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体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经过政治及文化精英的维护处置而外化为文本和仪式,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文化记忆的研究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文学等多学科,代表着二十一世纪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 图书 |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与民族社会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体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经过政治及文化精英的维护处置而外化为文本和仪式,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文化记忆的研究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文学等多学科,代表着二十一世纪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后现代时期文化科学的新方向——以礼仪与记忆研究为例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文字与仪式 文化和自然交接处的符号和仪轨化行为方式——以西藏文化为例说明自然感知对文化记忆的贡献 第二编 文字、符号与文化 文字、语言和认同性问题 儒家学说经典化与汉字系统的稳定性 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与记忆——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Cuauhtinchan)为例 前西班牙时代那哇特尔文化的口头性与书面性 试论符号的“二次约定” 论中国江永女书的消亡——从中日女书的不同命运看语言类型条件对文字竞争结果的制约 第三编 文本与仪式 甲骨文与商代宗法制度 瑶族文书与仪式 中美洲的书籍文化 第四编 仪式、记忆与认同 早期国家中作为“通用语言”的仪式 玛雅人的丧葬仪礼与死亡观念 多民族互动背景中的哈萨克认同 麦西莱甫:刀郎维吾尔人的文化认同 第五编 文化传播与文化比较 江南鸟(日)神话崇信的传播和衍化 汉族形成时期的族群结构、互动与认同 记忆文化的中法比较 前哥伦布时期的亚洲和美洲——跨太平洋接触及其他 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在历史上有过接触吗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与民族社会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08506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4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1 |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8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H0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7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