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纸上苍凉/三十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纸上苍凉收录的是李辉的人文科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内容推荐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目录

自序: 在历史追寻中行走

一九八〇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让春天永远留在你心中”——读曾卓同志的诗作

一九八二

 巴金与法国民主主义

一九八六

 瑞士凭吊

一九八七

 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散记

一九八八

一段历史的终结

一九八九

 破碎的将军梦——记沈从文和弟弟沈荃

一九九○

 湘西原本多侠气——关于沈从文与丁玲

一九九一

 乔治·奥维尔与中国

一九九三

 墓地

 摇荡的秋千——关于周扬的随想

一九九四

 秋白茫茫——关于瞿秋白的随感

 残缺的窗栏板——关于红卫兵运动的思考

一九九五

 凝望雪峰——关于冯雪峰的随感

一九九七

 走进福斯特的风景

一九九八

 仍在流淌的河水——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一九九九

 王元化:“五四”再认识——关于历史反思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二○○一

 留在纸上的苍凉——整理“杜高档案”随感

二○○二

 1900:紫禁城内外

二○○三

 历史切勿割断讥讽大可不必——再谈巴金《随想录》

二○○五

 1931:中国悲情

二○○六

 1944—1945:在峭壁之上

二○○八

 李锐:“不回顾焉能前瞻”

二○○九

 直面现实,追寻历史——《中国新文学大系·纪实卷(1976—2000年)》序言

附录: 学术年表

试读章节

李文反复论证的一点,就是巴金早期思想不是无政府主义的。我们的意见则相反。从巴金的早期活动和著作来看,他的世界观是复杂的,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起着作用,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无政府主义。

巴金对他的信仰是直言不讳的。“五四”时期,巴金怀着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仇恨,迫切向西方寻找思想武器。在那个时候,无论无政府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对他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他读过陈望遭译的《共产党宣言》,还给当时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陈独秀写过信,要求给他指出生活道路①,但没有得到回信。后来他又向无政府主义团体写信索书,并从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等人的小册子里发现了一个“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②。就这样,他信仰了这个学说,并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

生活中的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巴金最初接受无政府主义,似乎是盲目选择生活道路的结果。但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事实:无政府主义的某些思想迎合了像巴金这样出身封建家庭,憎恨黑暗,朦胧地渴望光明的少年的胃口。我们从他早期著作中可以看到,无政府主义攻击现存制度的狂热情绪,它描绘的“各尽所能,尽取所需”的理想图景,以及它追求极端的个性解放,都对巴金产生了

巴金早期的生活道路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在成为作家以前,就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安那其学说,仅就他在1937年以前翻译的单行本出版著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余种中有十七种是与安那其有关的。当然,这些翻译以及巴金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反抗现存社会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巴金是用无政府主义作为他反封建的武器的。

巴金早期主导思想是无政府主义,还表现在他不仅仅接受了这个学说的反封建因素,而且接受了它的整个思想,包括一部分消极、反动的因素。这就使巴金早期在异常猛烈地攻击封建军阀的同时,对马列主义和苏俄苏维埃政权缺乏理解和认识。过去林彪、“四人帮”曾利用这一点对作家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迫害,使人至今记忆犹新。但在彻底清算极“左”路线的今天,是否应该连这些事实都否认掉,作出相反的评价呢?我们觉得,历史的问题,只能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它说明了旧时代青年寻找真理的艰巨和曲折,也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为什么巴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自己的信仰和没有同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发生关系。可是李文却回避了这一点,作者甚至断言:“在某些问题上,巴金不但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相悖,而且与马列主义相近。”对此,作者提出两点论据:(1)巴金没有同“一切无政府主义者”那样把“农村公社理想化”;(2)巴金主张“反抗”和“革命运动”。

关于“农村公社”的理想,是俄国社会经济特有的产物(西欧也有,但不典型)。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后,一部分贵族革命者如赫尔岑等把兴趣转向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把农民看成真正的社会主义体现者。巴枯宁、克鲁泡特金也宣传过这个思想。但这并非是所有无政府主义者的理想,在中国没有“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而且无政府主义也有各种派别,各种改造社会的理想方案。巴金即使不以此为理想,不能说是同马列主义“相近”。

