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动物园
内容
编辑推荐

甫跃辉,男,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2006年在《山花》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少年游》。中短篇小说见《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文汇报》(香港)、《幼狮文艺》(台湾)等文学期刊。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这本《动物园》收录了其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这本《动物园》收录了甫跃辉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

《动物园》收录了《惊雷》;《静夜思》;《动物园》;《丢失者》;《晚宴》;《旧城》;《老街》;《牙疼》;《滚石河》;《玻璃山》;《红鲤》;《冬将至》;《苏州夜》等作品。

目录

骤风

惊雷

静夜思

动物园

丢失者

晚宴

旧城

老街

牙疼

滚石河

玻璃山

红鲤

冬将至

苏州夜

后记:刺猬,还是狐狸?

试读章节

他们发现,起风了。

那风打着旋儿,像是奶奶在用一根棍棒不紧不慢地搅着热乎乎软绵绵的糖稀。旋儿沿着马路牙子走,一点儿都不慌张,旋得有一个面盆那么大了。在两个孩子的注视下,旋儿一直往孩子们的脚下走,孩子们让了一让,它又跟了过来,孩子们就不再让了,一面仍旧牢牢地擎着气球,一面低头注视着它挨近,眼睛睁得大大的,小小的嘴也微微张开了些。

那对沿着殡仪馆的墙根朝东走的母子却还没看到风。他们走在两个孩子的东边,风还没赶上他们。他们看不见,也听不见。

女人该有五十多了吧。很瘦,中等个子,看不见她的脸,裹着一块暗紫色的头巾,头巾看似有些脏,大概好几天没洗了。一缕花白的头发从头巾没裹严实的地方挑了出来,向外卷曲着,仿佛是,一根春天的常青藤,竭力地伸出腰肢,竭力去够着什么。随着女人铿锵的步子,那缕头发一扬一扬的,又仿佛是,在向着谁招手致意。女人伸手撩了一把头发,将它浮皮潦草地塞进头巾,只剩下中间一截憋闷地弓曲在外面。女人钉住脚步,转回头。

“走快点!磨蹭什么啊你?!”女人拧起了眉头。

这一瞬间,女人的脸露了出来。暗紫色的脏乎乎的头巾裹着脑袋,露出的只是一块倒三角形的黧黑的脸。看不到嘴,也看不到鼻孔.只看得到乱草似的窝着的额发,排满一梗一梗硬木橛子般皱纹的额头,还有,额头下那双小眼睛。那双眼睛本来就小,这时候,因为不耐烦,因为气恼,或许,还有别的什么,这一双眼睛愈加小了。

“快点儿呀!”

女人的目光尖尖地射出去,额头又皱了皱,似乎,额头上堆着的那一排硬木橛子就要因为这一皱而掉落下来一两根。

一个小伙子慢吞吞挨近了。

小伙子二十五六岁年纪,穿一双很大的解放鞋,穿一条很宽大的裤子,裤脚的后部踩在脚下,他专心致志地攥着裤腰,踮着脚尖,走一步,看一下脚下,走一步,又看一下脚下,生怕惊吓到了什么似的。他是担心脚后跟踩到裤子呢,可他每一脚下去,还是踩到裤子了。

女人喊了两遍,小伙子总算抬起头来了。他两眼茫然地瞅着女人,干脆站住不走了,两只手仍旧没忘记攥住裤腰。

“裤带呢?!”陡然间,女人一声惊叫。

小伙子仍旧攥紧裤腰,茫茫然地瞅着女人。他一动也不敢动,只能那么踮着脚站着。

“我说裤带呢?!”

