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企改革家(附光盘市场的博弈者)(精)/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如此陈述:“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由极少数思想统治的。掌权的疯子只会道听途说,而且还是从若干年前的拙劣学者那里获取疯狂之念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既得利益群体的力量,与思想所具有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相比,可以说被大大地夸大了。当然,思想的作用并不是即刻就能看到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有结果。这是因为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中,许多人在25岁或30岁以后都不会再接受各种新理论的影响了,因此,公务员、政治家乃至鼓动者所运用的那些思想观点不可能是最新的。但是,无论是早还是晚,无论是好还是坏,危险的始终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群体。”

这段著名的话用在著名的秦晓身上,或许具有某种醒目的见证意义。至少需要提出三个向度的问题意识:

第一,如果说作为企业家的秦晓,他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那么作为改革者的秦晓,他的价值理性就体现在他的经济学和社会转型理论的系列思考和写作之中。如此,我们对秦晓的整体性评述,到底是指向他的工具理性,还是指向他的价值理性?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他如何实现了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人们关注他,从他的故事和著述里得益处,到底是基于他的工具理性,还是基于他的价值理性?这些都是必须事先寻找、思考和立足的分析性前提。我们的意思是,从我们的观察和认识来看,秦晓主要通过阐述他的价值理性,提出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性,构成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第二,我们对秦晓人生巨大的范式转换有兴趣,或者通俗一点说,对秦晓人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过程有兴趣,我们想知道,作为一个醒目的共产主义红色二代,他靠什么完成了从共产主义的理想思维方式转型为具有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个体的人的意义,在秦晓的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这既是一个普遍的人的意义的建构命题,也是一名当代中国企业家在自由市场和企业家建设的意义上的建构案例。

第三,在历史流变的意义上,秦晓的位置和价值是什么?

我的分析方式是这样的,当我决定评论秦晓的企业家意义,我就必然要去查考招商局的故事,尤其是查考盛宣怀作为晚清企业家的价值与意义。理由在于,盛宣怀是招商局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早期招商局最重要的企业家。两个人的时间跨越100年,却在同一家企业里领军。虽然这个国家风云变幻,城头大王的旗帜几经轮替,但招商局的牌子与生意还在,与招商局有关的企业家还在。从盛宣怀到秦晓,既是一部市场的大历史,也是一部企业的大历史。

不仅如此,在盛宣怀和秦晓之间,有很多内在的特质可谓一脉相承,从中可以找到两者相似的处境和特征。比如都是在大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营;比如两个人的身份都是一半在市场、一半在官场,盛宣怀一度官拜邮传部长,而秦晓理所当然也是中组部直接管辖的副部级高官;比如盛宣怀有很浓厚的市场化趣味,他一直想构建真正产权意义上的私有企业,而秦晓虽然无力在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上发力,但他在思想层面的现代性思考与构建,却远远超越了盛宣怀,也超越了当代大多数企业家与思想家,从而成为当代中国企业界和思想界的一道现代性的风景。

所以我的问题意识的深度展开,就要从与盛宣怀和秦晓都有关的官商逻辑开始。

从盛宣怀的官商范本开始思考

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官僚权力主导,市场的资源主要由官僚配置,这导致企业家阶层必须依附于官僚阶层,方能有起步和发展的可能性。盛宣怀的特点在于,他不仅努力搭建与官僚的深层关系,自己还努力跻身于官僚行业,然后利用这样的官僚关系背景,搭建自己的企业平台。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盛宣怀不单纯做官,而是用终身的官僚角色来扮演了晚清最后几十年中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让自己成为了晚清最瞩目的企业家?

