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闻道(第4辑)/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蒋述卓主编的《闻道》是暨南大学开设“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以来,延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所作演讲的精选集。《闻道(第4辑)》中的演讲者包括周国平、何光沪、王岳川、毛佩琦等众多专家贤达,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内容推荐

蒋述卓主编的《闻道(第4辑)》虽然只有11篇文章,但每一篇文章都分量十足,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对宗教、社会、政治、艺术、人生、历史的理解,或许有一篇文章能在你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提供思想上的滋养。

目录

精神与思想

 何光沪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

 刘擎 拯救孤独的自我——克服原子化个人主义的危机

 周国平 哲学与幸福

文化与创新

 王五一 文明累了

 罗一平 我看到的、你看到的、他看到的——关于视觉权力与视觉谋略的故事

国际交往

 王逸舟 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

 阎学通 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社会与法

 周永坤 司法如何介入政治——一个制度的视角

 秦前红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温故

 毛佩琦 明朝的盛世之路

 章东磐 快乐人生是运气与勇气的游戏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的宗教信仰什么东西呢?信仰上帝,所以信仰上帝不是洋教,而是最土的土教,不是基督教传人才有的,而是最古的。现在到北京去旅游,看看天坛,天坛最漂亮的房子叫祈年殿,祈年殿最中央最高的地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皇天上帝”,这个牌子可不是英语翻译过来的,而是中国的皇帝让人写上去的,因为信上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从那个时候起,延续了三千年。现在我们要提到周公了,信上帝,但是没有什么很明确的制度,比较随意。虽然《诗经》也提到上帝,中国最早的书叫《书经》,或者叫《尚书》,也有提到上帝,但是没有一套制度。周公给制定了一套制度,孔子最崇拜周公,周公规定了一套宗教制度,简单说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这就是“不王不禘”,这个王做动词使用,意思是统治天下,做王、当王。禘在这里也做动词用,意思是崇拜上帝、祭祀上帝。“不王不禘”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表示你不做统治者你就不能拜上帝。周公还规定了一套具体的办法.即“庙制”——天子可以有七个庙,中间两个,周边各三个,中间那个可以祭拜上帝,旁边一个是拜远祖,再旁边一个拜近祖,近一点的祖先,再下来就是更近的祖先。中间那个位置为什么可以拜上帝呢?因为他们认为上帝是他们最早的祖先。周公规定天子可以有七个庙,诸侯等只能是有五个庙,中间一个、两边各两个。中间那个不能拜上帝,只能拜远祖。大夫三个庙,中间一个、两边各一个,意思就是你只能拜更近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就是最低级的贵族了.只能有一个庙,你只能拜更近的祖先。老百姓就只能在住的地方,不能有庙了,只能在家里睡的地方拜祖先,更近的祖先了,即“庶人祭于寝”。这就是周公规定的制度,统治者怎么样拜天都有一套规矩,不太复杂,记载在《周礼》里。历朝历代都按照这个来办,只不过过程越来越复杂。拜的手续越来越多,冬至的时候怎样、春分的时候怎样,中国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上帝不是一个了,认为有五个上帝,有了五帝的说法,包括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中间一个就是黄帝了。还拜地,天地的地,所以北京除了天坛还有地坛。拜太阳有日坛,拜月亮有月坛。所以在北京,不光可以看天坛.还有地坛、日坛、月坛等。这一套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当然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皇帝倒台了,这个宗教就完蛋了。天坛又变成了公园,以前谁都不能进入的地方,现在大家都可以进去了,以前这里是只有皇帝进入的,大臣必须有皇帝命令才可以进入。北京的这些建筑是中国有这种宗教最好的证据,它既不是佛教、道教,也不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它是中国自己的宗教建筑,这种宗教因为是没有名字的,所以有些学者为了方便讨论问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这就是标题上所说的,“传统宗法性宗教”。这个宗教是宗法社会的一种产物。

传统宗法性宗教有三大特点。首先,它是宗法性的。皇帝按照宗法制度来选择,当然宗法制度是说嫡长子可以当皇帝、老二不可以当皇帝,但是事实上很多皇帝是靠造反起家的,就像朱元璋原来是一个小和尚,他建立了明朝,本来他是下层人物,但是他上台之后自称为天子。老百姓不能祭天,在家里祭祖宗也要老大站中间、老二老三站旁边,女人还不能参与,这就是宗法制度。第二个特点,宗法制度特别注重血缘关系,皇帝说老天是他的爸爸,所以他自称为天子,这个事情从商朝就开始了,特别是周公将这个意思说得更清楚和明白。第三个特点,宗教同政治有紧密的关系,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制度。皇帝被视为“天子”,最高的政治权力与最高的宗教权力相结合,相捆绑。所以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并行。

P10-11

序言

创新驱动成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是解决我国所面临重大问题的主要抓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点燃了国人创业、创新的热情。然而创新不仅仅是口号,也不能只靠热情,要遵守一定的科学规律。

