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宝群剧作选(精)/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母亲(喊)二强,死崽子都啥时候了还不起来?你爸上厂子开会快回来了,找挨骂呀!下岗大半年了不着急找工作整天在家睡懒觉,我可和你说,你爸这几天心脏病又犯了!你要再惹他生气,别说我不给你好脸!你就不能和你大哥学学,你看他多争气,就要当副厂长了![大玲、宝成领背着书包的莹莹上。宝成手里提着两瓶酒。

莹莹奶,我回来了!姑姑姑夫接的我。

母亲好孙女,大成也来了。

宝成妈,我给爸又掏弄了两瓶好酒。

母亲又买酒了?(看酒)哟,这得啥肚子喝这么好的酒?

宝成孝敬爸妈花多钱我都不心疼!(取围裙系)老规矩,还是我上灶。

妈,今天有啥好事呀?

母亲大玲没和你说呀,大强当副厂长了。

宝成说了,可那只是第九副厂长啊!

母亲好歹也是副厂长啊,这段家里尽是闹心事,你爸愁得跟啥似的,觉都睡不好。今天借大强这事。咱们好好吃他一顿乐和乐和去去晦气!

宝成好,今天我好好做他几个菜!大玲,让妈歇着,咱俩干。

[宝成挽袖子入厨房。大玲也忙起来。

母亲大玲,今个工作找得咋样?有可心的没?

大玲又跑了好几家职业介绍所。这回我把以前在厂里得的先进证书都拿去了,他们看了挺热情,说优先帮我联系,一有消息就通知我。

母亲那可太好了!一会和你爸好好说说,让他高兴高兴!(入厨房)

大玲二强,那些职业介绍所都愿意要三十岁以下的男的,我给你报了名。

二强(出)真的?(看表)还是这些活,保姆保安加做饭,刨马路掏下水道外带扛大个,全是苦活累活破活,我才不干哪!(笑嘻嘻地)姐,借我点钱。今天小方过生日子,我要请她吃顿饭。嘿嘿,够意思,面子事!

大玲又要钱?头两天刚给过你。都花了?(取钱包)

二强哎呀,现在干啥不得花钱?咱家老头整个一铁公鸡,抠门!都这会了有老箱底也不拿出来。整的我可哪要小钱。你下岗了有我姐夫不缺钱,我可是死的心都有!就这点呀?再给点。(一把抢过去)全给我吧!嘿嘿,唉,咱家现在除了你和妈,数这东西最亲,(吻钱)我亲爱的四位老人家!

[大玲叹气。二强姐,你听我的,死靠住我姐夫,没钱就管他要!当年他父母去世是我

爸我妈把他拉扯大的!我爸的手都是为了救他弄残的,眼下咱家点

背,就他情况好,正是他表现的时候。大玲你呀!咱俩还是得早点找到工作上班挣钱。管人要钱的日子……二强那怨谁?全怨咱家老头!当年非说当工人光荣,逼着赶着让咱们仨

全进了这破机床厂,现在可好,厂子一玩完,全他妈成难民了!(扯

嗓子发泄地号唱)工人村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工人村里静悄悄,十个

有九个把岗下,还有一个在放长假……

[歌声中,大玲默默摘菜。电话响,宝成出。宝成谁呀?孙胖子,哎呀你那点钱我还能不还你吗?一天到晚老催啥

催,我正想办法哪!(手机又响)不和你说了吗?是小亮,儿子,学校

咋样?哦哦,放心,爸马上给你寄钱去!

大玲小亮的电话?啥事?

宝成生活费不够了,(取钱)这是一千,回头你抓紧给他寄去。哎,别老愁眉苦脸的,回家了乐和点。放心,你就是找不着工作我也照样养活你!

[宝成入厨房,大玲无言收钱,自尊心很受伤害,埋头干活。小方怯生生上。

小方大姐,二强在吗?

