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后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
编辑推荐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的渊源颇早颇深。不仅鲁迅最早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而且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近在咫尺。所以,解读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本书的主要内容。黄道京和李仲凯编著的《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思考,不仅写出了包括鲁迅、沈从文、巴金、莫言等人在内的十一位中国作家生活和创作的经历故事,更写出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时代价值与艺术特色,以及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关系。其中,不乏对这些作家深入研判后的真知灼见。如对鲁迅,写出他心中深藏的“弑父”情结和表现;对王蒙,道出了他文学创作的特殊价值与影响。这样的解读,读来让人获益匪浅。

内容推荐

黄道京和李仲凯编著的《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角度、多层次地记叙了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的十余位中国作家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创作及心路历程,着重介绍了他们作品的时代特色及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的历史故事,详细揭秘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内幕,深入阐释了她作为世界文学最高奖项的深刻命题,从文学本身和历史价值的层面评析、回顾、反思中国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往事和前景,有相当学术性和知识性、可读性。

目录

序 聂震宁

前言 黄道京

第一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之夜”

第二章 揭秘诺贝尔文学奖

第三章 诺贝尔文学奖历史的遗憾

第四章 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奖

第五章 鲁迅:始于绝望的希望

第六章 林语堂的机遇

第七章 老舍的遗恨

第八章 沈从文的意外

第九章 巴金的箴言

第十章 艾青的荣誉

第十一章 王蒙的骄傲

第十二章 李敖的狂言

第十三章 诗意北岛

第十四章 曹乃谦:马悦然看重的乡土作家

第十五章 莫言的故事

第十六章 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和荣誉

第十七章 谁还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附录

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名录(1901——2013)

二、与中国有关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赛珍珠和高行健

三、莫言颁奖词和获奖词

试读章节

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每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时,国内的许多新闻媒体都会炒作起来,诸如某某国内作家被提名,获奖几率如何的报到甚嚣尘上。2009年,“安徽诗人叶文斌将角逐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近乎恶作剧的消息霸占了许多媒体的头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可是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出炉后,国内就一片叹息:什么时候我们能真的得一次呢?就在2012年春天,莫言获奖的半年前,又流传出中国作家曹乃谦可能获奖的消息,令国人在空欢喜之外又失落一番,好在莫言获奖随后而来。此前,随着巴金等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几位中国老作家相继作古,许多国人失望的情绪也就越来越重。

失望之余,我们也曾欣慰于那些获奖的华裔,这足以证明,在智力上我们不输于任何人。可在欢呼之后,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2000年,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对高行健的评价颇高,好像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前进的方向,引起了国内热烈的讨论。虽然对高行健获奖见仁见智,其说不一,但这毕竟反映出诺贝尔文学奖对华语文学的关注。

走过一百余年的诺贝尔奖评选至今,美国获奖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多人,英国有一百一十多人,德国有超过百人。单就诺贝尔文学奖而言,获奖人数超过五人的国家有,法国十五次、美国十次、英国十次、德国九次、瑞典八次、意大利六次、西班牙五次。在亚洲,我们的近邻日本和印度,也有泰戈尔、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获奖,可是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却只能面对零的尴尬,我们除了埋怨翻译不利和地域歧视外,只能一声叹息。

我们曾拿瑞典文学院只将奖项颁给北欧和西欧作家的“小趣味”来宽慰自己,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范围正像奥运会那样不断拓展,遴选作家的范围不断扩大,亚非拉地区的作家频繁获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细细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如此渴望诺贝尔文学奖,有两层原因。首先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影响力,一旦获奖,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某种程度上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就是一场造神运动,权威的评奖成为制造经典的一个环节。有的作家的作品本来可能默默无闻、鲜有人知,可一旦获奖便立即家喻户晓,不仅文学界人士耳熟能详,社会大众也会对他略知一二。每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还是有为数众多的人翘首以待,只为获知获奖者的风貌。诺贝尔文学奖高额的奖金也是其令人关注的另一方面。美国的国家图书奖、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奖和捷克的卡夫卡奖作为世界上知名的文学奖项,奖金只有一万美元,美国的布克奖高一点,奖金为6万英镑,法国的龚古尔奖最少,奖金为五十欧元。中国的顶级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奖金只有五万元人民币,后来因为李嘉诚的资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才在2011年提升为五十万元人民币,但是距离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

