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詹宏志所著的《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集)》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内容推荐

詹宏志所著的《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集)》内容简介:年岁渐长,记忆发酵。

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旅程,往事纷至沓来。詹宏志搜索自己的生命经验,企图从灵光一闪的画面中,建立起私密的个人史。

《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集)》分两辑:辑一是生命时间轴下的凝思与追忆,捕捉各个成长阶段难忘的人、事、物、情与景;辑二则是旅程地景上片刻的忘我与不可忘怀,记述游历世界各地如日本、欧美等地的趣闻与所思所感。

目录

辑一 时间

 1956

 记忆之柱

 1958

 煤炭堆上的黄蝴蝶

 1959

 父亲回家时

 1960

 水中之光

 1960

 海上漂流的花朵

 1961

 罗斯金的愤怒

 1961

 蛇

 1962

 木瓜先生

 1962

 张望者

 1964

 我爸爸的恐龙

 1967

 穿山小孩

 1968

 后车站

 1968

 繁星若梦

 1969

 风雨中的计算机

辑二 地方

 1969

 山路

 1970

 珊瑚礁中的龙虾

 1970

 小刀

 1970

 稻田舞女

 1975

 当睡人醒来

 1978

 但愿少年有知

 1982

 孔子雕像下

 1982

 咖啡应有的样子

 1984

 咖啡馆里的革命者

 1986

 依莎贝拉的来信

 1997

 给我全世界

 1998

 赛莲之乡

 日本·四国

 祖谷温泉

 日本·日光

 治愈的旅行

 日本·山阴

 山阴道上

 日本·九州岛

 惊喜的晚餐

 日本 ·九州岛

 火与海的国度

 日本·东北

 奥入濑溪谷

 日本·立山

 雪埋的旅馆

 日本·北海道

 烟中巴士

 日本·北海道

 国民休暇村

 日本·北海道

 雪国的诱惑

 日本·北海道

 三大蟹邂逅

 日本·北海道

 冰下鱼

 日本·北海道

 步行食游

 美国·加州

 史蒂文森穷病之处

 美国·波士顿

 波士顿的私家侦探

 美国·鳕鱼角

 鳕鱼角的同性恋旅馆

 美国·德州

 距离

 美国·纽奥良

 回到沼泽地

 法国·巴黎

 菜单上的语言

 法国·巴黎

 来到巴黎的康有为

 英国·伦敦

 献给约瑟夫·虎克

 意大利·翡冷翠

 一个人的餐酒

 尼泊尔·那加阔

 喜马拉雅山麓下

 尼泊尔·那加阔

 在那遥远的地方

 俄国·堪察加

 走到世界的尽头

 中国·香港

 富丽怪奇

试读章节

人生有一些记忆画面意义不明,但却又难以忘怀。譬如说,黑色发亮的煤炭堆上,有几只翩翩飞舞的黄蝴蝶,就是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四十年的一幅画面;我有时候也不能完全确定,这究竟是一个真实的经验,或者只是一种长期堆叠而逐渐成形的花色想象?

好像总在傍晚时分,我家门前那条直街尽头的天空,刚刚露出一片鲜艳的橘色,一辆大卡车噗卜噗卜地开了过来;有时候是母亲,有时候是阿姨,带着我在路边等着,我可能是三岁或者四岁或者五岁。卡车戛然在我家门口急急停住,两个工人笑呵呵地从车上跳下来,和我母亲打个招呼,立即利落地掀开卡车屁股后的挡盖,再跳上车用铲子和锄头哗啦哗啦铲下瀑布一般的煤炭来,那是一整车黑得发亮的上等无烟煤。卡车和工人都是从父亲的煤矿里来的,自己家生产煤炭,尽管当时一般家庭都烧木炭或煤球,我们家里煮饭烧水却用最高级的无烟煤。

天色这时通常已经转为紫橙色,有些店家已经点起灯来了,邻居三五成群拿着畚箕、竹笼和竹扫把靠了过来,不等到一卡车的煤炭都堆到路边,他们就开始一畚箕或一竹篓地把煤炭装回家。一卡车的煤炭堆在地上看起来像是巍巍一座小山,但整条街的邻居都各取一篓子之后,只剩下小小一堆,这个时候,通常天色已经昏黑了,天空变成墨蓝色,微微还有一点光,家家户户都已经亮起黄色的灯泡,卡车司机和工人匆匆道别而去,总是留下几位邻居帮忙把余下的煤炭一篓一篓搬到我们家的天井去。最后一段景象,我并不是记得太清楚,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我通常已经倒在妈妈或阿姨的背上睡着了。