大玲在,快进去吧。

[小方入偏厦,大玲切好菜也入厨房。

[父亲穿中山装戴着劳模奖章上,郁郁不欢。他一一摘下劳模奖章,仔细放入柜内,脱下外衣,坐到老藤椅上。母亲出厨房。

母亲回来了!会开得咋样!

父亲表扬我了,让我代表下岗工人的家长讲话,还直夸我俩孩子都下岗了给大伙做了榜样。唉,我他妈巴子都不知说啥好。这个会开得真窝囊!

母亲那大玲工作的事你没说呀?

父亲咋说?一劲表扬我。

大玲(出)妈,你就别让爸为难了,我和厂里谈过,一点用没有。父亲唉,在厂里转了转,烟囱不冒烟,车间一点动静没有,连点热乎气都没了,越转心里越冷,从里往外冷啊。

母亲唉!得,别想这些堵心的事,吃药!(递药)管咋的让你去开会也算是厂里还记着你。再说大强要当副厂长了,这也算是件喜事。宝成大玲都来了,一会大强回来一块乐和乐和。

父亲乐,现在不是乐的时候!一会帮他研究研究咋干,让咱干咱就得干好。

[二强、小方在小屋里传来笑声。

父亲哼,黄鼠狼下豆杵子,一窝不如一窝!我十六岁进厂当学徒,十八岁挑门立户过日子,二十岁东三省技术比赛拿头名,大强大玲二十多岁也下乡种地了,这可好,天天在家趴窝!再趴几天兴许都能孵出小鸡了!

二强(冲出)你!有你这么损的人的吗?我倒希望我能孵小鸡,那咱家还省着买鸡蛋了,闹好了我开一个老杨家鸡厂,你们都跟着沾光!父亲你少跟我贫!我跟你说,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工作你就别进这家门别端我的饭碗!你还搞对象,成了家你拿啥养活小方?实在没事干上街摆摊卖肉串去!

二强啥?这大冷天你让我干那个,一天才挣几个钱?我不干啊!还不让我吃饭?我是你儿子,你不养活我谁养活我?

父亲你说啥?养活你?我凭啥养活你?你多大了?二强又不是我不想干活,那是厂子定的、国家定的,和我来什么劲?母亲哎呀你俩这是干啥呀,一见面就吵。去!换啤酒去!

[大姐拉开二强,递筐让小方领二强下。宝成也出厨房。

父亲妈个巴子看见他我就不烦别人!跟老弱病残一块下岗,还把人厂领导打了,我的脸都丢尽了!我怎么养了这么个败家玩意?

宝成爸,现在的事你就得往开了想。要我说,可着工人村数咱家情况还算是不错的,大玲下岗了我能挣钱,大强又要提副厂长,就一个二强,将来好歹给他找个工作也凑合了,你老还是得依足。妈,你说是不?

母亲没错,宝成说的在理!得,饭菜我都做好了,要不你爷俩先喝着?父亲不急,等大强!我有话要和他说。宝成,这段你那生意咋样?见好没?宝成企业效益不好,我也跟着点背,做啥赔啥!不过最近我准备做一笔大买卖,爸,你瞧好吧,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这笔买卖拿下来,我就运转了。

父亲生意上的事我不懂,报纸上尽是你骗我我骗你的事,你干啥都得留点心眼。

『莹莹自外跑上,大强随上。

莹莹爷,奶,我爸回来了!

父亲都上桌,大成,倒酒!