女人忽地一下子朝小伙子冲去。她一把抓住小伙子的裤腰,看了又看,又转过身去,看了看小伙子背后,接着,两只手烫伤了似的,把小伙子从头到脚拍了个遍,一无所获后,女人愣愣地看了小伙子一眼,拔腿往后跑,一双眼睛焦急地往两侧扫射,走了二三十米,忽又站住了,神态颓然地往回走,走到小伙子身边,小伙子仍旧那么一动不动地站着,微微扭着头,两眼瞪视着她,显然不能明白,她刚才那一连串动作所为何来。突然,女人伸手拍了一把小伙子的屁股,裤子的屁股太肥大了,发出空空洞洞的“啵”的一声,继而腾起一团淡黄色的灰尘。女人又拍了一下,小伙子的屁股又发出了两声空空洞洞的声响:

“啵”——

“啵”——

女人不解恨,稍稍踮起脚尖,揪住了小伙子的右耳朵。往下拧!往下拧!女人恨不得揪下那耳朵,直接把自己的声音填进去:“新买的裤带啊!十五块钱啊!我的老天爷,这才多大一会儿工夫,你就给弄没了!”

小伙子一张脸木渣渣的,沾了女人的唾沫星子,他也不知道擦一擦,只是呆着一双眼睛,失神地瞅着女人。一双手仍旧紧紧地攥着裤腰,两只脚仍旧踮得高高的。

“你把它吃了是不是?!我瞧瞧!我瞧瞧!!”  女人突然放开了小伙子的耳朵——那耳朵如同红红的火苗子,伸出两根指头,捣向小伙子的嘴。小伙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搞懵了,起初下意识地紧闭嘴巴,可耐不住女人的三捣两捣,嘴就咧开了。女人的手指在他口中快速搅动着,小伙子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恐的神色,可他仍旧两只手攥紧裤腰。一动不动地杵着,还扭动着脖颈,低下了脸,好让女人在自己嘴里的翻搅来得容易些,可他没能忍住翻白眼,也没能忍住口水,口水沾到了女人手上,顺着他的嘴角流了出来,很快地将衣服前襟湿了一大块。

“作孽啊!!”

女人不甘心地抽出手指,伸出湿漉漉的手,推了一把小伙子的脑袋,又推了一把,随即,干脆将手指插进小伙子坑洼不齐的头发中,揉了几揉。P2-4

序言

甫跃辉写过一篇小说,题为《动物园》。其中,男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两情缱绻,接下来本就该谈婚论嫁,但是,居然没成。为什么呢?因为窗外的动物园打扰了他和她,动物的气息让他们心有旁骛、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是个小小的严重问题,结果两个人都各自剩下了。

读这小说时,我一直在为男人和女人着急,不错了很好了,专心一点别折腾,好好过日子吧。当然我的祝福感遭到了挫折——很多小说愿意满足我们淳朴善好的愿望,但也有小说家看不起这种好心好意的做法,比如曹雪芹,他就偏不肯让林黛玉嫁了贾宝玉。这样的小说家一边祝福着,一边诅咒着,看到最后,你知道,他最终是站在了人世无常这一边。

人世无常。对很多男和女来说,有多少力量让他们走到一起,就有多少力量迫使他们分离。但在《动物园》里,似乎并无外力,有的仅仅是某种气息。

这是什么样的气息呢?我想甫跃辉其实也是说不清的,但他相信,有这样一种气息,它不是从外面来的,它来自生命内部,这是“存在”的某种提醒,某种无法言喻的不安,他的小说里的那些男男女女,会在某个时刻,忽然被这种提醒、这种感觉攫住,某件小事、某个偶然机缘,使他们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失重、飘浮。

但也不完全是来自内部,而是,“这个世界真安静”,在甫跃辉的《丢失者》中,一个人丢了手机,然后又因为此前接到的一个女人莫名其妙的电话跑到了郊区,当然,他在那里什么也没找到,天黑了,“零零落落的几星灯火,只能照亮路灯下的一小片地面。他连那条让他飞奔的路也想象不出来了。他盯着窗玻璃,看到一张陌生的脸渐渐显山露水:头发蓬乱,颧骨突出,眼神呆滞,嘴巴歪斜,至于那大得有点突兀的鼻子,让他想到了某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很讨厌别人注意他的鼻子,因为它看起来像一只裹着硬壳的蛹0”

