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知青
内容
编辑推荐

打群架、拍圈子(泡妞)、耍贫嘴、引导全国潮流、高干子弟、革命理想、政治现实,这就是最为人瞩目的北京知青……

向四十年前的青春致敬!向四十年前的爱情致敬!向四十年前的热血致敬!

知青小说有非常庞大而固定的读者群体——知青。而现在不少年轻人也对上一辈人的青春、理想、政治、生活以及中国的往事充满了好奇。

《北京知青》作者夏华博二十年前就已移居海外,所写中国的那一段扭曲的文革岁月更加大胆、更加残酷,更敢说真话。

《北京知青》原手抄本《哥们儿姐们儿》在当年的知青以及现在海外华人圈中广泛流传。大陆版本历经磨难终得出版。

内容推荐

《北京知青》内容介绍:主人公我、傻二、金晓燕、袁洁……一群北京孩子,经历了年少懵懂的青梅竹马,经历了那个狂躁的年月,经历了下乡插队的艰辛……他们成长了、成熟了。他们的生活、理想、爱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冲突、变化,每一个人最终都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北京知青》的作者是夏华博。

试读章节

这是我第一次到金晓燕的家,我们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

我们同学四年,不仅是一个班的,还是同桌,而且从一年级起就是同桌。不过都是金晓燕到我家,我可从来也没去过金晓燕的家。金晓燕也从来没有邀请过我,不过好像她也没有邀请过其他人。这可是我悄悄打听来的,因为我奇怪她为什么不让我去她家。

那一年,我和金晓燕成了搭档,我们都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员,就是戴红领巾的那种,而且我们是一个小队的,金晓燕是小队长,我比她差一点点,真的,就是一点点,是小队副。哼,小队长,还是个副的,真没劲!我和爸爸说。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好歹也是个官呀!说起来,我还真有点不服气:整个小队十五个人,八个女生,七个男生,所以在选小队长时,男生肯定会吃点亏。不过,我并不生气,我喜欢金晓燕,这可是悄悄跟您说的,给金晓燕当副手还说得过去。那时,班里的位子都是一列男生,一列女生插开来坐。听老师们说,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也是后来才理解这种安排是多么正确的,因为我的队长——那是后来啦,我已经成了个插队知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其实,男女搭配,学习也不累。比如说我吧,就是因为和金晓燕同桌,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这可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要是不和金晓燕同桌会怎样呢?瞧您问的,不要假设,前提不真,什么结论都是可能的,这是逻辑,您——懂吗?

到金晓燕家不是为了别的,这个学期,老师把我们分到一个学习小组,要在一起做作业,还有就是要在一起研究研究我们的小队工作,谁让我们是少先队的正副小队长呢!

金晓燕的家离学校不远,我们没有坐公共汽车,钻小胡同走了一会儿就到了。

这是一条不宽不窄的胡同,高台阶红漆大门,和一般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大门旁有个车库。听金晓燕说以前这个大红门里住的是个什么贝勒,当然是有贝勒的那个时候了,民国时也住的是个富贵人家,当然也是有富贵人家的那个时候了。随着时代变迁,人民当家作主后,这个大院子被分成几个小一点的院子,金晓燕家住的就是其中一个。

金晓燕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大钥匙,开了院门。那可是个我从来就没见过的大钥匙,只有叉厚又重的大门才用得着。我家的门钥匙就是那么一点点,上面拴了根绳子套在我的脖子上。在大门洞内,一个老人推开传达室的窗户,探出头溜了我一眼,又和金晓燕打了个招呼。金晓燕叫了一声张大爷,告诉他说我是她的同学,来家里一起做功课。老人招呼金晓燕到传达室,悄悄说:“晓燕,你哥哥又淘气了,你妈正训他呢。小心点儿!”

