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杂志》(Zeitschrift fur kritische Theorie)为德国近20年来定期出版的半年期学术刊物,刊登的文章均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但不局限于今天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传承。经过与该杂志几位主编反复磋商,译者选取其中数篇主题不同、但均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纂为中文版《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下卷)。
| 图书 |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批判理论杂志》(Zeitschrift fur kritische Theorie)为德国近20年来定期出版的半年期学术刊物,刊登的文章均以社会批判理论为核心,但不局限于今天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传承。经过与该杂志几位主编反复磋商,译者选取其中数篇主题不同、但均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编纂为中文版《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下卷)。 目录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译丛”序言 前言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研究 旧中之新——市民传统与批判的社会理论 阿多诺论启蒙教育 浮瓶传信与番茄 ——当今批判理论问题评述 阿多诺的心理分析式文化批判与深层解释学 ——兼论《最低限度的道德》第24篇箴言 作为社会批判的黑帮概念 ——霍克海默心目中的基本统治形式 审美现代性与作曲批判 ——阿多诺的音乐哲学 阿多诺的非同一物概念:实体概念抑或问题概念? 哲学、科学与实践批判 有一种“虚假生活中的替代性生活”吗? ——阿多诺眼中的道德疑难 阿多诺的主体性辩证法 霍克海默、阿多诺与20世纪的解构性 马尔库塞研究 马尔库塞与现代性审美批判 ——是一种新的审美教育吗? 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启蒙的堕落与救赎 再论乌托邦的终结 本雅明研究 本雅明《单行道》旁注 静默或流动 ——瓦尔特·本雅明与彼得·魏斯的文字一图像星丛 德里达—本雅明—大屠杀 ——《论暴力批判》的政治问题 震惊经历、不由自主的回忆与比喻 ——本雅明在《论波德莱尔的若干主题》中对自己的 大众美学的修正 译者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多元视角与社会批判(今日批判理论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德)格·施威蓬豪依塞尔 |
| 译者 | 鲁路//彭蓓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9514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7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81 |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5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089.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2.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8 |
| 高 | 19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1-2010-7083 |
| 版权提供者 | 德国zu Klampen出版社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