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言之,雷艳红编著的《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有关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关系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探索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来王朝更迭的内部原因,即一般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唐代在中国传统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与重要地位,即特殊性。此外,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当代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以及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提供历史之鉴。
图书 | 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概言之,雷艳红编著的《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有关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关系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探索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多年来王朝更迭的内部原因,即一般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唐代在中国传统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与重要地位,即特殊性。此外,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当代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以及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提供历史之鉴。 内容推荐 皇权专制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君主与皇族的关系脉络通常为,草创立国时相互倚重,待政权稳定后则彼此猜忌、皇族受制,及至王朝末年君权衰微、皇族没落。本书以有唐一代为例,通过研究不同阶段储位之争的特点,揭示了唐代君主与皇族关系演变的三步曲:从利益一致(同荣)到利益冲突,再回归利益一致(共辱)。表面上,这一关系演变缘自君主对储位之争的不同处理,实质上则是君主集权体制的痼疾发作。雷艳红编著的《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从专制权力内核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传统社会的王朝兴衰是如何发生的。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由李唐皇族地位变迁引发的思考 二 研究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祖重用皇族与巩固君权 第一节 武德储位之争的缘起 第二节 高祖预防控制储位之争 第三节 唐突关系与李世民成功夺权 第二章 太宗加强君权与重视皇族 第一节 君主意志与贞观储位之争的引发 第二节 晋王治之立与君权局限 第三节 储位之争中的皇族地位透视 第四节 皇族婚姻与皇族地位 第三章 高武时期君权提升与皇族遭难 第一节 永徽显庆政局与高宗巩固君权 第二节 高武时期储位变更与武后夺权 第三节 君权提升与武后篡权之联系 第四节 武后篡唐与李唐皇族遭难 第四章 中宗享受君权与压制皇族 第一节 中宗朝储位之争缘由 第二节 李重俊起兵失败之由 第三节 储位之争中的李唐皇族与武氏宗族 第五章 睿宗淡泊君权与保全皇族 第一节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争缘起 第二节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中央人事较量 第三节 权力争斗中的睿宗 第六章 玄宗扩张君权与皇族没落 第一节 储君废立中的君权透视 第二节 玄宗朝的皇族政策:基于君权扩张手段的分析 第三节 皇族政策与中晚唐宦官专权之联系 第七章 君权、皇族与中晚唐政局 第一节 储位争端中的中晚唐政局 第二节 君权扩张与皇族没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代君权与皇族地位之关系研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雷艳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481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8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 |
CIP核字 | 2014215916 |
中图分类号 | D69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