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
内容
编辑推荐

您手中的这本越寒编著的《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记述的是1912~1949年间的中国内政与外交历程。这是一段充满革命与战争、憧憬与失落的时期。全文起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民国肇始,止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台两岸分裂,其间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清末以及贯穿整个民国这一“历史三峡”特殊转型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内容推荐

越寒编著的《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对1912至1949年的中国内政和外交进行了客观简明的回顾,全文起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民国肇始,止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台两岸分裂,其间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清末以及贯穿整个民国这一“历史三峡”特殊转型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篇幅短小精简意赅,史实细节把握到位几无缺漏,凝练简洁地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超出了一股历史教科书和大部分史学读物的水准和高度。全书文字优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值得列位史学爱好者一阅。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民国成立与一战风云(1912-1919)/1

 帝国终结与民国成/1

 民初风云/6

 欧战的爆发与日本的野心/12

 中国参战与南北分裂/17

第二章 从南北对峙到全国统一(1919-1928)/23

 苦涩的战后外交/23

 苏俄接近中国/27

 北京的内政外交/31

 南方的新革命/38

 南北战争与全国统一/43

第三章 动荡与发展(1928-1937)/52

 新内战/52

 日本入侵东北/56

 寻求西方支持/61

 走向对抗的中日关系/64

 动荡中的艰难发展/70

第四章 中日大战(1937-1945)/75

 不宣而战/75

 持久战/85

 加入世界大战/91

 潜在的危机/98

 不完美的胜利/107

 通敌者之死/114

第五章 国共对决与两岸分裂(1945-1949)/118

 东北困局/118

 国内政争与美国介入/121

 宪政开幕与国共对决/131

 共和国成立与中苏结盟/136

 国民党退台与两岸分裂/147

参考文献/154

试读章节

欧战的爆发与日本的野心

1914年夏天,欧洲各国长期积累的民族不和、军备竞赛、争夺殖民地等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引发了全面的战争。在数周时间内,德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的漩涡。德、奥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法、俄等国属协约国阵营。面对大打出手的欧洲列强,袁世凯于1914年8月6日颁布大总统令,对战事深表惋惜,并声明中立。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北京政府谨慎奉行中立政策,以免战祸殃及中国。

1914年是袁世凯开始大展身手的一年。在袁世凯的主导下于5月新出台的《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内阁制,大总统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内政和外交大权。年底出台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修正案进一步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选连任。袁世凯的集权统治得以建立起来。清末兴起的地方自治被以妨害国家统一为由彻底取消,社会上的自由度和宽松度也大不如前,但是国内局势总算稳定下来,权威日增的北京政府开始把主要精力转向国家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与法规,大力推动工商业的发展。而欧战的爆发也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然而心怀不轨的日本却为好不容易步人正轨的中国投下了阴影。刚刚上台并积极推行“大陆政策”的日本大隈内阁同样将欧战视为天赐之机:三年前日本没能趁辛亥革命混乱之际实现在华扩张,这次务必不能再错失良机。欧战爆发后,为了夺取德国在华势力范围——山东,日本积极准备参战。日本利用英日同盟关系得到了英国的同意,又设法取得了俄国的谅解。在北京政府看来,山东由德国占领,多少强于落入日本之手。德国毕竟远在万里之外,不太容易调兵遣将;日本则近在咫尺,威胁自然要大得多,况且日本已经控制了北部的南满洲和南部的福建省,如果再占领中部的山东,中国只会变得更加被动。北京政府于是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出兵,包括让德国把山东权益先交给美国,再由美国立刻转给中国,但是美国并不想自找麻烦。最终各种方法都不奏效,北京政府无奈地发现中国连在一场与己完全无关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也难以做到。

获得几个主要列强的默许之后,日本于1914年8月23日正式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向德军发起进攻。为了抵制日本的进攻,北京政府还私下为德军送去枪弹。无奈德军寡不敌众,英日联军迅速取胜,10月占领山东铁路命脉——胶济铁路,11月攻陷青岛,并夺取了德国占领的胶州湾租借地。战争期间,日军还顺势开进一些中立区域,将当地中国人视同被征服者,不少平民无辜遭殃。此后,虽然对德战事已经结束,英国军队不久也撤出山东,但是日本仍以战胜国自居,不肯撤军,并对青岛和胶济铁路实行军事统治,北京政府对此一筹莫展。