进入暮年之后,盛宣怀曾经谈到过自己一生的三件憾事。

第一,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举人考试,他连续几次都名落孙山。在这条道路上,他一开始就遭遇失败,而他的父亲和祖父,均在这方面远远比他优秀。这样的人生遗憾,只能显明一个事实,盛宣怀其实是想走仕途之路的,至少他做过这方面的努力。或者我们这样说,当时的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将这样的科举之路当成自己的人生首选。官绅的人生状态才是人们的主要目标,而不是绅商。

第二,他说自己一辈子没当过地方官僚,没有成为一方诸侯,事实上他自己希望能有机会做一段时间的“县官”,慢慢从社会的基层往上爬。可惜他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的确,盛宣怀一辈子只是在朝廷中涉及对外经济事务的半官场、半技术的职务上度过。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盛宣怀从不认为自己是纯粹的朝廷命官。显然,这样的人生总结,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式价值观,盛宣怀的确对自己的一生为官经历是有某种耿耿于怀之心的。

P21-23

后记

本书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第二卷,聚焦“改革型企业家”。论及改革,尤以国企改革的探索、方法、模式、成效值得探讨及研究,所以丛书项目组选定五位极具公信力、美誉度和权威性的国企领袖作为代表:秦晓、宋志平、宁高宁、马蔚华、高西庆,他们毋庸置疑又都是市场经济的博弈者。所以本卷完成后,我们从众多的书名建议中选择了《国企改革家:市场的博弈者》为本书定名。

坦率说,经过第一卷的摸爬滚打和磨合,研究小组与主笔、项目团队与外围合作机构的协作打磨,已经逐渐进入一种健康、稳定、信任、正规军作战的状态,可谓渐人佳境。本书相比于第一卷,无论从嘉宾规格齐整有序,还是从内容品质层面,都有较大提升。这尤其要感谢主笔苏小和先生较第一卷更多的用心和投入。特别是秦晓篇,苏小和先生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潜心研究、写作,并多次亲自向秦晓先生求教、沟通,使秦晓篇成为本卷主笔的灵魂和真实水平的折射。

“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由正和岛出品、正和岛研究院承担项目并执行,作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我可谓是最了解项目全盘运作的百般考验、迂回曲折之人。“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历经了:如何在历史价值丛书(长期效应)与符合市场需求(短期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价值观如何从百花齐放中找到趋同点、寻找丛书创作主线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以及项目运作期间的多方合作沟通洽谈、各方合约起草及谈判、主笔与主创团队磨合过程、摄像团队和视频制作团队的选择、专家及顾问邀请、丛书框架设计及文案策划、研究创作的创意突破、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每一份嘉宾授权书的落实、丛书的宣传与推广……最核心的无外乎两项:第一,丛书撰写的载体和灵魂,即访谈嘉宾的邀请,决定了丛书是否成型的基调和起点;第二,主笔和主创团队的水准、用力和投入,决定了丛书的品质和生命力。

第二卷丛书的嘉宾邀请和采写工作,可谓历经险阻、突破重围。仅仅宁高宁先生的约访,从2013年开始至今历时大半年,一直到2014年6月28日才尘埃落定。采访的时间已是我们原计划向出版社交稿的时间。但为了这位重要嘉宾,我们从未放弃努力。对此,也要感谢宁高宁团队对于我们旷日持久的追约,不厌其烦。秦晓先生博学大家、治学严谨,秦晓先生与项目组沟通过程其实是其考察、评估、决策的实验过程。尽管研究小组如履薄冰、谨慎应对,尽管主笔苏小和伏案一个月专心创作,最终的访谈结果,秦晓先生还是不甚满意。并且鉴于敏感时势,秦晓先生最后做出了“对于面对面访谈部分,暂不予公开发表”的决定。以至于我们要被迫拿掉第一手资料的秦晓深度访谈部分。各种意外和波折,对我们项目团队既是冲击,更是历练。从各种小打击中走过来,我们只会更坚定、成熟、坚信,坚信这套丛书具有其历史意义及价值,期待未来这套丛书将被全球各国研究中国企业家的专家学者参考、品鉴。

