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盛宴(品悟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博雅煮酒论史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展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他们是黄帝、赢政、刘邦、刘恒、刘彻、刘秀、司马炎、拓跋宏、杨坚、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柴荣、赵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朱棣、努尔哈赤、康熙和乾隆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风云人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成为我们随时可以瞻仰的丰碑。温故知新,鉴往知来,我们研究中华风云人物,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素质,增进我们的智慧……通过对他们的品和悟,从中可以发现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密码!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风云人物,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赫赫英名;朝代的更替,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不朽业绩。他们既有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又能锐意改革、举贤任能,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高超的治国谋略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也不乏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目录

黄帝:人文始祖,万古流芳

 蚩尤暴虐,黄帝兴兵

 苦战不懈,终除大敌

 得立天下,开创文明

 人文始祖,泽民广重

 黄帝问道,乘龙升仙

赢政:雄霸天下,千古一帝

 年少成王,独掌大权

 远交近攻,一统六国

 始称皇帝,多方改革

 戍战四方,稳固天下

 多行暴政,皇朝倾覆

刘邦:弱势赢家,布衣称帝

 乡里小吏,起兵反秦

 带兵西进,关中亡秦

 鸿门脱险,伺机汉中

 起兵征楚,诛灭霸王

 高祖定制,安定民生

 削剪并用,巩固皇权

刘恒:开创盛世,文景之治

 文帝仁心,蓄养农耕

 节俭生活,薄赋富民

刘彻:一代霸主,勇拓汉疆

 姑母相助,问鼎皇位

 削弱诸王,行推恩令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改革经济,增强实力

 开疆拓土,威震海内

刘秀:以柔克刚,中兴汉室

 王莽乱政,四方起义

 与兄起兵,才高受嫉

 几经征战,天下统

 励精治国,开创中兴

司马炎:三国归晋,太康盛世

 司马篡魏,西晋初立

 灭吴一统,稳固统治

拓跋宏:锐意改革,民族共融

 锐意改革,富国强兵

 迁都洛阳,废除旧俗

杨坚:受禅称帝,开创隋制

 扶摇直上,掌控朝权

 代周建隋,终结裂分

 励精治国,开创盛景

 诸弊渐显,废黜太子

李渊:奠基立业,冠冕唐皇

 起兵太原,初建唐朝

 清除割据,兴业强邦

 年老怠政,逊位于子

李世民:雄才理国,大治天下

 争夺皇位,杀兄除患

 精于用人,勤于治国

武则天:一代女皇,功过参半

 巧用心计,谋取后位

 手段尽用,重阳登基

 广选人才,为己所用

 酷吏治政,有利有弊

 年老体衰,逊位于唐

柴荣:一代圣君,天妒英才

 青年有为,主政后周

 改革除弊,力图富强

 征讨南唐,英名四扬

 北伐契丹,病死开封

赵匡胤:兵不血刃。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代周立宋

 为保皇位,紧控军权

 稳固旧臣,筹谋后继

 削弱相权,频调官员

 谨慎防变,仁心治臣

 征伐割据,定国安民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驰骋天下

 历经磨砺,称霸草原

 建制定国,创立文字

 西夏臣服,攻占金土

 西征灭夏,横扫中亚

忽必烈:大哉乾元,一统全国

 封地改革,羽翼渐丰

 抢先登位,平息内乱

 灭宋称帝,立制革新

 调整生产,重视农桑

朱元璋:草根皇帝,重典治吏

 艰辛少年,威声初起

 合并天下,荣贵为皇

 总结教训,推行改革

 严以治吏,以正官风

 诛杀大臣,集权于身

 宽松治民,物力日丰

 履行勤俭,世风清明

朱棣:雄才伟略,永乐大帝

 靖难夺权,消除强藩

 迁都北京,五征漠北

 管辖边疆,发展农耕

 励精图治,国富民丰

努尔哈赤:天命可汗,奠基大清

 磨砺成才,统一女真

 发展国力,建立八旗

 起兵伐明,屡屡取胜

 挥师辽西,兵败宁远

康熙:雄才大略,光照日月

 除灭权臣,亲理朝政

 才能卓越,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平息叛乱

乾隆:文治武功,盛世明君

 专制皇权,宽严治政

 文化专制,驾驭臣党

 武功平乱,安定新疆

试读章节

武帝时期,打开了建立“中朝”的源头,削弱丞相权力。“中朝”,亦称“内朝”,这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不少侍从人员是出入于皇帝身边的宦官,虽然建立中朝有助于汉武帝的独立决策不被掣肘,削弱丞相权力,但是也为汉朝宦官进入决策层开创了恶劣的先河。中朝的建立,使得外朝的官员完全被弃之不顾,失去了对中央政策的影响力,只是奉行命令。

