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也是美国(我的观察与随想)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也是美国》是平苹的博客文章的选编,写的是她从社会学博士,到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再到全职教师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生活中与孩子、朋友、学生的交流,都是平实的事,像是日常生活的随笔,很亲切自然。当然,她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博士,日常生活的白描,其实也带有了专业的感悟。

内容推荐

中国女博士缘何遭遇于求职困境?

美国社区学院是怎样的大学?

在美华人会遭遇种族歧视吗?

……

平苹编著的《这也是美国》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和深厚的学理素养描绘美国图景,也许能挑战思维、破解迷思,引发更多的好奇。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美国生活

 引言:因为不同

 我在美国找工作

 我在美国找工作:续篇

 感谢生活

 鸡头的故事

 麦克老师的忧虑

 无理由的伤害

 “我这辈子已经完了”(国人百态之一)

 朋友的幸福农场生活(国人百态之二)

 向校巴挥手的母亲

 如此裁判

 家有少男

 写给十八岁的你

 今天开放日

 诗歌二则

第二章 我看美国的种族歧视

 引言:选择看见

 关颖珊是美国人吗?

 谁杀了陈果仁?

 何谓“美国人”

 暧昧的身份

 是时候给出答案

 奥巴马多大程度上代表了黑人的利益?

 他们有意绕过我

 何谓制度性歧视

 亚裔学生在入学申请时受歧视吗?

 我们是否太善良?

 被收回的微笑:我所遭遇的种族歧视

 在美华人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几种惯性思维

第三章 我在美国当教授

 引言:关注平凡

 作为“火”的社会学

 校园枪声犹然在耳:一个永远的问号

 几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学生

 教学日记一则

 令我倒吸凉气的“文化中心主义”

 我要和他们谈一谈

 只缘身在“花园”中

 苏醒:一个学生的课后思考

 同性恋学生给我上的沉重一课

 令人敬佩的难民学生

 康州小学枪击!

 与学生讨论枪支管控问题

 与学生讨论枪支管控问题:续篇

 你能接受交换配偶吗?

 学生的朋友被谋杀之后

 旧金山中国城里的社区学院

第四章 我的女性视角

 引言:温柔的缰绳

 你要对自己好一点

 课堂上一对曾经的“小夫妻”

 女人四十

 做精致女人还是做真实女人?

 一位伊朗主妇的美丽与纠结

 为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母亲

 女人有中间的路可以走吗?

 真爱究竟是什么?

 四十年来从未做自己

 性别是“做出来”的

 温柔地杀我们: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妈妈的平衡术

 女性要不要工作?

后记

试读章节

鸡头的故事

在一个当地的中国饭店,阿森——我先生任教的系里今年新招聘来的助理教授,带着他的太太和两个女儿请我们一家吃晚饭。在老板娘的强烈推荐下,我们点了一个“走地鸡”。当这盘香喷喷的白切鸡端上来的时候,大人喜爱它新鲜而地道的土鸡味,孩子们的着眼点不一样,阿森4岁的女儿迪迪,叫了一声:“鸡头!”的确,这盘鸡摆的很有中国特色——鸡头,翅膀,鸡块,鸡脚有板有眼地顺序排好,那只鸡头单独稳稳当当地摆在首位,迪迪这个德国妈妈和俄国爸爸生的美国女孩,我相信她是第一次看到鸡头。

在得到大人认可后,迪迪把鸡头放到一个小盘子里,绕桌一圈让大家更近距离地看看这只鸡头。接着,她说她要把这只鸡头用盒子装起来,寄到德国给她的姥姥去!我们笑了,我暗暗地为小女孩这份思念姥姥的心感动,迪迪在8月份刚刚随父母回母亲的祖国(德国)一个多月,还抓紧时间上了当地的幼儿园。见此情形我想起7年前我儿子牛牛刚来美国没多久,曾对着雪地大声喊着外公外婆(我妈妈爸爸带了他三年),以为那样她能在中国听见。

