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失的火车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追述历史,讲述了关于火车的故事,奇人、玩物、怪事重新浮现在人们面前。例如,中国早期的火车运营怪事、中国最早的铁路客运之妇孺时尚、老铁路高收入者、50多年前火车上的吃吃喝喝等。

内容推荐

历史没有定理和模板,把历史一定说成某种样子,历史就不好玩了。要说的是中国铁路早时一些好玩的事。吴淞铁路首先是商业而非诡计,一定要说成是欺骗,这里边多少含着心甘情愿接受的意思;小火车在上海郊外跑起来,元老绅士们在激烈争论要不要铁路,妇孺们却争先坐上火车出游,且一时成了上海滩的时尚;在老火车上吃饭很洋化,以西餐为主且持续了不短的时间……

旧事有趣时,靠近真实多一些。历史本是一场有趣事的连缀。

让那些被遗忘的或正在被遗忘的火车故事,在好玩有趣里靠近本来的真实状态。

目录

前言:找回往事,浮现本义

容闳的建议

那一场心甘情愿的欺骗

中国最早的铁路客运之妇孺时尚

首先是商业而不是诡计

坐火车,从唐山开始

马拉火车:错误相同,结果不同

金达:中国31年

“龙号”机车=“中国火箭号”?

李鸿章:无法回避的历史人物

唐山的那个交通大学

警察来了

换车,换车,再一次

闯关东的车厢

青梅竹马的那一对:铁路旅游

热闹的三等车厢

1923年临城劫案

西餐很多

老火车上的遗忘和抛弃

火车军用:一个国家的沉痛和焦虑

1940年的小贩禁令

你是我的保人

曾经的世界标准——埃多蒙桑式车票

老铁路高收入者

绝对铁路城市的铁路话语

50版的客车杂货铺

1954年:“春运”开始

那时,车票回收,车票很多,车票乱了

1960年的火车灾难大片

50多年前火车上的吃吃喝喝

1966:国家活动的大交通工具

拥挤常态地到来

往事八天七夜

70年代火车时尚物品

行李

列车员

主流旅客

试读章节

“龙号”机车=“中国火箭号”?

历史变得模糊。而那历史离我们只有一百多年。

经验告诉人们,如果不用纸和图像记录,你连自己的童年也模糊了。中国火车小时候的那些事目前就是这样的结果。

铁轨延伸,最有技术含量的铁路物品是火车头,也叫机车,那时候都是蒸汽机车。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中国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讲到火车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这个。

有一个说法,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曾经根据英国工程师金达提供的图纸,利用矿区的锅炉和井架槽铁等材料,试制了一台有两对车轮的蒸汽机车。

在中国大地上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因为使用的是废旧材料,所以,它的形象可能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我很温柔、我很丑陋、我很穷……

也可以推断,因为过于简陋,与真正的火车头还有一定差距,但这毕竟是中国的“第一台”。

1881年6月9日,在乔治·史蒂芬逊诞生100周年之日,薄内夫人将金达和工人们制造的机车命名为“中国火箭号”(Rocket of China),机车投入日常运行。1882年,开平煤矿的煤产量猛增,与“中国火箭号”不无关系。

流传很广的定义:“龙号”机车=“中国火箭号”,于1881年6月9日开始使用。

历史的资料大意是说, 参与制造机车的中国工匠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因此大家又把它称作“龙号”。“龙号”机车车长18英尺,大约合5.7米,只有三对动轮而无导轮和从轮。

特有照片存证,金达站在一台刻有龙形标志的火车前。那照片上的火车是相当地精致。

这时候就有了问题:第一台中国制机车本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咋就忽然变成了美男加绅士的“吕西安”式了呢?  推理下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制造的第一台机车的确是叫“中国火箭号”,但是照片上的那台精致的机车并不是第一台“火箭号”即“龙号”,而是可能存在其他的“龙号”。

“龙号”是中国火车的爱称,当制造出第二台机车或从国外进口的火车头到来时,大家还是称它为“龙号”,就像中国人给孩子起名,兄弟姐妹爱沿用一个共同的字一样。

照片上的精美机车也是“龙号”,只不过此“龙号”非彼“龙号”。

“龙号”机车运行,唐山的煤炭同骡马的运输方式相比,运量大增。可是北京城里的老爷们不干了,机车震动东陵影响皇气那肯定是必说的话,另还有一个新论调,火车喷出的黑烟有伤禾稼!这话今天看来超级雷人,但是玉米叶子有煤渣,朝廷认为问题很严重,下文件让火车停运。

李鸿章和开平矿务局的领导们就疏通周旋,说驻守海边的北洋海军急需用煤,马车不行,得让火车跑起来,否则鬼子来了那些轮船因为没有煤可是跑不动的,那皇朝可是真就惨了。

祖宗很重要,庄稼也很重要,但是位子也很重要。当时住在皇宫里的妇女同志和年轻皇帝那时候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放松了火车禁令。

火车又可以跑起来了,从此以后,中国的火车得以一直跑了下去。

运力解决,开平的煤大量进入天津等城市的煤炭市场。开平煤是好煤,又好烧又便宜,市场规律下,开平煤几乎取代了之前占据天津市场的日本洋煤。有了火车,中国煤胜了日本煤。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陈列馆,据说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占北平,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一条胡同里,著名的“龙号”机车此后就失踪了。

如果没有实物,历史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历史最看重物证,而我们已没有了物证。铁路的历史,中国的近代许多历史,目前就是这样的境遇。