本书作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的第二卷,我们首先要感谢吴建民大使持续的支持以及其作为丛书总顾问的点拨;感谢刘东华先生在各关键环节的决策指导;感谢黄丽陆先生对课题项目组的悉心指教;感谢吴霁虹教授、杨壮院长的专业指导;需要隆重感谢的是主笔苏小和先生,感谢他的辛勤笔耕,给每一位企业家的深度和精彩进行了原创的独立评论、纵向比较研究,尤其在秦晓篇十分用功,可谓本卷画龙点睛的篇章;感谢主笔助理邹容女士,在支持主笔苏小和创作之路上,做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尤其在宁高宁、马蔚华、宋志平篇章承担了大量的研究和内容摘编工作;感谢兼职研究员倪昀,以其敬业态度和撰写水准,获得了主笔苏小和的认同和赞誉,并在高西庆篇章承担了大量研究和内容摘编工作;感谢实习研究员韩煜、项目助理田雨阳的倾情参与;感谢正和岛内容部、品牌公关部、运营部等各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董事总经理周中华先生及其团队持续的鼎力支持;感谢丛书访谈的合作伙伴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及其团队的参与;感谢丛书的视频拍摄和制作方的辛苦劳作;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节目主持人凌云先生的配音及合成;感谢新媒体联盟平台投资人王峻先生在丛书推广上的支持。要感谢的人和机构很多,在此不一一致谢。最后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感谢本卷丛书五位嘉宾:秦晓、宋志平、宁高宁、马蔚华、高西庆先生每人接受我们长达三个小时的深度访谈,感谢你们的宝贵时间和思想分享,感谢各位企业家领袖的助理及其品宣团队的大力配合及支持!

所有被访嘉宾是丛书的基石和精神代表,没有你们,就没有本书的生命力。

需要预告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丁磊、曹国伟、周鸿祎、张朝阳、刘强东等,是本丛书第三卷“互联网创新”系列的被访嘉宾目标对象。希望以上各位企业家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让“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成为真正具有载入史册价值的中国丛书!而你们,就是本丛书中每一段历史纵横的印记和中国互联网发展里程碑的见证。

致秋安。

李红

“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项目负责人

正和岛研究院副院长

写于2014年8月31日

目录

总序(吴建民)

推荐序一(王石)

推荐序二(刘东华)

导论 寻找中国企业家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第1章 秦晓

 开放社会与秦晓的价值理性

 从盛宣怀的官商范本开始思考

 秦晓再造招商局

 一种隐秘的反思与怀疑

 秦晓批评激进主义

 秦晓的官场之路

 秦晓在中信

 秦晓的公司治理理念

 秦晓的价值观面相

 秦晓思考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差异

 秦晓的学习方法

第2章 宋志平

 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与宋志平的工具理性

 宋志平:中国的稻盛和夫

 宋志平的企业人生

 宋志平的企业观

 企业发展之路:联合重组

 宋志平的管理精粹

 宋志平的改革探索:“混合”实现国民共进

 宋志平的终极追求:企业思想家

 与宋志平面对面:一个国企守望者的改革和思考

第3章 宁高宁

 用工具理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工具理性和技术导向的企业家

 改革华润

 有限多元化

 6S管理体系

 调任中粮,有限多元化和6S管理体系的复制

 宁高宁的工具理性之一:公司新品牌定位

 宁高宁的工具理性之二:国有企业是价值链的组织者

 宁高宁的工具理性之三: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宁高宁的工具理性之四:关于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定位

 与宁高宁面对面:一个以工具理性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职业企业家

第4章 马蔚华

 马蔚华的服务理性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转型

 从陈光甫到马蔚华

 马蔚华的银行家价值

 马蔚华的仕途

 马蔚华以技术创新引领银行变革

 一卡通的技术对金融市场的革新意义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技术特征

 财富账户和现代银行的资金管理方式

 一网通: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的技术引领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消解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意义

 马蔚华的银行管理理念

 马蔚华悖论

 与马蔚华面对面:一个技术主义企业家的改革趣味

第5章 高西庆

 国家能力与高西庆的工具理性

 一个历史维度的联想:从张嘉到高西庆

 高西庆:亦官亦商的人生角色

 高西庆入主中投的业绩

 观察高西庆的维度: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影响力

 观察高西庆的另一个维度:30年来的国际贸易平衡问题

 与高西庆面对面:从重商主义到主权基金

后记

序言

使命驱动的珍稀物种

上面标题里所说的“珍稀物种”,在这里指的是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的国企领导人。

在大型国企做掌门,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很危险,有太强的企业家精神,自己很危险。只有把这两种风险把握好、平衡好,企业和自己才可能都安全。这里所谓“自己”也并非狭义的“自己”所代表的“小我”,而是指那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兴衰成败的特殊角色、特殊要素。就像柳传志多年来一直在提醒自己和大家的,“绝不要做改革的牺牲品”,因为一旦你“牺牲”了,你所驾驭的企业和推动的事业也很可能被“牺牲”,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企业改革的风险期。