[众落桌,大成倒酒。

父亲大强,打前天听着这信我就想和你唠唠,爸就说一句话,厂子现在是难,可这会正是咱老杨家上阵出力的时候!(畅想起来)你好好干他三年五载把厂子弄上去,到时大玲接着回厂上班,二强子再找到个工作,小莹莹再考个好大学,将来工作也差不了,咱家日子……

『大强一直无话。P4-7

后记

这次剧作结集出版,对我的创作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整理、自我总结。

从事戏剧创作已经二十多年,创作上演了很多剧本,却始终没有出版过一本剧作选,近年来经常有老师、朋友催我尽快出个选集。这次将我的剧作选列入《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出版,终于了却一件心事。

这本剧作选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我在东北期间创作的,我在东北生活了四十四年,创作上演了近二十部作品,全部是反映东北底层人、普通人生活的。此次选出的《父亲》、《母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带陌生女人回家》都是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黑土地养育了我,大风雪鼓荡着我的灵魂,我永远感恩那片土地。

我梦想着创作一个东北底层工人的系列,《父亲》之后,陆续写了《母亲》、《师傅》、《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长子》等一批作品。《母亲》算是《父亲》的姐妹篇,虽影响不及《父亲》,却是我十分珍爱的一部作品。

为写作《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到矿山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剧本中倾注了我很多心血很多情感,我用这部作品告别了东北的生活。

第二部分是我离开东北后创作的。2007年调入北京,迄今已有五个年头,五年间,上演的剧本有十几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安徽、山西、山东、湖北、福建都排演了我的剧作,在选材、风格、路数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黑石岭的日子》仍然写的是东北人的生活故事,继续了我的东北底层人生活系列。《风雪漫过那座山》则是我独立创作的第一部战争题材话剧,写的是东北抗联在冰雪世界中浴血苦战的故事——仍然没有离开那片魂牵梦绕的黑土地。

《万世根本》、《立春》是两部农村戏。《嫂子》则写了全国各地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故事。

小剧场戏剧一直是我所钟爱的,这些年我一直没有中断小剧场话剧的写作。此次选入的《带陌生女人回家》、《花心小丑》、《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均是小剧场话剧。

《带陌生女人回家》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小剧场话剧,从2000年一直演到今天,此剧本还被译成日文由日本一家剧团演出。《花心小丑》和《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是我调入北京后在京排演的,导演、演员很年轻,演出很成功。

这些剧本在修改和排演过程中,著名导演查明哲、曹其敬、刘喜庭、胡宗祺、吴晓江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使剧本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宋国锋等很多优秀演员的加盟更使得剧本的二度呈现十分精彩,借此机会,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的创作之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许多领导、专家、老师、朋友都给过我很多帮助。在辽宁,李默然等老艺术家和一批挚友始终关心着我的创作,每次回想起来都令我无法平静。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谭霈生等多位导师给予了我多方面的指导,令我终身受益。调到总政话剧团后,孟冰团长等也对我帮助颇多。

——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我无以回报,唯有心怀感激,继续前行。

我爱戏剧,我爱舞台,我一直行走在路上,投入了生命,倾注了情感,尽了全力。我深知,我写得还不够好,还应该写得更好。我不会满足,将加倍努力。

最后,还要感谢《文库》的组织策划者和本书编辑们,也感谢我的妻子,她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帮我整理了全部稿子。

2012年8月于北京

目录

一路走来(代序)

父亲

母亲

带陌生女人回家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

黑石岭的日子

风雪漫过那座山

万世根本

立春

花心小丑

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

嫂子

创作年表

后记

序言

一路走来(代序)

写戏已二十多年了,大小剧本写了数十个,上演的也有三十多部。戏剧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生命存在的方式,但这些年却鲜少对自己走过的路、写过的戏作过总结,权且借此机会让自己静一静,沉下心来“归拢归拢”整理一番。

从童年到少年

我出生于1963年,出生地是哈尔滨,但那座江城对我始终遥远而模糊,两岁时我便离开了父母,来到沈阳随姑姑一起生活。在这座弥漫着工业气息的城市里,有一处全数居住着底层工人的大杂院,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

这大院,至今仍时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一排排趟子房,一户户人家,家家都有一大院子,可种花,可种菜,由木栅隔开。春天各家院里会有各样的花盛开;秋天有苞米、向日葵迎风摇动,葡萄架上结满葡萄,果实诱人;冬天风雪满院,到处冰凌。大哥哥大姐姐很多,小伙伴更多,我是他们中的一个,文静、孱弱、内向。

