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的内容(10大核心管理概念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有思想的你是否早已厌倦“年度流行语”般稍纵即逝的管理概念?有行动力的你是否渴求获得能经受实践考验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内容:10大核心管理概念解读》拒绝追逐流行,超越高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发现企业和个人管理知行合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概念。

在解读每个核心概念本质的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作者刘祯十多年来研究和走访国内外著名企业和企业家而来的关键行动。

内容推荐

《管理的内容:10大核心管理概念解读》重点解读了管理的10个核心概念,旨在回归理论本源,并结合作者刘祯多年的学习、教学以及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与观察,简明地将核心管理概念的本质呈现给读者。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01 创业精神:创业家而非工匠

 优秀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创业不等于创立企业

 为创业精神画像

 创业要革自己的命

 高管的责任是激活创业精神

 推荐阅读

02 战略规划:理清战略与计划的区别

 战略负责顶层设计,计划负责目标管理

 “领导者”要领导企业,“管理者”要管理企业

 用目的和手段贯穿整个组织体系

 战略需要概念力,计划需要执行力

 战略制定看环境,资源规划看目标

 一定要做战略吗?

 推荐阅读

03 定位:多重方位

 事业定位:定企业做什么

 产业定位:定企业在产业中的位置

 业务定位:定业务在企业中的位置

 营销定位:定企业在顾客心中的位置

 推荐阅读

04 内部评估:明确资源和能力的标准

 缘起:资源和能力必须与竞争力挂钩

 判断资源是不是有效资源的四个标准

 判断能力是否为核心能力的三个标准

 动态审查:资源和能力可能已过期

 推荐阅读

05 企业家价值观:认知决定论

 企业因价值观的改变而获得新的成长

 企业家价值观=战略认知+管理认知

 认知的局限要求人做自我改变

 推荐阅读

06 文化:嵌入环境中的生活方式

 做有文化的适应者

 载体背后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要表里如一

 文化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再造文化

 不要盲目模仿文化

 推荐阅读

07 学习:做中学

 行动力:先行动,才能有效力

 管理是一门习得的学问

 价值观因学习而改变

 管理者不是生就的,而是练就的

 推荐阅读

08 幸福:安心做事

 管理服务于绩效,但又离不开人

 人在累的时候是不会有效率的

 快乐工作:幸福产生绩效

 幸福的定义:安心做事

 管理者要帮助员工安心工作

 推荐阅读

09 人性:管理方式的指南

 动物特性与企业管理方式

 人性决定管理方式

 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与人合作

 人性的驱动:让人愿意做和能做事情

 人性没有善恶,只有成长

 “管理人”假设下的有限理性决策方式

 推荐阅读

10 结构:变化的系统美学

 结构的魅力:动结构,变功能

 结构无定式:没有最好的结构

 结构的修炼:从有形到无形

 有效转型:“建筑师”笔下的“杰作”

推荐阅读

附录 实践者指南

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创业”一词已经变得越加流行,但要真正释放创业的价值,我们应当先去理解创业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优秀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从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算起,管理学科已经走过百年。在管理百年历程中,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一道,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成长起来,而这些优秀企业成长的结果,无论是以通用汽车、通用电气、苹果公司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还是以丰田、索尼、松下等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以三星、LG、现代等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以及以华为、海尔、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其结果都是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所以,如同德鲁克最初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切入研究企业时的逻辑,他认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组织的成功,因为人们以组织为载体而存在,只有组织变得更为优秀和成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和释放人们的价值,而这样的组织越多,社会就会发展得越好。在德鲁克看来,最有代表性的组织正是企业组织,所以德鲁克去研究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企业——通用汽车,研究这个组织成功的原因,将其管理经验推广给更多企业,进而助力更多优秀企业的产生,结果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所以,德鲁克从未脱离社会学,管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因此,管理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

这样我们就清楚,如果我们可以创建更多的优秀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可以服务好更多的顾客,同时让更多的员工成长,这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取得更大的发展。这就是创业的意义。

创业不等于创立企业

尽管我们借助创立企业来说明创业的意义,但创业并不等同于创立企业,否则又变成了对创业的误解。

创立企业是创业,但创业未必一定要创立企业。一方面,组织的类别不只有企业;另一方面,不可能人人都去创立企业。对于创业一词的理解,更为确切地从字面来讲,是创立事业,这个事业包含了企业和非企业组织,也包含了一个人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情。从本质上讲,创业精神才是创业的内核。未必企业创业者就拥有创业精神,未必一个普通的员工就不能具备创业精神,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看到创业精神。

延续德鲁克对于“组织是社会基本单元”的判断,事实上,尤其是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组织的基本单元也已经是组织,组织成为由若干组织构成的组织体系。置身于这个体系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已经在做创业的工作了。

为创业精神画像

从创业精神的角度讲,任何人都可能是创业者。也因此创业者不单指创立这个企业的人,也包括企业当中的每一个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当然,还包括企业的传承人在内。但是,这些人很可能又不具备创业精神。而那些没有创业精神的人是什么样的?

