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上海华洋婚恋
内容
编辑推荐

《老上海系列丛书》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讲述了老上海形形色色的故事,清末的官员、民国的革新人物、大富豪、小老板、电影明星、名媛佳丽、少爷公子……,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不论是中国历史上首场发型秀、还是海上海第一大美女胡蝶的婚礼、以及20世纪的中国第一婚——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等,作者都以大海捞针般的精神搜集资料,力求图文并茂地还原历史,不但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更不知不觉走进老上海的迷幻氛围里。阅完此套书籍,让人感受到一场时尚的盛宴。

本书为该丛书之《老上海华洋婚恋》,该书通过描述外国人与中国人恋爱、结婚的故事,既反映了老上海华洋之恋的社会背景,又影射了如今在上海中外之恋的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也是一种时髦。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描述外国人与中国人恋爱、结婚的故事,既反映了老上海华洋之恋的社会背景,又影射了如今在上海中外之恋的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也是一种时髦。

目录

1 洋人炮火打开了华洋婚恋的大门

2 宫廷美丽才女嫁给美国驻沪副领事

3 早期中国艺人、商人的华洋婚姻

4 早期中国官员的华洋婚姻

5 20世纪初中日婚恋与情爱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苏婚恋

7 大名人精彩感人的华洋婚恋故事

8 巨富哈同的华洋婚恋故事

9 华洋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

10 风波迭起的华洋家庭

11 20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女性嫁洋热

试读章节

华人第一高人娶英国洋姑娘为妻引轰动

在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眼里,洋人被称为“蛮夷”,都是强盗,男人娶洋妻、女子嫁洋夫都被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荒唐行为,是令人不耻的败坏门庭之丑事。在欧美如果女子嫁给华人,那更会使高傲的洋人不能接受。160多年前,一位中国高人在英国娶了英国姑娘为妻,这在伦敦引起轰动。

这位敢娶英国姑娘的中国男子名叫詹世钗。

1841年12月20日詹世钗出生在安徽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今属江西省),他出生后长得非常快,还不到2岁时就比同龄小孩要高出一倍多。有一次小詹世钗跟着母亲去赶庙会,路上他肚子饿了要吃奶,母亲喂他吃奶时他是站着吮奶,一些路人见了都说:这小孩长那么高了还吃什么奶?其母听了就对路人道:请你们不要说他,我儿才一岁多呢。路人听了都露出了惊奇的目光,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事情。

随着岁月不断流逝,詹世钗越长越高,身材越来越魁梧。当他长到20岁时,生理发育基本结束,而此时的詹世钗已身高3.19米,肩宽0.80米,手大如扇,脚大如小船,一餐可吃一大盆饭,力大无比,行动敏捷,没有一点笨重与木讷感,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高度超越过詹世钗,人们称他是“大人国里”的巨人。

成年后的詹世钗需要生存,要赚钱养活自己。1861年左右,他跟着三哥詹世钿离乡背井来到上海英租界,在同乡的帮助下进入一家由同乡开设的上海徽州玉映堂墨号当制墨工人,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远远胜过在家乡种田干农活,所以他非常珍惜,干活非常卖力,因而博得老板的喜欢,他的收入也比别人多。

常言道:好运降临时推也推不掉。由于詹世钗长得魁梧高大,每次外出都会吸引路人驻足观望,甚至围观,这也引起洋人的关注。特别是具有商业意识的英国商人打起了詹世钗的主意,他们认为他的模样就是商机,在全世界找不到这么高大的巨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会跟着围观,这说明他就是“稀世之宝”。物以稀为贵,“贵的东西”就能卖大价钱,稀有“人种”同样也能作为商品赚大钱。

一天下午,3名英国商人来到上海徽州玉映堂墨号寻找詹世钗,他们愿出高薪聘请他加入英国伦敦人艺表演公司,先付给他一笔高额的聘金,其实是买断他的“工作权”,条件是以后詹世钗的一切活动必须听从英国人的安排。此外,每月给予演出酬劳,一切生活开销都由英国人承担。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他与三哥詹世钿商量了之后一口答应下来,这比在墨号打工一辈子赚的钱还要多,何乐而不为呢。

不久,詹世钗离开上海远涉重洋来到英国伦敦,他在伦敦人艺表演公司的主要工作不是唱歌、跳舞,而是登台亮相“巨人身材”,由那些漂亮歌女或舞女围着詹世钗跳舞、唱歌,通过他的高度与身材魁梧来展示“巨人”的与众不同;逗人发笑,让人称奇,以此吸引人。此外,人艺公司举办大型舞会时,让詹世钗陪同那些猎奇的洋女人跳舞,舞会后与众舞者一起合影再赚拍照钱,以此为公司赚取一笔又一笔的钱。