大院里每家都有故事,人人都有性格,有太多太多的人和事、细节留在我的记忆里。粗声大嗓骂街极勇猛的山东女人、生了十个儿女家里极穷的夫妇、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老地主”、只是个科员却总是佩着两支钢笔的小干部、被批斗了才搬到院里来的局长……这其中也有我的养父养母——姑姑和姑父,他们都是极普通的工人,由于他们没有亲生孩子,对我十分疼爱。

大杂院的“群居”生活使我了解了中国的底层老百姓,我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恩爱情仇、他们的所思所欲所爱所恨,也深深了然他们各样的弱点各样的毛病,以及他们内心的善良、坚忍和美好。

后来,我一直坚持写底层人,形成了“东北底层工人系列”:《父亲》、《母亲》、《师傅》、《长子》、《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这都与我童年少年的底层生活有关,与我在大杂院里生长出来的底层情感有关。但凡写底层人,特别是写底层工人,我都很自信,有如鱼得水之感。有一位作家说过: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对我来说,大杂院的世界将一直伴随我直至生命终结。

我还偏爱写家庭,写亲情,写底层人群中独有的人际关系、生命态度,而且我的作品总会流淌着对亲情的强烈向往——这也与少小生活有关。工人孩子实实在在,不喜欢虚假更讨厌矫情,这也成了我后来为人为文的个性特质。

上学,工作

我开始上学,班里绝大多数都是工人大院的平民子弟,朴实无华的一群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了“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岁月。

“文革”留给我的记忆相当深。——满城满街贴着大字报、语录、传单和漫画,武斗的枪声中度过心悸的夜晚,父母们成天开会,兄长们上山下乡,我们则系着红领巾高唱革命歌曲,学毛选,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我曾下决心曰后和一班同学上山下乡去内蒙古大草原扎根一辈子。多亏“文革”结束了,才没有去成。

很快,整个中国开始热火朝天奔“四化”。恢复高考以后,已是中学生的我开始埋头学习数理化,决心考上一个最好的大学。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语文成绩尤其突出。语文老师都很喜欢我,总在班里读我的作文。他们成了我走上文学之路最初的激励者。上中学后,能看到的书越来越多,我近乎饥不择食地疯狂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小说、各样文学杂志,还偷偷写诗写小说。后来,我和几个同学成立了文学小组,经常一起议论王蒙、刘心武,切磋诗歌;再后来,我们还找到了莎士比亚剧本集,分配了角色,用老式录音机录了《哈姆雷特》的第一场,记得我分到的角色是鬼魂——死去的哈姆雷特的父亲。

——我的文学梦就这样开始了。我这人外表文静,温和如水,内心却狂、野似火。在文学中,我可以倾诉我内心的林林总总,在文字里,我可以尽情燃烧尽情释放。我充满感恩之心,这个世界给了我一个叫“文学”的东西可以安顿我的灵魂。

临近高考,我放弃了学得不错的数理化,狂攻文科,顺利考上了辽宁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继续疯狂读书。

当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举国都在解放思想,文艺界几乎每个领域都在探索实验,“朦胧诗热”、“现代派热”、“实验热”、“寻根热”……中国每所大学的文科学生都热烈地燃烧着。大一大二时我写了很多“朦胧诗”,其中一个组诗在诗社发表。我还和一群热血同学大搞现代派画展……大四时还试写了不少十分狂野的剧本,全是想象中的场景。这些剧本从未示人,现还捆成一团,睡在家中旧物里。

——现在想来,赶上80年代是极其幸运的事。那是中国文艺的“黄金时代”,对我则是文学精神“启蒙时期”。大学期间,我涉猎很多,除经典文学艺术名著外,还阅读和欣赏了大量现当代外国文艺作品,包括海明威、卡夫卡、加缪、萨特、日奈、塞尚、高更、梵高、毕加索等等众多现代大师的作品。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80年代文坛的各种大胆探索、各种风云人物的纷纷出场及沉浮起落,也痛快淋漓地领略了运行其中的各样的艺术风景。这一切于“润物细无声”之中让我受益终身。