丞相,是秦代设置的官职,素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称,权倾朝野。所有国家大事,如制定法律、升降处置百官等,丞相都有决定大权,甚至有权斩杀其他官吏。汉武帝对丞相所拥有的权力非常不满,同时因为丞相的决策无法完全与武帝的心思相合,因此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最终完全削弱了相权。他独揽中央大权,建立一个完全能属于自己控制的行政机构。

汉朝时期,皇帝在宫廷内接见大臣,处理国政,称为“内廷”。宫廷之外的事由丞相掌握,称为“外廷”。在内廷中任职的,一般都是些较为低级的官吏,他们是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汉武帝为了削弱外廷大权,就开始重用“内廷”人员。这样,内廷中的尚书令就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下,只为皇帝管奏章文书。此时,大臣们的奏章不经尚书令,便不能送到皇帝手中。中书令由宦官担任,原来只是侍候皇帝生活起居的,现在可以传达皇帝的口谕,丞相不听到中书令的传告,便不能面见皇帝。汉武帝又选了一些贤良充当文学侍从,如严助、主父偃等人,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另外一个原因是汉朝初年以来宰相制度越来越不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巩固汉王朝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汉武帝不得不对它做某些改革。

汉武帝以前西汉王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定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即使是武将也可以任用。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70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导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需要对外发展,对主要辅佐自己执政的宰相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按照汉朝旧制度,君主、宰相之间见面次数较少。《汉书》记载:汉朝在武帝前期的帝王多数五日一听事,甚至在五日以上。间隔时间如此之长,对于迫切需要听取古今治国之道的武帝来说根本等不及。

为弥补这种缺陷,皇帝可以多次召见宰相议事,可是按照汉朝旧的礼节,“丞相进见,圣主御坐为起,在舆为下”,还有谒者为之赞唱。汉武帝不喜欢繁琐礼节,召见大臣常常不穿礼服,甚至见丞相都不戴冠;但是在汉朝礼制约束很大,武帝召见丞相只是偶尔不遵守,而且多数限于宴见;一般情况下丞相朝见商议政事,必得一丝不苟。由于限于礼制,汉武帝不会屡召丞相朝见。

最重要的是汉朝制度是以列侯为丞相。列侯多武将,不一定能胜任宰相之职;而且到文帝末年列侯已死亡略尽,不得已任命关内侯申屠嘉为丞相,然后封列侯。列侯的第二代、三代多为纨绔子弟,除个别人有才干外,其他人才干往往较差。自申屠嘉死后,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也曾为丞相。汉武帝时代,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先后为丞相,这些人的才能都属于中等。后来汉武帝不断更换丞相,但是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才能。一句话,按旧制任用的丞相多半不称职,起不到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的左膀右臂作用。

按照汉朝旧制,武帝自己也无从发挥作用。因为天下文书资料从汉初以来都保存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宰相才干差,固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书资料,而武帝在宫中离两府较远,参考他们的意见很不方便,必然要影响到汉武帝的决策。正因如此,汉武帝为实现自己的抱负,逐步想办法弥补旧制度的不足。他即位的第一年就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且亲自询问古今治国得失,应对者达百余人。由于实行这一措施,几年当中全国各地上书言得失的读书人,多达千余人。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又发诏令“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这次对策者又有百余人。汉武帝因为朝廷多事,所以要广泛听取全国士人的谋略。当时士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早上上书,晚上就得到了召见,与徐乐、严安一起被召见。汉武帝说:“你们以前都在哪里?为什么相见这么晚呢?”爱才若渴之状跃然纸上。当时东方朔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达到3000牍,两个侍从才能把这些竹简搬动。东方朔上书是否有高明见解,史书并未记载,然而武帝竞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奏牍耐心读完,可见他是如何注意听取四方士人意见。这样,汉武帝把主父偃、严助等人补充进中朝,就大大弥补了几个宰相所提供的谋略之不足。