父亲在远方山区的矿场里工作,四十天才回来一次,这些黄昏时刻卡车载运无烟煤来的场景不曾看见过父亲,但你仍然感觉到他的权威与存在,因为邻居与卡车司机都以尊敬的口吻谈及他,工人也会捎来他的近况与行踪。到了年纪较大的时候,我才能明白别人为什么称赞他的能干与慷慨。

但是每当父亲回家的时候,却是我们小孩子紧张小心的时刻;通常我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早晨醒来,立刻嗅到一种不寻常的气氛。这种气氛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也许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家里的其他成员似乎在这一刻都以更轻柔的方式走路,说话声音也更压低一些。我从榻榻米的床铺上掀开棉被爬起来,轻轻把纸门拉开一条小缝,我看见一床红色被面的棉被覆盖着一个沉睡的形体,远方的茶几上出现一只木头烟灰缸。是了,这就是了,这证明昨天夜里某一个时刻,父亲已经回到家中;小孩的内心警惕起来,家里将会在未来几天气氛严肃而紧张,意味着我们都得要更守规矩一些,否则会更容易受到斥骂;直到某一天,父亲再度消失踪影,回去他工作的山区,我们才又重获自由一般,再度活泼喧闹起来。

那部载满煤炭的卡车则是父亲看不见的权威的一种表征,它总是在家中煤炭即将用罄之际准时出现,并且带来邻居们得以共享的数量,整个铲煤、肩煤的劳动过程,我可以感觉到整条街上洋溢着幸福欢乐的嘉年华气氛,配合黄昏时天色从金黄转橘红、红紫转暗蓝的颜色流转,像是一幅旧日的彩色剪影,这些事虽然都发生在六岁以前,我仍然能够记得清晰的画面。

邻居们七手八脚帮母亲把煤炭搬运到二楼家中的天井,那是屋里唯一一处透天光的地方,虽然位于房子中央,但感觉上更像个阳台。红砖矮墙角落边上就堆着那一小座黑亮的煤炭山,墙头上摆着几盆肥美的芦荟和花草,头上则低斜架着晾衣的长竿子,每天挂晒着不同的洗净衣物,我们家里养的猫也常常睡在墙垣上,或者蜷缩在煤炭堆的高处。

我还太小,没有大人或兄姐陪同,不容许步出屋门;我平常只能在房内四处流窜,一会儿躲进棉被橱里,一会儿在卧房的榻榻米上打滚,或者钻进热气腾腾的厨房,呆呆看着母亲和阿姨切菜烧水煮饭,但更多的时间,我喜欢逗留在这片看得见天空的天井里。从天井的矮墙望出去,看得到基隆远方的山丘和密密麻麻的房屋;天色通常是灰灰蓝蓝的,每天都会下一小场雨,先是飘下轻柔的小雨丝,左邻右合不知是谁总会先叫喊:“雨来喔!”但大家一面呼应着,一面也不慌忙,慢条斯理出来收拾好晾晒的衣服,下的也还是打不湿头发的毛毛雨;过一会儿,雨才加大了一点,这时总有大人会呵斥我赶紧进屋内,不然会着凉,大人们说。

雨水通常不会持续太久,邻居也会有人先喊出:“雨停哕!”阳光又灰扑扑微弱地照耀着天井,并且穿过屋檐滴落的雨水折射出彩虹的缤纷。我再度回到这块小天地,猫也先我一步抢占好墙头的打盹位置,地上的红砖面还有点湿意,墙角的青苔更翠绿了,那堆无烟煤则晶莹剔透,身体沾满露珠一般的雨水,黑亮得更加富有光泽;这个时候,很少有例外,总是有三两只鲜黄色的小蝴蝶在黑色的煤炭堆上轻巧起舞,它们相互呼应地时飞时停,仿佛跟随某种节奏韵律,又仿佛是一种亲密交谈,黑黄相间的光影流动,透露出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