1984年大学毕业,我竟被分到了辽宁省文化厅剧目室。那单位不大,负责指导全省的戏剧创作,有份内部戏剧刊物,我在编辑部当编辑,时间充裕,可以大量看书。资料室有很多戏剧书可看。——命运让我从此与戏剧结缘,与戏剧一生相伴1

80年代后期,我发表了第一部剧本《蹊跷岁月》。这个剧本与我现在的戏剧路数大不相同,完全是现代派写法,无人物,无情节,由一个个怪诞场面组成,是我眼中高度变形的十年“文革”景象。我还写了部多声部史诗剧《城市》,里面写的是我眼里的城市——城中一条湍流不息的河,河边有许多许多城市人,还有很多魂灵。

这些习作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和青春写作的印迹,老前辈们看后大多摇头,说我不懂戏,劝我不要写了,根本不可能被排演。我很不服气,继续埋头写作。

——80年代的大学生活、各种阅读和早期写作,奠定了我创作上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石。我有了最基本的文学理想和最朴素的文学信念——理想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视野、当代意识和诗性情怀。

现在很多人说我的剧本很写实很传统,他们不知道我当年也曾写得十分狂野十分时尚,也更不清楚我后来怎么变化了。

《父亲》

文化厅的工作朝八晚五,味同嚼蜡,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戏剧创作之中。

我迷恋上了戏剧。戏剧是多么美妙啊!——大幕拉开,灯光升起,舞台上的一切亦真亦幻,各样的人生开始上演,台上演员一举一动都能攫住观众。剧场里形成了一个奇异的气场,所有人一起共振,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愤怒,一起沉默一起陷入情感与思想的激流之中。戏剧是精神的仪式,是生命的游戏,是众多人的集体体验集体释放。其魅力是其他艺术取代不了的。

而且,戏剧又是和那么多大师的神奇创造联系在一起的,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汤显祖、王实甫,还有离我们很近的曹禺、老舍。——每个名字都如星斗,光芒四射令人神往。文化的星空中没有了他们将会多么黯淡。

——即便在戏剧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我仍然深爱着戏剧。我深信戏剧将相伴人类而行,随人类一直走到最后,是永不会消亡的艺术。人,永远需要扮演,永远需要仪式和游戏,需要以集体的方式体验苦难与欢乐,寻求力量和救赎。

90年代最初几年,我还在摸索中,歌剧、舞剧、话剧、小品、电视剧、电影什么都尝试,被搬上舞台的话剧《安乐士》是喜剧,《啊,刑警》是侦破剧,《鸣岐书记》是英模剧,歌剧《鹰》是写北方原始部落的,而舞剧《二泉映月》则是写江南艺人的。我一直在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并开始认真思考当下的生活。我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书要读,那就是各样的生活、各样的人生。

1998年前后,我迎来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父亲》。

当时东北各大工业城市无数工人下岗,我身边许多熟悉的工人均被裹卷其中。都是我的父兄啊!他们的困惑、煎熬、挣扎,每天都在冲击着我,让我夜夜难眠。那段日子,我经常徜徉在铁西的工厂、街巷里、工人家里,感受着那里的一切。我和工人们喝酒直至深夜,听着他们诉说,我的眼泪和他们的眼泪流在了一起。

写《父亲》,我采用了最写实、最具现场感的方法再现工人们这段艰难的日子,几乎调动了多年来积累的全部生活储备,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多个原型,很多细节、台词都来自我熟悉的生活,写作时我经常泪流满面。

