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著的《先唐文学研究》共分四编:汉魏文学变迁、魏晋文人与文学、齐梁文学走向、《文选》与先唐文学,通过对这四个主题下一些主要问题的梳理和探讨,尝试揭示先唐文学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有关这些主题的讨论,前人其实已有很多,但作者仍能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前后融通,读书得间,抉发出前人不曾措意的创见。全书内容集中,资料扎实,而文笔流畅,意态洋洋,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先唐文学研究在接继传统方面的典范之作。
| 图书 | 先唐文学研究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胡旭著的《先唐文学研究》共分四编:汉魏文学变迁、魏晋文人与文学、齐梁文学走向、《文选》与先唐文学,通过对这四个主题下一些主要问题的梳理和探讨,尝试揭示先唐文学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有关这些主题的讨论,前人其实已有很多,但作者仍能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前后融通,读书得间,抉发出前人不曾措意的创见。全书内容集中,资料扎实,而文笔流畅,意态洋洋,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先唐文学研究在接继传统方面的典范之作。 目录 第一编 汉魏文学变迁 儒学式微下的文学嬗变 ——东汉中后期、建安时期诗赋变迁的历史考察 鸿都门学、曹氏家风与汉魏文艺的繁荣 尚美之风与汉魏文学审美趣味的新变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 第二编 魏晋文人与文学 从若干文献看三曹与七子之关系 竹林七贤与竹林之游 西晋文人的悲剧人生 乱世悲歌——西晋文学题材论 潘岳若干事迹考辨 第三编 齐梁文学走向 《南齐书·文学传论》三体渊源辨识 梁武帝其人其诗 梁武帝与《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的编纂 重色家风与梁代的宫体诗 第四编《文选》与先唐文学 《文选》对“建安七子”作品之去取 《文选·洛神赋》题注发微 《文选》不录张融之作的历史考察 ——兼论萧衍的忌刻个性及其在萧子良集团中的实际地位 《文选·奏弹曹景宗》发覆 《文选·广绝交论》探析 《文选》选文“任昉现象”之成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先唐文学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胡旭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2253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9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14 |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 首版时间 | 2016-08-01 |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4 |
| CIP核字 | 2016083561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9.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9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