设想一下,我们去问几名工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名工匠回答道:“我在做工头安排给我的活,做完了就可以拿到钱走了。”第二名工匠说:“我在认真砌砖。”第三名工匠说:“我在做一份让用户更满意的工作。”

在这三名工匠中,第二名工匠勤勤恳恳地在做自己的工作,这使得这名工匠具有工匠精神,但他并不具备创业精神。和第二名工匠一样,第三名工匠心里想的也是把工作做好,具备工匠精神,所不同的是,他心里已经有了用户的概念。事实上,有过装修经验的人会知道,工匠活好和用户满意可能还是两个概念,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第三名工匠则拥有了真正的创业精神。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实只有一个生存前提,就是创造顾客。比较麻烦的是第一名工匠,他只是以“打工者”的身份在赚取一份收入,可能连基本的工匠精神都不具备,他只是在为老板打工,按照老板的吩咐执行公务,更谈不上创业精神。

第一名工匠可以称之为“工人”,他只关心上司分配的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做到老板满意就好了,即便这份工作本身做得还不太好。第二名工匠可以称之为“匠人”,他只关心工作本身。对于老板分配的工作,不论老板的要求如何,他都会将工作本身做到极致,甚至会超出老板的预期。第三名工匠可以称之为“创业者”或“企业家”,因为他心里装的是顾客,由此创造的顾客价值,使变化和创新就成为可能,他不再是一个打工者,他知道,他的工作将决定企业的成败。

根据这个创业精神的“画像”,作为创业者的你,作为经理人的你,作为普通管理者的你,作为普通员工的你,作为“第二代”的你,属于哪类工匠呢?

P2-5

序言

认识管理:从形式到内容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在研究管理时发现,管理实际上有两类概念:一类是相对有明确答案的,可以称之为“科学性”的概念;另一类是看似没有明确的标准,却表达了许多管理实践的哲学,可以称之为“艺术性”的概念。当然,这样的分法并不绝对,但却可以让我们更明显地看到管理的特征。按照这样的分类,我们就会知道: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随着管理一词的普及甚至“流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一些概念挂在嘴边,习以为常地加以使用,但却忽略了概念本身的内涵。这样做并非一无是处,其好处是很多人都知道了管理,但却并没有真正认识管理的内容,也就难以获得管理的成效。因此,追本溯源、正本清源,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清晰解读,把管理的内容呈现出来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按照“科学性”和“艺术性”概念的思路,本书呈现了10个管理概念,包括创业精神、战略规划、定位、内部评估、企业家价值观这些“科学性”的概念,以及文化、学习、幸福、人性、结构这些“艺术性”的概念。

创业精神、战略规划、定位以及内部评估,可以视作经营企业的基础,具有“实实在在”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企业家价值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其内容的理解会让我们明确地知道,企业家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价值观的确立,要求我们能读懂文化的本质。而认知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让人懂得做正确的事情。而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真正安下心来,这就是幸福的本质。要让人幸福,就要去理解人性。最后,结构事实上已经是一种系统思考方式,渗透在各个概念当中。管理的每一个概念都离不开变化,而变化正是结构的根本特征和魅力。这恰恰与“结构是固定的”一般认知相反,这就更有必要对此澄清和说明。

本书围绕以上10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读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快速了解本书的内容。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本书开篇的“概念路线图”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第二种方式是阅读附录的“实践者指南”。针对每个概念的核心原理和关键行动,本书为读者总结了一份简明的“实践者指南”。第三种方式是阅读每篇开始的导图。本书为每一个概念的“复杂”描述都配备了一张“简明”的导图,放在了每一篇的开始。把这些简单与复杂结合,希望可以有助于读者的高效和有效地阅读。

此外,本书还为读者准备了索引,涉及一些主要的概念和企业,一方面,方便读者检索;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用这些关键词“倒叙”或“复盘”本书的主要内容,如“结构”的原理所阐述的,当中的关键词在读者心中的重新组合,相信又会进一步带给读者另一番收获。