历史变得模糊,而那历史离我们只有一百多年。

李鸿章:无法回避的历史人物

历史有时不在人们的嘴里,也不在印刷品上。

清人的嘴里,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一生是非颇多,口碑不好。那时候没有“汉奸”这个词,有的话全国人民肯定是把这帽子送他了,但是大家已经用很显自我档次的文言文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了,让这个金榜提名者私下里哭了许多次。

李二先生是个超级有能力的人,仕途也比较顺利。他是快完蛋的清王朝的第一大官,太后和皇帝之下基本是他说了算。但是,他最可怜之处就是爱科学、爱现代化,其中还很爱铁路,这就让他即使是大官也过得很不舒坦,一直特别累,到死的时候心里还尽是委屈和不安。

李鸿章和铁路相识是在1863年。当时他正和太平军打仗,上海27家英法洋行老板给这位首席长官写联名信,提出要在上海和苏州之间修建铁路。洋人们列出了一个特别有力的诱导:如果修成这段铁路,清军可以利用它攻打太平军。李首长上报了主管领导,太平天国是要打的,铁路却是怪物,朝廷一帮人好像没有这事一样,不理李鸿章。

你不理是你的事,铁路的种子当时就深深扎在了这位拼命推动晚清发展采煤、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的官员的心里了。

1874年,清廷组织著名的海防大讨论,李鸿章再次提出要修建铁路,在那本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李鸿章罗列了修铁路的种种好处。这一次,光绪,特别是后面的老慈禧还是好像没有这事一样,依旧是不理不闻不问。

这会儿唐山煤矿里的煤运不出去,李鸿章抓住这机会,用阳奉阴违的手法在煤矿区修了一条10来里长的铁路,即那个记入历史的有中国第一条铁路身份的唐胥铁路。

李鸿章一边偷偷修这矿区铁路,一边继续用不同的手法耐心地吹风。光绪六年即1880年,12月3日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折》,分析国防形势,建议“急造铁路”四条,分别是从王朝的首都到江苏、汉口、沈阳和甘肃。刘铭传是李鸿章的多年下级,属于李氏圈子里的人,上上下下大家都明白:“刘铭传上奏等同于李鸿章上奏”。

到了12月的最后一天,李鸿章上奏《妥筹铁路事宜折》。老李纵论兴建铁路的种种好处:有利于国计民生、军事国防、拱卫京师、漕粮转运、邮递货贸、开发矿藏、商旅往来……结论是:称赞刘铭传请修四大铁路干线的奏议,认为将可以振兴全局,消除俄、日两国窥伺之心。

李鸿章在奏折里还设计好中国铁路的运营方式:借洋债——组织铁路公司——开采煤铁矿,冶炼钢铁,供铁路之用,以降低成本,防止钱都让洋人得了。

如此一呼一应,老李用了脑子,费了功夫,但是他的上级兼老板——清廷还是像以前一样的反应:好像没有听到。

一年后的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通车了,结果是火车没有开几天,蒸汽的火车头停了,换成驴马拉火车。现实面前,老李同志那真是一个忍字当头。

之后老李从法国进口了一列豪华小火车献给慈禧。小火车包括1节一等豪华车厢、2节上等普通车厢、2节中等车厢,甚至还有1节行李车厢。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中海到北海的西苑铁路在宫墙里开始动工,两年后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竣工。慈禧太后和大臣坐上了6节车厢的小火车,发现比乘马车坐轿子舒服,而且还更稳更快。李鸿章精心设计的铁路运行体验式启蒙教育,效果显著!

1889年5月,清廷终于发了正式文件,指出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必应统筹天下全局”,“即可毅然兴办”。到了这会儿,建铁路才正式成为清朝的一项国家政策。

从李鸿章首次上书倡导修建铁路,到现在终于成为国策,时间整整过去了26年。但是,这会儿,大清的阳气早已没剩下多少了。

1901年,北京贤良寺,78岁的李鸿章要死了,他已不能言语,被穿上殓衣,但是整整一天瞠视不瞑,临终的一刻老泪流过面颊,死后还久不闭上眼睛。

人在陌生事物面前的判断力,彰显人的思维和品质,而一些人不惜一切的坚持本就是美德。力促铁路在中国的建设,是李鸿章一生最坚持的事之一。

一百多年过去,李鸿章在中国人的大脑里依然是个是是非非的人物。

口碑不等于事实,好口碑不等于尊敬,坏口碑不等于无品质。最终结论:历史有时不在人们的嘴里,也不在印刷品上。

P20-25

序言

找回往事,浮现本义

寻常物品的历史常常会淹没于纷繁之中。只是这一个太巨大,是火车。

火车载着旅客和他们的心绪远去,隐喻着人生、时光和往事。

火车是心底的一个玩意儿,有点伤感,有点怀旧,多半因它是发酵剂。

经济状态和国家地理,让火车在这个国度里被宠爱了130多年。

中国铁路、中国火车,理应有既独立又温润的历史。

可是,行业性的纪录,常常是专业词语累积的喃喃自语。又强硬地固守于既定的概念。

个人对火车的记忆,则多是情绪大于史实,散落于网络和文本的角落。

时间前行,中国火车的细碎往事,疾速地飞逝。

火车的历史,因为习惯性的思维和纪录方式,有一些已经隐身,有的正在隐身。

在这样一个稍有一点距离的旅行就多半与火车有关的国度里,火车的一些事,被我们搞丢了,遗忘了。

在这里,就是让那些被遗忘了的火车故事,慢慢地浮现,并且回归一些本意和真实。

赵妮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失的火车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妮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09857
开本 16开
页数 1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531.9-49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