从《父亲》开始,我走上了底层写作之路,走上了现实主义话剧创作之路。

——底层人生,是我非常爱写并要一路写下去的,也是写不完的。

今天的中国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杂相”、“乱相”,而我更愿意向社会底层寻觅和打捞剧本。在普普通通的底层人的生活中,我能感受到更本质的人生和更本质的人性,包括人性的沉沦、人性的丑陋与人性的力量、人性的美丽,我相信,底层人生通向民族精神生活的深处,也可以帮助我走向艺术的深处。

——现实主义,也是我自《父亲》起做出的一个重要的写作选择。

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它缺少的是变化和发展,丰富和更新,我梦想中的现实主义不是呆板僵硬的,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灵动的,它以“艺术入学”为中心,注重塑造人物,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呈现,这些品质非常宝贵。但现实主义同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应该吸引和借鉴各种有用的方法、手段、语汇为“我”所用。现实主义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生动起来、丰盈起来,更具包容性、开放性,更有现代魅力。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性不同的艺术家,每人都有各自的打法、各自的路线、各自的选择,“适合你自己”是最重要的。直面底层人生、直面社会现实,做现实主义戏剧,适合我,这就够了,剩下的是怎么把这条路走好。

选择扎扎实实的现实主义路线,还与我对戏剧的态度有关。我想写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欣赏、共鸣的戏。我要讲述老百姓的人生故事给老百姓听,演绎老百姓的林林总总给老百姓看。戏剧说到底是人们在剧场里交流互动,倘内容苍白无力,交流互动建立不起来,再绚烂的形式再花哨的手段都是花拳绣腿哄人的玩意。

《父亲》自问世以来一直在演出,已经演了十多年,多家艺术院校都排演过该剧,观众的认可和时间的首肯比领导的奖掖、专家的评判对我更重要。

《父亲》使我有了一个梦想:为中国底层人写一部长长的历史,建造一个底层人的人物画廊,让世人知道、让后人了解,中国当下的底层人曾经怎么活着的。  中戏岁月

写完《父亲》,正值世纪之交,我决定去中央戏剧学院编剧高研班进修两年。

在此之前,我的戏剧写作基本上属于自学,《父亲》写得相当粗粝,路子相当“野”——有感受,有冲动,也有生活积累,不管不顾横刺里杀出直管写来。《父亲》之后我告诉自己:要把此前的创作做些梳理,为以后的创作多作些准备。

在古朴、美丽的中戏校园里,三十六岁的我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导师是谭霈生先生,他精熟古今中外的戏剧经典,造诣深厚,对我影响很大。

戏剧史上有很多高峰。在西方,莎士比亚近乎天人,气接造化,让人眩目;易卜生傲然而立,笔扫浊世;契诃夫精细内敛,剑气袭人;斯特林堡、迪伦马特、贝克特、萨特、布莱希特,各有各的高绝之处,我都喜欢,但奥尼尔是我最钟爱的。奥尼尔的《漫长的旅程》、《送冰的人来了》都是我经常阅读、百读不厌的。在东方,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等都为我们留下了精美佳作,老舍、田汉等也留下了《茶馆》、《关汉卿》等名作,但曹禺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中国剧作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都令我沉醉,让我深思。

——年轻曹禺是上世纪中国文坛的“奇迹”,在他之后,中国出了那么多剧作家,有能超越曹禺的吗?为什么曹禺那么年轻就能写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我们却不能?而年轻曹禺的创作比之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尚有相当之距离,当时他还处于向大师们学习的阶段,到了后来,曹禺的创作悲剧性地中断,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再也写不出东西,为什么?——中国戏剧要走的真是“漫长的旅程”!

我们为什么没有写出大师们那样水准的作品?深层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用一生与戏剧相伴,戏剧成了我们生命存在的方式,最终会在历史上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吗?有生之年我们能写出些更好的东西吗?——这些追问让我凛然!