关于斗争方式问题。无政府主义除了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一派外,一般并不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反抗。巴枯宁一生就参加了多次起义,宣扬“互助”的克鲁泡特金也认为:“问题不在于避免革命,而在于如何以最小限度的内乱、最小限度的受难者、与最小限度的相互痛苦而达到最大的结果。”③可见他并不反对暴力。巴金的作品中,宣传反抗、革命,鼓吹阶级斗争,构成了主要基调,这是他对现实有较深的认识,但不能证明他与马列主义“相近”。列宁早就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④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巴金早期著作中并未赞同过。

P1-2

序言

未曾想,转眼间自己居然也到了回顾三十年写作历程的年纪。

以往,追寻他人往事,考察文化演变,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半个世纪前,只是历史远景中的某一时问段落,与己尢关,任由吾辈研究者解剖与归纳。然而,走进2009年,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编选此书时,忽然意识到,所谓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也成了自己拥有的某一个具体时间段,需要来回顾,来审视,由不得回避。

毕竟年过半百。天命虽难知,记忆却清晰。

三十年前,在大学期问以研究现代文学起步,大学毕业后却当了记者,且二十多年一直没有离开报纸这个平台;写作虽侧重于传记和随笔,但最大兴趣却又在搜集与整理史料,近十年则将更多精力集中于美国《时代》周刊与中国现代史关系的叙述;编辑副刊多年,却又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对策划图书出版乐此不疲,散文、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档案等,体裁不一,参与编选与策划出版的图书,达二百余种,为此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似乎并不比写作少。主业到底是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什么都不像,却是我喜欢的人文状态。不囿于某一称谓,就能多一些伸展空间,多一些选择对象,多一些更为自由更为轻松的心态。未来该如何走,或者说如何发展,对于我都无须考虑。珍爱兴趣,做想做的,一旦做,就尽量去做好,如此而已。

于是,忐忑不安中,我加盟到“三十年集”丛书之中,与各位真正有专业、有体系、有深度的学者相伴而行。虽忐忑,却高兴。在我看来,重要的或许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同龄人,专业不同,取向不同,却有回忆往事的同一时间段。相似与差异,正可以彼此参照与映衬,一个宽阔而复杂的人文背景,由此将得以呈现。

人文三十年——一个属于大家共同的记忆。

一、复旦起步,幼稚而兴奋

1978年春节期间,刚刚参加过高考的我,在家乡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期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元宵节将近,一天我去打(当地话“打”即零买之意)酱油和醋。拎着空瓶子,走在街上,忽然迎面碰到我所工作的工厂——湖北油泵油嘴厂——负责招生的师傅,他喊道:“李辉,你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是复旦大学的。明天到我那里去取。”  半个月后,1978年2月,我走进了复旦校园。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班的信箱号为7711,这个数字,从此成了我们班级的代号;我的学号是7711026——它也是毕业证上的号码。

未来的三十年行程,在这个春天起步。

当时真正称得上是历史转折时刻。真理标准讨论、思想解放、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一个新时代,仿佛早在那里做好了准备,在我们刚刚进校后不久就拉开了帷幕。印象中,当时的复旦校园是一个偌大舞台,国家发生的一切,都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上演着令人兴奋、新奇的戏剧。观念变化之迅疾,新旧交替的内容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甚至连气都喘不过来。上党史课,一个星期前彭德怀还被说成是“反党集团”,一个星期后就传来为他平反昭雪的消息;关系融洽的同学,一夜之间,变成了竞选对手而各自拉起竞选班子;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会因见解不同而针锋相对,难分高低;班上同学发表《伤痕》、《杜鹃啼归》,点燃了许多同学的文学梦……现在,有不少论者将“八十年代”界定为“新启蒙时代”。就其时代特性而言,准确地讲,1978、1979两年,与80年代应该是一个整体。除了“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外,这两年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平反冤假错案,为地主、富农等阶层的子女摘帽,数以千万计的人拥有了平等的公民身份;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重新得到重视……一切都为80年代的行进做了最好的准备和铺垫。

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时代巨变的转折之际,从内地一个县城,从社会经验肤浅、见识狭窄、知识贫乏的旧我,走进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充满新奇与吸引力的校园,拥有了一个永远值得留恋的班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纸上苍凉/三十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66203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