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利他方能利己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佛学思想中,有一个“利他”思想经常被人们关注和强调,这切合了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宗旨,同时,也切合了人们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是利己的,但这种利己,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之上,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本书共五章,前两章讲述利他的重要意义;后三章讲述如何在职场中、生意场中和为人处世中通过“利他”实现“利己”。

内容推荐

他人幸福是本,自己幸福是末;利他是本,利己是末。本书就是讲述这种本末关系的。第1、2章讲述利他的重要意义;第3~5章讲述如何在职场、生意场中和为人处世中通中过“利他”实现“利己”;附录中给读者朋友奉献了一些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主要用于打造利他员工上。

利他方能利己,这不仅仅是善良的体现,还是成功的需要。但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从这个理论中获取工作及生活上的帮助。

目录

第1章 烦恼皆因利己生

 放低重心,降低期望

 利己没错,但要约束

 人生不是为自己

 少比较、少计较

第2章 利他方能利己

 只有感恩并不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获利的前提:让他人获利

 工作法则:我是来奉献的

 生意法则:我是来帮你的

 别人愿意用你证明你有价值

第3章 职场宝典:做一个利他的员工

 聪明人懂得帮老板赚钱

 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做一个懂得服务的员工

 被埋没才有发芽的机会

 承担责任不是吃亏

 能多做事情是幸运的

 让每一个人都认同你

第4章 营销圣经:把麻烦留给自己

 敢于放弃,才能收获

 先利顾客,再利自己

 目的是利己,手段是利他

 为顾客省钱,你才能赚钱

 做得比承诺得更多

 不要只为销售而服务

 把麻烦留给自己

第5章 快乐人生:把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分享,才能持续地享有

 自降“身价”,赢得“身份”

 助人者,人恒助之

 付出一定有回报

 让付出成为一种习惯

 胜利,不是要打败对手

附录A 利他员工的50个成功理念

附录B 职场巅峰人士的10项修炼

附录C 利他方能利己训练游戏

试读章节

有句话从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谴责,那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实,这句话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我在本书“利己没错,但要约束”一节中已经讲到,利己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没有对错的。

然而,尽管我在为“利己”正名,但我依然认为人生在世,不是为了自己。

在听到我这样说时,有不少年轻朋友马上就来反驳我:“不对啊,人生在世,哪样不是为自己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规划过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目标有的很具体,有的比较含糊。我要过上好日子,我要成为亿万富翁,我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我要成为一名政府官员……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为了自己。

记得刚刚进入小学,父母和师长就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知识基础。及至学生生涯结束,进入职场,领导和朋友劝导我们:要好好工作,为自己创造一个好前程。

我们学习上要争个名次,获取荣誉;工作上要创造业绩、要拿奖金、要晋升职位。同时,我们心中还有许多梦想,这些梦想也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无论是成家还是成名,自己都是主角。除了功名利禄,我们还有身体健康的目标,活得健康,活得长寿,尤其是进人中年以后,身体方面的目标越来越被我们看重。

“为自己”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为自己”,分析其基础,就会发现,这些“为自己”实际上是建立在“为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你要成为有钱人吗?你必须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创造一种价值,并且让社会、国家和他人接受你这种价值,你才能成为有钱人,如商人提供商品、知识分子提供知识产品、科学家提供科研成果、艺术家提供艺术作品等。

你要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吗?你也必须通过“为他人”来实现。科学家造福人类,政治家为民众谋取前程,艺术家为社会提供陶冶情操的艺术……无论哪一“家”,都不是自封的,而必须是他人认可的。

即使是身体健康这样一个个人化程度极高的人生目标,也是通过“为他人”来实现的。一个人怎样健康起来?就几个字:心情平和,饮食有节,冷暖适当。那怎样才能心情平和呢?一个只知道利己的人,是不可能心情平和的。当他们“得到”时,他们会欣喜若狂,自然不算平和了;而当他们失去时,又痛苦万分,更称不上平和了;一个人只有约束自己的利己之心,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时,才能做到平和。再看“饮食有节,冷暖适当”,这几个字似乎怎么也和“为他人”扯不上关系。其实不然,你吃的穿的,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他人那里来的,“有节”、“适当”就是不能任利己之心膨胀,不能夺取属于别人的那份食物和衣服,不能天上、地上、水里的都吃,要给其他物种留下生存的空间和权利。再看吃穿的结果,倘若你是有节制地吃,适当地穿,你身体健康,不会成为他人的负担,难道不是“为他人”吗?

我从中学时开始,就比较喜欢读宗教故事。我发现,早在数百年前,我们的先祖们,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他人。比如,佛教说的“普度众生”、“布施”等理念,就是“为他人”。只可惜凡尘中的人受各种欲望驱使,常常忘记这些理念,本末倒置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人生不是为自己,或者说,实现“为自己”的手段,必须是“为他人”。  少比较、少计较

烦恼皆因“利己”生,要约束自己的“利己”之心。那么,如何约束呢?