这时我四岁的女儿平馨也来凑热闹,说她也想要那只鸡头,我们不以为意,劝说两句,继续吃饭。等阿森买单时,平馨竟抽噎着说她要鸡头,迪迪也在她妈妈身边坚持要鸡头。我和先生赶紧让平馨放弃这个要求,她捂脸哭起来。双方父母的劝解以无效告终,块头很大的阿森用普通话说:“好了,这只鸡头,我说,属于牛牛。”牛牛是我儿子,比平馨大将近六岁,阿森很会做调解人,竟把鸡头调解给牛牛了。阿森是俄罗斯人,曾在中国待了四年,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这顿饭局就特别有趣了。阿森又拿英语对一听他判决就忍不住放声大哭的迪迪说:“迪迪,不要再考验我的耐心了!”并一挥大手。

我对女儿说:“迪迪第一次吃中国鸡,还想着姥姥,你就成全了她的心思,我明天就给你去东方店买鸡回来,鸡头归你了。”可女儿还是哭个不停。迪迪那边也哭得埋在她妈怀里,看到迪迪妈难过的样子我心里也难受起来。然后,我暗示牛牛去把鸡头交到迪迪手里。牛牛照话去做了,阿森和他太太一起摇头说不行,我说现在既然是牛牛的,就由牛牛说了算。阿森太太认真地说:“别这样,这样迪迪就知道以后只要哭她就能达到目的了。这不行。”阿森也很认真地马上附和。

说真的,这才是我要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就是我和我先生——都被这番话深深地震动了一下。这对俄德跨国联姻之家,因这种一丝不苟的教育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我也很正经地说:“那么对平馨是一样的,她也知道哭就达到目的了。我们只有把鸡头留在这里了。”接着大家起身离席。我还抱有“幻想”,当女儿伸手要我抱时,我对她说迪迪要走了,如果你把鸡头现在交给她,我马上抱你。而女儿真的拿起装鸡头的盒子了,可刚转身,手已递出去,一秒钟后,又缩回来,她皱个小脸用英语说:“我不想把它给任何人!”“那我们走吧!”我说。鸡头盒子就这么毫不留情地搁下了。迪迪和平馨啊,你们会记得这只可笑的鸡头吗?人之初,性本私,是吗?

2008.2.28P19-21

序言

读着平苹的书稿《这也是美国:我的观察与随想》,在已很炎热的6月广州,我如沐阵阵清风。早就听闻平苹的博客在海外学子中粉丝众多,却由于网络障碍,没有机会阅读,我是愿意借读书稿,谈我的一点感受、做一次粉丝的。

《这也是美国》是平苹的博客文章的选编,写的是她从社会学博士,到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再到全职教师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生活中与孩子、朋友、学生的交流,都是平实的事,像是日常生活的随笔,很亲切自然。当然,她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博士,日常生活的白描,其实也带有了专业的感悟。

我和她同在一个城市读中学、大学,却是因着香港,因着社会学而结缘。20年前,我们一同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究生,相同的专业、相似的关注热点,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议题,有时候为了一份作业、为了一个研究设计,我们会谈上一整天,真实浸淫在思想、知识交流的环境当中。后来,.我回到广州继续工作,她拿到博士学位后与丈夫选择远漂美国,她是勇敢的。人生就是一种经历,她的勇敢使生活多了很多的色彩。

关于美国,媒体有很多描述,国人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想象。平苹主修社会学,她对美国的想象更多了一份专业上的寻根和测试专业能力的尝试。当年平苹远漂美国,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我的心充溢的是寻求实现自己的梦想的热情”,她带着香港的博士学位,竞争到美国社区学院的全职教职,是对她的良好专业素养的直接肯定。确实,在直接和间接读到的描述美国的文稿中,来自社区学院校园生活的描述还真的比较少,偶尔在留学中介的指南里会有“先就读社区学院,然后转学名校是一项明智选择”这么一两句话,这是一个现在还颇为陌生而实际上值得关注的教育机制。看出来平苹对她的教职充满激情,热爱这份工作,而这份热情有穿透力有感染力,让我感觉一个东方人在本土美国人的社区学院里教授社会学会有很多故事,我很喜欢读她任职社区学院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与学生交流的记录,当中的文化冲突其实就是融合、理解的过程,内里布满灵魂的闪光点。

社会学人的批判精神渗透在全书,种族、阶级、性别、歧视、不平等……这些社会学的关注议题已经成了平苹的日常视角,追随着平苹的脚步和叙说,我们了解认识美国又多了一个角度。透过社会学棱镜看到的美国,会帮助我们触碰到个体的命运如何受社会的塑造的命题,从而使我们看到的美国社会就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了一层。当然,不要仅仅是为了解美国而读本书,若然能够在合上这本书后,读者会思考一下如何过自己的生活,将是作者和出版人更愿意看到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国萱

