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小巫,国际华德福教育亚洲首席代表苔米倾情作序、郑重推荐,第一部真实讲述著名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学园老师与孩子生活的书。

作为家长,我想我们一定都非常认可自己的教育方法,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一切都非常了解,认为自己已经把自己所能给予的一切好的都给了孩子,是这样吗?当你看完本书,相信你就不会这么自信了。当你看到一群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在幼儿园中与亲人之外的老师和小伙伴相处时,表现出来的一切居然令做家长的我们这么莫生,你还会自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在这样一个地方,孩子表现出的我想可能才是他们真正的自我,而这本书将孩子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家长,让我们做家长的更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更知道了如何给予孩子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中国著名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学园的资深教师马丽娟老师,本书描写的正是芭学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作者在这里工作长达10年,并将在这里的教育感悟汇集成了本书。书中的点点滴滴都湛透着作者的爱与责任,更向人们展现了宝贝在幼儿园中那些不为家长所了解和知晓的宝宝性格的另一面。

目录

推荐序

 粉红色的云朵

 芭学园的孩子很幸运

自序 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第一章 孩子的幸福状态

 1 小哥哥重返小农庄

 2 小人儿有过经验

 3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4 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

 5 小贴画引发的焦虑

 6 觉醒的人

 7 幽默的千岁奶奶

 8 我想当宫女,不想当公主了

 9 有时挨打,有时是心肝宝贝

 10 是我们搞错了

 11 另类的装扮引发的思考

 12 可是我不会用泥巴造人

 13 把自己塞进被套里

 14 我的孩子不喜欢午休

 15 拉木头的小伙子们

 16 我的朋友叫阿黄

 17 舅舅来了,我一吃饭,就不能思考

 18 觉醒的人

 19 做栅栏的三个人

 20 点燃心灵的蜡烛

第二章 孩子的情绪释放

 1 帮助孩子的三种状态

 2 “爱”引发的思考

 3 自然的做法避免不自然的状态

 4 一抢而光的松果

 5 难为情的假面具

 6 我们需要规则

 7 留一半眼泪给妈妈擦

 8 眼泪会控制人

 9 挑颜色挑名牌

 10 为什么用脑袋撞地板

 11 找乐子就是要在不经意间

 12 眼泪给人留下了什么

 13 弱势群体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14 我的“自杀手册”

 15 活在电视中

 16 我的孩子不再阳光

 17 故事的影响力

 18 有意义的工作不分男女

第三章 孩子的困难呈现

 1 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2 他一来,警报器自动就响

 3 一脸无辜的人

 4 “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5 遭遇传说中的丞

 6 失控状态的孩子

 7 一个人的特殊工作

 8 无头苍蝇

 9 进村的鬼子

 10 窗台上爬满了小孩儿

 11 地雷花儿

 12 瞬间抓住猫的鼻孔

第四章 与孩子一起感受当下的幸福

 1 混龄帮

 2 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坐不下来

 3 毛毛虫和蝴蝶

 4 这个娃娃需要休息

 5 作画时要等待

 6 整理一片狼藉

 7 老师巧妙的加入

 8 和谐的节奏

 9 信任的力量

 11 进入森林的秘密

 10 还没有准备好上学前班

 12 飞机在哪里飞

 13 有效行为的有效性

 14 把握“帮助”的度

 15 距离会帮助我们

 15 我的孩子状态不稳定

 16 鲜活的当下

 17 用心去迎接

 18 善始善终

 19 云朵中的力量

 20 他们是拯救我们的人

第五章 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

 1 仆人的镜子

 2 仆人蜕变的过程

 3 仆人成长的力量

 4 仆人蜕变的过程

 5 卢素福和阿尔玛

 6 心灵的干涸

 7 办公室里的声音需要有人陪

 8 脱掉了自己的背心在洗澡

 9 我心愤怒

 10 牧羊人的时代

 11 位置的变化取决于方式的变化

 12 仆人间的互相影响

 13 心灵宁静地地方

附录 父母感言

 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在芭学园

 不仅仅是天使

 从行为到心灵

 用心体验世界

 蝴蝶的翅膀

 那一个安适的微笑

 成为好父母的愿望是一把双刃剑

 沉下心来感受这份沉静

后记 感恩身边的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孩子的幸福状态

很庆幸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他们的言语和行动给予我们无数次心灵的颤动,让人知道还有这样灵动的画面活生生地出现在生活中。因有这些图景一样的故事发生,让一个对教育充满热爱的人有机会了解到儿童世界是怎样的,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多数成人意识中的样子,只有走进孩子心灵的成人才会有所感触。

而我们了解这些,是帮助我们完整地理解儿童,完善我们对儿童偏颇的认识,使得我们深入地探寻儿童的成长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小哥哥重返小农庄  

秋是从“小农庄”毕业的一个哥哥,现在上小学一年级。那天很早,秋再次来到了“小农庄”。他在小朋友们洗手、漱口必经的大厅里一边看书,一边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安是一个小哥哥,他穿着一件短款夹克衫,走起路来精干地甩着两只胳膊,兴许是安走得快,他的室内鞋边走边发出踏哧踏哧的声响。就在他迅速往水房去的瞬间,眼睛里掠过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原本从秋跟前已经飞走过去的安,又甩着胳膊退了回来,正好停在秋的面前。

安歪着脑袋惊讶地说:“奇怪了,秋?”