当然,管理博大精深,仅仅一本书还远远无法呈现管理的全部。但是,希望本书对于这些重要概念内容的解读,可以引起更多人对于管理内容的重视,而不是停留在对管理形式的使用上。同时,在遇到新的管理概念时,有意识地去思考概念的本质,这样才有助于真正获得管理的成效。有些时候,对于管理是否有用的“质疑”,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管理的形式,而忽略了管理的内容。在有意识地重视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除了本书已有内容之外,在每篇的最后,还为读者进一步推荐了部分相关的阅读书目,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和认识管理的全貌或许能有一定帮助。

本书的内容,源自我多年以来的学习。师从陈春花教授,是我学习管理最为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精神的引领还是知识的传授,多年来,恩师一直是我最好的榜样。对此,我充满感恩。当然,我也知道,唯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是感恩的行动。这才驱使我把过去研究、教学以及参与实践学习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出来,让这本书从一种想法转变为现实。

也很感谢一路陪我一起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过去几年,我有幸在上海大学承担本科生“组织行为学”和研究生“战略管理”的教学以及研究工作,这对我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我还记得听恩师陈春花老师讲课时的一个细节,她会说,“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内容。”老师都如此谦逊,也让我深知管理是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同时,我也的确可以和学生们一同成长。本书出版之时,我指导的研究生远鹏已经毕业,再想想红亚、亚威、闵晨、国燕等正在路上不断进取的研究生们,因为年轻人的成长,管理的未来应该还有更精彩的内容。

可以写成这本书,也是因为上一本书《刘永好:领先半步》的铺垫。因为恩师的缘分,让我有机会走进复旦大学和新希望集团展开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研究,所以也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苏勇教授、邱洋老师、余燕龙老师、钱晓曦老师等良师益友。当邱老师告诉我《刘永好:领先半步》一书的销售还不错时,内心真的很高兴,因为可以让自己的付出有机会和不少读者交流。

所以要感谢每一位读者,包括现在正在读本书的读者,都鼓舞我为了读者的价值而继续创作。当然,限于能力,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愿意从中学习并不断改进。

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徐唯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在“简明为读者贡献价值”的认知上达成共识,所以才有了这本“小书”的呈现。

最后,感谢书中讲到的每一位实践者,包括我曾走访和观察的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企业家。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的确是一种实践,企业实践让我们可以发现和认识管理的内容,作为管理研究者,也希望每一次的研究总结真的能对读者有一丝帮助或启发。也许,认真研究实践,就是对实践者最好的感恩。

刘祯 博士

2017年5月于上海

后记

终于完成了这本“小书”。虽然称之为一本“小书”,但实际上可以算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学习管理已近20年,一路走来,让我坚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再看看管理以及各个领域的榜样,更能感悟到这个道理。

如同太极拳,看似简单,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好像都能打出类似的拳法,实则不同。没有背后的工夫,尽管表面看起来有些像,但却不会有“扎实”的马步,也不会体现出“松空”的太极哲学,这就是太极的内容,而没有这些太极的内容,自然也不会有太极的成效。书法也是如此,是不是“练家子”,不只是形似,还要神似,要有“留白”的艺术哲学,这就是书法的内容。同样,没有这些书法的内容,就总会给人感觉少了点什么。所以,不是要有“花架子”,而是要做“练家子”。

我常常提醒学生要“警惕”那些可以把知识讲得很明白的老师。有时学生们听得很顺畅,但是自己来讲,却又很难讲出来,关键在于背后的积累,所以我总是建议学生先认真记笔记,然后再去认真理解内容,当花工夫真的理解到老师为什么能这样说出来时,自己才能“脱口而出”。我其实和学生一样,也一直保有这样的习惯。而读书、记笔记、再研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这本“小书”的背后,也是一次又一次的阅读、观察和总结的积累。博士毕业之时,我托运了30大箱书,重量约1吨,“惊”到了很多人,并且很多书都有细致的阅读笔记。从十多年前的硕士开始,买书的费用就已经远高过我的生活费,谁让自己是“读书人”呢?自己写书后更加能体会,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付出,这样想来,这些年自己真的“赚到了”,所以我更要特别感谢这些写书的作者。每次上课我都会为学生们推荐阅读书单,告诉大家这个学科最重要的著作有哪些。我想,作为“读书人”,没有什么比“读书”更“容易”建立起自身的优势了吧,当然,这也是最应该建立的优势。

除了阅读,跟随陈春花老师学习管理的10年,我还有幸可以真正走进企业去深入了解和观察企业,比如,我曾参与过多家大型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组织转型过程;曾用三年时间对新希望集团进行实地研究。陈春花老师入选《财富》杂志201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她是学者的同时,本身又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这让我觉得,每次向她学习,既是理论的一种启迪,也是又一次向实践的靠近。与此同时,至今我仍然保持每月都与实践者不断交流和学习的习惯。而我又会把每次的交流心得带人我的课堂中与学生分享,与学生的互动又会让我有新的收获。