——小说就这么结束了。这里有一种深邃的自我厌弃,这种厌弃、这种不堪自照的震惊从何而来?正如小说所暗示的:这是空间的丧失,这个人,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忽然意识到,他所能够辨认的世界只有脚下的“一小片地面”,或许这就是“动物园”?世界之广大只是一种修辞,可以言说,但走不过去,也难以想象。

甫跃辉,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来自遥远的云南,来到遥远的上海。

有意思的是,近两年,这个人很少写他的家乡,他也很少回忆。他的小说和他的人物一开始就被禁闭在这个地方,这个庞大都市,这个此时此刻。他的小说里没有远方——空间和时间之远,有的仅仅是某种来路不明模糊不清的气息。

他的人物,常常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租来、借来的房子里。这个特征具有明确的社会和经济含义,但在甫跃辉笔下,这同时也构成了复杂暖味的隐喻。

去年评选郁达夫奖时,读到甫跃辉的另一个短篇《巨象》,我开了一句纯属玩笑的玩笑:“此人是郁达夫的转世灵童啊。”

我的意思是,如果郁达夫活在现在,如果他不是从当日的浙江抵达东京,而是从云南抵达今日的上海,他会怎样写小说?

他也许会像甫跃辉这样吧?

郁达夫和甫跃辉一样,被巨象般的事物压迫着,满怀自我厌弃,但是,郁达夫把这个巨象外在化了,或者说,他知道、他以为他知道,那些令他如此卑微的事物是什么,他把自身的卑微感历史化,直接提升为国家民族的感受,发出向着历史和国族的吁求,颓丧的“小我”在“大我”的激愤中得到安放。

但是,在甫跃辉这里,换了人间。郁达夫知道他在异乡,独在异乡为异客。而甫跃辉,他的意识中没有故乡和异乡,或者说故乡和异乡已经丧失意义,这里就是这里,就是此刻此地。他属于这个近乎绝对、无历史的此刻此地,因此他也同时感到自己是一个无可解脱的异客。郁达夫有一种由意识的地理学转化而来的政治学,而甫跃辉没有。在这高楼林立的地方,他似乎已经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在《丢失者》中,主人公冒险前往上海的远郊,但是这并不是供他向往的新天新地,他感到惊悚不安,对他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梦魇。

——从郁到甫,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演进的遥遥相对的历史面相。

甫跃辉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从外地移居此地,他们没有房子,是白领,怛谈不上富是,他们在这个城市处于一种粒子般的飘零状态,有时他们忽然发现:除了那具不高不帅的肉身,原来他们并不拥有世界:汉娜·阿伦特意义上的世界,那个在交往中感受意义的空间。

——这大概就是“屌丝丝”吧。

很多人会在甫跃辉的小说里依稀看到自己,而如果你要认识他,也许只需要看他的小说:他本人很像是从他的小说里走出来的。

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师从名家,受过很好的训练。中国的小说家和读者都过于相信才华,才华当然重要,其重要性就相当干妈妈得把我们生下来,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但生下来不是万事大吉,还需要教育和训练,使才华成为有效的和持久的。

甫跃辉力图表现个人世界的枯竭——他使枯竭转化为意识,变成被我们想到、认识到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建世界的努力,这种重建需要自创一套表意系统,他无法像郁达夫那样直接征用现成的概念和词语,他要诉诸意象、象征、隐喻,在沉默之域努力意有所指。

这恰恰是甫跃辉的才华所在,他具有敏锐的、受过训练的写实能力,更有一种阴郁的,有时又是绚烂天真的想象力,有时如《骤风》那样,突如其来的大风如此奇幻、如此具体细致地呈现了世界,这份想象力也许会把他救出来——他现在的小说似乎也面临着深陷此时此地的危机——带着他走得很远。

