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谓古玉,依传统金石学概念界定为魏晋以前的玉器。
近二十年来,考古发掘古玉成批出土,古玉研究陡然成为热点。本书旨在综合近年古玉器研究与古代社会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而对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作新的探讨。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篇介绍古玉器价值、取材、制作及考古发现分布;中篇分类介绍古玉器名称、形制、纹饰及其演化;下篇对古玉器所包含的形而上的含义作系统探讨,阐释其文化蕴义。
本书文字叙述通俗,线绘图二百余幅效果清晰,可谓图文并茂,是诠释我国“道器并重”悠久文化的一次可贵尝试。
| 图书 | 中国古玉文化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所谓古玉,依传统金石学概念界定为魏晋以前的玉器。 近二十年来,考古发掘古玉成批出土,古玉研究陡然成为热点。本书旨在综合近年古玉器研究与古代社会文化研究的成果,进而对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作新的探讨。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篇介绍古玉器价值、取材、制作及考古发现分布;中篇分类介绍古玉器名称、形制、纹饰及其演化;下篇对古玉器所包含的形而上的含义作系统探讨,阐释其文化蕴义。 本书文字叙述通俗,线绘图二百余幅效果清晰,可谓图文并茂,是诠释我国“道器并重”悠久文化的一次可贵尝试。 目录 导言 上编 古玉概说 一 “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古玉的价值 二 “知其是玉疑非玉,谓此非真熟是真!”——玉石的鉴别 三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中国玉矿分布 …… 中编 古玉鉴识 一 “犹见先王制,如逢君子儒”——古玉分类 二 “对之疑对鞠躬如”——圭璋类玉器 三 “岂连城之足云,喜遭遇于知已”——璧类玉器 …… 下编 古玉文化探讨 一 “千年遁迹一朝现,巢许宁称善隐沦?”——近年考古重大发现 二 “天地鬼神,是食是飨”——玉文化兴盛的原因 三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璧功能研究 …… 结语 本书注释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讲的是当代玉作业生产的玉器,还不是我们所要认识的古玉。2000-6000或7000年前古玉文化灿烂辉煌时代制作的古玉精品,其价值在今玉之上多少倍?笔者实在难以估量,只好用“无价”二字概括它了。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古玉文化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臧振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568857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58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80 |
| 出版时间 | 2001-01-01 |
| 首版时间 | 2001-01-01 |
| 印刷时间 | 2001-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