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中国浴血而生的伟大时刻!
中国战地摄影师伟大作品的巡礼!
高琴主编的这本《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是“口述影像历史”的第三卷,重点辑录了1937-1949年间活跃在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最前沿的摄影师。全书3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以这些已故摄影师亲友生动详实的描述,再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图书 |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记录新中国浴血而生的伟大时刻! 中国战地摄影师伟大作品的巡礼! 高琴主编的这本《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是“口述影像历史”的第三卷,重点辑录了1937-1949年间活跃在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最前沿的摄影师。全书3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配以这些已故摄影师亲友生动详实的描述,再现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内容推荐 高琴主编的这本《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以口述这一独特的方式辑录了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18位已故战地摄影师,包括他们的生平介绍,亲朋好友的动情回忆、拍摄的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评价。内容生动、文字详实,照片弥足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目录 方大曾 失踪在抗日前线的战地记者 石少华 团结起来为繁荣摄影事业而奋斗 叶挺 用相机记录新四军 齐观山 十六岁的战地记者 苏静 让世界知道共产党有照相机 吴印咸 从旧上海到延安 吴群 手中武器就是相机 邹健东 为历史变革留下影像 沙飞 摄影是最有力的武器 张爱萍 战争摄影中的浪漫情怀 罗光达 用血汗铸成三大画报 郑景康 摄影能“抓住动态” 赵烈 画报社的音乐家 袁克忠 一辈子的前线记者 高帆 一辈子没有离开画报 高粮 一手拿枪,一手握相机 舒宗侨 把照片变成图册传下去 童小鹏 “摄影游击队” 试读章节 “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渔民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又称水上游击队。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独特的斗争方式活跃在白洋淀一带,使日本侵略军屡屡受挫,闻风丧胆。它在晋察冀地区威名远播,是人民战争史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例。 为了报道这支神奇的队伍,拍摄他们英勇打击侵略者的斗争事迹,我曾几度进入白洋淀采访,同这一方水、一乡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第一次去白洋淀是1942年的秋天。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平、天津,石家庄的腹地,日军把它看作心腹之患,眼中之钉。1942年5月1日,日军在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调集主力5万多人,以步兵为主,坦克、骑兵、空军配合,向冀中平原发动了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战斗在冀中平原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以确保北平,天津、石家庄,以及平汉,津浦铁路的安全。日军对根据地人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斗争环境十分残酷。冀中人民称之为“五一‘大扫荡’”。4月初,冀中军区汇集了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的情报,日军大量向这些大据点集结,这是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征兆。5月初是冀中大平原麦收的时节,日军习惯在这时进行武装抢粮。于是军区和地方,都加紧进行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待机消灭敌人,军区主力陆续撤至冀中平原的外围,冀中腹地只留下地方的县大队,区小队同日军周旋。 当时我担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为了培养部队的宣传力量,我们组织了摄影训练队,由我兼任队长和教员。正在第四期训练队学习期间,为了完成培训计划,军区同意由我带领摄影训练队暂时离开军区,到安平县南、北郝村一带,依靠地方政府和群众,继续完成培训任务。 4月下旬,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张仁槐部长到北郝村看望我们。他传达了军区的指示:这次反“扫荡”,日军的兵力比我们原来的估计大,反“扫荡”的时间要比过去长,大家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准备。你们到地方之后,火线剧社、前线报社也都先后到了地方。军区最近将转移到外线去,以后由七军分区、九军分区负责同你们联系。这时,三位战士送进来三箱手榴弹、十多支手枪和一些子弹。张部长说:这是军区送给你们防身自卫用的,我马上也到主力团去,同他们一起进行反“扫荡”斗争。仁槐同志的话尽管讲得很平静,但我隐约感觉到这次反“扫荡”的艰巨性。 我们到了村口,相互亲切地握别了。想不到这次分手竞成为永诀,张仁槐同志在“五一”反“扫荡”中不幸牺牲了。 日军从1942年5月1日开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开始是分片进攻,继而进行大片的反复拉网式进攻。日军把所有的招数都用尽了,但都遭遇不上我主力团;有时遇上了,相互激战到天黑,八路军突然消失在夜幕中。5月过去了,6月又过去了,日军被迫改变了战略战术,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到处建岗楼据点,据点大者进驻一个连的兵力100多人,小者进驻一个排30多人。这样5万多曰军主力,就化整为零,孤立在冀中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8月的冀中,广袤的平原上到处是密密的青纱帐。日军的气焰日渐低落下去,游击战士们却借着这天然屏障乘机活跃起来。摄影训练队在残酷的斗争中,终于完成了训练任务。当时80多位学员,由我写信签名,分别介绍回原单位,一半是分配回地方,一半分配回部队。他们几人为一组,分别去找自己的单位,当然这是很艰苦的工作,好在他们大都是本地人,对冀中的情况比较熟悉。摄影训练队的学员分配完毕后,我和摄影科的同志,向乡亲们告别,回到十八团去,待机再回到军区去。当时每个主力团都配备有无线电台,可以随时同军区、军分区通电报。