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还代表了中国渴望在文化层面获得世界的关注和认同。一直以来,中国对本国文化一直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这是基于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多年,中国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先进点和创造性,并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关注和认同。但是与之相反,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非常少。诺贝尔文学奖直到2000年才有汉语文学(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中国文学)的一席之地就是实例,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的西学和西方的汉学之间的严重不对称。虽然诺贝尔文学奖有疏漏、有偏颇,但是相比较而言,其客观性和权威性仍不容否认。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哪怕我们刻意淡薄,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新时期中国人的开放和大气,需要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二与世界文化交流,这是我们应该享受的尊重。中国人、中国作家期待通过这个奖项与世界交流沟通,获得世界的承认,得到国际文学界和文化界的肯定,这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正常态度。  莫言的获奖让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终于成真,但是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却不会消失,因为我们在期待着还有中国人摘得这项荣誉桂冠。在我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实际”的“文学”意义。正如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阎幽磬所言:“中国人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是一个政治性的事物,总是难以将文学奖与政治分成两件独立的事情。”他认为,其实文学奖是给个人的,不是给一个国家的,确实没有必要将政治甚至国家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拴在一起。此言极是。

可以说,中国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梦,因为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都视荣誉为人生最大的要事,所谓“金榜题名时”正此意也,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早已不同中国古代的科举金榜,但是“题名”更具世界荣誉。

中国作家醉心诺贝尔文学奖,或说“诺奖情结”或“诺奖梦”的根源是多方面且具历史性的。

首先,中国文人包括中国作家,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所谓“立德”指在思想道德观念上独树一帜成为“圣贤”,所谓“立功”指在在治国理政或保家卫国上功绩卓著成为功臣,而所谓“立言”即是中国文人的常态,即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而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正能最好体现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念和最大荣誉。

其次,中国文人包括中国作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或伸张正义救民于水火,或宣传真理为理想而奋斗,或发扬学术为思想而尽言,总之,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光辉。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就是作品或作家“具有理想倾向”,这一点和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相符。所以,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求,对中国作家来讲是最自然不过的了。P42-44

序言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因此,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学、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和兴趣陡增。

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具有世界范围的广泛意义和价值荣誉。同时,中国文学也正以其独特风格和特殊价值日益展现在世界文坛之上。鉴于此,我们撰写的这部著作,就是力图解读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价值和潜在内幕,评析、回顾、反思中国文学和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往事、现状、前景,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的渊源关系。然书中所论,仅为作者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尚希谅解。

本书为二人合作而成,第一、二、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五章由李仲凯撰写,其余各章及附录由黄道京撰写、编选,并由黄道京统稿全书。

这里,特别要感谢著名作家、出版家聂震宁先生为本书作序。他对本书的中肯评价,令我们且喜且愧:喜乃震宁先生对本书称誉过高,愧则为时间所限,研究不够深入;笔力钝拙,表述不尽如人意。自然书中谬误难免,除望读者、方家指正外,还待日后进一步修改、完善,以不负震宁先生过誉之辞。

其实,震宁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亦有不解之缘。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震宁先生工作并主政过的漓江出版社曾编辑出版过一套《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系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并推出他们的获奖代表作品,当时可称功德无量之盛事。我们当年就是这套丛书的忠实读者。所以说,震宁先生对诺贝尔文学奖亦有专门研究,堪称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因此,本书请他作序,本人颇有“班门弄斧”之嫌。然震宁先生以奖掖后学为己任,欣然作序,不吝赐教,令人十分感动。

另外,还要感谢著名学者、书法家王志远先生题签书名,他的精湛书法为本书增色不少。最后,衷心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领导和同仁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和辛劳。  黄道京于京南绿茵花园

2013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中国谁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后的回顾与反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道京//李仲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3109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4209788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