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精)/经典译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内容推荐

《童年》(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在人间》(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三)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阿廖沙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曰“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时,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有重大的作用。这一段生活经历就是第二部小说《在人间》的主要内容。《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有革命情绪的大学生、青年秘密小组这所社会大学对他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目录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试读章节

在一个晦暗而又狭窄的小屋里,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一身白衣裳,身子显得特别长;两只光脚丫子上的脚趾全都奇怪地叉开,那双令人感到亲切的手却温顺地搭在胸前,但也是扭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就像上面盖着两枚圆的黑色的铜钱。善良的脸黝黑,只是那龇出的牙齿使我害怕。

母亲半光着身子,下身围着红裙,跪在地上,用那把我爱用来锯西瓜皮的梳子,把父亲长而又软的头发,一下一下地从额头往后脑勺梳着。母亲的声音低沉、嘶哑,不停地说着什么,她那双灰色的眼睛肿了起来,大滴大滴的泪水,仿佛融化了的水滴似的扑簌扑簌往下掉。

外祖母抓着我的手,她胖胖的体形,大脑袋,大眼睛,鼻子上的肌肉松弛,可笑地耷拉着。她穿一身黑衣服,整个儿人都软绵绵的,出奇地招人喜欢。外祖母也在哭,可哭得有点儿特别,似乎在陪哭,而且随着妈妈呜呜咽咽配合得挺合拍。她全身哆嗦,一只手扯动着我,另一只手推摇着父亲。我紧靠着外祖母,躲在她的身后,感到害怕,不自在。

我从来没见过大人哭,听不懂外婆不住地说的那些话:

“你和你爸告别吧,你可再也见不到他啦,他死了,亲爱的,他死得太早啦,不是时候啊……”

我前些时害过一场重病,刚刚下床。我清楚地记得,生病的时候,父亲快快活活地忙碌着照料我,可后来他突然不见了,外婆这个怪人来接替了他。

“你是从哪儿来的啊?”我问她。

她回答说:

“从上面,从尼日尼来,可不是走来的,是搭船来的。水上不能走,小鬼!”

这真好玩,也弄不明白:她说“上面”,我家楼上是住着几个染了大胡子的波斯人,而地下室里住的是一个卖熟羊皮的黄皮肤的卡尔梅克老头。完全可以骑在栏杆上沿着楼梯从楼上往下滑,要是跌下来,可以就势翻个跟头,向下一滚。这事儿我清楚得很,这跟水有什么关系?全弄错了,乱七八糟得滑稽可笑。

“干吗喊我小鬼?”

“因为你乱嚷嚷。”她也笑着说。

外婆说起话来和蔼可亲、快快活活、流利自如。从第一天起我就和她成了好朋友,现在我真想她马上带我离开这间屋子。

母亲的样子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哀号在我心中引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她这样,而她从前一贯态度严厉,沉默寡言,平常她总是全身上下收拾得于净利落,头发梳得油光水滑。她个头又高又大,像一匹高头大马,她的身子骨硬朗结实,手劲大得吓人。但此刻,不知怎么的,她浑身浮肿得难看,衣衫凌乱不堪,全都撕得破破烂烂,过去整整齐齐梳理的头发,伏在头上像一顶光亮的帽子,现在一半头发散落在裸露的肩上,拖到脸上,而编成辫子的另一半头发,摇来晃去,不时地触到沉睡不醒的父亲的脸上。我早就站在房间里了,可她没有瞧我一眼,一边替父亲梳头,一边不停地痛哭流涕,有时被眼泪噎得喘不过气来。

几个穿黑衣服的庄稼汉和一个岗警往门里张望,岗警生气地喊道:

“快点收拾!”

窗户上用一块深色的大披巾蒙着,披巾被风吹得像帆似的鼓起来。从前有一次父亲带我坐小帆船玩,突然天上轰隆打了一个响雷。父亲笑了起来,牢牢地用两个膝盖夹住了我,大声喊道:

“不要紧,别怕,葱头儿!”

母亲忽然费力地从地上爬了起来,随即又无力地倒下,仰面跌倒在地上,头发散乱一地。她紧紧闭住眼睛,苍白的脸发青了。她像父亲一样龇露出牙齿,用可怕的声音说:

“你们把门关上……阿历克谢——走开!”