秋见人来了,立刻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来玩一玩。”

安:“哦,知道了。”又继续甩着胳膊回去洗手。

晓予是个弟弟,他听见秋和安的对话,急忙过来看秋,他高兴得眼睛都笑弯了,看着秋说:“秋,你来了,好久不见你了。”

秋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是,好久不见了。”

在“小农庄”里,每个班级中的孩子都是混龄结构的,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秋虽然已经毕业了,而正在上“小农庄”的弟弟妹妹们可都是秋曾经的玩伴,所以他们并不陌生。

秋这位小学生,虽然才过了几个月小学的生活,但是,他的状态与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之前,秋在表达一件事情时,会将嘴巴和四肢都用上。当秋嘴巴不能够将更多的情景描述清楚的时候,胳膊、腿的动作就会将表达不了的内容补充完整,而秋张牙舞爪的表达看上去像是“打太极”,又像是在“练比武招式”。不过,他的这种方式并不影响他和别人的交流。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都会语言和动作一起上。实际上孩子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大都不会像一个成熟稳健的大人那样彬彬有礼、有条不紊地滔滔不绝。孩子在表达时他们的身体往往很难一动不动,都是边运动边表达。所以,秋说话间会带上很多动作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现在的秋,那夸张的说话架势明显少了,他的四肢也“规矩”多了,很少做一个让人看不明白的动作出来,说话时的逻辑依然很强,不过说得少了,听得多。

弟弟妹妹们对秋很友好,他们对秋的态度中还有几分客气,在向秋打招呼的时候,呈现出既谨慎又热情的状态来,也许是他们知道秋已经是小学生了,内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敬畏感。而秋不知是当了小学生了的缘故,还是太长时间不见面了的原因,他也有些不自然,也比较客气地回应大家。

此时,孩子们之间的这种客气和大人们之间说客套话时的感觉很相似。

当“客气”了一番之后,大家都开始陆续做自己的事情了。

秋走到因来晚了才吃早饭的洋洋弟弟和小桃妹妹跟前,说:“你们好,在吃饭啊?”

洋洋和小桃:“秋!怎么来了呀,哈哈。”他们有些意外又见到秋,随后两个人眼睛都眯成弯线了。

秋将两只胳膊伸向洋洋和小桃的饭桌,双手反扳着桌沿说:“学校里放假了,家里没人看我,我就来‘小农庄’玩两天。”

洋洋和小桃看着秋,两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流露出同情的目光,洋洋看了看自己的饭碗说:“那你饿吗?”

秋觉察到了洋洋的举动,说道:“不过,我早上已经吃过早饭了,谢谢。”

听了洋洋如此关爱的话,让秋备感温暖,他看起来舒服多了,两只胳膊稍稍地活动了活动,使得秋看起来自然了许多。

小桃:“我同意和你玩,秋。”小姑娘有这样的仗义之举,是因为她以为秋无家可归了呢,所以,同情地说要和秋玩,来安慰这个哥哥。平时,孩子们要是没准备好接纳一个人,或者,不想和谁合作一个工作,他们也会说“我不同意和你玩”。对于“同意”这个词,秋明白它的意义。

秋说:“可以,不过我有假期作业,可多了,不过,我已经做完了很多,不过,不太难做。”小桃的好意让秋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不知不觉地开始给洋洋和小桃说起小学的事情来。

一时间,吸引了很多孩子都过来听秋在说什么,准确点儿,是看秋怎么说的。此时的秋就像“孙悟空回到了水帘洞”的感觉,他一会儿说班主任是多么“厉害”,一会儿说同学有多调皮,嘿那叫个舒畅。他的胳膊、腿显尽优势,其中乱挥乱舞的手势不见了,做出来的动作倒是有了几分博学的意味,说说停停,很有节奏,不再是一口气说到底都不带一个断句的。孩子们听到好处,不时地往秋的跟前凑去,没多久,就将洋洋和小桃的饭桌包围成了同心圆,叠了好几层。

