生存不离道原,返本复始,返朴归真,保有生命的虚静、真朴和自然。老子的理想人生状态,是复归于“婴儿”,人的精神生命处于自然的境界之中;老子的理想社会状态,是重返“小国寡民”,社会的治理处于自然的秩序之中。自然的人生状态,即是人的生命合乎大道玄德;自然的社会秩序,即是社会的治理合乎大道玄德。老子唯愿以“常道”、“玄德”引导人类及其社会走向自然的正道;人类重返正道,在老子看来,须以反而返、以反求正,通过批判反思当时世俗的背道离德而重返大道的自然。

古代的老子生存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应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重新反思现代的科技文明、社会治理的行为观念以及人的生命自由等问题,以重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重塑现代社会的新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借鉴意义和启悟价值。

编辑推荐

为了从根本上解救春秋末期人的生存危机,重整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老子以哲学的方式探究了人的生存问题,从人之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修养方面,对人的生存的本原、根据、价值、意义、智慧、境界、修养、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卓识,形成了独特的生存哲学思想架构。

老子生存哲学,对于我们今天应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重新反思现代的科技文明、社会治理的行为观念以及人的生命自由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英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92089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