黄蝴蝶为什么流连在黑色的煤堆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要追问。直到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他工作的矿场去,矿坑外堆着一堆又一堆几层楼高的煤炭山,每一座煤炭山上都飞舞着数百只的黄蝴蝶,才四五岁的我,懵懵懂懂察觉蝴蝶与煤炭是有某种关联的,并不是几只黄蝴蝶恰巧飞到我家的煤炭堆上。

并没有大人能够回答我的疑问,或者我也从来没有问过。但这个画面就停格在小孩的记忆之中,他经常反刍这个奇特的画面,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自己给自己一个解释性的答案;直到多年之后他上了高中,有一天他突然猜想,蝴蝶一定是因为煤炭中熟悉的木头香气而缠绵不去,对蝴蝶来说,那一堆山积的煤炭不过是另一座沉睡的黑森林。得到这个可能完全是浪漫想象的答案之后,他的知识追究就停止了,他已经因为相信而受到释放了。

我的基隆岁月并不久长,一天夜里,母亲摇醒我,我和二姐、二哥和弟弟,都穿上全身漂亮的衣服,随着盛装的父亲来到市区。我们在火车站搭上一列夜间的长程火车,小孩们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只知道母亲半夜里默默地包装东西,已经连续好几天了。火车在沉重的黑夜里呼啸行进,远方有星光和灯火闪烁,我们都没有说话,我紧紧抱着一本漫画,倦极累极睡去;再醒来时,天色刚亮,我们来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但旅程还没结束,我们继续转搭巴士,在天光微曦中,空荡荡的巴士驶向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之间,最后到达台湾中部一个青翠明亮的乡村,它的景色与港都基隆截然不同,空气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背景里虫鸣鸟叫的声音更是相当异国情调。我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已经失去了煤矿,而我也从此不再有堆着煤炭的天井,猫也与我们永久分别了,火车转换了月台,我们的生命换了场景,另一个世界正在等着我们。P9-13

序言

记忆金库

金库开启,记忆惊飞。

就在某一天,像一群拍翅惊散的蝙蝠一样,那些本来在记忆仓库里沉睡的尘封片段,没来由地突然成群扑到我的脸上,挥也挥不去。但当我倒反过来想要捕捉它们,却怎么样也捉

不着具体的重量与形状。

那些片段常常是童年记忆里的某种感官记录:昔日住家榻榻米暗角微微晃动的光影、光影中轻舞漂浮带有热炒蒜头味道的灰尘、灰尘中震动着远方收音机里歌仔戏令人昏昏欲睡的哭调唱腔、哭调唱腔声中有一支热天午后行进中锣鼓喧哗的葬礼队伍……

或者是一些脑中浮现的默片一般的凝结场景:傍晚时分小学教室泼水后清凉的红砖长廊、操场边上空荡荡的单杠铁架与低眉静默的榕树群、后山上排列整齐的香蕉园和凤梨田、一名少女在楼梯口回眸时哀怨的眼神……

那些喧嚣交杂的声音、放肆挑逗的气味,以及刺激夺目的颜色,有时候无比清晰,有时候泛白模糊,我不免要疑惑,那些官觉库存都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实的,为什么当我想要记得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嘲弄似地忽远忽近、游离不定呢?或者它们是扭曲或虚构的吗?如果是虚假的,那么,由这些记忆片段所建造构成的我自己,到底又是谁呢?

就在某一天,我突然记起这许多事情和画面来。年轻时候的我,无暇回顾平淡生活的过去,在汲汲营营的职场社会里一心向前,心思被办公室的争权夺利占满,浑不知这些片段画面记忆对我的意义。父亲过世的那个晚上,我沉默地载着他的遗体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细雨蒙蒙,路灯闪烁,小货车湿漉漉的车轮唰唰唰地转动着,仿佛奔向不再有光明的未来。我不知道该伤心还是该专心,思绪难以集中。忽然之间,记忆仓库打开,灰扑扑冲出来千百只蝙蝠,无方向地散落乱飞,洒得我满头满脸。从那之后,往事盘旋,思绪就停不了了,我常常陷入在某件意义不明的记忆里。

我猜想,我不但失去了父亲,大概也已经不再年轻了。

那个细雨奔驰的晚上,我和车内父亲的遗体沉默相处着。我坐在前座,他躺在小货车后厢平坦处,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红布盖着他,微微呈现一个人形,这倒是很像他生前我们两人的关系,我总是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虽然负责葬仪的妇人一再交待,我一定要一路向他解释路途,并提醒他过桥,免得他成了迷途的鬼魂,但我还是开不了口。他是我的父亲,他带着我走过深山和城镇,他永远是认得路的。

