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轮棹寄年--我的知青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轮棹寄年--我的知青日记》由金晴川所著,本书为作者1969年到1973年赴黑龙江插队时的日记,回顾了自己和伙伴们在东北边陲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反映了当年知青插队时劳动生活的真实场景和真实心态,对了解这一段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真实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编辑过程中除对部分内容和用词进行了删减和处理外,基本保留了日记的原貌,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特此说明。

内容推荐

《轮棹寄年--我的知青日记》由金晴川所著,1969年,上海南市区一百多名青少年被潮流送到了祖国的东北边陲黑龙江,他们把青春的热情,劳动的汗水洒在了那片黑土地。《轮棹寄年--我的知青日记》内容全部出于作者1969年到1973年的五本日记,真实的故事就像一首苍凉的歌。

目录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试读章节

1969年

3月9日

昨天一天欢送。今天早上6:30出发到学校上海市敬业中学。又在市十中学上了汽车,汽车开到南市区工人体育场集合、出发。欢送队伍一直延伸到大世界,一路高歌。到彭浦车站已经快12:00了,12:30开车,我们从彭浦车站离开了上海。

这是上海第一列知青赴黑龙江插队的列车。意义是很大的。第一在于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苏修”青年从农村钻回城市。第二是我们将站在“反帝反修”第一线。我在车站告别了战友、亲人,心里很激动。上海啊,这座伟大的城市,我的故乡。

今天同车的有徐力成、张庆中、诸红芬、张伟钧、茅自群、顾闯、裘孝莲、常翠兰、顾邦霞、张克勤、戴涌泉、谢兴伟、徐端云、傅菊娣、伊阳明以及王允燕。

以及从市九中学、十六中学转来的谢敏、沈美菊、华屹。

以及尚文中学的潘坚毅。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当火车鸣笛一声时,加上四周气氛,使我更感受到这一点。学生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次赴黑龙江插队工作也在领导的要求下完成了。告别了。火车上的情况是很不错的,比赴安徽的风气好,赴疆学生成分都是良好的。

3月11日 晨

9日中午12:40开的火车,现在列车挺进在山海关向沈阳的方向。我们要经常想想,我们这是3月2日中苏发生严重边境冲突以来第一列(也是上海第一批)赴黑龙江边境插队的列车。这是无上的光荣,我们要珍惜这一荣誉。不要以为离开了上海就是离开了亲人。黑龙江也是中国的土地,黑龙江也有贫下中农,黑龙江也有毛泽东思想。咱们祖国可爱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两天的旅途生活是很愉快的,大家的情绪都很饱满,互相关心,唱歌,谈谈思想。这是我们幸福的青年时代。为人民服务应是我们的责任,更何况我还担任带队人。我还十分不够,要多想想雷锋。晚上为煞煞吸烟歪风,与海潮、建光中学及市南中学等红卫兵一起在第五、六、七、八、九、十和十一车厢宣传毛泽东思想,后来与澉浦中学的红卫兵发生了冲突。

济南到山海关一带正在下雪,一片白茫茫。锦州看来工业发达,烟囱林立,就像电影《雷锋》中的场景,我们就好像生活在电影中了。

3月11日 晚上

时代的列车行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在轰鸣的铁轨撞击声中同学们纷纷交流着两年“文革”中的体会。这时广播里告诉我们这几天“苏修”在煽动暴徒袭击我国驻苏联使馆,大家愤怒声讨,满腔热血。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不使人斗志昂扬吗?锦州站以来,凡是大站都组织了几千红卫兵小将载歌载舞地欢迎我们,说是向我们致敬。

这次将有几十万京、津、沪、浙江的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干革命。现在哪儿都有插队落户,红旗鞭炮在欢迎我们,这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战略部署,在中国是有意义的。我是南市区学生的带队人,应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像一个劳动者去干,老老实实、真心实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向贫下中农学习,这是最大的幸福,这是我开始踏上工作岗位时的希望。

3月12日

中午火车到达北安。三天愉快的旅途结束了。一路过来,漫野的沃土无边无垠,丘陵起伏的大地上是平平整整的黑壤,真好奇。近北安时,片片小桦树林,黑白相间的树杆,金黄色的树叶。北安是一个十二万人口的县城,以前是伪满北安省省会。有宽广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高大的行道树,以及红色的看上去很结实的楼房,灰黑的工厂和住家。卡车来来往往,戴狗皮帽的东北人赶着马车,“的儿——驾!”北方的田野与城市给人的感觉就是高、大、阔、爽,毫不拘泥。北安城的市民都出来欢迎了,专区常委、省革命委员会都来欢迎我们这第一批知青。国家在我们身上花了好多钱,光这南市区600人(男397人,女260人)三天就在火车上吃去1790元。到了北安后,公共汽车把我们送到北安农校,又拉到北安饭店,晚上在电影院开迎送会。街上拥挤着身着臃肿黄棉大衣的青年,我真不明白,我们有什么值得如此迎送?