金晓燕的脸有点儿红,可能是当着我不好意思,点点头说知道了。

我们穿过月亮门,金晓燕指着大葡萄架下的一把藤椅对我说:“小博,你先在那儿坐坐,一会儿我叫你。”

金晓燕家的院子真大,除了葡萄架,还有不少花木果树。方砖铺就的甬道,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通到各个房间,甬道边是花坛,有紫色的鸡冠花和红色的美人蕉,开得正旺。我转着脸看着,吃惊她想,这么大的地方,我们家和她家真没法比。我家的院子住了有十几家,北京人管这叫大杂院。我们家就有两间房,一间称为里屋,我爸爸妈妈住;一间称为外屋,我和妹妹住。做饭就在屋檐下搭的一个小厨房里。

正屋的门一下子开了,一个男孩从里面跑了出来,嘴里还嚷嚷着什么。他看见葡萄架下发呆的我,就走了过来。

“嘿,小孩,你是哪儿来的?”

“我是金晓燕的同学,”我看了看那个孩子,他比我高半头,脸上有几颗青春痘。“我们在一起做功课。”

“你还是一道杠呀?”他看见我的小队长符号。“我妹妹也是一道杠,你们俩谁官大?”

“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她是正的我是副的。”我说。看来这个男孩是金晓燕的哥哥金晓兵了,听说他淘得很,总是在外面惹是生非。

“你还不如我妹妹呀?”他鼻子里哼了一下,盯着我看。“不过,你比我官大,我连一道杠都没有,白丁。”

我把眼睛转开,避免和他对视。

“玩弹球吗?”他摊开手掌,手心里有几颗玻璃球相互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

我摇摇头:“一会儿我们就要做作业了,没时间。”

“要不我们扇三角?”他又从兜里掏出几个烟盒叠成的三角。“就玩一会儿,我妹妹磨叽得很。”

我又摇摇头,这都是小小孩的玩意儿,金晓燕的哥哥怎么还喜欢这些?

他有些无聊的样子,用脚踢着葡萄架下的一块石子。

“哎,你们家是干什么的?”他问。

“我爸是体委的。”

“体委的?打球的?踢球的?跑步的?游泳的?”

“都不是。”我摇摇头。

“那是干什么的?”

“练武术的。”

“你爸会打架吗?”他来了兴趣。

“我爸说,练武的人不能打架。”

“那有什么劲呀!不打架练那玩意干嘛?”他撇撇嘴。“哎,你爸教过你吗?”P3-5

序言

近几年,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有人提“创意”这个词。什么叫创意?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创出新意”,换个更直接的词,就是“创新”。

也许是性格使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创新,既喜欢别人的创新,也喜欢自己去创新。尽管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创新中的“新”并非无中生有,都是在已有的事物里衍生、转化、组合再出新,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喜欢去“新”。

早年间在文化上创新。会被人说成标新立异,脱离实际,甚至不务正业。如今,“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被国家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再去创新。不但名正言顺,而且底气十足。

然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说千就能干的,也绝非简简单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放开眼界解放头脑,需要学习,更需要实践。

书中推介了一百多本书,都是近两三年我读到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其中每一本书,我读完后几乎都会在心里感慨一句:瞧瞧人家是怎么想的!

我从内心里希望,这本书能够对创意文化产业的从业者带来一点帮助。按照我的认识,这些从业者应该身在出版业、影视业、动漫业、广告业,还有我想不到的其他一些行业。希望这本书能够激活他们的创新思路,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片可供奇思妙想成长的沃土。

照例,还要感谢一些师长和朋友:

感谢本书中推介的每一本书的作者!由于他们的创新,让我看到了这个多彩世界的无限可能,也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感谢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总编辑马建农——我的两位直接领导给予我的鼓励与支持。

感谢张晓强老师。几年来一直默默寄送给我《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让我能集中了解很多新书的出版信息,读到许多文化大家对一些书的不同解读。

感谢白宏亮、常宏玖、杨宏宇几位兄弟。我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跟“宏”字辈的人格外有缘分。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感谢黄纪苏老师为本书作序。黄老师既是社会学者,也是一位少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的文童往往论点新颖,出人意料,文字雅俗杂糅。妙语连珠。在我看来,写这样的文章就是在创新。由黄老师编剧的先锋话剧《切·格瓦拉》《我们走在大路上》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话剧是截然不同的。其翻译的《爱因斯坦的梦》被我收在这本书里。同样是因为故事上的创新。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岳父母、爱人薛宁、儿子岂麟童。没有俐门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分担家务,处理琐事。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我爱你们。

启航

2013年6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知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华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8139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19211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