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寂静的春天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有统计表明:少年时期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孩子种下一棵知识树。

别怕,本书是一读就懂的经典!该书由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取得巨大进步,人类对科学越来越崇拜,大量科学的产物——化工产品被用于农业,结果,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原来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变得越发寂静。春天不再有鸟鸣,而成了寂静的一片死气。本书稿即为对《寂静的春天》的导读。

本书作为环境学的逻辑起点,引起的争论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要大。

内容推荐

近代以来,人类对科学越来越崇拜,大量科学的产物——化工产品被用于农业。结果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春天不再有鸟鸣,原来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变得越发寂静。

本书为世界环境科学的逻辑起点,后世的“罗马俱乐部”、“98年世界环发大会”都是以此为开端的。

卡逊,这个柔弱的女子,是整个人类的恩人。

目录

一、孤独而卓越的一生

二、《寂静的春天》: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虚设的城镇及其可能的灾难

 “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

 来的魔鬼”

 “死神的特效药”

 流动的毒药

 我们赖以活命的土地

 地球的绿色斗篷

 杀虫剂=杀生剂

 大地如此寂静

 “干净”的河流

 “骇人死雨”

 “层层累积”的毒

 为什么如此沉重

 透过细胞的窗口

 四分之一

 “令人痛心的讽刺”

 小东西、大能量

 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阅读

试读章节

地球的绿色斗篷

在上两章,蕾切尔指出,从水到土壤,人类研究制造的化学合成剂的污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而大自然的自我排解能力又极其有限,对于这些新的致命性的污染,大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和“代谢”,但是人却没有给予它们足够的时间,却还在变本加厉,每一天都有新的化学合成剂被付诸使用。在这样的状况下,蕾切尔的发现和忧虑是足够令人警醒的。在第六章,蕾切尔论及植物、水和土壤,在化学合成剂的污染下不堪重负的情境。蕾切尔以优美又痛切的笔触,试图扭转人们固有的“对有益的植物进行保护,对有害的进行排斥甚至灭绝”等错误的观点。蕾切尔告诉我们:“水、土壤和由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纵然现代人很少记起这个事实,即假若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食物的植物的话,人类将无法生存。我们对待植物的态度是异常狭隘的。”

关于这种行为,许多人应当感同身受。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在乡村,农夫们是不喜欢田间杂草的,还有那些对他们毫无用处且会带来伤害的动植物,总是会想办法杀死或者移植到其他地方。在城市,人们往往会对一些植物表示厌恶,就连家庭养花,也只是喜欢其中几种,对其他花草采取“斩草除根”的方式。这种行为,实际上出自人类固有的功利主义天性,我们总是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在为大自然“除暴安良”,体现的是一种高雅情怀,殊不知,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对大自然的最大伤害。正如蕾切尔指出的那样:“动植物是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一些植物和另一些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重要的联系。”

随着农业的大规模发展,人们不仅想到用化学合成剂来清除和杀死对庄稼有害的昆虫。也以化学合成剂来替农夫们对侵入田地的杂草们实施大规模的“清洗”。在蕾切尔时代,这种行为已经相当普遍,除草剂的研制生产和付诸使用成为人们对付讨厌植物的“杀手锏”。蕾切尔说:由于除草剂的广泛使用,造成的风景破坏事件很多。接着举例说:在美国鼠尾草茂盛地带,人们在尝试进行一场将鼠尾草改为牧场的大型工程。“几百万年之前,这片生长鼠尾草的土地是美国西部高原和高原上的低坡地带,是一片由落矶山系巨大隆起所产生的土地……鼠尾草,长得很矮,是一种灌木,能够在山坡和平原上生长,它能借助于灰色的小叶子保持住水分而抵住小偷一样的风。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自然选择的长期结果,于是西部大平原变成了生长鼠尾草的土地。”