此外,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两次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一次是2011年至2013年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参加联合博士培养项目,一次是2016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样的学习机会可以让我有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知道外国人的喜好和生活方式,这对管理是颇有启发的。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作为一位30多岁、生活方式似乎已经基本“定型”的大学老师,努力强迫自己像一名大学新生一样“寄宿”在当地人家里的确不容易,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文化。文化不会因为某个人已经是“不太容易改变的成年人或外国人”而去适应某个人。作为新人,就要学会适应。这与组织管理的道理相通。

因此,生活也是我们的老师,应当对生活感恩。2016年我用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体重从200斤减到145斤,回到我曾经的常态。其实和增肥一样,减肥也没有秘密,一是控制饮食;二是坚持运动。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去做了,并且是否持续去做了。我也没有特别的训练,只是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戒掉了其他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不论刮风下雨,都不会以天气为理由而取消行动。这段经历也让我更加确信,很多人都知道怎样成功,但只有成功者坚持去做了。那些优秀的人和优秀的企业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更有行动力。

正是上述积累,才“生”出了这本“小书”。我不敢讲这本书呈现了我过去学习的全部,但至少呈现出了许多精华。因此,它是我这么多年学习的一个“凝练”。

当然,与读者交流这些并不是为了展示我过去都做了什么,就像是一部优秀动作电影的背后,其实有演员无数次的磕碰。作为一名写管理内容的作者,我也希望用我过去的这些“磕磕碰碰”来为读者呈现出更好的内容。

除了解释本书内容的“缘起”,还有必要专门为本书的书名再做个“正名”。

今天,管理对于大多数人都已经并不陌生,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多数人对于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形式”上。

一边是管理学学术研究正在全面地对管理进行科学量化,呈现出复杂的数据、模型与量化关系,这种“形式”已经让多数人都看不懂,变成了纯粹的“自然科学”,成了只存在于圈内少数人的“学术”交流方式。这种纯“自然科学”或“硬科学”的表现形式也让大众无法靠近。因此,这样的“形式”是常人无法去理解、也无法去评价和应用的。

而另外一边,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商业知识的“普及”,人们又知道了很多管理词汇,可以每天都挂在嘴边,甚至人人都可以去谈论和评价“管理”,人人都有自己的管理主张。当管理以量化学术的方式来呈现时,因为人们读不懂,也就没办法去评价。但当管理以一种“软性”的纯文字形式呈现出来时,因为看似很容易读懂,又会被人误以为很简单,所以人们常常脱口而出,随便使用。

事实上,不论是看起来“高深莫测”的量化科学,还是看起来简单到可以随便使用的口语,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管理不是为了成为科学而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不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流行词汇。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的确,人人都可以使用管理,但有效使用的前提是看到管理的内容,而非停留在管理的形式上。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敬重”管理的“专业性”。

“隔行如隔山”,不只是对于那些看似高深的“自然科学”而言,对于管理这门专业,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敬畏”管理的“专业性”,才能真正突破管理的形式,才能学习到管理的内容,才能真正收获管理的成效。因此,本书才命名为《管理的内容》。

如同德鲁克先生著述的《管理的实践》,管理需要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如同陈春花老师的《管理的常识》,管理需要从复杂变得更加简明。在此基础上,要真正获得管理的成效,我们对于管理的认识,还需要从形式深入到内容。只看到管理的形式,看不到管理的内容,管理就无法奏效。因此,管理有“实践性”“常识性”,还有“内容性”。

“内容性”意味着管理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门有内容的学问。书名——《管理的内容》,正是意在表达这一观点。

如同“实践性”不是管理的专属一样,“内容性”也不是管理的专属。因此,这样的表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到管理“内容”的重要性,甚至还可以引起大家对更多学科内容的关注。此外,与《管理的实践》并不是要包含所有的管理实践一样,《管理的内容》也不是要涵盖所有的管理内容,重要的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管理的内容时,就会真正看到管理的内容,并且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最后,再次感谢本书的各位读者,愿您从中能有所收获。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管理工作的问题探讨,一直是极具意义的工作。本书从管理工作内容入手,详细介绍了10个核心概念的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个梳理和总结会给管理者带来真实的帮助。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的内容(10大核心管理概念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75014
开本 32开
页数 1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7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2017155840
中图分类号 F272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2: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