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延安一月(精)》(作者赵超构)是冲破新闻封锁,了解延安的一本难得的书籍。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京一延安问有8篇通讯,第二部分“延安一月”有39篇通讯。陈铭德,张恨水分别为之撰写了序言。1993年新民晚报社再版。《延安一月(精)》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图书 | 延安一月(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延安一月(精)》(作者赵超构)是冲破新闻封锁,了解延安的一本难得的书籍。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京一延安问有8篇通讯,第二部分“延安一月”有39篇通讯。陈铭德,张恨水分别为之撰写了序言。1993年新民晚报社再版。《延安一月(精)》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延安一月(精)》(作者赵超构)初版于1945年,毛泽东看后说,“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周恩来称之为“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对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来说,这本《延安一月(精)》是冲破新闻封锁,了解延安的一本难得的书籍。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京一延安问有8篇通讯,叙述“中外记者西北访问团”从西安经山西八延安的沿途见闻,并配两幅木刻,第二部分“延安一月”有39篇通讯,报道其在延安对各种人物、组织和事件的观察和采访,并配10幅反映延安生活场景的木刻。陈铭德,张恨水分别为之撰写了序言。1993年新民晚报社再版。 目录 西京——延安间 木刻:运草(古 元作) 西京情调 临潼小驻 潼关巡礼 大荔·邰阳 木刻:日兵厌战思乡(施 展作) 韩城·黄龙山 渡河入晋 山西新姿 延安道上 延安一月 踏进延安 毛泽东先生访问记 朱德将军的招待会 民众大会 关于边币 标准化的生活 共产党员 共产党怎样做群众工作 干部政策 文艺界座谈会 秧歌大会 木刻:扭秧歌(古元作) 文艺政策 作家的生活 边区文协 延安的剧运 端午节访丁玲 延安文人群像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一瞥 木刻:小先生(彦 涵作) 教育三事 报纸·书店 延安的新女性 木刻:结婚登记(古元作) 木刻:婚事(彦 涵作) 儿童保育院 特殊的婚姻法 医药卫生 陕北的巫神 一揽子会 木刻:村干部会(秦兆阳作) 土地政策 木刻:逃亡地主又归来(古元作) 变工队与合作社 在工厂中 劳动英雄 木刻:移民图(彦 涵作) 财政·所得与负担 民主方式的党政 木刻:村选(彦 涵作) 木刻:卫生合作社(彦 涵作) “三三制”之意义 执行党策的军队 领导与作风 关于新民主主义 交际处生活 写完了《延安一月》 附录 试读章节 记者团到西安第二天的日程是参观市容。 西安是没有清道夫的,当局规定:“各人自扫门前雪”,无论大街小巷,总是一样的整洁。 马路特别宽阔,有如南京的中山路。几条主要的马路,全取着直线,从高处下望,好像棋盘格子,方方正正,可以表现出它在历史上经过无数次人工计划的建设,决不是自然成长的。 随便在那里看看,都可以发现古都的气魄。立体的建筑不多,四面望去异常空旷,不像重庆那样碍目。从每一条马路上出发,都以一个城门为终点。 因为地面空阔,苍穹也显得特别高大,在楼上就可以看到四边的地平线,“星垂平野尽”,是最适当的形容。 但是西安的特色还不在大街,而在小巷。 任何一条小巷,都使我们感到古气盎然。矮屋短墙,黄色的房子配着青瓦,对于我们江南人完全是新感觉,屋脊大都长着棕色的瓦葱,这表明了房屋的古1日,也更增加我们荒凉之感。 房屋的式样是千篇一律的,进了矮小的门,无例外地摆着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只有书架那么大——这个摆设,每家都有。小巷转弯之处,往往耸立着“泰山石敢当”的石柱。一切都使我们看出古城的闲静。 也有很可爱的地方。我走过一条王家府巷,那是普通人的住宅区,黄色的背景点缀着如火的石榴花,绿槐掩映,鸟雀喧呼,可以代表古城的一种萧闲的境界。 初次在西安街道上散步,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一样什么东西,使它不能成为像昆明重庆那样热闹的城市。 到底缺乏些什么东西呢?终于想起来了,只是缺少“摩登”的女人。 这里一般妇女,端庄凝重,乡下气十足;普通的装扮是短衣裤,着旗袍大概已是了不得的摩登女性了。