也就是说,鼠尾草的茂盛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现在,人们要把这种草除去,换成更适宜的牧场,这本身就是对大自然自身特性的一种“冒犯”和“篡改”。这种正在被人为演化的景观,“在这一大风呼啸的高原上移植植物是需要一长期试验与失败的过程。一种植物接着一种植物生长都失败了。最后,一类兼备了生存所需要的全部特性的植物发展起来了”。其结果只能是,一些原本依靠和适应鼠尾草环境的动物遭到了空前的灭顶之灾。其中有哺乳类的尖角羚羊,一类是鸟类的鼠尾草松鸡。紧接着,蕾切尔指出鼠尾草与这些动物相互依赖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寻找并以鼠尾草为食的黑尾鹿等。而人们却试图将鼠尾草的主领地改变为“一片单纯的土地”。“但结果显然是整个紧密联系着的生命结构就被撕裂了。羚羊和松鸡将随同鼠尾草一起绝迹。鹿儿也将受到迫害;由于依赖土地的野生生物的毁灭,土地也将变得更加贫瘠。甚至于有意饲养的牲畜也将遭难;夏天的青草不够多,绵羊在缺少鼠尾草、耐寒灌木和其他野生植物的平原上,在冬季风雪中只好挨饿。”

这样的灾难,苏联也曾有过严重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缓解国内粮食紧缺的问题,赫鲁晓夫下令开垦西伯利亚上千公顷的处女地,几年后,导致了一场大范围的风蚀。随后,政府不得不投人大量的人力及财力,用于修复“试图用庄稼取代杂草和动物的原始土地”。

在这一事件之后,蕾切尔的“矛头”直逼人类用来“对付自然界的那杆喷药枪”。如果说人为的自然清理和改造破坏的是动植物之间的生命环链,那么,喷药也会毁坏目标之外的大量植物。例如,大批的鼠尾草被杀死之后,河水、柳树、麋鹿甚至山溪里的鳟鱼、湖里的海狸、飞鸟也都受到了严重伤害。

在大自然的组合中,天然植物是野生动物觅食、栖息的必需品,植物遭到破坏,那些依附于植物的动物也将遭殃。蕾切尔说,大自然的植物之间的授粉者不唯是我们熟悉和喜欢的那些,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和不喜欢的,它们在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野蜂及其他“花粉的传播者”。若是没有这些昆虫的本性意义上的劳作,许多野生动物、牲畜乃至人都会没有东西可吃。

接下来,蕾切尔还详细分析了弗兰克·爱哥尔博士发明的“选择性喷洒药剂”这一专业行为,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把化学药物使用量降到最低,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也会大大减少。不利的一面,这种喷洒方式也会使得许多动植物遭到致命伤害。

除此之外,蕾切尔还分析了灭虫剂使用后而产生的间接后果——“不论是野生食草动物还是家畜,有时很奇怪地被吸引到一种曾被喷洒过药物的植物上,即使这种植物并非它们的天然食料。假若一直使用一种像砷那样毒性很强的灭草剂,这种想要除去植物的强烈愿望必然会造成损失重大的后果。如果某些植物本身恰好有毒或者长有荆棘和芒刺,那么毒性较小的灭草剂也会引起致死的结果。”

杀虫剂=杀生剂

化学合剂在除草过程中给大自然及其生命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摧毁的是与我们同命相连的动植物,也威胁到了人的生命。蕾切尔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每一章都有一个侧重点,详细、科学、细致而又提纲挈领,使我们对化学合剂的污染产生了清晰直观的印象。在本章,蕾切尔以大量的确凿证据,深刻揭示了大规模使用化学合剂杀虫除草带来的严重后果。蕾切尔深刻指出:杀虫剂实际上就是杀生剂。它们没有方向,也不用蓄谋,只凭自然力和化学合剂本身的作用与毒性,就可以使诸多的自然生命遭受到致命的伤害。

在本章,蕾切尔旗帜鲜明地指出:“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最近几世纪的历史有其暗淡的一节——在西部平原对野牛的屠杀;猎商对海鸟的残害;为了得到白鹭羽毛几乎把白鹭全部扑灭。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现在我们正在增加一个新的内容和一种新型的破坏——由于化学杀虫剂不加区别地向大地喷洒,致使鸟类、哺乳动物、鱼类,事实上使各种类型的野生物直接受害。”