我写了份电报给军区,内容大意是:第四期摄影训练队已经结业,学员已分别分配回原部队和地方工作。我和摄影科同志计划日内回军区。有何新的指示,请电复。第二天的下午,接到冀中军区程子华政委的复电,大意如下:火线剧社在“五一”反“扫荡”中遭日军的伏击,苏路社长和十多位队员牺牲,有十多位队员已回到军区,指导员解杰和21名队员下落不明。所以少华同志仍留冀中,设法寻找以上人员,带领他们回军区。此事已电告九军分区和七军分区,协助你的工作。同意对第四期摄影训练队和摄影科的安排意见。我同十八团团长和政委一起商量,决定我和刘克己同志一同回到北郝村,去完成军区给予的新任务。到达北郝村,我和刘克己仍先到张老大娘的家里。 经过耐心的寻觅和调查,终于在深泽县境内王克、王瑜姐弟家里找到火线剧社指导员解杰。他是在突围中腿部和脸部负了重伤,由队员王杰救出,送到自己家中养伤的。我见到解杰同志时,他的伤虽然好多了,但走路仍困难。我把程子华政委来电的大意告诉了他,他很激动。于是我们研究如何寻找其他失散的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探明了十多位同志的下落,他们都分别隐蔽在老乡的家中。 不久,九军分区的两位侦察员来见我,说九军分区接到军区的电报后,派民运科科长负责此事。经过认真的调查,已找到十位火线剧社失散的队员,现在他们都已集中起来。拟把这十位同志送到白洋淀去,那里较安全。他们在白洋淀等候你们,待全部汇集后再分批越过平汉铁路返回军区去。P72-73 序言 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影像成为人们记录时代抒写人生的独特媒介,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传神的艺术篇章。中国地域辽阔,历史风云变幻。新中国摄影从战争年代萌生、发展、成长,是几代摄影人不懈奋斗、追求探索的历史。 回望往昔,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穿梭于硝烟中的战地摄影师们。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献身在了战场,幸存者也相继离我们而去。如今,他们所拍摄的影像已成为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与他们相关的记忆也正随着其亲人、战友们的年老过世而濒临遗失。 忧于思,急于心。中国摄影家协会在2007年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上,首次将摄影史研究列为研讨对象,挖掘影像史料、保存影像文本,撰写新中国的摄影史成为重中之重。2009年,在中国文联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摄协启动了“中国珍藏新闻历史文献数字化集成工程”,着手请各方之人才、取专家之建议、积多年之资料,成口述之摄影史,出版了《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跨越时空——西藏摄影往事》。 摄影史涉及往事繁杂,非一时所能穷尽;摄影史相关人物众多,非一书所能包容。即将出版的《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其间所辑录的摄影家均已故去,他们的人生故事、精彩瞬间,由熟悉、研究他们的亲朋好友叙述传承,成为“口述历史”的另一种形式。“口述”这一独特的中国摄影历史保存方式之所以为“工程”所选择,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的纵向坐标上,探寻时代变化的影像足迹;在历史截面的横向坐标上,汇聚了不同的视点。纵横交错、时空转换中,立体保存新中国影像历史的画卷。“口述影像历史”丛书将成为保存新中国摄影史生动、真实而又丰富的载体。 我们相信:新中国摄影史“不单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国家文化工程和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摄影家协会,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谨以此系列丛书向摄影前辈致敬! 后记 “口述影像历史”丛书前两卷((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跨越时空——西藏摄影往事》,以口述的方式、亲身的经历、影像的集结,留存了新中国摄影史上诸多鲜活的文本。作为“口述影像历史”丛书的另一种形式,《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以已故摄影师亲朋好友及研究人员口述的方式,辅以摄影师年表、代表作等完成,即将出版。 新中国摄影诞生干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老一辈战地摄影师用青春、热血与智慧,拍摄了共和国浴血而生的珍贵影像。遗憾的是,他们中很多人已牺牲在战场,无法亲自向我们讲述那段真实又精彩的往事。时光飞逝,如今这些已故战地摄影9币的亲友们也都年事已高。因此,记录与留存战地摄影师的经历与影像,成为新中国摄影史最具迫切性的选题。 出版社组建采访团队,历时一年多,走访了近20位已故战地摄影师的亲人和战友,听他们讲述自己与摄影师的故事。与此同时,我们幸运地从这些亲友手中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这些战地摄影师的亲友们大多已入耄耋之年,这使采访不论对于记者还是被采访者来说都具一定难度。我们十分感激此次受访的已故摄影师的亲友们,感谢他们对于“口述影像历史”丛书的支持!感谢他们对新中国摄影史的贡献! 由于被采访者年至高龄,我们能力所限,这些访谈也许还不足以展现那个时代战地摄影师独特的风采。但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口述影像历史”丛书展开更加丰富的画卷。 摄影术自1839年公布,其短暂的发展与浩瀚的人类历史相比,可谓沧海一粟。但其影像的价值与力量,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闪现出无与伦比的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完成这部独特摄影史丛书的志士,因为在这“功德无量”的富有开创意义的“口述”史的工程中,闪耀着大家智慧与仁爱的光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穿越历史的回声(中国战地摄影师1937-1949)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高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693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30 |
出版时间 | 2014-11-01 |
首版时间 | 2014-11-01 |
印刷时间 | 2014-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24 |
CIP核字 | 2013130802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7 |
丛书名 | |
印张 | 3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93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