外婆用力把我往外推,自己扑到门口,喊叫起来:

“亲爱的好心人啊,你们不要怕!请你们别动她,看在基督的面上,行行好,你们走开吧!这可不是霍乱病,她要生孩子啦,饶恕我吧,我的老天爷!”

我趁机躲到房间角落的一只大箱子后面,从那里看见母亲在地板上身子像陀螺似的扭着、哼着,牙齿咬得格格响,而外婆则在她的四周爬来爬去,亲切而快乐地说着:

“为了圣父和圣子!忍着点,瓦留莎②!圣母啊,保护神啊,保佑她吧!”

我怕极了,她们在父亲旁边折腾着,常常碰到他。她们哼呀、喊呀,而父亲却一动不动,还仿佛在笑。她们在地板上折腾了很长时间,母亲不止一次地站起身来,又跌倒下去。外婆几次从房间里冲出去,像抛出去的一个又大又软的黑皮球。后来,突然在黑暗中响起了婴儿的哭喊声。

“上帝啊,光荣属于你!”外婆说,“是个小子!”

外祖母点亮了蜡烛。

我大概在屋角里睡着了,以后的事一点儿都记不得了。

在我记忆中的第二个印象是——天下着雨,在墓地的一个僻静的角落,我站在又黏又滑的小土墩上向墓穴里看,人们把父亲的棺材放进去,坑底积了好多水,还有几只青蛙,有两只青蛙已经跳到了黄色的棺材盖上。

在墓旁站着的有我、外祖母,还有浑身淋得湿透了的岗警和两个手中拿着铁锹板着脸的庄稼汉。温暖的雨点像小玻璃珠似的不停地洒落在大家身上。

“埋吧。”岗警离开墓穴走到一边去,说道。

外祖母用头巾角捂住脸,两个庄稼汉弯下腰急忙铲土往墓坑里抛,坑底的水劈劈啪啪地响起来;那两只青蛙从棺材上跳下去,然后开始向坑壁上跳,可土块又把它们打落到坑底。

“走吧,廖尼亚。”外婆抓住我的肩膀说。我轻轻地把肩从她的手下面挣开,不想离开。

“你真是个……上帝啊。”外婆抱怨了一句,不知是对我,还是对上帝,久久地站着,低着头不说话。墓穴已经填得和地一样平了,可外婆还是一直站在那儿。两个庄稼汉用铁锹在土上啪嗒啪嗒地拍打,发出很响的回声。这时,骤然刮起了风,把雨赶跑了,刮走了。外祖母牵着我的手,穿过黑压压的一片十字架领我向很远的教堂走去。

“你怎么不哭?”出了教堂的院墙后,她问我。“哪怕哭一下也行啊!”

“不想哭。”我说。

“嘿,不想,这就不应该了。”她轻声地说。

所有这一切都很奇怪:我从小就很少哭,只是在受了委屈后才哭,疼了不哭。父亲见我淌眼泪总是笑我,而母亲则是常常大声呵斥我:

“不许哭!”

后来我们坐一辆小马车在很宽很脏的大街上行驶,街的两旁是一幢幢深红色的房子,我问外祖母:

“那两只青蛙还能爬出来吗?”

“不,它们可爬不出来了。”她答道。上帝保佑它们。

无论父亲,或者母亲,从来没有这样多和这样亲切地提到主的名字。

P5-8

序言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小业主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十一岁踏上社会,独自谋生,饱尝人世间的辛酸,后来接受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参加过秘密革命活动,并曾被捕。

高尔基是以浪漫主义的作家登上文坛的,一八九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撰写的《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都充满对战斗的渴望及用“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献身精神和追求光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高尔基认为文艺应当负有改造现实这一社会使命,他撰写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描述底层人民在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苦难生活,揭露刚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空虚的心灵,抨击品德低下的市侩化的知识分子,并努力思考生活的意义,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高尔基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创作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俄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使命,揭露其丑恶本质,否定追逐私有财产、逃避斗争的道路,提出城市居民生活的意义这一主题。