可是,在蕾切尔时代,没有人对这种危害和威胁提出质疑,“那些希望对野生生物遭受损失的问题作出公正判断的居民们今天正处在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外界有两种意见,以保护分子和许多研究野生生物的生物学家为一方,他们断言喷洒杀虫剂所造成的损失一直是严重的,有时候甚至带来重重灾难。但以治虫机关为另一方则企图断然否认喷洒杀虫剂会造成什么损失,或者认为即使有些损失也无关紧要。”

事实还不仅仅如此,对于那些渴望使得那些害虫和杂草永远不再影响他们的收成及生活的人而言,化学药剂的使用在同一地区不止一次出现。——连番密集的喷洒活动,野生动物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更难以恢复。不仅某一地区的原有动植物遭到此类伤害,即使刚刚迁徙而来的也难逃厄运。对于人和动植物而言,药物使用的面积越大,对动植物的伤害就越深。但是,在当时的美国,私人性和团体性的喷洒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且越来越积极。

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使得当时的美国野生动物死亡案例越来越多。蕾切尔以此为依据,对1959年,政府为控制从日本迁徙而来的甲虫,在密执安州东南部以及底特律郊区的2.9万多英亩的土地喷洒高剂量的艾氏剂的行为进行了科学和道义上的反驳。她以翔实的资料,精到的分析,使得联邦航空公司一位官员“这是一种安全的操作”等谎言不攻自破。蕾切尔指出,受到化学药剂影响的不只是公众陆续反映的鸟类问题,还有猫和狗,甚至许多人在接触艾氏剂一小时后,就有恶心、呕吐、发烧、发冷、异常疲劳和咳嗽等症状。

蕾切尔指出:关于控制日本甲虫而实施的大规模杀虫剂喷洒活动,实质是一次大破坏。由于艾氏剂对日本甲虫的杀死,1933年,在新泽西发现了牛奶病。这种疾病的产生原因是:当这种孢子被甲虫死后的幼蛆吞噬后,就会在幼蛆的血液中惊人地繁殖,幼蛆变为变态白色,因此被称为牛奶病。到1945年,牛奶病孢子已经在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和特拉华、马里兰等地的甲虫中大肆流行了。

这一事例说明,在毒药污染之下,没有任何生命可以躲过劫难。人对动物的化学毒杀,导致的是另一种新疾病的诞生。不论是人,还是动植物,都同气连枝,在自然的环链中相互影响,也相互催生。蕾切尔的科学分析和科学论断,使得我们在张口结舌之际,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痛楚和悲哀。由此,可以说,在蕾切尔之前,人类在为科学发明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孕育”了邪恶的胚芽。因此,将杀虫剂和除草剂称之为“杀生剂”,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大地如此寂静

“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飞来报春;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如果说本书的前几章是科学的发现和严谨的论证,那么,这一章是散文式的咏叹,是悼亡式的悲哀诗句。基于化学合成剂对土壤、水流的污染,大批生命受到致死性的伤害,现在,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寂静。不是那种天籁式的众生安寝,而是灭绝式的寂寥与恐怖。

蕾切尔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着热切的关怀,在娓娓的叙说之间,将这种可怕迹象演绎得心惊肉跳,让人身临其境。蕾切尔提到,1958年,一位家庭妇女在绝望中从伊利诺斯州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鸟类名誉馆长罗伯特·库什曼·莫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们村子里,好几年来一直在给榆树喷药。当六年前我们搬到这儿时,这儿鸟儿多极了,于是我就干起了饲养T作。在整个冬天里,北美红雀、山雀、绵毛鸟和五十雀川流不息地飞过这里;而到了夏天,红雀和山雀又带着小鸟飞回来了。在喷了几年DDT以后,这个城几乎没有知更鸟和燕八哥了;在我的饲鸟架上已有两年时间看不到山雀了,今年红雀也不见了;邻居那儿留下筑巢的鸟看来仅有一对鸽子,可能还有一窝猫声鸟。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已知道联邦法律是保护鸟类免受捕杀的,那么我就不大好向孩子们再说鸟儿是被害死的。它们还会回来吗?孩子仍问道,而我却无言以答。榆树正在死去,鸟儿也在死去。是否正在采取措施呢?能够采取些什么措施呢?我能做些什么呢?”