2013年4月14日上午匆草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2011年底,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少年游》出版,收录2006年开始写作以来的十个短篇,还收录了一个中篇。现在这部集子,我刻意不再收人中篇。这些年来,短篇是我涉猎最多的体裁,短篇集也是我平时买得最多的书。我租住的屋子不过十多平方米,能放书的地方很有限,如今,连床都快被书占去一半了,所以,买书对我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儿。长篇小说多半只能在电脑上读。弟弟给我弄了好多电子书,这辈子大概都看不完了。我主要买的书,就短篇小说集。

这些年,我读过有些还不止读过一遍的短篇小说集有: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卡波特的《圣诞忆旧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巴别尔的《骑兵军》、塞林格的《九故事》、科塔萨尔的《动物寓言集》、卡佛的《大教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裘帕·拉希莉的《疾病解说者》、克莱尔·吉根的《走在蓝色的田野上》等,以及契诃夫、蒲宁、莫泊桑、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海明威、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麦克尤恩等的短篇集子,当然,也包括国内作家的,从蒲松龄到鲁迅、沈从文、汪曾祺,再到王安忆、苏童、莫言、苏童、刘庆邦,等等。这么一算,发现自己读了不少。但就这么点儿阅读量,和全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量放在一块儿,实在不值一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还能读到更多优秀的短篇,且并不会比前面提到的这些逊色。

很多年前,读敬泽老师主编的短篇小说集《一个人的排行榜》,序言里的一段话让我琢磨了很久:“以赛亚·柏林曾引用希腊佚名诗人的残句论述托尔斯泰,那句诗是‘狐狸多知,但刺猬有一大知’,本意或许是,狐狸诡计多端,灵敏善变,但刺猬不动,它只需张开它的锐刺;面对世界,刺猬掌握了一种终极的解决方案。”

刺猬和狐狸的区别,是否也可以用来理解长篇和短篇?

我固执地认为,长篇之所以成为长篇,不仅要“长”,还要对世界有刺猬那样“终极的解决方案”。这“终极的解决方案”,就是作者用以考量世界的标尺,是对世界全盘性的思考。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无论在《罪与罚》里,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他都在思考:如果上帝死了,“罪与罚”如何可能。如果没有这样的立足点,那么,长篇只是长而已。短篇不同,因其“短”,它没那么大的负担,它无需对整个世界发言,看清一时一地的风景足矣。它尽可以单枪匹马,轻装上阵、行踪不定、声东击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曾经有记者采访我,说很多作家都会为自己的写作找一个“根据地”,福克纳有约克纳帕塔法,鲁迅有鲁镇,莫言有高密东北乡,苏童有枫杨树乡和香椿树街。现在的很多七零后八零后作家还在不断建构这样的“根据地”。我是不是也要给自己弄一块呢?我说,不,坚决不!这样的“根据地”已经太多太多了,我再增加一块,无非是鹦鹉学舌,多我这一块少我这一块区别也大不到哪儿去。

我宁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对身处的世界,我还远没有形成固定的、站得住脚的且完全属于自己的考量标准。这世界实在太大太复杂,我只能一点一点地了解它。在成为刺猬前,得先成为狐狸——当然,对写作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哪一个阶段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长篇并非天生高于短篇。就像我们不能说人的一生中老年比壮年更有价值,也不能说壮年比青年更有价值。

但也不可否认,老年的生活是由壮年决定的,壮年的生活是由青年决定的。

我以后的写作能达到怎样的程度,也是南我现在的努力决定的。

集子里的十四个短篇,正是我的十四次努力成果。

最早的《滚石河》,完成于2008年3月11日;最近的是《冬将至》,完成于2012年8月24日。从背景上说,这些短篇有乡村背景的、有小镇背景的,也有城市背景的。但我实在不愿以此来划分小说——现在太多人以此划分小说了。这样的划分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写乡村的小说就是一类,写城市的小说就是一类,写城乡结合部的小说就是一类。这么说来,小说就这么三类?嗯,还应该加上写海洋的一类、写山顶的一类,写外太空的一类?真是好笑——这是地理分类,不是小说分类!

