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NGO口述史(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NGO口述史,是记录中国NGO与公民社会创业者们口述历史的著作。《谈兔王集团》、《谈领导力》、《谈“农家女”及人生史》、《谈重庆绿联》、《谈向阳中心》、《谈云南健康研究会》……王名编写的《中国NGO口述史(第2辑)》是继2012年出版第一辑后的第二辑,收录了编者近期完成的对八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

内容推荐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如何记下和展示这一段留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王名编写的《中国NGO口述史(第2辑)》告诉你这是口述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之所在。

目录

谈残友集团

谈兔王集团

谈领导力

谈“农家女”及人生史

谈重庆绿联

谈向阳中心

谈云南健康研究会

闲谈结社法起草

结语

试读章节

问:在精神上,您跟他们不同?

答:是的。我自己有这样一个体会,我在精神上不认同我是血友病群体的一员。比如我到各地去,都不参加血友病患者的聚会。血友病患者有五十多岁、六十多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他们的聚会我不参加。我根本就不认同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血友病患者是残疾人这个人群当中最孱弱的群体。举个例子,你去参加他的聚会,如果是个长沙发,你坐下来的话,他就说,慢一点别碰到他,因为他一碰就出血,旁边坐一个人,他都害怕无意当中会碰到他的胳膊和腿。他们的精神状况也非常的弱,觉得能维持着不出血就行,走到哪儿都不敢动,哪像我拄一跟拐棍全国各地到处跑,这种精神状态完全不同。所以血友病患者的聚会我不去,但我可以赞助。七年前在深圳开血友病大会的时候,我从国外的血友病组织那里要了三大箱药,通过海关进来。大会上有几百个人,我给每个人发了六瓶,一千多块钱一瓶。即便我全白费,我也愿意去帮助他们,但是我不去开这个会,我不愿意跟他们坐在一起。从他们的家属到他们本人,弥漫的那种悲观,那种保护的气氛是不行的。

问:您童年正逢“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您人生的影响大吗?它与您的这种分裂是否有联系?

答:别人看起来“文化大革命”给我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让我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但我特别感恩“文化大革命”。仔细回忆,可能造就我这一生这样的性格,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也就七八岁,但是“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记忆犹新,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我母亲是地方的局级,而我的父亲是军级,他是部队里的将军,但他是在一个院校里,就是现在的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问,这个院校属于“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单位。父亲被打成叛徒关了十年,母亲也被关了将近四年,也就是说有三到四年,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当时组织上每个月给未成年的孩子22块钱,但是我们那个地方政策执行得不好,我父亲被关的十年当中,这22块钱从来就没发给过我。

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是的。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让我想到鲁迅。鲁迅的爷爷本来是江浙一带主管科举的官员,很显赫,他的父亲也是个公子。但到了鲁迅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在考场帮同乡作弊,被光绪帝发现,下了御旨,家被抄了。在鲁迅的杂文中有讲他家被抄了以后,父亲就得了肝硬化死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带着他们一家,他的童年完全就是在一个从显赫的位置突然败落下来的家庭里度过的。所以鲁迅曾说,哪一个人要是在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正好碰到了家道衰败,那他就可以非常清醒地认识社会,鲁迅说这样的人就有福了,我觉得套用到我的身上也是一样。

我父亲当年的部队在大连,我们家当时在大连有一栋西式别墅,在中山区77街73号,是77街所有别墅中最漂亮的一栋,前院后院一应俱全。当年父亲被抓之后,第一步,家里的每一件家具都被没收了,只剩下草垫,于是我就把草垫铺在地上睡觉;第二步,那些造反派结婚没房子,那个时候流行给造反派奖励房子,于是我们家的房子就被疯抢。我印象特别深,来一堆戴红袖标的造反派,他们找了一间朝阳、面积最大的房间,告诉我明天要从那个房间搬出去。然后我们就搬出来了,造反派就住了进去,在那举行婚礼。就这样慢慢抢,一个楼最后抢的只剩下一间房留给了我们。父母都被抓,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作为知识青年全部下放,就只剩下我和姥姥住一问房。我跟我姥姥在那个地方也没办法生存,我母亲和父亲的老家都在山东农村,后来我们就回山东了。

问:一直没上学?