秋这一次算是好好地做了一回演讲,他嘴巴里滔滔不绝地说着和小学有关的事情,让我们这些幼儿班的孩子们的眼球和耳朵在秋的身上和话语中也着实忙碌了一通。此时的轻松气氛将刚一开始那不痛不痒的客气劲儿,一咕噜地都匀染开了,孩子们都舒服地哈哈笑个不停。

这样的场景往往很让人迷恋,不过,工作还是要做的,老师召唤孩子们去玩耍,去做主课活动,而秋也有他的事情要做,地点是老师的办公室。

我和秋交流过,他同意在办公室写假期作业。秋走路一向都是甩胳膊甩腿的,像在练兵场的士兵一样,当他放松地向办公室走去时,晓予要去上厕所,和秋是顺道,于是就跟在秋的身后。因为秋走路时的胳膊伸得要比其他人稍稍夸张一点儿,晓予就夸张地模仿秋走路时的动作。当秋伸哪只胳膊时,晓予就跟着伸那只胳膊,秋踢哪只脚,他就跟着踢那只脚。他自己也觉得有趣,开心地将嘴巴和眼睛都眯在了一起,却听不到他笑出来的声儿,显然他不想让秋发现他。

我有事情正好也要去办公室,看到晓予调皮好玩的样子,也就跟在他的身后,和他走路的姿势一模一样。于是,其他人就会看到三个步调统一地夸张地甩着胳膊走路的人。此时的晓予和秋一样并不知道自己身后有人在善意地模仿自己。

当我们一行人像无声电影里的人物一样在活动着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两双微笑的眼睛,洋洋和小桃嘴巴张得老大地在向我们挤吧眼睛,显然他们已经注意我们很久了,我也扭过脑袋冲着他们挤吧了挤吧眼睛,他们立刻觉得神秘起来,两个人捂住嘴巴大笑不止,快乐地扭来扭去。

小人儿有过经验  

幼儿园的生活中,离不开吃吃喝喝的事情,孩子们的工作结束了会有吃点心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孩子们会有比较多的交流。

有人说:“有人经过你身边时不小心碰到了你,你该怎么办?”

发问的人话音刚落,秋哥哥就迅速地举起手来表示他知道怎么办。其实,他也可以不举手,但好像是小学的课堂必须是先举手再说话的吧,这当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发言习惯是和幼儿园的孩子不一样了。

秋说:“这一点我有过经验。在小学,因为人比幼儿园的多,楼道里都是人,如果有人碰到你,你可以说没关系,你还可以叫那个碰你的人向自己说对不起。还有,你说完没关系之后,不能很不礼貌地就离开,也不能连看也不看那个人一眼就离开。”

哇,好深奥啊,到底是小学生了,一连说了这么多话,不打一下结巴,这段发言,也是我们这些还是幼儿班的孩子们,从这位在校的一年级小学生秋哥哥这里,获得的关于小学楼道的情景,最直接的描述了呀!

哎呀,我的乖乖,这上了小学和不上小学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啊,我心里暗暗思忖着,以为幼儿班的孩子被小学生秋哥哥的一番话给说闷了吧,没想到,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小桃听秋说完了,她站起来,停顿了一下,也许是没想好怎么说,用手先摸了摸她自己的头帘,接着自信地说:“如果有人碰你了,自己也不能用胳膊去甩人家,也不能去拍人家。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也会不舒服的,你可以告诉那个人,叫他下次慢点儿走。”

哇!好样儿的小桃,真没想到,平时不多发表言论的小桃也有这样高深的见解啊,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我心情澎湃地向小桃郑重地点了点头,小桃抿了抿自己的撅嘴巴,平静地看了一眼秋,坐下来继续吃她的水果。

遥是小桃的好朋友,遥也要说道说道:“对,可以说,请你小心点儿下次,还可以说,请你向我说声对不起。”

听罢,此时的我,内心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可能是激动也可能是自豪。

接着,另一个妹妹小阳站起来了,她不慌不忙地说:“如果,提醒了他以后,他说了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了,又碰到别人,又让他说对不起。但是,之后,他又忘,又碰到别人。好几次以后,他还会碰别人,就要告诉老师,因为,我也没办法了。”小阳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耸了耸自己的肩膀。

小阳的这段发言真是不得了,她几乎提到了很本质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在玩耍和活动的时候,他们会使用到自己的整个身体参与到活动中,呈现出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因使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某个情节或图景中的形象或者一句话的某个意思等等时,说不好就会不小心碰到其他人。此时,他们的碰人举动不是有意识的,此时有人要是提醒他不要碰别人,或者小心一点等等这类语言,都不能让一个幼儿园时期的小孩子从此不再做碰到别人的事情。