自从中国巨人詹世钗出现在英国伦敦的舞台上之后,很快在英国掀起了一股“詹世钗巨人热”,许多城市都纷纷邀请伦敦人艺表演公司去巡游演出,许多英国人都想一睹詹世钗的巨人形象,他一下子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大名人。他的不断登台亮相,使他名声鹊起,引人关注,很快中国巨人詹世钗的名字又传到法国、德国、意大利及美国等其他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的演出公司都纷纷邀请他去巡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詹世钗热”,当时也有洋人称此为“来自东方的中国热”,詹世钗可谓是扬名欧美。

詹世钗的大名整整在欧美传扬了8年多,他走遍了欧洲各国的每一处大城市,也走遍了美国与加拿大各处,为伦敦人艺表演公司赚了许多钱,用中国话说:他是“一棵摇钱树”。  1871年时年30岁的詹世钗加入了英国籍,成了中国出国艺人中第一个加入英国籍的中国人。英国商人为了让他安心留在英国,继续为他们赚大钱,于是拼命为他做媒。这年秋天他与一名漂亮、可爱、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年龄小他8岁的英国姑娘在伦敦一家大教堂举行了婚礼。

据传詹世钗与英国姑娘举行婚礼的那天,在伦敦引起了轰动,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詹世钗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所以人人都对他怀有好感和好奇;第二是华人艺人詹世钗与英国姑娘结婚在英国还是首例,人人都感到这是一大带有政治色彩的婚礼;第三是出于巨人与英国姑娘在婚礼举行时不知会出现什么有趣场面。极大多数英国人都热衷于议论巨人詹世钗婚礼场景的趣闻。

詹世钗与英国姑娘举行婚礼的那天下午,许多爱看热闹的詹世钗迷都早早地等候在大教堂的正门口及马路两侧,一些英国的著名艺人都来参加他的婚礼。当新郎詹世钗与新娘所坐的婚礼马车从远处向教堂走来时,马路两侧的伦敦市民都大声地喊道:“詹世钗,祝你新婚快乐,愿上帝保佑你们幸福!”

有的市民向新郎詹世钗与新娘的马车大把大把地撒鲜花花瓣。

有的市民向新郎詹世钗与新娘献去一束束鲜花。

一派喜庆热闹的场面。

更引起参加婚礼宾客哄堂大笑的有趣一幕是:婚礼快结束时,在牧师让新郎新娘互戴结婚戒指之后,宣布新郎新娘从此时起正式成为夫妻,两人要进行亲吻,但由于他俩身高差距太大,新郎詹世钗为了能让新娘吻到脸,就来了个九十度的弯腰躬身,但新娘还是亲不到他的脸,反应敏捷的新娘马上踮起脚尖总算是亲吻到了新郎的下巴,这一幕把所有在场的人都给逗乐了。

新娘亲吻完新郎后,轮到新郎詹世钗亲吻新娘了,可詹世钗弯着腰也只能亲到新娘的额头,旁人见了个个都哈哈大笑,一些亲朋好友还在一边笑着同新郎新娘闹着说:这样的亲吻不算,要重新来!这下把他给难住了,他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新郎新娘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

“抱起来亲吻,抱起来亲吻。”有人高兴地为詹世钗出主意,场面又热闹起来。

新郎突然像领悟到了什么,猛然展开一双大手,抱住新娘的腰部高高举起,让新娘先亲吻他,随后再把新娘抱在胸前对新娘脸部一阵亲吻,他的这一动作就像是老鹰抓小鸡,让许多人捧腹大笑。英国不少媒体对这场婚礼也作了报道,此后,那场婚礼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中国民间杂耍艺人在欧洲娶洋妻

上海开埠后,洋人不断涌入中国,他们对中国民间杂耍艺人舞刀弄枪的真本领深感佩服,也觉得非常有趣,他们觉得中国功夫在欧美国度里是稀有行当,会吸引人,可以赚钱。就这样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不少中国民间的杂耍艺人被洋人卖到了一些欧美国家。这些华人在那里娶妻生子,成了早期华洋婚恋的中国人。

中国艺人田阿喜,1830年生于浙江钱塘县,他从小爱好玩刀弄枪,学得一身杂耍本领,并以此在街头赚钱讨生活。中国人那种民间的十八般武艺在欧美洋人的眼里觉得特别新鲜、好奇。田阿喜的绝招叫做“空中舞刀”,即把各种刀具往空中抛去,然后双手不停地接住,再不停地抛往空中,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把刀掉到地上。这种技能在中国民间的杂耍艺人中算不了什么大本领,但对从未见过这类杂耍的洋人来说就是好看,就是特色。

一些洋商见中国民间杂耍在欧美有市场,就把上海等地的民间各种杂耍高手组织起来成立杂技团赴欧美表演赚钱。1850年,时年20岁的田阿喜成了洋人组织的中国杂技团里的一员,赴英国“淘金”。由于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显得与欧洲人格格不入,给人一种奇特、怪异之感,特别是中国人头部前面剃得光亮,头后却留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更让异国洋人看了感到有趣。田阿喜在英国表演时吸引了许多观众,钱自然赚了不少。

当时欧洲洋人对田阿喜之类的中国杂技人员这样描述道:异域杂耍、服饰奇异、人情好奇。欧洲洋人除了对中国民间杂技感到好奇外,更好奇的是中国人当时的穿着打扮与行为举止,仿佛是另一个星球来的,同他们太不一样了。