高尔基从一九○○年开始撰写剧本,部分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小市民》和《在底层》。《小市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工人形象——火车司机尼尔,反映了小市民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冲突。《在底层》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抨击压迫和摧残人的俄国社会制度,指出以无益的同情和美好的谎言去安慰人们是一种消极的人道主义,这种做法只会使人们安于现状,沉迷于幻想;一旦幻想破灭,人们将会陷入精神上的绝境。作者通过剧中人大声疾呼:“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号召尊重人,赞美人,相信人具有解放自己的力量。在一九○五年革命前夕,高尔基还撰写了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剧本:《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一九○六年高尔基写成剧本《敌人》,剧中的主人公已经不是个体,而是与资产阶级进行自觉斗争的、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工人群体,显示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这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

一九○六年高尔基撰写了另一部重要作品,这就是长篇小说《母亲》。这部小说是以一九○二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为背景,在一九○五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不仅生动地塑造了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自觉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巴维尔,还描述了俄罗斯社会底层的妇女代表——母亲尼洛夫娜从对生活的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列宁在阅读了这部作品的手稿以后,充分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及时的”作品。

一九○五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曾一度接受了鲍格丹诺夫等人的造神论思想,其影响明显地表现在长篇小说《忏悔》中。列宁曾对这种观点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指出“神的观念”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束缚落后的工人和农民的锁链,在客观上起有麻痹人民的作用。此后,高尔基重又写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夏天》、《奥古洛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以及《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等。

在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以《不合时宜的思想》为总标题的政论文章,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一些看法。高尔基不同意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断,反对十月武装起义,主张无产阶级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的革命创造条件。他还以革命过程中的某些缺点和阴暗现象为依据,指责革命。当时的苏联文学界曾认为《不合时宜的思想》是“叛逆”之作,是高尔基这一时期错误观点的集中表现;列宁也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一九一八年八月社会革命党人谋杀列宁的事件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广大人民保卫十月革命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也使他深受鼓舞,从此他走上了与苏维埃政权密切合作的道路。在创作方面,他撰有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指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则展现了俄国生活的广阔画卷,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几十年间思想上和社会上的斗争。三十年代高尔基著有反映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新生的社会主义之间剧烈冲突的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陀斯契加耶夫等人》等。除了上述作品以外,高尔基还著有多篇回忆录,其中有关列宁和托尔斯泰的回忆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文献价值。

《童年》(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在人间》(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三)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阿廖沙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曰“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时,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有重大的作用。这一段生活经历就是第二部小说《在人间》的主要内容。《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有革命情绪的大学生、青年秘密小组这所社会大学对他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的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使他得以成长的重要条件。

高尔基从幼年时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开始接触小市民的生活。此后,在绘图员家里,在居住着各种不同人物的大杂院里,在他干过活的任何地方,这种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常常暴食暴饮,无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脏话制造丑闻,传播谣言。“无耻的流言蜚语、恶意的诽谤组成一张肮脏的网子”,缠绕着大家,无人可以幸免,仿佛通过折磨别人来为自己寻找乐趣是“他们唯一可以不付任何代价的娱乐活动”,可以填补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这实在也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处在这种氛围之中,小阿廖沙时时处处感到烦闷、压抑、窒息,简直无法忍受。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花费大量笔墨,以极其辛辣的笔锋对他青少年时代感触甚深的市侩气息这一社会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产生这种保守、落后心理特征的社会根源,指出小市民习气是滋生种种消极的、不抗恶的社会思潮的土壤。

“在人间”生活的岁月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正直的厨师斯穆雷,热爱劳动的码头装卸工人,洗衣女工纳塔利娅,老匠人格里戈里乃至凶神恶煞般对待阿廖沙的绘图员家的婆媳俩都从不同方面帮助高尔基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凡是读过三部曲的人都会对阿廖沙执着地渴望读书,自觉地认真读书的顽强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那个认为读书是“歪门邪道”,读书会诱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里,阿廖沙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所遭受的屈辱、欺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书籍扩大了阿廖沙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总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不仅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而且“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而高尔基“审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对于俄罗斯底层的无与伦比的知识,都是他赢得巨大声誉的重要因素”

宁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精)/经典译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聂刚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11050
开本 32开
页数 68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1.875
印次 28
出版地 江苏
217
157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