整个宇宙、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学科分化有利于解决某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是仅从一个视角或层面很难揭示其规律和本质,更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全部规律。如果过于专精而忽视整体,就像在隧道里行使只追逐前方的一点光亮,而忽视两边美好的风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科技问题,已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资源环境破坏,艾滋病等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与治疗,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认知和技术支撑,同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发展、文化和教育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协同解决。

多学科协同成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法宝。这为科技史上若干重大发明所证明。据统计,在1901年至2008年的百余年间,颁发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52%,在各个被统计的时间段内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最近八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6.7%。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

具体到某个科学家,学科的综合与融合对其科学发明与创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达·芬奇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到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深厚造诣以及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对艺术与文学的钟情,再到钱学森受到音乐的濡染与熏陶。1999年7月10日,钱学森在中央音乐学院庆祝其夫人蒋英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大会上表示:“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越丰富,他组合或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只限于一个专业.就难以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进行借鉴,也就难以做出独创性的贡献。

我校“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以“开阔视野、改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为宗旨,不断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不同学科的高水平讲座,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圆融、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不囿于学科成见。本书精选的11篇文章充分反映了讲堂多学科的特色,涵盖宗教、哲学、艺术、文学、国际关系学、法学、历史等多个学科,作者均为各领域的名师大家。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带给人不同的启思。

何光沪的《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儒教和道教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传人、发展和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引发了同学们对宗教在发展过程中政教关系、朝野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思考。

刘擎的《拯救孤独的自我——克服原子化个人主义的危机》指出了原子化个人主义带来的认知危机,澄清了“个人主义属于西方。集体主义属于东方”的错误认知,论述了关系型个人主义会让人际关系更加和睦,会让自我认知更加成熟。周国平的《哲学与幸福》从哲学的视角探究了幸福来源,分析了幸福的真谛。他认为幸福就是“生命的单纯”,生命本身是亲近自然的,而一旦物质欲望超过生命本身,人就会感到痛苦。

王五一的《文明累了》讲述了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并希望从中国古代文明中找寻出路。

罗一平的《我看到的、你看到的、他看到的——关于视觉权力与视觉谋略的故事》颇具思辨性和哲理性,探析了作者、画、观看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作者创作“美”的过程离不开自我社会理解力,与此同时,观看者在理解“美”时也带有个人情感。

同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王逸舟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分析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麻烦,认为中国要全力提高自身软实力,增强对国际公共事务的担当,努力塑造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新大国形象。阎学通的《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认为虽然中国崛起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但中国仍然可以主动地去塑造、改变不利的局面。

周永坤的《司法如何介入政治——一个制度的视角》论述了政治当以消极的、尊重司法的方式介入司法,认为司法政治化本身是对人的尊严的冒犯。

秦前红的《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话语之所以流行的若干因素,指出司法改革要实现“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司法化、司法问题程序化”的重要路径。

毛佩琦的《明朝的盛世之路》颠覆了人们对明朝的印象,以大量的实例分析明朝为后世留下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明朝“正名”。

章东磐的《快乐人生是运气与勇气的游戏》以章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例,阐释了努力、快乐、良知的真义。

此辑《闻道》虽然只有11篇文章,但每一篇文章都分量十足,从不同的视角诠释对宗教、社会、政治、艺术、人生、历史的理解,或许有一篇文章能在你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提供思想上的滋养。

2015年9月于暨南园

后记

《闻道》第四辑顺利付梓,我们的心释然了。

一则是我们对本书非常重视。我们通过把一些演讲嘉宾的演讲的文字稿整理出版的方式,出版发行。这些嘉宾都是各领域的翘楚,他们智慧的声音和思想的光芒指引着青年学子前行的方向。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为青年人的读书和为人提供了参照和榜样。所以在整理嘉宾的演讲内容时,我们诚惶诚恐,生怕文字稿未能完全表达演讲嘉宾的思想。我们几易其稿,尽量使文字稿忠实于演讲嘉宾的原意。同时我们也尽量做到整理后的文字稿既有正式出版物的严谨,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又能保留讲座的口语化特点,增强可读性。在出版社编辑好初稿后,我们还将稿件一一发给嘉宾审定。他们的审定与修改使本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嘉宾无法联系得上,我们感到非常遗憾。若文稿有不足之处,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以合适的方式修改。

二则是众多名家的思想终于可以和读者分享了。演讲嘉宾做一场讲座,受众毕竟有限,将讲座变成书籍一直是我们的愿望,希望演讲嘉宾的思想能嘉惠更多的人。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本书融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于一体,讲求前瞻眼光,注重学术视野,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不仅使读者获得知识的收获,更能感受到思想对心灵的启蒙与震撼。

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的诸多嘉宾,是他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是他们带来了足以传承的思想。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学术思想是本书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感谢他们授权给我们出版,并亲自修改文稿。

其次要感谢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及党委宣传部的各位同仁。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讲座的很多相关工作。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成就了本书的厚度和高度。

同时也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刘艳、高东辉为此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你们的专业水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本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由于本书的文字稿源于讲座音频或视频的整理,音频或视频的质量以及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难免会造成一些错漏,还望读者海涵并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闻道(第4辑)/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述卓主编
译者
编者 蒋述卓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64842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5204332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