好奇,会让人产生好感,杂耍演员田阿喜在英国的出色表演引得不少洋人杂耍迷的喜欢,其中少不了洋姑娘们的青睐。

几年后,田阿喜博得一位漂亮英国姑娘的喜欢,并与她走上了红地毯,成了英国人的女婿。婚后他共生育了两子一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19世纪中叶起的记载:华人以杂耍为生,生活在这些国家娶当地姑娘为妻的中国艺人已有数十例。

中国商人在欧洲娶法国姑娘为妻

上海开埠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迫打开,在大量洋商涌人中国的同时,也有中国商人开始走出国门。1851年英国人口统计中曾提到有华人商贩到伦敦做生意,1861年荷兰人出版的《荷兰年刊》记载了“由华人奴年先生人荷兰”。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中叶的人口统计中都有华人人境经商及娶妻安居移民的记载。

法国华商王承荣祖籍浙江宁波,19世纪50年代初曾到上海经商,后在一位法国友人的介绍下孤身一人独闯巴黎经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刚到法国巴黎时摆地摊做小买卖,主要是贩卖一些从中国带到法国的货物。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他的买卖开始升级,他在巴黎的一条热闹街头租下了一个门面,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华商老板,每天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地做生意。由于他所经营的都是中国货,如丝织品、茶叶、瓷器等等,这些东西在巴黎是稀有货物,因而生意兴旺,财源滚滚,几年下来经济实力大大地增强,成了当时法国巴黎著名的中国商人。

到了19世纪50年代末,王承荣已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巴黎市民都知道他这位中国大商人的姓名,称其为“华人富商”。他在巴黎开设的一家叫“天顺号”的商铺在法国人人皆知,这家商铺除专卖中国货外,还卖日本货及南洋国家的土特产品,这在当时的法国是独一无二的。

事业上的成功,也赢得了巴黎姑娘们的青睐,不少法国父母主动上门向王承荣说媒,都愿意将自己漂亮的女儿许配给他。而此时的王承荣真是嘴里含蜜心里甜滋滋,有那么多漂亮的法国姑娘让他挑,那种感觉别说有多自豪。

最后,王承荣选择了在商铺里帮他出谋划策,能当好贤内助的一位聪明、漂亮的巴黎姑娘。

婚后的王承荣与洋妻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生意也更加红火,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新开设各种商铺30多个,成了在法国最大的华商。

他娶法国女子为妻,使他成为中国商人中最早娶欧洲姑娘的第一人。

继华商王承荣娶法国妻子之后,著名华人古玩商周帮等许多在法、英、美、德、意、葡的华商都娶了异国女子为妻,并加入了各自经商国家的国籍,在那里生儿育女,扎根异乡他国。

在中国早期赴洋经商娶洋妻的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被清朝政府赴欧考察特使王韬在1868年赴英国考察时记录了下来:有一个中国的胡姓商人赴英国伦敦经商,以寻求发展自己的事业,由于胡姓商人到了英国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英语不过关,经商遇到了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很快由商人变成了流落街头的穷人,生机几乎断绝。就在胡姓商人濒临绝境时,他在街头遇到了一名曾在上海服役并与他交过朋友的英军士兵,那士兵见这位上海朋友如今凄苦贫穷,生活潦倒,就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因士兵自己探亲结束要回军队继续服役、无法亲自去帮助他,于是就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做朋友,做帮手。  胡姓商人在朋友妹妹的帮助下重振旗鼓,生意渐渐地由小做大,并在与士兵妹妹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难舍难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P14-22

序言

中国人与外国人谈恋爱、结婚,通常被人称为“华洋婚恋”。1843年上海开埠,闭关自守的国门被打开,外国人开始涌入,中国人也渐渐走出国门,到欧洲、东洋、南洋等地留学、经商、打工,这样,外国洋人与中国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华洋婚恋也就出现了。

笔者写这部《老上海华洋婚恋》的主要动力源于采访,在采访民主党派老同志时都谈到了海外关系,他们有不少亲属有“嫁洋”与“娶洋”的故事,出于好奇笔者追根刨底,从而获得了珍贵的口碑资料,从他们仅存的几张老照片中看到华洋夫妻漂亮的结婚照,从而增加了对华洋婚恋的感性认识。

另外,笔者回想起上小学时看到的中日家庭生活情景:有个同学的父亲娶了一位日本女人,每天丈夫回家一踏进门,妻子就迎上去深深鞠一躬,尔后双腿跪地帮丈夫换鞋。虽然后来同学的母亲在里弄干部的劝说下不再向他父亲下跪了,但这件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为了让现代人了解老上海那些精彩的华洋婚恋故事,笔者穿街走巷,搜集资料和图片,从而写成此书。在此笔者向提供帮助的民主党派老同志表示感谢。

孙孟英

2010年6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上海华洋婚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孟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31681
开本 其他
页数 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1
187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