就像小阳提到的那样,提醒了他还会碰,再提醒还会碰,不是这个碰别人的人故意要碰,是他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他不可能避免不碰别人,因为他身体里的东西不受大脑记忆下来的别人的“忠告”所支配的。只有,碰人的人和被碰到的人,在很多次不顺畅的合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的做法,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做法。帮助这些孩子的大人们要鼓励孩子们一起合作,虽然和某个小朋友很不好合作,还是要积极地影响孩子愿意和他人一起做一个事情。用活动本身来引导孩子怎样做才不会碰到他人,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告知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

在小学的环境中,遇到“被人碰或者碰到别人”的情况,和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应该是有区别的。孩子们的年龄和状态都有差异,做事情的时候,会有有意识地做事情和无意识地做事情的情况,很难说有什么最标准的解决办法。

不过,我很惊讶都不过是四五岁的孩子,言语这么有逻辑性,说得也很清楚,他们也真的知道自己在表达着什么样的想法和观点。  曾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总是玩娃娃家、做针线活儿、种植、烤面包等,老师也不给孩子教授知性的东西,将来能有周密的逻辑能力吗?现在看来,孩子们的发言还不够缜密?不够有逻辑吗?看来,我们的工作的确是起到了作用的。

在场的老师们向孩子们深深地点头,表示我们都听到了你们的发言,很好,真的很精彩。其实我心里头想说的比这还要动听,还要悦耳,考虑到咱们的孩子还是四五岁的幼儿园孩子,不要过早地去刺激孩子思考一些很消耗心力的问题。所以我说:“谢谢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分享对大家真的非常有帮助,我们都听到了,很感谢你们。”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到,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受重视,很受肯定。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也会邀请孩子们帮助做很多事情,孩子们做完了,老师都要说“谢谢”给他们,但老师不会刻意地做出很郑重地感谢一个孩子的工作的样子。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为了赢得老师的感谢才帮忙的,所以老师也不要为了赢得孩子再一次的帮助而感谢孩子。

所以,孩子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疑惑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家都收到了发言的孩子的解决办法当然要谢谢他们,但是这个感谢的度是要考虑的,否则会让孩子为了赢得他人的感谢,而拼命地去做这样的事情,哪怕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也试图去做,这样的话会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我不想就这类需要动很多脑筋的事情和孩子们再多说,也是因为,不想有意识地去调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思考比这更深入的问题,班里还有比他们还要小很多的孩子,他们会消化不了大孩子们谈论的内容。同时老师也不想有意识地去过度赞赏发言的孩子说得有多么好,而是用比较自然、平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建议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都很感谢他们,这就够了。

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因内在的需要而工作的动力,而不想让孩子们变成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才工作的人。

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  

小学生秋让我们幼儿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感受到了另一种“思考”方式,也许是小学生了嘛,经常做的玩的想的都会比在幼儿园的时候有难度吧。

而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大小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玩耍、工作,他们的状态会有明显的不同。在交流的时候,大孩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点子,很喜欢告诉他的朋友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而小孩子会一直听着,看着大孩子说啊说啊,也学着大孩子的样子说啊说啊,虽然他们并不太明白大家都说的什么意思,小孩子还是会很执著地学着说。

玩耍的时候,大孩子创造很丰富的游戏会邀请小孩子来帮忙,小孩子们很是愿意做大孩子们吩咐的事情,也喜欢扮演游戏中最需要照顾的角色,而大孩子更喜欢扮演妈妈以及会开车的爸爸、打跑小偷的警察等等这些有力量的形象。

做工作的时候,大孩子做事情的技术和能力会让小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当下的事情,怎么收拾怎么整理,还让小孩子知道做事情时也要学会等待,不是一开始做工作就会立刻拿到可以工作的材料。

有一天,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讨论到了一个关于和“被人拒绝”有关系的话题。

被人拒绝,在我们大人的意识里,就会和糟糕、沮丧、不舒服、难过等联系在一起。如果被拒绝的是自己的孩子,大人们会因孩子被拒绝而担忧,会担心被人拒绝之后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不过在我听到孩子们讨论“被拒绝”的对话之后,我有这样的感受,也许我们成人比儿童更害怕被人拒绝,为此而担心孩子被拒绝之后的害怕,而这种害怕恰恰体现出我们成人比儿童更害怕被拒绝之后的失败感。  孩子们说道:“当你创造了一个游戏,想和别人玩儿,却被人家拒绝了,你怎么办呢?”