当下中国戏剧存在太多的问题,外部的问题、我们自身的问题,所有这些堆积如山,阻碍了我们精进前行的速度,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放低标准、放弃追求、放弃梦想的理由。每个真正热爱戏剧的人都需追问自己、拷问自己,都要为自己设定更严格的艺术标准、艺术目标,不浮不躁努力前行,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些,纵使不能到达遥远的顶峰,抵达不了美丽的彼岸,努力过,便没白活。

——我在沉重的思考中结束了中戏的学业,中戏的岁月将影响我一生一世。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

重回家乡,我先后创作上演了话剧《母亲》、《师傅》、《春月》、《决堤之后》、《那座山村那条路》,小剧场话剧《带陌生女人回家》、《沼泽》、《老道口》,儿童剧《鸟儿向太阳河》、《第七片花瓣》,歌剧《红海滩》等十多部剧本。《带陌生女人回家》和《母亲》等几部戏我还满意。《带陌生女人回家》还被译了日文,由一家日本剧团在大阪演出过。这部戏一直在演出,让我很欣慰。

而《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和《黑石岭的日子》两部剧则更让我感到欣慰。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写的仍然是东北普通工人的底层人生,仍然是“从生活中打捞出来”的作品。为了写这两部剧本,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我多次前往东北矿山,走入低矮拥挤的棚户区,登上黑黑的矸子山,远望苍苍茫茫的矿区,也曾深入到几百米深的井下,感受黑暗中矿工们的艰苦劳作。和当年写作《父亲》时一样,我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兴奋地侃谈,快意地交流,一次次大碗喝酒,直至大醉不醒,一次次热泪长流,彻夜难眠。——再次融入底层社会,再次行走民间,很辛苦,但很快乐。

这两部剧仍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扎扎实实从生活中打捞剧本,扎扎实实写人物,写有质感的生命状态,写人物的情感世界、人物的命运和生命态度。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对《父亲》是一个小小的自我超越,这个剧本里我把“焦点”对准了更底层的弱势人群——社会边缘的矿区女子采煤队,对准了一个有些喜剧性又有些悲剧色彩的小人物秦大咧咧。而《黑石岭的日子》,我“挑战”了另一个难度,写了一个哑残人,男主人公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戏还要同样有情感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在导演、演员和主创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演出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两部戏都入围了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前十名,获了很多奖,在各地演出时,观众也十分喜爱。

与《父亲》相比,这两部剧作都融入了很多表现的、写意的和诗化的元素。我感觉我在“长”戏,写得更自如更从容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和再现。在这两部剧的创作排演中,我结识了著名导演查明哲,并继续和宋国锋等多年合作伙伴合作,他们的才华与创造潜力让我惊奇。两部剧的演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他们的掌声、笑声、泪水让我再次感受到戏剧人的价值所在。

但,对当代戏剧的沉重感仍挥之不去,我内心的种种追问、拷问仍挥之不去。

——戏剧有两大最终审判者:一是观众,一是时间。观众认可的演出未必时间会认可,未必历史会认可。我的作品,我们现在的作品,能面对历史的最终审判与裁决吗?若干年后,这些戏还能再演出吗?还能经受住未来观众的检验吗?

我内心总是蛰伏着危机感。我希望下一部戏写得再好一些,希望有生之年能写出一两部自己满意的东西来,对此生有一个交代,对戏剧有一个交代。新的起点2007年,我被总政话剧团选中,特招入伍。我的人生之船驶进了北京。

——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会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而且后半生要涉足军旅戏剧。军人意味着更大的担当、更多的责任。我面临着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

2008年春,我前往济南军区某部下属连队体验生活,吃住在基层连队,每天和战士朝夕相处,军营里特有的气息让我着迷。期间,我还赶上了“512”汶川特大地震,随所在部队开赴抗震最前沿。在那里,我经历了大生大死,感受了大情大爱,心灵受到了洗礼。汶川归来,对生活、人生、生命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这一年,我参与了团里的抗震题材话剧《士兵们》的创作。