这本集子里,《滚石河》《牙疼》都以乡村为背景,要把它们归为一类已经有些勉强,同样以乡村为背景的《红鲤》《玻璃山》,和它们更不是一回事儿了。和《红鲤》《玻璃山》相近的倒是《冬将至》——它们都有些“虚”。“虚”得最夸张的是《冬将至》。写完这个小说,我感觉到,这并非通往天堂的“窄门”,以后再写这样的小说要谨慎了。或许,《静夜思》也可以往这类小说靠?但它要“实”得多,背景也由乡村挪到了城市。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是集子里最多的,除了《静夜思》,还有《骤风》《惊雷》《动物园》《丢失者》《晚宴》和《苏州夜》。很明显,它们不能归为一类。《骤风》和《惊雷》是姐妹篇,都试图在比较小的篇幅内,用平行的视角,来探寻不同类别的人物。《动物园》《丢失者》和《晚宴》是一组,三篇的主人公都是“顾零洲”,一个城市的“白领席丝”,但三篇探讨的问题不同。《苏州夜》和它们又有所不同,切人的是城市某些暖昧的角落。此外,《旧城》和《老街》以小镇为背景。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着一些怀念的意味,怀念一条街,或者,怀念一座城,但它们最终的指向是完全不同的。

说了这么多,好像自己的短篇多么变化多端似的。其实,在别人读来,可能它们都差不多。像动物园里有多种动物一样,在一个集子里容纳多种短篇,不过是我的美好期许。可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为认知世界做出的努力。前面说过,我还没能找到一个足够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现在,我就想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心有旁骛、多多益善。

这么写会不会太没风格呢?要知道,拥有可识别的风格往往是一个写作者成熟的标志。但我一点儿不担心这个。一者,我不愿意也不可能这么早就“成熟”,我宁愿怀着好奇,多走几条路,哪怕走的是冤枉路。二者,这些小说再怎么不同,都出自“我”。“我”是有限的,它们的变化必然也是有限的,有限的它们映射出有限的“我”。就像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却都出自上苍之手。上苍创造万物,也在创造自己。

最后,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感谢郑理老师,某次会场上,他说要给我出本小说集,我以为他不过随口一说,做不得数的,结果事情就这么成了。还要感谢责编方铁。方铁不仅是我的复旦同学,本科毕业时,我们还一起在复旦相辉堂演过毕业大戏。她是女一号,我是男一号。那是我第一次演戏,估计也是最后一次。这是她第一次做我书的责编,但愿不是最后一次。

2013年3月22日2:52:12

书评(媒体评论)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评论家):甫跃辉这样的作家,他的小说竟然没有受到青春文学、时尚小说甚至学院写作的影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遵从自己的感受、感情和记忆,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念和对生活的理解,寻找人与入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要素:沟通。探讨这种不可沟通与不可逾越造成的悲剧与悲哀,这是一种值得尊重、提倡和啊护的创作态度。

孟繁华(评论家):(甫跃辉)小说对外乡青年在都市的生存有逼真的讲述。这种生存的艰难更严峻地表现在精神层面。无根的漂浮感、情感的无着落、情与欲的纠结等一览无余。

徐剿臣(七零后作家)_甫跃辉前景远大。他具备了在这个时代可能成为好作家的几乎所有条件:有才华,接地气,有故事,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学术训练,勤奋;最重要的,他有年轻人难得的朴正之气,以及平易地深入日常生活的能力。

钱江晚报:甫跃辉很少像其他八零后作家那样写青春、写校园、写时尚,他笔下更多的是遥远而古老的乡村,以及城市里焦虑、破碎、无处安放的身体和灵魂。

0755消费周刊:甫跃辉看到了家乡充满生机的生命故事,也看到了这种外界很少介入的乡村世界里的守旧和悲哀,他用一种同情、理解的笔调一一描摹出来,既不失故事的亲切和动人,又多了一层浅浅淡淡的悲意和哀伤。

文艺报:甫跃辉依凭诸多感人细节托举起来的现代性批判,具有动人的力量和令人惊叹的气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动物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甫跃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8103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