秋这次没有像上次那么迅速而有力地举手,但是,还是第一个举手说话了。其实,他也可以不用每次都举手才说话,但是,谁让咱们秋哥哥是小学生了呢。这个小学生你不让他举手,他都得举手,因为习惯了,没有办法做到不举手就说话。

秋说:“如果你创造了一个游戏,人家不喜欢这个游戏,你可以再创造一个游戏。如果你又创造了一个游戏,别人还是不喜欢,你就再创造一个游戏,直到你创造的游戏里面,有一个是别人愿意玩儿的。如果,当你创造了9个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是不愿意玩儿,那你可以玩别人的游戏。”

看到秋那张平静有力量的脸,嘴巴一撅一撅地说着每一句话,我真的好欣慰,在场的老师都很惊喜地看着秋。他是那么坦率地说着,实际上他这个小孩子一直就是个坦率的人。这让我想起他上幼儿园时很多这类事情的图景,他真的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去做的,他一次一次地去找他的好朋友玩,人家都忙着,顾不上玩他的游戏。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叫小池的大哥哥很会“演练士兵”,人全都被小池给吸引走了,秋没办法和小池抗衡,大家就是不玩他的游戏,虽然他的游戏很有特点,大家也有想玩的意思,但是,还是选择了小池的游戏。后来,秋也去当了小池的兵,再后来秋从中获得了很多朋友的友谊。

要给我们的秋哥哥鼓掌了,太精辟智慧的话语了,秋自己也许都不知道,他的演讲水平多么的有感染力。

幼儿园的孩子们,这回又被好好地刺激得“思考”了一把。

小阳说了:“可以找愿意玩儿你的游戏的小朋友玩儿,也可以找能玩儿这个游戏的人玩儿。”小阳的话语不多,全都在重点上,真想拥抱一下可爱的小阳。

才六岁多和四岁多的孩子,总结得如此精辟,在他们的幼儿园生活中,想必经历的被人拒绝的情况不在少数,才能总结得出来。正因为,孩子们体验过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他们也才会经验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能不会总结出这些话语来跟人分享吗。这些话语,也一定不是之前有人用口述的方式教导给他们的,他们才记住的。

因为,没有人用嘴巴教给的方式,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游戏和表达出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而孩子能获得这些品质的来源,就是要经历儿童群体中要经历的,这其中有可能是冲突,有可能是矛盾,或许还有被拒绝。

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经验过被拒绝这样的事情,才会有相应的深刻体验。如果曾经孩子自己为了不被拒绝还努力寻找过解决办法,那么当有人再次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建议,此时的建议也才是别人需要的建议。

如果我们认同“自己的孩子应该有能力面对被他人拒绝”这样的观点的话,我们会看到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真的具有这样的能力,当有人拒绝他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示抗拒,也没有大发脾气,他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他的工作做到一定的时候会被刚才拒绝过他的人发现,因为孩子们在活动的时候总会交互在一起,所以,他们总会有一起合作的机会。于是,被拒绝的孩子会被再次关注到。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是有工作的能力,也有能力创造工作项目的孩子。当他的游戏不被认可时,他自己可以继续玩他的游戏,此时,曾经不愿和他合作的孩子有可能被他的游戏再次吸引。

而有一种情况是,被拒绝的人越是被拒绝,就越是想和人家一起合作,而此时也会有人越是不想让他和人家在一起合作,此时,孩子双方有可能都会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果,因我们对这些孩子状态的了解而确定被拒绝的孩子的确是在打扰正在工作的孩子,而拒绝的一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作也在有意识地让干扰他的人离开。那么,在这个比较复杂的情景中,需要我们大人很敏锐地从这个“拒绝”中作出判断,该引导哪一方作出变化。当然,我们要引导打扰他人工作的人去做点别的事情,这样,不因为别人拒绝自己而处在负面的情绪中。我也发现,当让这个孩子做适合他自己的事情时,会让这个孩子的情绪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他会反映出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这种现象反映出,被拒绝的孩子还没有工作能力,或者,他还没有做他想要参与其中的那个工作的能力。所以,他试图参与到人家的工作中时,会给玩伴们带来麻烦,而这些他是不知道的。于是,在有人不让他加入时,他就更想进入,直到产生冲突。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影响那些对他人不友好的人。虽然有人打扰到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拒绝别人,这点是这些已经是大孩子或者在行动能力上比其他孩子要强的孩子需要的。

怎么影响那些有意拒绝与人合作的孩子变得友好一些,通常我们会给孩子说很多话,这些话其实就是在讲道理,试图让孩子接受其他的孩子一起工作或者玩耍。如果我们大人在平时的活动或者做事情中,在对人的态度和举动上能有意识地表示感谢对方或者表示需要对方的帮助,这些都会对孩子接受他人有积极的影响。