答:是的。实际上深究起来,这“文化大革命”十年没进校园乃至后来也不能上学,不是因为我的身体状况,而是因为政治动乱。政治动乱当中我又面临另一个生死考验,就是血友病患者容易出血,那就必须用输血止住,如果不止住,血就会无限地出,你能看到这种花纹吗?P20-21

序言

中国NGO口述史,是记录中国NGO与公民社会创业者们口述历史的著作。本书是继2012年出版第一辑后的第二辑,收录了我们近期完成的对八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记录,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如何记下和展示这一段留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这是口述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我称之为中国NGO研究的“抢救工程”,这一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性。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从2005年开始组建口述史研究团队,采用欧美流行的口述史研究方法,探索对中国NGO创业者们进行口述历史的调研、访谈和笔录整理。2012年,我们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NGO口述史》第一辑,收录了20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尽管水平有限,篇幅也不大,但我们耗时多年,耗力巨大,可谓滴水穿石,终成正果。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常有读者来信来电询问,网评也颇好。这不仅肯定了我们既往多年的工作,更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我于是下定决心,将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坚持下去,且不断改进提高。

本书的被访者包括郑卫宁、谢玲丽、吴青、李宝珍、张开宁和陈金罗。这本书,是八位被访者的人生史,也是他们所代表的NGO的创业史。我和我的团队,只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力求忠实地再现每一位被访者的人生故事及其NGO的创业历史。

本书在方法上突出口述史的人生史价值。作为NGO研究者,我们在对象选择上,当然首先关注的是被访者所代表的NGO及其成长史。但在研究中我们益发注意到:作为。NGO的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几乎完全融入其所开创的事业中,用全部生命在书写NGO的创业史。这一代NGO创业者的人生史,无疑就是活着的NGO创业史。人生史中有个人的成长与挫折,有内心的坚韧与彷徨,有得有失,有乐有忧,有面对大潮的迎接,有出淤泥而不染,还有精神的回归,灵性的涌现,等等。这无疑将放大我们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和难度。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边学边做,翻阅了大量有关人生史的著作,努力调整访谈的计划,努力和被访者沟通交流,也尝试着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我还将2013年参加IDEAS培训学到的“u型理论”用到我们的口述史研究中,尽量放下,学会聆听,回归内心,体验当下的自然流现。这是我们透过人生史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探索NGO口述史研究的第一步,尽管肤浅粗糙,但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原型(prototype)。坚持下去,我们相信,终有完善的那一天。

本书的统稿因与作者联系反馈等事宜,从上一年暑期延至寒假,又至第二个暑假。其间我在给博士生开设的一门课上尝试用口述史方法做了一个实习,同学们建议选择新生代的公益领袖作为访谈对象,竞有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收获。大家一致同意,在访谈基础上进行整理,争取在今年出版一个新的口述史特辑,相信会更加精彩。

新的一年已过半。原计划在去年出版的这本书,无奈之间拖到了今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以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的社会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我们中国NGO口述史的研究也进入收获的一年,除本书外,还有两本也将陆续出版。我再三思量,还是没能为新的专辑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只好沿用首辑的名称。我知道这样会增加读者选择和阅读的困难,但面对被访者,面对中国:NGO创业者的创业史和人生史,我深感所负的担子很重很重。除了对读者诸君说一声抱歉,我还只能说:这是中国NGO口述史的第二部分,故名第二辑。我会继续努力,直至将来。

王名

2014年7月13日

于四川飞往北京的航班

后记

终于到了书稿付梓的时节,这个句号画得太久,太沉重!

原定去年出版的这本书,种种理由拖延到今天,以致其中竞有两位作者与我们天人永隔,令我悔恨不已!

我要深深感谢参与本书访谈的每一位作者!卫宁大哥的热情,旭平书平夫妇的执着,玲丽大姐的认真,吴青老师的坦诚,登明老师的坚守,宝珍女士的负责,开宁教授的包容,金罗老师的远见与智识,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能够聆听这么多智者谈论人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是接受了一堂精彩的人生史课。从中,我们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我也要感谢参与本书访谈和整理的每一位我的同事和学生,他们是:李勇、丁晶晶、胡英姿、李长文、侯豫新、蓝煜昕、李健、王春婷、王喜雪、汪伟楠、洪治等。两年多来,我们并肩作战,奔波在大江南北,且共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录音资料,与作者再三联系并征询意见,再三统稿,再三修改。文稿之成,诸位功不可没。

此时,沐着初升的阳光,健走在青城山上,体会在当下,感悟生命之除悦。

这个暑假,我们逃离炎热的京城,来到清凉宜人的青城,借居在泰安古镇一处叫“丽景湾”的农院。期盼已久的这个统稿的日子,有好多本书要完成。尽管多数时间我们或伏案疾书,或热烈讨论,在忙碌中度过紧张的日子;但每日晨练不变,在破晓时分登上远山足以令我们鼓足干劲,偶尔倚靠在发呆茶座读一下闲书,也能让身心放松不少。

感谢方君和子君,用心为我们寻得这一处僻静雅居,躲避了酷暑和世事,终于完成久欠的“书债”,同时温暖亲情,也激发了不少灵感。

2014年7月15日

于四川青城山丽景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NGO口述史(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64855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8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4216856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