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布泊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吉纯所著的《罗布泊之歌》共24章,以中国在1964年至1980年之间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为背景,以核试验基地取样队采蘑菇云的故事为代表,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献身国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鏖战于蘑菇云下的战斗风采,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对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动场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历次核试验的情景。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罗布泊之歌》以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的大气层核试验为背景,以核试验基地取样队采集蘑菇云的故事为主线,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献身国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鏖战于蘑菇云下的风采,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时也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和家庭生活……

《罗布泊之歌》由杨吉纯所著。

目录

第一章 走出校园/1

第二章 走进军营/17

第三章 走进罗布泊/35

第四章 第一声巨响/53

第五章 凯歌声声/73

第六章 造反风暴/90

第七章 比1 000个太阳还亮/106

第八章 他们在相爱/126

第九章 旅途风波/146

第十章 雪地标语/165

第十一章 棒打鸳鸯/184

第十二章 扬眉吐气/206

第十三章 红山风云/227

第十四章 柳暗花明/249

第十五章 双喜临门/272

第十六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94

第十七章 解燃眉之急/316

第十八章 故乡的呼唤/336

第十九章 意外重逢/353

第二十章 何去何从/375

第二十一章 红山欢迎您/394

第二十二章 欢乐的红山/415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蘑菇云/432

第二十四章 各奔前程/448

后记/467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走出校园

北国冰城哈尔滨,1963年的夏天。

阳光灿烂,松花江流水滔滔,太阳岛上绿树成荫,美不胜收。

闻名遐迩的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她有不少俄式建筑:秋林公司、索菲亚大教堂和喇嘛台。喇嘛台也是一座教堂,它矗立在南岗区红军街的一个十字路上,特别醒目。从喇嘛台往西是哈尔滨火车站,往北是东大直街,往南是西大直街。两座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恰恰都位于南岗区,哈工大在西大直街上,哈军工在东大直街上。

西大直街上,来来往往的大卡车、小汽车、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络绎不绝。路两旁的林荫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一辆有轨电车“轰隆轰隆”地从喇嘛台方向开过来,在“哈工大”站停下,乘客们下上车后,电车一直朝前开去;迎面开过来的一辆有轨电车响着“叮零零”的铃声到达“哈工大”站,乘客们下车后,电车朝喇嘛台方向开去。“哈工大”站北面,一座大楼高耸入云,这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主楼。主楼的旁边是电机楼,电机楼的对面是机械楼。

在刚下车的人流中,走过来三个英姿勃勃的大学生。他们穿戴打扮一个样,上身白衬衣,下身蓝裤子,脚蹬一双黑色塑料凉鞋。他们一手拿着一本毕业论文,一手拿着一卷挂图,并肩朝主楼走去。这三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高个子的叫林清泉,矮个子的叫马文超,中流个子、戴一副近视眼睛的叫李保国。林清泉,英俊潇洒,刚毅的面孔,清澈的眼睛,是农民的儿子。马文超,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笑眯眯的大眼睛,是中学教师的儿子。李保国,长方脸,眼镜后面闪动着一双机灵的眼睛,是工人的儿子。三个人虽然出身不同、个头不同,但性格相投。他们从步入哈工大的校门开始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三个人一同起床,一同吃饭,一同上课,一同就寝,一同去图书馆。今天,他们又一同走向毕业答辩教室。

哈工大工程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在主楼内的一间小教室里进行。教室里,只有前两排座位上坐着10多位答辩委员会的委员,显得空空荡荡的。黑板上,写着一行清晰、工整的粉笔字:几种材料的γ射线线性吸收系数的测定。讲台旁边的图架上挂着一张曲线图。图上画着四条曲线,各条曲线旁分别标注铅、铁、铜、铝。图的下方是一行清晰、工整的毛笔字:几种材料的γ射线线性吸收系数。林清泉站在讲台上用教鞭指点着曲线图正在讲解他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们和林清泉的导师——副教授杨华聚精会神地听着。答辩委员会主席是马光教授。杨华是马教授的夫人。脸上汗津津的林清泉讲完后,把教鞭放在讲桌上,举目望着他的老师们,说:“各位老师,我的论文宣读完了。谢谢!”

马教授说:“林清泉同学的论文讲完了,现在请各位委员提问。”

“林清泉同学,请问,你在将线性吸收系数换算成质量吸收系数时,所使用的材料密度,是你自己测量的呢还是用书本上的?”一位戴眼镜的老教授率先发问。林清泉答道:“教授,是我自己测量的。”“为什么不用书本上的呢?那多省事啊!”那位教授继续问。林清泉回答:“第一,趁此机会,我想进一步锻炼和提高我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二,我想进一步锻炼和提高我的实验动手能力,一个科技工作者,不能眼高手低。”杨华点点头。马教授高兴地说:“说得好!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很差,连个实验都做不好,那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缺欠。”

“大家都知道,测量材料的密度需要测量它的重量和体积,用天平可以把材料的重量称得很准,但是要测准形状不规则材料的体积就不那么容易了。请问林清泉同学,你是如何测量你所用的几种材料的体积的?”一位中年女讲师接着问。林清泉答:“我没有采用直接的测量方法,而是采用间接的测量方法。就是把这块材料先在天平上称量一次,然后再用一根头发丝系着这块材料放进盛水的量杯中再称量一次,于是便得到了两次称量的重量差。根据阿基米得原理,我们便不难准确地得到它的体积。”“林清泉同学,你的科研作风严谨,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希望你到了工作岗位之后,继续发扬这种精神!”那位女讲师满意地说。林清泉谦虚地说:“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一定不辜负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杨华微微一笑,为她的学生,也为自己。马教授说:“时间到了,提问到此结束。林清泉同学,你可以走了。”林清泉从架子上取下那张曲线图,从讲桌上拿起他的毕业论文,走下讲台。“林清泉,请你把马文超叫进来,让李保国做好准备。”马教授嘱咐。林清泉边开门边应道:“好的。”  林清泉出得门来,赶紧掏出手帕擦汗,边擦边对等在门口的两位老同学传达:“马文超,请你进去!李保国,请你做好准备!”马文超拿着他的毕业论文和一卷图纸,推门进了教室。“怎么样,吓尿裤子了没有?”李保国问。林清泉道:“尿没吓出来,汗倒是吓出一身。”