在经历过了被拒绝和拒绝过别人之后,孩子们自己也会有判断,怎么和小朋友合作是对自己有利的,当然,他们的判断会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我们的孩子群体是混龄的,有的孩子大一点想法多一点,有的还小暂时没有想法,没想法的孩子可以玩有想法的孩子们创造的游戏,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不过,当孩子学会了创造游戏,不等于就不被拒绝了,还是会遇到被人拒绝的时候。因为会有人对我们孩子创造的游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之后加入到那个游戏当中去,同时就会放弃玩另一个内容的游戏,我们的孩子创造的游戏正好是人家不愿意参与的。

此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中就有秋和小阳提到的那几种情况。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创造游戏和同伴来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么做最初的目标是因为孩子们需要游戏来玩耍,在没有可玩的游戏时,也是我们孩子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担心的那样,孩子在此时就脆弱得什么都做不了了。当然,我们不能允许有人故意地有意识地来拒绝我们的孩子,除了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孩子被拒绝,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多么的沮丧。也许,孩子也会不舒服,但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被拒绝,而为自己的孩子感到沮丧。

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  

有一次,秋上完厕所在洗手的时候说:“马老师,你知道吗,上了小学的厕所再上幼儿园的,才知道,幼儿园的厕所有多小。”

我觉得很有意思,就问秋:“小学的厕所是怎样的?”

秋严肃地说:“小学的厕所好大,就像一个大房子一样,是那种,嗯,是蹲坑式的那种马桶,不是这种坐便式马桶。”

我向他点点头说:“哦,小学的人比较多。”

秋赞同地说:“对,很多人一起上厕所,不像幼儿园,这么少的人一起上厕所。”

这时,腼腆的昆和胖乎乎的白这两个小男孩先后进到水房来洗手,但是,昆刚一碰水,却说:“呀,又想尿一个尿了。”于是,昆转身去卫生间,白看到了,他还没洗手也要跟着昆去尿尿。

不过,白跑得比昆快,只听他冲进厕所,就哗哗哗地。

一会儿,昆先回到了水房,一边挽袖子一边说:“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

白站在昆身边的洗手盆旁,嗖嗖两下把袖子一撸,边洗手边纠正说:“是我的尿打败了你的尿。”

昆更正说:“谁来得晚谁的尿就打败了谁的尿。”

我理解的是,男孩子们都会站着尿,如果他俩是在一个马桶里尿尿的话,那么先尿的人,他的尿柱落进马桶池中会早,后尿的人,他的尿柱会掩盖前面的尿柱,而最终尿都会混合在一起,从他们进去的顺序看,应该是白比昆早,而昆的尿应该是掩盖了白的尿。

白又说:“那我俩是平手。”

昆反问:“什么是平手?”

白解释道:“平手就是我俩都输了。”

昆不理解地看了看白,我还在水房看其他孩子洗手,听见了他们说的话,就想,为什么是都输了?于是,我对着白说:“平手也可以是谁也没赢谁,一样的。”

这时,昆看着白,而白的两只大眼睛盯着水房的窗户看,他也许是想到了什么,但他什么也没说,从白的脸上看,显然他没有听明白。

序言

粉红色的云朵

当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时候,你抬起头来仰望远方的天际,那里会有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当秋天和冬天交际的时候,你抬起头来仰望远方的天际也会看到一大朵一大朵的云。大片的云给你无限的诗意,在这些云朵中,总有那么一两朵会略略的红一点或略略的黄一点,在你被这仙境一样的美,感动得深深地叹息时,你同时会感叹上苍怎么会想到让蓝天作为底衬,让这些云每一朵都各不相同,最不可思议的是好像苍天是个艺术家,专门让那一朵可爱的粉红色的云朵,正好在那个最恰当的地方。它微微地透着一点红色,让这一片云的奇景显得那么丰富、那么活跃。当你再这样想时,会不自觉地摇一下头,嘴巴啧啧有声,同时脸上露出欣慰、满足的笑容。

马丽娟就是这样一朵云。

2000年,我到她所在的大学,为我的艺术学校招实习老师,一个个男孩、女孩在面前闪过,突然一个女孩坐在我对面的床上,一脸灿烂的笑容,月牙形的牟子清澈、透亮,牙齿又白又整齐,在回答我刁钻的问题时不温不火,就是被将在那里也自然的笑着,尽可能地回答我的问题。在她的身上我没有看到自卑和不自信,而看到的是泰然自若和不服输的闯劲。我们的教育需要具有这样特质的这样的人,因为在我们对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必有失败、有冲突、有欣喜,在看到挫败时不急不燥继续前行,在探索中有持久的耐力,才能够深入研究。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格特质,就很可能会有过多的痛苦,最后导致前功尽弃,所以,我挑上了她。