2009年,我独立创作了第一部军旅戏剧《风雪漫过那座山》,写的是一支东北抗联小分队,他们在日军重重包围下身陷绝地,面临着严峻异常的生死抉择。我把焦点对准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试图写出他们内心的挣扎、煎熬和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写出风雪世界里生的渴望、死的决绝、爱的美丽、梦的动人……

2010年,我完成了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古田会议》,这次写的是毛泽东、朱德等一群年轻的红军领袖。这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下了很大功夫,倾注了很多心血。

2011年,我完成了话剧《信仰》,这次写了一位退休老红军、一群退休的部队老干部和他们的家人。全剧采用了现实与历史交叉重叠的写法,在两个时空里展开的人生故事不时互相撞击、互相补充,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12年,我又参与创作了团里反映军人学者严高鸿事迹的话剧《生命宣言》。

——五年,五部军人题材的话剧,各有特点,都达到了一定水准,算是我这个“新兵”交出的一份还算合格的作业。《风雪漫过那座山》参加了全军文艺汇演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信仰》在全国各地巡演,反响十分强烈。

我并不满足,我仍怀有一份渴望,渴望有一天能写出更好的军旅戏。

进北京短短五年时间,我先后创作上演了话剧《士兵们》(合作)、《黑石岭的日子》、《万世根本》、《风雪漫过那座山》、《立春》、《嫂子》、《长子》、《信仰》、《民主之光》(合作)、《生命宣言》(合作),儿童剧《第七片花瓣》,大学生戏剧《远山的月亮》,小剧场话剧《花心小丑》、《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等十多部剧本。

我的创作世界正变得开阔起来——我仍然继续书写我熟悉的普通人底层人,但不再只写工人,也写农民,写聚集在一起的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我也开始写历史,写东北漫天风雪中的抗联小分队,写赣山闽水间的赤色领袖……

无论写什么,我的作品里仍然抹不去的是漫天风雪、料峭寒冬,仍然会有生活的凛冽和命运的残酷,仍然会展现和开掘残酷严峻的现实中人性的美好、坚强和温暖,仍然会捕捉坚硬现实中的诗意之美。我仍然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真诚写人、直面生活直面人性,仍是我不变的追寻。同时我一直在作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现实主义不能僵化不能停滞,要有新发展新变化,要更美丽。

剧本写了很多,优劣得失,需由专家、由观众、由时间来作最终的裁判。但有一点我是问心无愧的: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我始终在路上。

——如今我已经是奔五十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我的天命就是为我的时代写作,为我热爱的生活写作,为生活着的人们写作。戏剧便是我生命的存在方式。

置身于一个喧嚣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不管外界怎么喧嚣怎么浮躁,不管外界怎么评说怎么看,我只想走我自己的路,我只想做我心中的戏剧。

我心中的戏剧比现在美丽,比现在曼妙,比现在更有魅力,我期待它的出现。

所以,我宁愿把以前和现在的创作,都当做起点。我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戏剧是什么样子的,我知道我离它还有多远的距离,我知道我还要付出很多很多——我会执著地向那个方向努力前行。戏剧带给过我的幸福和欢乐远远多于磨难和痛苦,我享受过戏剧的美妙与壮丽——有这些,此生足矣!

内容推荐

李宝群编著的《李宝群剧作选(精)》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在东北期间创作的,作者在东北生活了四十四年,创作上演了近二十部作品,全部是反映东北底层人、普通人生活的。此次选出的《父亲》、《母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带陌生女人回家》都是作者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李宝群剧作选(精)》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离开东北后创作的。2007年调入北京,迄今已有五个年头,五年间,上演的剧本有十几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安徽、山西、山东、湖北、福建都排演了作者的剧作,在选材、风格、路数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编辑推荐

李宝群编著的《李宝群剧作选(精)》是剧作家李宝群多年来创作的话剧剧本选集,其中大多数在国内上演过,并获得过各类国家级大奖,社会各界予以好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与题材为主,大多来自民间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主题积极向上,风格质朴凝重,艺术感染力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宝群剧作选(精)/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宝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1755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4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4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7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