答辩完的第三天,马教授宣布了毕业论文评定结果:林清泉得了优秀,而马文超和李保国却只得了良好。他们三人出了大楼,漫步在林荫道上,边走边议论。“林清泉,你的毕业论文得了优秀,我衷心祝贺你。”李保国说,“但是,我看你是沾了你导师的光,因为她是马教授的夫人。”“耳边风厉害呀!”马文超添油加醋地说,“杨教授在马教授耳边美言你几句,就使你的论文提高一个档次。”“你们俩不服气吗?”

P1-2

序言

长篇小说《罗布泊之歌》以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的大气层核试验为背景,以核试验基地取样队采集蘑菇云的故事为主线,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献身国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鏖战于蘑菇云下的风采,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时也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和家庭生活……

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对林清泉等人物的塑造及其活动场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历次核试验的情景。——这是历史,不容虚构。除了国家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委以及基地司令员采用真名实姓之外,小说中的人物从普通的干部、战士到基地领导均用了化名,但其原型就在我们当中。我的战友们都会在这部小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走过的足迹。

我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往大了说也不过是一些小科学家。他们像夜空里闪烁的群星数也数不清,分也分不明。然而,就是这些小人物,在罗布泊核试验场上,不畏艰险、冲锋陷阵、上天入地,演绎了一曲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扣人心弦的“罗布泊之歌”。

杨吉纯

2011年10月于西安

后记

作为中国核试验的主力军——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原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于1963年7月在北京诞生。1966年10月,研究所从北京通县迁移到新疆红山。1987年9月,研究所又从红山迁移到西安。从此,研究所才安定下来。

由于西安条件所限,1987年至1990年间,参加当年放化分析任务的第七研究室的同志们便从西安回到红山,在放化楼里完成任务后再返回到西安。千里迢迢,来来往往,很麻烦,也很辛苦。当时,我是α组的组长,是主力队员,每次任务自然都少不了我。在执行任务期间,面对人去楼空的冷清,再也看不到昔日红山繁荣、热热闹闹的景象,我不由感到寂寞与孤独。夜深人静之时,我躺在床上睡不着,闪光、火球、蘑菇云、飞机、火箭……在我眼前不断闪过,挥之不去。于是,我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写一部小说,把中国核试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张爱萍、张蕴钰和程开甲等,把为核试验建立卓越功勋的核试验基地全体官兵、为核试验立下汗马功劳的研究所的年轻科学家们,把我们第七研究室和取样队的战友们,通通写进小说中,那一定很有意义和很有趣味。愿望是美好的,然而却是很不现实的,任务忙,工作紧,我根本没有时间写。

1999年10月我退休了,我写小说的机会来了。

2002年7月28日,我的处女作《当蘑菇云滚滚升起的时候》,在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的《生活报》上发表,引起了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许多校友的注意。初步的成功使我增强了信心,于是,我下定决心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十几次反复的修改,我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罗布泊之歌》的创作。

2011年10月,我把《罗布泊之歌》书稿送到某文艺出版社,因为作品涉及核试验这个重大题材,没有把握,选题没有通过,书稿被退了回来。

同年的12月28日,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零时”起爆——罗布泊的回忆》这部大型回忆录在广州公开发行,基地的老领导以及数十位老战友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发行仪式,隆重而热烈。我灵机一动:找中山大学出版社合作,不会因为牵涉核试验这一题材而遭拒,再加上我的老战友陈君泽是本书的主编,家住广州市,他不但文笔好,而且和中山大学出版社打过长期交道,是我最理想的代理人。  于是,2012年1月5日我通过邮箱给陈君泽发去了一封求助信。陈君泽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愿意做我的全权代表,帮我办理小说出版的具体事宜。

1月18日,我把存有书稿的U盘用特快专递寄给陈君泽。

1月29日,陈君泽将U盘交给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社科编辑室主任嵇春霞副编审。

4月27日,陈君泽与出版社正式签订了出版合同。

6月5日,我收到陈君泽转来嵇春霞主任的邮件。未曾料到,嵇春霞主任对本书给了如此高的评价,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踏实了,不再诚惶诚恐。小说的质量是小说的生命,质量没有问题,小说的出版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庆幸我遇到伯乐了。

但是,好事多磨,只是在编审过程中,还是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牵涉核试验这一重大课题,为了慎重起见,中山大学出版社把书稿送交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便上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又将其转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又将其转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组织一些专家对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并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之后,再一级一级地反馈回来。当中山大学出版社接到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最后通知时,已经是2013年的4月中旬了。

《罗布泊之歌》的出版,是我在古稀之年,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的微薄贡献,也是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五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罗布泊之歌》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位是我的老战友陈君泽,一位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嵇春霞。陈君泽作为我的委托人,他承担了在广州的全部出版事宜,与出版社签约、联系和不断沟通,还代我修改书稿,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嵇春霞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审查书稿,送审书稿,提出建议,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尤其是她对本书的评价,是对我的热情鼓励和积极鞭策,我没齿难忘。尽管我已年迈,在适当的时机,我一定要亲赴广州,当面向二位致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杨吉纯

2013年7月22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布泊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吉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47106
开本 16开
页数 4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6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6
CIP核字 2013222082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9
18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