经历一个丑小鸭的阶段,2000年央视唐主编领着人来拍摄电视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片中有马丽娟的一段讲述,拍完后,唐主编说:“你们的马老师是个人才,她能把一个故事讲得那么充满生命并具有艺术色彩”。

故事肯定不是只靠嘴巴讲出来的,首先心里得有,而马老师讲的故事来自于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她用自己的心灵、对教育和孩子的诠释,来自于她的感悟和思考。

2004年3月份我带着三个老师九个孩子来北京办儿童之家,马丽娟是三个老师之一。每天从早到晚,马丽娟老师都在尽职尽责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当她和孩子在一起时,立刻就营造出那么一种甜美喜悦并带有幽默气息的氛围。你会看到她在听孩子说话时,轻轻地捏着自己的双手,眉头向上微微隆起,眼睛是那种期待着好玩的事发生的鼔励神情。嘴角在听孩子说话时也为孩子使着劲。这时孩子围在她身边,一幅幽默感的画面就出现了,我常想这幽默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其实她自己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幽默不是来自于语言和形象,而是来自于她的身体所散发的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和关注,这份爱和关注使得孩子在她面前时,像一只努力的小鸭子,而小鸭子却以为自己和大鸭子一样,是一只大鸭子,大概幽默就来自于这里。

有一天中午她在安抚一个入园不久的三岁男孩睡觉,男孩在家里都是有人搂着拍着睡觉的,如果没有一个过渡,男孩就睡不着,不午睡会造成孩子心理和体力的透支,会使孩子认为上幼儿园是一件过于难受的事,因而来幼儿园感到很愁苦。

于是中午马老师会侧卧在男孩子床边,男孩子睡不着自然会研究马老师,有一天男孩指着马老师的胸部问:“马,这是什么?”马老师回答:“乳房”,作为一名有素养的老师,她要正确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男孩又问:“我可以看一下吗?”男孩正是探索身体的年龄,要求看一下是自然的。马老师平静地说“不可以”。她爱孩子,懂得给孩子自由,但也懂得仆人式老师的义务是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发现尊重别人的意愿,是作为一个人认知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所以马老师果断地拒绝了他。  男孩不罢休又问:“那我可以摸摸吗?”孩子就是这样,苍天为了他们的发展早已设计好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天然本质。

马老师还是平静地回答:“不可以。”她是一名好老师,知道怎样依靠自己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所以不会放弃让孩子了解别人境界的机会。

男孩继续又问:“那里面有牛奶吗?”孩子换一种方式还是要继续自己的探索。

马老师也还是不温不火地回答:“没有。”这是真实的现实。老师有责任引领孩子发现真实。这时男孩总结道:“噢,马的乳房里没有牛奶”。听了这个深奥的总结,马老师藏起脸笑了,笑完以后,用平静的神情面对孩子。孩子没有发现马老师笑过。在这时笑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笑又会带来什么,不是每一个幼教老师都很在意,也不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能做得那么恰当,幼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好的老师绝不在孩子面前做出一丝一毫随意的行为,说出一句对孩子不利的语言。

从一个助教老师,到主班,从战战兢兢的担心自己什么都做不对,到体验过教育的发展过程有了自己教育思想的老师,在家长、孩子、助理老师和后勤人员管理支持的漩涡中心,马丽娟老师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这一切都写在这本书里,看了这本书,您会发现,从一名“仆人”式老师的角度,她看到的孩子及孩子背后的那个群体所显现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在教室中,一个老师怎样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孩子中,既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质,又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在这本书中,您会看到,那个站在孩子中间,观察着、思考着、感受着、探索着的马老师。她正像一朵带着温柔的粉红色的云朵,每天飘荡在孩子中,并满载着独特的人性光辉。

后记

做教育是个严谨的事情,写这本书我也希望我的态度是严谨的,而不是一个发挥感受的过程。

我在“李跃儿芭学园”工作的九年里,经历了太多这本书里出现过的情景,那些图片一样的信息让一个人一时不能相信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而我要说的是,我所写的这些故事里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也是我亲身遇到的事情。

当我把自己的教育笔记再次拿出来看的时候,很多细节我甚至已经都忘记了,而它们当时确实那么生动地发生了。很多孩子的对话,他们用不同的句式在表达着,其中的意思是那么的有趣,鲜活,这些在我们大人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了。

每次我跟家长朋友交流孩子的状态或者困难时,有太多相同的状况出现在不同的家庭里,需要我将同一个回复告诉不同的家长朋友。慢慢地我发现,是不是要写一些东西让更多的人都看到该怎样去处理孩子的困难。