而那种旗袍的式样,长到脚背,直得有如纸糊的,如果是重庆女郎,恐怕是死也不肯穿的。 在此=三天,想找一个把嘴唇染得血红,烫发,或者腰有曲线,足履高跟的女郎终于一个也没有。 因为“摩登”的女性不多,所以男人们也就省了许多事情。街道、酒楼、戏院,完全是男性的天下,市容上没有一点娇柔的表现。在我所到过的大都市中,西安可以说是最硬性的一个都市了。 听说此间有五所公园,我所走过的,是莲湖公园。 比起重庆的所谓“公园”来,这公园的规模的确很大,也很不错。在里面足足走了半小时,但据熟人说,还只走了一半。 从重庆来的人,看见这里的树木就觉得舒服。一律是绿槐,浓得穿不过阳光。我们走了半天,始终在树底下打转。 所谓莲湖是有的,但只是两块凹地,地上已长着杂草,水是一点也没有,妇女儿童,三三两两,在湖底挑着一种“灰菜”。虽说是公园,闲静得有如野外,就只见几个白发老人在那里悠悠然踱着方步了。 在莲湖公园,还看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公园里有一座抗战战士纪念碑,碑前跪着汉奸汪精卫、陈璧君的铁像。 汪逆的头上,满是游客的唾沫,这是不足为奇的。所谓“唾骂”,大概就是这样的罢。至于陈逆璧君,那头上并无唾沫。代替了“唾骂”,那铁像是铸成上身裸体的模样,两个奶头露在外边,于是乎那些愤慨的人便以摸一下陈逆的奶头表示轻蔑。铁像是黑的,锈了,只有陈璧君的两个奶头亮得像镀了镍,这可见它被人抚摩是历有年月了。 我总觉得这种爱国的表现,有点低级。 19日下午,我们参观西北青年劳动营。 为了劳动营所训练的是那些思想上有问题的青年,所以特别引人关心。尤其是友邦记者,他们预想劳动营大概是和“集中营”一样的变相监狱,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 然而一经参观之后,我们便觉得这种好奇心是无根据的。收容在劳动营中的青年,虽然没有怎样舒服,也没有像一般预想那样坏。 当我们的车子进了劳动营的时候,天色阴沉,广大的土场疏疏地放着一排一排的黄土平房,心里还起了一些黯淡的感觉。住在那里面的,就是那些不幸的青年么?我这样想着,跟着领导人进去。 走了一程路,我们转入一个中队去参观教室,中山室和寝室。中山室内挂着蒋罗邱史的肖像,并没有省略掉史达林委员长的一幅。 教室里,一位青年教官在讲着“唐代的文化”。另一个教室,在讨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至于寝室,看起来很不舒服:在砖砌的床上铺着竹席,每人只有两条军毯。但是后来看到战干团的宿舍,也不过如此,那么,大概是这边军事学校的普通情形罢! 学生们的脸色,表情,和军官学校的学生没有什么两样,严肃而沉默。衣食待遇,亦与军校平等。P3-6 序言 收在这本书内的作品,都是本报主笔赵超构兄参加中外记者团参观西北的通讯稿,其中“延安一月”自然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无论在观察分析、描写报道各点上,都可以看出作者是用过心思的;然而比这些更使我们满意的,是作者具体的提供了一种立言的态度。对于延安事物,虽然有时是介绍,有时是批评,但自始至终,看不到有一句话是离开国民的公正观点的。 因为是站在国民观点的报道,所以凡是好的,我们都乐于介绍,凡是坏的,我们都免不了要表示惋惜。我们相信,在拥护抗战拥护政府的大前提之下,忠实的介绍与自由的批评,是新闻记者应有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这也是必要的。 “西京——延安间”是比较不重要的一章,但如果将这一节和“延安一月”并起来看,就更可以看出作者之忠于他的记者责任。他不仅要读者知道延安人的苦干,同时也希望读者能从“潼关巡礼”、“山西新姿”的热情描写中,给坚守河防的将士和艰苦奋斗的克难坡人物以适当的敬意。 本书虽不过是新闻记事性的作品,但在我们未能清楚认识延安真面目的现在,这一些轮廓的报道,多少可以破除一些不应有的隔膜。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印行本书的主要意思。 33年10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延安一月(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超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8350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10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 |
CIP核字 | 2012295130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7 |
宽 | 152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