很多年轻朋友都曾经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

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少比较、少计较”。

比较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通过比较,来判别生存环境和条件,进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不比较,人类同样无法生存,无法延续。所以,比较是没有错的。

比较在前,计较在后。因为比较出了差别,才会计较好坏得失。计较是源于“利己”的本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

在婴儿时期,我们就已经会比较了。他(她)通过比较,来判断谁更关爱自己,谁更迁就自己,于是,他(她)就会更倾向于向谁讨取关爱和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自己的衣服,当别的小朋友比我们穿得好看,我们就会计较,就会难过。然后,比较的就更多了,比较学习成绩,比较老师关心的程度,比较朋友的多少,比较钱的多少,比较房子的大小,比较汽车的档次,比较老婆的长相,比较孩子的能干程度……人生就在这样的比较中一步一步走向黄昏。如果只是平静地走过人生,也是不错的。可比较之后,每每就要计较:我的钱凭什么比他的少?我这么能干,凭什么听他指挥?计较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自己给自己找气受。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在网上对我说他已经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家里很穷,自己也没什么本事,读的大学不是重点学校,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且学得也不怎么好,毕业了恐怕连工作也找不到。

我当然是极力劝说他。我对他说,人生道路的确千差万别,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值得的,只要努力了就都是无怨无悔的。为了让他听得更明白,我打了一个比喻:100个人从青城山的同一条道路上山,是不是每一个人看的风景都一样呢?肯定是不一样的,一是每一个人都看不全,二是每一个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样,三是每一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四是每一个人所遇到的天气或季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看到完全一样的风景呢?但是,我和你看到的风景不一样,你总不能否认我看到的风景吧,你看到的是青城山之美,我看到的也是!我并不比你差!

家里穷,自己没本事,读的学校不好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其实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否定了自己、肯定了他人,从而陷入计较的痛苦之中。家里穷,但并不表明永远穷,自己没本事,可能只是某些方面没本事,至于学校,就更不该去计较了,北大、清华出人才,难道其他学校就不出人才了?

这位大学生和我交流几次之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人生中也有许多的闪光点,自己也有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于是,他调整了心态,并找到了努力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他已经毕业了,他说他要先去一家公司努力工作几年,学习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成熟时,再自己创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人曾经问我,你提出“少比较、少计较”了,为什么不再彻底一点,干脆提出一个“不比较、不计较”呢?

首先,不比较、不计较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前面说了,比较和计较,都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点都不比较一点都不计较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即使那些得道高僧,也在计较“布施”的多少,计较悟道的深浅,计较功德的厚薄。所不同的是,修为很高的人,比较和计较都还没到招惹烦恼的程度。  其次,一点不比较、一点不计较,不利于群体中个体的竞争,不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如果天下之人,凡事都不在乎,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了——连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都没有了。

少一分比较,少一份失落;少一分计较,少一份烦恼。人生要上进,更要学会肯定自己,肯定带来信心,肯定带来动力,肯定带来好心情。

P10-16

序言

有两个人。

两个人都一生追求幸福。

一个人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地剥夺别人的幸福来使自己幸福。一生中,他侵占了无数人的财产,拆散了无数幸福家庭,占有了不少良家妇女,从而家私亿万,妻妾成群……可以说,别人有过的,他都有了;别人没有过的,他也有了。他应该幸福了吧?但他一直也没有感到过幸福。从他想幸福的那一天起,他便生活在恐惧之中——总有不少人反抗他,想要杀死他。最后,他死于被他推向不幸的人之手。

而另一个人的做法则是给人以幸福,从而使自己幸福。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布天下,用他的智慧让许多人殷实富有,让许多家庭幸福温馨。终其一生,他没有家产,没有妻室,仅两袖清风,一肩明月——他应该是不幸的了吧?不,他一直都感到十分幸福。他所到之处,幸福的人们都十分热情地接待他,十分敬重他。

这两个人是谁?前一个是暴君商纣王,后一个是释迦牟尼。他们迥然不同的做法和遭遇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的“幸福”,而是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的幸福——我们自己要幸福,首先要让别人幸福起来。

以上是我二十来岁时写的一篇短文,当时发表在我家乡的一份日报上。我想表达的主题是:只有建立在他人幸福之上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天地间,谋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千百年来,关于“什么是幸福”和“如何实现幸福”的讨论非常多,但关于“幸福建立在哪里”的讨论却很少。

一个人刚刚出生时,其品性都是一样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生命境界,这些不同进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有的人通过造福社会和他人去实现人生价值,获取自己的幸福;有的人通过坑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去获取自己的物质财富,并在物质财富上实现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前一种人的手段,可以称为“利他”之后“利己”,后一种人的手段则可称为“害他”之后“利己”。

一个孩子拥有一个摄像机之后,感到非常幸福,他给自己录了很多生活片段在摄像机里面。

另一个孩子家里很穷,没钱买摄像机,但他却非常想拥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小偷,他决心满足孩子的愿望。于是,每当潜入别人家里时,他总是留心有没有摄像机。

有一天,这位父亲又一次行窃时,碰巧潜入了拥有摄像机的孩子的家里。他把摄像机偷回去,并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孩子。但是,第二天,孩子把摄像机还给了父亲。他对父亲这样说:“我看了摄像机里的录像,觉得那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很幸福,但是,如果我们拿了他的摄像机,他就会很难过,我们应该给他还回去。”

孩子的话,让父亲感到很惭愧,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偷盗了。

“利他”思想,改变了这个以偷盗为职业的父亲。人生在世,追逐利益和谋求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你秉持利他之心去逐利,就可以持续地得到利益,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可以心安理得地得到利益。怀抱一己私心去逐利则恰恰相反。

他人幸福是本,自己幸福是末;利他是本,利己是末。本书就是讲述这种本末关系的。第1、2章讲述利他的重要意义;第3~5章讲述如何在职场、生意场中和为人处世中通中过“利他”实现“利己”;附录中给读者朋友奉献了一些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主要用于打造利他员工上。本书由邱庆剑、黄雪丽主创,其他著作权人包括黄雪丽、邱庆路、陈天保、刘先明、邱庆辉、单鸿亮、王晓英、李旭、黄晓玲、陈春、李飞、伍婕、吴伦、雷红梅。

利他方能利己,这不仅仅是善良的体现,还是成功的需要。但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从这个理论中获取工作及生活上的帮助。

邱庆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利他方能利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庆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14571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5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