当我和一个很了解”李跃儿芭学园”教育的妈妈交流时,那个妈妈深情地说:“我们真的要感谢李跃儿将一种教育意识带到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中,她的作用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方向在哪里。如果她不做这件事,也许会有人来做。而在此,是她先做了,所以我们要感谢她的工作。”

交流到更多的内容时,我告诉这个妈妈,说我写了一本书,她很好奇,想知道写的是什么。她说:“你在‘李跃儿教育论坛’上写的文章对大家很有帮助,要是能写成书一定很棒。”

我告诉她是关于我和孩子们以及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成人们共同成长的书,书里有对教育孩子的做法、经验、感受以及对教育的思考等。当我跟她分享了其中有关老师的成长中要经历的几个阶段时,她非常有兴趣听,她认为太棒了,我说出了她不能总结出来的感受以及她很想更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后来,知道我写书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的确有些压力,压力不是我害怕写不好,而是怕我真实的体会表达得不够准确。因为,面对孩子本人以及孩子的教育时,我们都是以崇敬、严谨甚至更多的意义在对待,那么让我再次将这些用文字呈现的时候,我的内心也一定是带有这些特质在做这件事情,也才不会让我们的孩子受到干扰。

同样的,因为我所写的都是有原型的案例,所以,我希望不要给我的同事们带来干扰。幼儿园的工作是一个心灵的工作,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被保护,由此在我呈现这些文字的时候,也都再三思考怎么来表达不会有歧义,不会让他人不舒服。

这一本书里的案例是我从这些年里积攒的案例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不可能将教育中遇到的所有状况都包括在内,但是将比较多的目前大家都关注的教育状况体现在了里面。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有人提问我来回答,而是更多地从人对教育的感受层面来发现孩子的需要,帮助一个大人的意识有所觉察的。

由于我是边工作,边写作,为了平衡时间和精力,这本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稿,也是因为反复修改再修改的原因,才这么慢。当然, 。慢慢地做,也是快快地做”,这正是我们经常要求孩子工作的做法。

想说的太多,在此,第一感谢李跃儿老师和徐小平老师,他们是将我带入到教育这个领域的启蒙老师,也是帮助我深入学习教育的人,更是改变我生活方向的人,衷心地感谢他们对我的付出和帮助。

第二谢谢徐老师在哲学、摄影、写作、讲述等方面对我的培养,没有徐老师的引领,我很难在孩子的世界里捕捉到灵动的一瞬间。

第三要谢谢“李跃儿芭学园”的所有同事们,你们是我在北京遇到的像兄弟姐妹一样的人,虽然我们会争吵、会生气、会说对方把事情做错了,但我们都是彼此爱对方的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不管遇到多么大的风险,大家都紧紧地在一起,要谢谢你们每一个人对教育的忠诚,对孩子精心的帮助。

第四要感恩曾经教导过我的导师们,他们以宽大的胸怀,宽容、包容我对教育的不理解,用滋养人心灵的力量让我愚钝的意识渐渐地有变化,真的不能仅仅用“谢谢”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第五,还要感谢家长朋友们,没有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做不了这样的教育,也没有学习教育的机会,更不会有更多的意志将教育做下去。

真心谢谢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们都是我的天使,在我有困难的时候会帮助我。虽然我已超过了28岁,天使不会总跟在我身后保护我了,后边的路需要我自己去走,但是,有你们在,我真的不怕我走不下去。

就像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遇到了华文天下的王文侠老师一样,她阅读了我的书稿后,给予了我很多作为读者才会有的建议,使得我将想要呈现的东西修改了又修改。所以也要谢谢王老师和华文天下的领导们以及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对我的帮助。

最后,我要将大大的拥抱送给我亲爱的孩子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得好、成长得好,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书评(媒体评论)

在当今的中国,选择在幼儿园工作,其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家长们都很繁忙,父母们真的是非常依赖幼儿园老师来为孩子们创造第二个家。巴学园的孩子们很幸运,那里是他们真正的第二个家。而《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将这个家里发生的一切真实地呈现给了大家。

——国际华德福教育亚洲首席代表 苔米

李跃儿芭学园办了这么些年,该有这样一本书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父母们看到她美丽的样貌,而马丽娟老师是最有资格来写这样一本书的。无论教育专家们啰嗦些什么,都不如老师将孩子们真实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更能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更能让我们看到怎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人类儿童心灵发展的教育。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小巫  看了这本书,您会发现,从一名“仆人”式老师的角度,她看到的孩子及孩子背后的那个群体所显现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在教室中,一个老师怎样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孩子中,既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质,又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在这本书中,您会看到,那个站在孩子中间,观察着、思考着、感受着、探索着的马老师。她正像一朵带着温柔的粉红色的云朵,每天飘荡在孩子中,并满载着独特的人性光辉。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李跃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丽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1947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10-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