昨夜,提心吊胆等着哈尔滨车站的来到。凌晨2点,我还没有走出车门,只听得车上同学们在喊:“吴国亭!吴国亭!”还没有走出车厢,就投人了同学们的怀抱。又会会面?吴国亭等同学已来了三次,等了半夜。以前是天涯若比邻,今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

3月13日

今天早上从北安出发去嘉荫乌云镇,路途420公里。出北安,只见红色楼房上有蘑菇状的烟囱,微微有起伏的原野上枯黄色的一片,黑色的一片。黄色的是冬天的枯草,白桦成林,点缀着有点单调的景色。间息有黑白相间的乳牛,悠悠闲闲。早晨6点不到就阳光普照,给四周涂上了一层金色。这也许就是寒温带的平原景色吧。只有到了居民点才见有房屋,大片的时间就是触目已翻耕的黑土,在龙镇向西有峦峦的山峰,就像山东的崮。这就是五大连池吧,我对照着地图,判断应该如此。

龙镇一边全是农场,火红的拖拉机,绿色的康拜因。永丰农场也肯定在这儿,因为有路标呢。这次南市区下乡的农垦安置点就在这儿。过了二龙口,就上了小兴安岭。上山!过了一个防火检查站。山上树林分三层,高高的白桦,中间是红褐色的柞树,最矮的是暗绿的灌木。山地上积着三四寸厚的白雪。我们的公交车逶迤在山道上,山是棕黄色,山下是雪白的平原。这路边的树只有碗口粗,原始森林早已伐光了,因为这条公路通车已经几十年了。

下午4点车到孙吴县,这是一个用木材围起来的县城。全县30000人,县城人口5000。下车上厕所,厕所是木杆垒建的。县城不大,有两座纪念碑,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一面是中文,另一面是俄文。车一到站,就有人送上干粮来。说是军垦一师就在这一带,孙吴有师部。

晚上9点车到逊克县。听说这儿的一切迎送都是在省“革委会”紧急命令下准备的。汽车是齐齐哈尔的“北京牌”,司机是哈尔滨的。路上我们的汽车被一侧马车上拉的木头撞了,右侧四块厚玻璃全砸碎了。司机一下车,气呼呼地责问老乡:“你知道这车上是在执行什么任务啊?’’逊克的领导把这当一件大事来办,驻军首长也出动了。我感受到了这一切,只有一句话:好好劳动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关怀。汽车上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像小常宝(常翠兰)一直喳喳笑个不停。

逊克的住家外观丝毫不比山东的县城差(比如莒县),有些屋子外面油漆还很鲜艳,有瓦蓝瓦蓝的,有白色的,也有朱红的。房子这么多,住的人少了,肯定是宽敞了。县城大街两旁是参天的杨树。我们下车来到黑龙江边,在离江不到20米的奇克航运站下了江,黑龙江面上白白的一片,这冰有多厚呢?如此平整的江面,说有1000多米宽。江对岸是黑色的树丛和影影绰绰的“苏修”嘹望哨。解放军战士对我们讲:“别看他们张牙舞爪的,没啥了不起。”我们在逊克下车休息时,天已黑了。有的解放军战士以为我们是军人,问我们:“你们往哪儿了啊?”

P1-4

序言

40多年前,上海市南市区数百名青少年被潮流送到了黑龙江边北纬49°17',东经129°138'的边陲小镇,当时称之为嘉荫县富饶公社,今日名日乌云乡。此地为背靠小兴安岭、北临黑龙江的一块扇形冲积平原,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是一块肥沃的土地。

日子在一天一天地过去,我们这批被称为知识青年的年轻生灵,在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关怀下,在与阳光、雨露、风、雪的相处中,茁壮成长了起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像古人驾着牛车,辚辚地爬着坡;就像在湍急的大江里划棹避险,逆水行舟,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40多年前边疆农村是贫穷的,1969年当时的胜利三队年终分红是每工人民币七分钱,可是我们和当地农民一样爱着这片山水;寻求富强的道路是要去探寻的,前有岔道,半路有强人。为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不被侵占,我们扛着枪,走到了风雪边疆的第一线。在艰苦斗争中,我们为人民洒了汗水,我们都得到了刻骨铭心的锻炼。这样的青春,岂止是无怨无悔?年轻时的磨难,值得我们一生感恩。我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见证了这一代人跟着共产党为改变边疆贫穷落后的面貌所作的贡献。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跟着共产党,坚实地走过了每一天,成长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伟人马克思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理中纯真地复活着吗?”(《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的,40多年过去了,我们也已跨入了老年的行列。我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总觉得:一个5000年文明熏陶下度过一生的中国人,面对历史,要讲真实。就像现在的青年要在网上晒晒自己的小事一样,我想以自己当年知青时代的日记来回顾一下当年真实的社会形势、真实的农村社会、真实的劳动、真实的对话、真实的收支和真实的心态。展望未来,也要如舟涉水,如车行路,踏踏实实地去过好每一天。

当年千百万人都曾虔诚地走过,那是真实的。不希望历史被后人视作可随便梳理的小姑娘的辫子。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只有当没有太多的功利性时,才可以说,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金晴川

写于2012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轮棹寄年--我的知青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晴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5614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218139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