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责任避风港到安全保障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中介人责任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刘文杰著的《从责任避风港到安全保障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中介人责任研究)》是一部专业书籍,因此,作者从一开始就不奢望它能拥有多少读者。那么,对于耕耘于网络法领域的人士而言,本书提供的知识增量体现在哪里呢?

本书对美国法上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展开了力求全面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颁布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确立了所谓避风港规则,虽然仅是一项版权法上的制度,该规则仍然成为全世界网络立法的范本,我国也不例外,在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直接从《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移植了四个责任避风港规定。

在此之前的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另一部法律《通讯端正法》,其中同样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规定了责任避风港。因此,美国法律在调整网络中间商责任方面走的是双行道,网络人格侵权适用《通讯端正法》中的责任避风港规定,网络版权侵权适用《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中的责任避风港规定。我国法学界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后者,对前者的涉足相对稀少。本书力求弥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缺失,对《通讯端正法》中的避风港规则加以全面梳理和剖析。

内容推荐

就网络服务提供者民事侵权责任的承担,我国存在着版权侵权与人格权侵权原则统一、规则分立的情况。刘文杰著的《从责任避风港到安全保障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中介人责任研究)》通过追溯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国际立法范本,探讨发源于美国的责任避风港规则与大陆法上注意义务两相协凋的路径。研究试图通过对学说、立法例和司法实践的梳理、对比,论证统一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规则的可能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美国法上网络人格侵权的责任避风港——以《通讯端正法》第230条及其司法适用为中心

 第一节 从Stratton案判决到CDA第230条的出台

一 传统的诽谤侵权责任

二 CDA第230条出台前的两个重要判决

三 CDA第230条的出台

 第二节 有关CDA第230条的主流判决

一 奠基性判决:Zeran v. AOL

二 信息内容提供者的界定:Blumenthal v.Drudge

三 “用于互联网发表的意图”:Batzel v.Smith案

四 “中性工具”说

 第三节 否定CDA责任豁免的司法判决

一 添加标题和编者按构成内容创建:MCW.Inc.v.Badbusinessbureau.corn

二 CDA第230条未排除发行者责任:Barrett v.Rosenthal

三 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安全保护义务:Jane Doe No.14 v.Internet Brands,Inc.,DBA Modelmayhem.com

 第四节 对CDA第230条及相关司法判决的评价

一 Zeran案判决对CDA第230条的解释所存在的问题

二 重新定位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空间和活动管理人

第二章 美国法上网络版权侵权的责任避风港——以《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第512节及其司法适用为中心

 第一节 《千禧年数字版权法》颁布之前的帮助侵权与替代侵权责任

一 美国版权法上帮助侵权责任的一般理论

二 判例法中的替代侵权责任

三 第一批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判决

 第二节 《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的规定与立法理由

一 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第一次草案及立法说明i

二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草案及立法说明

三 众议院的最终草案

四 对DMCA避风港规则的简要评析

 第三节 美国判例法中的避风港规则

一 判例中的避风港规则一般规定

二 DMCA下的帮助侵权与“红旗”标准

三 替代责任与“控制加直接经济利益”标准

四 对避风港规则相关判例的评价

第三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注意义务的法理基础——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与第37条之内在关联性

 第一节 作为注意义务代各词的安全保障义务

一 德国侵权法上的“Verkehrspnichten”

二 德国法院创设安全保障义务的原因

三 安全保障义务在德国侵权法体系中的位置之惑

 第二节 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一 域外安全保障义务的本土化

二 合理注意的标准与思考路径

三 安全保障义务与保护性法律

 第三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一 问题与方案

二 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安全保障义务的正当性

 结语

第四章 网络服务提供者中介人责任的双轨制:妨害人责任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第一节 责任避风港与安全保障义务的协调

一 传统侵权法中的防范第三人侵权义务

二 责任避风港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防范侵权义务的影响

 第二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基本特征

一 可期待的合理注意

二 注意程度与具体场合的侵权危险性相称

三 安全保障义务蕴含组织制度要求

 第三节 妨害人责任视角下的“通知—取下”程序

一 “通知—取下”程序的适用

二 妨害人责任与过错侵权责任的分工配合

三 “通知—取下”责任避风港的功能及其限度

四 反通知程序的必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责任避风港到安全保障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中介人责任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文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91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6252521
中图分类号 D912.40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