这封信更像是一篇哀婉的悼词,不解的追问。

紧接着,蕾切尔还说到在此之前收到的信件,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一种“寂静”的变化,鸟儿绝迹或者不再复出,植物推迟抽条等等奇怪的现象。蕾切尔还说道“知更鸟的故事”。第一只知更鸟的鸣声预示着河流解冻,春天来临,可是,由于化学污染,“一切都变了,甚至连鸟儿的返回也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还有1930年代从欧洲进口镶板工业用的榆木节时引进美国的“荷兰榆树病”。这种菌病是通过树木的输水导管,由孢子通过树汁而传播的,可使榆树枯萎、死亡。导致知更鸟死亡的是喷洒后的DDT,只要有11条蚯蚓被知更鸟所食,知更鸟就会死亡。这说明,药物毒性的传播体现在食物链当中,一旦有一环坏死、带毒,另外一环就会随之死亡和断裂。

关于这一点,笔者也有很深的感受。幼年,春天时跟随父母种地。为防止害虫,父亲把小麦、玉米甚至豆类的种子用药物搅拌后,再放入泥土;为灭害虫,背着自动打压的简易喷雾器对着正在危害庄稼的害虫们大肆喷洒;还有虫害严重的苹果、梨子和桃,药水过后,叶子上结着一层白色的乳剂。气味随风传播得相当远。还有些人家,为了防止家畜到地里啄食秧苗,把“六六六”或者“一六零五”搅拌后的玉米粒撒进去,不仅毒死了胆敢偷吃的家禽,还有不少的鸟雀因此受害。从春天到秋天,几乎都可以在山坡、河边看到死难者的尸体。

这种情景在80年代最为普遍。那时候,山里还有狼,时常在黄昏嚎叫。90年代初期,狼叫突然消失,就连以前的山猪,也都销声匿迹了。这种连环的杀害,农民们其实也知道是大批量农药施放的结果,但有一定的收成,就会加大农药的剂量。当然,人也在其中受到伤害,除了把农药作为自杀品外,许多孩子也无意识地捡了废弃的农药瓶玩耍而导致中毒死亡。许多人把农药残留物随意丢弃在河边,浸泡在源远流长的河水中,导致下游水库和鱼塘里的螃蟹、鱼、泥鳅等生物的大规模死亡。

但是,这一连串的离奇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近些年来罹患癌症的人逐年增多,许多人还没有明白农药对他们生命的伤害。在本章,蕾切尔深刻分析了农药造成的自然破坏和生命惨景。蕾切尔指出,农药不仅可以杀死现世生物,还可以转换成另一些毒素,使某些动物的受孕率和繁殖量急剧下降。因为蚯蚓中毒,以蚯蚓为主要食物的浣熊、鼹鼠、地鼠也深受其害。黑白鸟、燕子、金翅雀和木兰鸟、五月篷鸟、鸽子、八哥、雀鹰以及狐狸、茶隼、野兔、负鼠也都难逃劫难。有的在飞行中突然坠地而死,有的在捕猎过程中瘫倒在地,还有的发生惊厥后死于非命……

与知更鸟命运相同的还有鹰,因为地鼠和鼹鼠等食物的污染,鹰在美国的数量也急剧减少。

蕾切尔在本章最后两段,那么激愤,又那么痛心。在措辞严厉的设问、解答与追问中,显示了一位科学家道义担当与纯正尖锐的思想气质。她说:“而人类又怎么样呢?在加利福尼亚喷洒了这种兑硫磷的果园里,与一个月前喷过药的叶丛接触的工人们病倒了,并且病情严重,只是由于精心的医护,他们才得以死里逃生。印第安州是否也有一些喜欢穿过森林和田野进行漫游、甚至到河滨去探险的孩子们呢?如果有,那么有谁在守护着这些有毒的区域来制止那些为了寻找纯洁的大自然而可能误入的孩子们呢?有谁在警惕地守望着以告诉那些无辜的游人们他们打算进入的这些田地都是致命的呢?”

P45-56

序言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寂静的春天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蕾切尔·卡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3898
开本 32开
页数 1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X-49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185
13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