记忆中我和父亲的直接对话,总数也许不超过一百句,我们好像没什么可讲,或者说我们的关系好像不是建立在对谈之上。在家里,父亲好像不是小孩倾诉的对象,母亲才是;可是父亲也不曾责备我或处罚我,母亲才会。母亲是家中情绪的核心,父亲的存在则像一片

布景,标示着这个家庭的来历,却没什么作用。特别是在小时候,经常不在家的父亲总是在夜里回家,早上我偷偷打开纸门窥看,一床红被面裹着一个耸起的人形,就像现在车内的他,蒙头盖着,安静地,沉睡着……

往事袭向心头,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暗暗咀嚼记忆与追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到几乎天底下什么事都谈的希腊圣哲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我在他的全集里找了一找,果然也讨论到灵魂、官觉和记忆,在他一篇叫《关于记忆与回想》(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的短文里,开宗明义便问道:“记忆的对象是什么?”接着又自答说,我们不可能记得未来,未来只能做为意见或期待的对象,我们也不可能记得现在,因为现在是知觉感受的对象,与记忆有关联的,只能是过去。

记忆,既不是感受,也不是观念。记忆,是时间流逝后我们的某种知觉或观念的状态或情感。因此,所有的记忆,都隐含着一段消失的时光。

是呀,消失的时光。我所有的记忆,代表的就是所有我已经失去的时光,无知的、青春的、不那么青春的,即使是不愉快的伤害与伤痕,如今也成为追忆的对象,或者说,正是因为失去了,它们如今都成了我的美好过去。

但我们真的不能记得未来吗?在我沉溺于过去的时候,我仿佛回溯了人生的许多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都曾经有两条以上的路,我选择了其中一条,回想之际不免沉吟,如果选择了另一条路会如何?另一条路会把我带到另一个天堂或者是另一种地狱?那里显然有另一种未来,另一种人生,另一种身份,另一个场所,以及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我。

但我当时想象不同,我选择的是一种我以为会发生的未来,也弃绝了我以为我不想要的未来。这些未来显然都过去了,有的没有发生,有的胎死腹中,然而我还记得它们吗?有的我记得,有的则踪迹难寻,有的则混在伪装的记忆里,成为我人鬼不分的困惑,我有时候要问自己:“这是发生过的事吗?还是仅仅为我曾经拥有的想象?”

追问过去,是老去的表征,但这也只是自然规律,并不丢脸。我甚至因而有了写作的冲动,我想记录自己的来历,甚至包括了形成我雏形的 1960年代的台湾,以及人生的某些片段流连。这个冲动,也许和初民或原始部落在文明的曙光里记录民族的起源和迁变,并无两样,而记忆的结果,究竟是神话还是真实,也一样难以考究。我的意思是说:“别追问我真假了,如果真实的记忆有破洞,我只能用虚构想象把它补起来。 ”我无意骗人,我只是不愿见到往日自己的人生满是遗忘的空缺。

我把这些记录所得,一篇篇写在当时刚在台湾创刊的《壹周刊》里,成为一个专栏。一年之后,我停了笔,然后又花了四年来修改它。也没改什么,每天加一个字减两个字,一种口气换到另一种口气,改了好像没改,却花了好多时间。也许寻找记忆往事的人,流连在已经

消逝的时光,眷恋不肯离去,也是自然的。

现在时间到了,我决心把这些文章印出来了。我想象这是一个人与记忆(或是遗忘)搏斗的记录,因为是关于记忆,所有的故事也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都隐藏了一段失去的时光。那一段段时光,相对于永恒的时间,如露如电,似泡沫又如幻影,只能和昔日专栏的名称一样,叫它“人生一瞬”吧。

书评(媒体评论)

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

——阿 城

詹宏志是当代极少数能写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绝不抽象,将复杂的来龙去脉说得有趣、帅劲,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

——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动物领域”,同一代人,相与三十载,能够成为渐行渐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我们都还保有一点不堪凑附热闹的好奇心,在惯于接触种种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换心得的琐碎知识之际,相濡以沫也许正是难得的缘法。

——张大春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詹宏志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梁文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一瞬(詹宏志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宏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84603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