不改革过不去,要改革很可能掉下去,在确保不能掉下去的前提下排除万难一定要闯过去,谁有这么大的本事?此所以“珍稀”也。

民营企业当然也艰难,甚至更难。好在民营企业家所要驾驭的主要还是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且一旦成功了,成果主要是自己的。国企领导人呢?不懂市场可能也活不好,而不谙体制就根本活不了。在体制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艰难行走在钢丝之上,哪怕看似游刃有余,实则常命悬一线。更可怕的还不是做得再好其成果跟自己也没多大关系,而是通常成就越大,风险就越大,给别人创造的弄死自己的理由就越多。动力何在?此所以需要“使命驱动”也。

这一卷所展现的几位重量级的国企或国资背景企业的掌门人,无疑是“使命驱动的珍稀物种”中的杰出代表。

中国的改革已经在深水区前徘徊了很多年,国企始终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最近上面在力促的国企薪酬改革,要害在于让“体制的归体制,市场的归市场”,把国企及其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坚决界定清楚。这件事做好了,国企中“使命驱动的珍稀物种”就会越来越多,大放光芒;做不好,国企的效率就会更低,活力就会更差,这种“珍稀物种”就会有“绝种”的风险。

几年前我曾谈过一个观点:未来30年,中国企业的两大红利,一是创新红利,二是诚信红利;中国社会的两大红利,一是制度红利,二是人才红利。所谓“红利”,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尚未释放的潜在利益空间。企业红利这里姑且不论,就中国社会而言,虽然前30年的改革开放已释放出了很大的制度创新的红利,但在我看来,制度进步上仍有巨大的空间尚未释放,这也正是新一轮改革的意义所在。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把更大的制度红利释放出来了,中国社会才能顺利从昔日的“人口红利”提升到层次更高、含金量更大的“人才红利”阶段,让全社会尤其是体制内数以千万计精英人才的潜能像火山爆发的岩浆一样喷涌而出,让秦晓、宁高宁、宋志平、马蔚华、高西庆这套书的主人公们不再孤独。  “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是正和岛认真在下的一个“吃力未必讨好”的寂寞功夫,选择的每一位研究对象几乎都有着“活化石”般的标本意义。在此,我要再次感谢这套丛书的发起人和总顾问吴建民先生,感谢项目的总主笔苏小和先生,感谢各位专家、顾问和以李红为首的项目管理团队,更要感谢拿出宝贵时间配合我们采访、研究的企业领袖们。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那些以企业为载体承担了重要责任和使命的“珍稀物种”能够挂在天上,成为这个时代的星宿,必要时成为商界乃至更广泛人群行进时的精神坐标。

是为序。

刘东华

2014年10月8日

内容推荐

吴建民、刘东华主编的《国企改革家(附光盘市场的博弈者)(精)》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第二卷,聚焦五位“改革型企业家”,即秦晓、宋志平、宁高宁、马蔚华和高西庆。他们是极具公信力、美誉度和权威性的国企领袖代表,更是市场经济的博弈者。本书将他们在执掌国企过程中积累的宝贵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呈现给读者。

编辑推荐

《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系统研究中国企业家精神,并加深对全球各国企业家精神的了解和解读,在多维度对比研究中,发掘、发现、总结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特质,为前人总结、后人铺路。使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真知、管理思想和领导力理念等,得以在全球范围被认知、分享和学习,从而还原中国企业家的真知灼见、正能量,巩固加强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在国际上被正确认同、受尊重的地位。

吴建民、刘东华主编的《国企改革家(附光盘市场的博弈者)(精)》是一本颇具价值和分量的商业图书!

重量级国企领袖的深度访谈;经济史和企业史双重维度对市场和改革的深刻见解;在市场博弈过程中彰显的国企改革家的生存智慧与战略领导力。如此豪华的思想饕餮盛宴,您怎能缺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企改革家(附光盘市场的博弈者)(精)/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建民//刘东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81027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748
CIP核字 2014226528
中图分类号 F279.241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8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