北京政府很快又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希望趁欧战之际独占中国的大隈内阁于1915年1月18日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公使甩开北京外交部,直接进见中国国家元首袁世凯并向其递交文件,同时暗示中方如果不同意这些要求,日本将会支持反袁势力。这种交涉方式反映出日本对中国轻蔑至极。条约共分五号,前四号里日本重点要求巩固其在南满洲的特权以及刚刚获取的在山东的特权,第五号则进一步要求中国政府必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察和兵工厂必须中日合办,这大有使中国成为日本保护国的势头。为了弄清日本提出如此苛刻条件的真实意图,袁世凯重新任命了外交总长,以新外长需要对案件加以研究为由拖延时间,同时以各种方式试探日方态度。另外,袁不顾日方的保密要求,设法将条约内容透露给中外报界,通过鼓动舆论向日方施压。袁还不断向美英驻华使节秘密通报交涉情况,希望列强的干涉能够换来日本的让步。中日双方在随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数十次谈判,中方代表采取拖延战术,千方百计与对方周旋。在各方压力下,日本放弃了第五号,但是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同时以武力相威胁。北京政府最终没有等到美英的实质性干预,不得不向日本屈服,于5月9日接受,25日正式签订了“民四条约”。

日本虽然在这次交涉中占据上风,但是也得不偿失:“二十一条”中的内容或废或改,并未达到日本的预期要求,但是中国民众已被激怒,在日留学生大批返国,5月9日成为中国国耻日,美英对日本趁火打劫式的做法也颇有微词。袁世凯随即召集文武百官,要求大家牢记此“奇耻大辱”,并“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但是大总统的卧薪尝胆却出人意料地和恢复帝制联系到了一起。“民四条约”刚刚签订,“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言论就开始在社会上传播。1915年8月,袁世凯的法律顾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古德诺应邀发表了题为《共和与君主论》的长文,认为君主制与共和制各有利弊,“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帝制拥护者们根据这一结论,在袁世凯的默许下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帝制运动。主要的帝制筹划机构“筹安会”中有一多半成员曾经是革命党人,看来共和制的确不吃香了。在文武官员和民间团体的一片拥护声中,袁世凯以半推半就的姿态于12月12日接受拥戴,自称皇帝,并将国号改为“中华帝国”。

然而拥护袁世凯称帝的表面之下却埋藏着广泛的反对声。袁世凯坚信只有重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使中国凝聚起来,并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有力地对抗列强(尤其是日本),但是民众并不认同他的做法。在人们看来,尽管革命后的局面似乎还不如革命前,共和制在中国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但是恢复帝制无疑等于承认中国太过落后,以至于适应不了这个据信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而在一些虽然反对袁世凯称帝但是并不反对帝制的人眼中,袁世凯在品行、功绩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服众,还够不上做皇帝的资格和威望。曾经鼓吹君主立宪并拥护袁世凯实行“开明专制”的思想界名士梁启超早在帝制运动刚刚兴起时就发表文章表达了对反复变更国体的不满,随后与袁日益疏远。梁的学生蔡锷将军在其影响下于1915年年底率先在云南举起武力反袁大旗,由他率领的护国军节节胜利,贵州、广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宣布独立。曾经被袁世凯过河拆桥的进步党人这次更是全力反袁,准备和新皇帝算旧账。

随着讨袁运动席卷全国,列强纷纷改变了最初对袁世凯称帝的默认态度。唯恐天下不乱的日本大隈内阁这次更是带头倒袁,大力支持反袁势力,对袁世凯釜底抽薪,并趁乱策划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仍未成功)。在国内外的联合压力下,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重新担任总统职位。但是护国军和进步党人仍旧不肯罢休,坚持要袁世凯下台。孙中山这时也已经从日本回到上海,并号召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与此同时,又有更多省份宣布独立。袁世凯的两名亲信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开始对他离心离德,袁的一些亲眷也宣布与他断绝关系,舆论批评之声更是此起彼伏。6月6日,身心交瘁的袁世凯还没考虑好去职的方式,就在北京病逝。直到6月底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恢复之后,各省才陆续取消独立。危机逐渐化解,但是失去政治强人的中国此时也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局势。P12-17

序言

您手中的这本小书,记述的是1912~1949年间的中国内政与外交历程。这是一段充满革命与战争、憧憬与失落的时期。1912年清帝退位后,随着政治军事强人袁世凯的病逝,中国卷入了军阀对峙与混战的漩涡。民国成立之际引入的西式民主制度无力扭转这种武力争雄的混乱局势,其自身也由于牵涉舞弊、贿选等一系列丑闻而信誉受损,最终在1928年国民党击败北洋军阀之后默然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中国依靠“三民主义”思想和国民党开创的“以党治国”模式勉强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与此同时,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力衰弱的中国极力避免过早和日本摊牌,但是中日战争仍旧于1937年全面爆发。整个国家在抗战的旗帜下凝聚到了一起,国人历经八年磨难,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战争还缩小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实力差距,最终导致双方在抗战结束后进行了一场硬碰硬的恶战,结果是国民党败退台湾,整个大陆实现了高度的军政统一。中国还在这近四十年间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幸运地两次都成为战胜国,然而借此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都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不过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以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参与创建联合国,这些都为中国重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打下了基础。

笔者并非学历史出身,但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兴趣浓厚,这是本书写作的原因所在。市面上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琳琅满目、精品如云,但是大部头居多,笔者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重温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丁成龙先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越寒

2013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越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48572
开本 32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2013147374
中图分类号 K25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