大臣主父偃一年当中就得到了四次升迁,成为出入禁门腹心之臣。汉武帝提拔到中朝的官吏往往出身一般地主,有才干,多智谋,可以给武帝制定内外政策提供宝贵意见。同时为了共同研究和决策需要,丞相、御史两府保管的一部分资料也逐渐转归近臣尚书令。同时这些“腹心之臣”因为常在左右,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召见,共商对策。加上他们官位低,礼节简便,甚至可以“俳优畜之”。特别重要的是,在重大决策上还可以让他们与丞相大臣辩论。通过辩论,既可对双方建议的利弊再作衡量,然后决定取舍;同时如果这些近臣正确,以此方式否定丞相大臣意见也比较委婉。汉武帝将有才干而身份低的人置于左右,弥补了丞相被削弱后的不足。后来昭帝、宣帝的中朝官以及重用尚书的制度,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汉武帝对待大臣近于苛刻,即便是充任丞相的官吏也时常因为惊恐而自杀。在武帝一朝,更换罢免处死的丞相及其他高级官吏非常多。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和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进行斗争,最终妥协,只好将正在重用的大臣赵绾、王臧下狱,逼迫二人自杀。武帝怪罪的大臣王恢,居然因惊恐自杀。魏其侯窦婴和丞相田蚡争斗,汉武帝使大臣灌夫被满门抄斩,窦婴被斩首示众且灭族。汉武帝在位54年,名列三公九卿者多遭杀戮,仅三公之首的丞相就被处死八位,且都是满门抄斩或灭族的严厉惩罚,其他被杀者更多。对此汉武帝和大臣汲黯曾有一段精彩的对白。汉武帝招贤,常感人才不足,但是他一旦稍有不满,便诛杀文人士子,从不宽恕。汲黯进谏说:“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汉武帝笑着对汲黯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汉武帝在中央打击了丞相的权力后,在地方设置“刺史”,加强监察制度。秦朝时,每郡设置监察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年废除。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官僚、豪强、大族,他们肆意侵吞土地,盘剥贫民,互相勾结,横行乡里,使汉王朝的许多政令得不到推行。为了限制地方官吏的权力,监督他们的行为,整顿地方秩序,汉武帝开始加强监察制度。P52-55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造就了一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风云人物,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赫赫英名;朝代的更替,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不朽业绩。他们既有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又能锐意改革、举贤任能,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们高超的治国谋略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我们也不乏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如果把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比做一出多幕的历史剧,那么自秦始皇拉开一统中华历史的大幕以来,那些宏韬大略的帝王们,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风云跌宕、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悲喜剧,为我们奉献着一场场极尽奢华的历史盛宴。帝王制定朝纲,驾驭群臣,发展经济,安抚百姓,网罗人才,显示出了他们治国安邦的高度才智。他们在政治谋略、军事手段、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或措施,都是中华民族无比宝贵的知识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汲取营养。像“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帝制机构,把君主的权力、个人的威严提高到空前的程度,以加强中央集权;汉高祖刘邦以重农为本,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民富为治安;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网罗天下英才;唐高祖运筹帷幄,治国安邦,统一全国,四夷归附,缔造大唐帝国的辉煌;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化干戈为玉帛,君臣和平共处……他们的治国策略,集中反映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和才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无论是在知人、用人、纳言方面,还是在治民、理政、决策、变革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建树。这些思想和策略不仅可以用于今世,而且可行于久远。它们根植于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史的肥沃土壤之中,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

大凡风云人物都较有作为,都能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顺乎人民的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改革,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经济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或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个人只能推动或延缓历史的进程,却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即使是“至尊”的一代帝王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相反,如果置规律于不顾,逆向而动,到最后就只能遭遇挫折或失败。

本书集中展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他们是黄帝、赢政、刘邦、刘恒、刘彻、刘秀、司马炎、拓跋宏、杨坚、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柴荣、赵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朱棣、努尔哈赤、康熙和乾隆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风云人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成为我们随时可以瞻仰的丰碑。温故知新,鉴往知来,我们研究中华风云人物,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素质,增进我们的智慧……通过对他们的品和悟,从中可以发现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密码!

后记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是唐德春、陈奂岳、孙高磊、段育文、王玉红、李蓓、陈丽华、占珊、刘婷、尚论聪、赵巍、周妮、丁岭花、马泽峰、汪京、周兴华、姚为青、杜海义、王金超、高光耀、刘小勇、时小强、常付轩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一些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感悟,也汲取了其中智慧的精华,谨向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本书的诞生。

由于编写和出版的时间仓促,以及编写的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盛宴(品悟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博雅煮酒论史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桦//荆勇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5699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