2015.6.25

后记

这本书终将出版了。两年前,我和出版社建立了联系,要把我的一些文章编成这个集子,现在经过两年的工作,看到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很欣慰也很感动。

今年是我和先生带着儿子来到美国生活的第15个年头。儿子来美国时,将近四岁,再过两周儿子就要高中毕业,秋季将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学生。美国生活在儿子身上的痕迹无处不在,包括几乎每天都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我们讨论或争论,这样的平等谈话在我的记忆中要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父母才偶尔有过。

我的女儿是在这里出生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西北部华裔美国人。12岁的她渐渐会用商量而坚决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需要。她对希特勒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这个年龄已经知道一个道理,就是看到邪恶的行为若不挺身而出,那么沉默就是比邪恶更坏的行为,因为它助长邪恶。

我一直有写点东西的习惯,在《羊城晚报》发过一些对美国生活观察的文章。2006年左右写博客成为一种“时髦”,我受大学好友李虹写博客的启发,也因为我渴望与在海外的华人沟通生活感受,2008年开始在北美的一个华人网站写博客。我的专业训练(社会学)和原来我就喜欢观察人、事的习惯结合起来,就是我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美国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就成了现在的480篇博客日志。许多文章因为触动人们的思考或谈的是社会热门的种族、性别话题而被别的网站转载。有些文章发表在《大公报》上。

好友李虹鼓励我把这些文章出个集子。我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取得了联系,选出了50来篇文章,分享我对美国种族、性别问题的洞察、分享我的教书和生活经历。肖风华副社长可以说是这些文章最初的知音,对文章的意义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许春芳编辑认真负责地审阅稿件,优化篇章布局,对文章进行了大量调整和润色。罗丹编辑在后期的编辑出版工作中事无巨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没有敬业而有文学功底的编辑们的心血,这本书不会是目前的样子。

这本书是我以社区学院教师、母亲、女性、华人的身份而写的。我想在这里感谢我在社区学院教过的数干学生,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为他们而写的,希望本书能让人们了解一下美国的工薪阶层学生,听取工薪阶层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教育我怎样倾听他们的意见,怎样尊重人的多元性、多样性。

我要感谢我的儿子和女儿,是他们让我成为母亲,帮助我成熟,他们的天赋、才华、作品给我极大的欢愉。我希望本书可以让他们看到妈妈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心灵地图。

感谢我的先生,在美国西北部土地上共同生活,因为专业、性别等原因,我们经历不尽相同,常为一些概念或议题讨论甚至争论,我们都是在尽力独立思考而已。先生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我们在一起撑起这个四口之家,有太多的酸甜苦辣,浓缩成这句话:谢谢一路携手互助,爱是我们一起走出来的路。

感谢我的父母对我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提醒我注意身体,也关心这本书的进展。能看到书的出版对我爸爸妈妈该是很大的安慰。

感谢公公婆婆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好友蔡国萱在百忙之中给本书写序,令我感动;多年来,好友柯宁、傅红芬、曾晴、叶子、覃冰、黄玉、范倩对我写作一贯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反馈,使我获得写作的重要动力。

看看自己写的50来篇东西,为自己当时有这些精力而高兴,而且许多东西如果不记下来今天是不可能记得那些细节的了。生活就是无数细节连接而织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人生的一个记录。

但愿这本书解答了您的一些困惑,也引发了您去问一些新的问题。

平苹

2015.5.25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美国,媒体有很多描述,国人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想象。平苹主修社会学,她对美国的想象更多了一份专业上的寻根和测试专业能力的尝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国萱]

美国在国人的语言中总是与一些最摄人心魄的词画上等号,如民主、自由、人权、天堂,还有一个听上去充满希望的词:美国梦。但是,果真如此吗?这里是谁的天堂,谁的梦都可以实现吗?……我不能告诉读者美国就是怎样的,只有把许多从不同角度看美国的画面拼在一起,我们才能知道一个比较真实的美国是怎么回事。

[平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也是美国(我的观察与随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平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05437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526815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