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饮茶闲话(邓友梅散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邓友梅,1931年生于山东(平原)。早年参加过八路军。1949年在新华社军队分社当见习记者。后调到北京文联。1956年发表成名之作短篇小说《在悬崖上》。1957年被迫下放劳动。1979年回到北京,从事文学创作,写了《我们的军长》(获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五》(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烟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品深刻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作品京味语言浓烈醇厚,不少还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阿拉伯、老挝等多种文字。

亮点展示

精彩书摘

漫说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人,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不值得留恋了。骆驼是运煤的,洋车是拉人的,这两张照片都和“行”字有关。在“行”的方面,老北京实在没什么可夸口的。先说道路,有皇上的时候,皇上出门讲究“黄沙铺路,净水泼街”。您琢磨一下,皇上走的路不过如此,老百姓走什么路呢?到解放那年,已是民国三十八年,北京城铺了现代路面的地方仍不过几条眼前的通衢大道,大部分地方还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或者按老舍先生的说法,是“刮风赛香炉,下雨是墨盒子”。车也有,可实在难坐。北京解放不久,市里要开个会,叫我把一份通知送到人民印刷厂去。我住灯市口,工厂在南菜园,这点路我来回走了一天。电车只通到天桥,从天桥到南菜园一片土路,又赶上下雨,麻烦就大了。陶然亭一带地势低洼,说它像墨盒子是抬举它,实际上是粥锅,一脚下去泥水直没到膝盖。返回来到天桥时,下午三点多钟,雨还没停,电车倒先停了。有三轮,我一个月十几元的大灶包干,坐得起吗?硬走到天安门,站在路边等公共汽车。那时候刚从南京调来几辆公共汽车,走得比人还慢。车一停下就开不动,司机踩了油门,车先上下颠,然后左右晃,足晃半分钟才能走动,有心脏病的人绝不敢坐。就这样二十分钟也不来一辆。我旁边一个小伙子就哼了一首歌,把当时的流行歌曲《秋水伊人》换了词:“望穿秋水,不见汽车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满心的希望,只换得眼前的凄清,几时你才来呀,汽车呀?几时你开过长安街的泥泞?那心急的人群,睁大的眼睛,都盼望早点能回家,不再喝西北风!” 
  如今北京的“行”虽然仍不理想,可究竟不用去一趟南菜园走一整天了。连小胡同都铺了柏油路面,骑自行车不必担心陷进墨盒,等电汽车也不至于急得唱《秋水伊人》了。 
  如果北京人口仍然是一百五十万,有现在这些设施,其交通程度未必比东京差。在吃穿住方面北京的变化就更大,有一次我在国外碰到个离乡很久的老北京人,他问我北京有什么变化?我说北京东城盖了长城饭店等摩天大楼,西城建了电视大楼、西苑饭店,北城正在建亚运会建筑群……他听了一半就说,完了,我不去了,这哪儿还像北京呢?我一想:可不,和四十年前相比是不大像了,可北京还是北京。北京要是四十年一点没变,中国还有什么希望?以前的北京不准建高楼,再高也不能高出太和殿。街上树也多,站在景山顶上往下一看,一片树海中露出几处灰色瓦顶。走下山来步入树林,那里是一栋栋四合院连成的小胡同。这四合院可大有讲究。是什么人家,一望瓦顶就知道,是筒瓦,是片瓦,有没有脊兽这都大有区别。青灰瓦顶下,朱红走马板,一对石狮中间,两扇大门。门上对联,门下石阶;打开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前山石盆花,影壁上透雕吉祥二字;抬头看,门洞顶彩画藻井,低头瞧,大漆春凳,转身向左,往风屏门内看,墙中间一座玲珑精致垂花门,石榴树下隐隐现现金鱼浮动,蓝天之上,高高低低鸽铃鸣空……一片宁静、平和、典雅的美。好不好!好!可这只是北京生活的一部分。您走几步再瞧,就在故宫旁边不远处,狭窄的小巷里,人们就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北京人有句老话,叫南贫北贱,北城这一带住了不少下层市民,靠拉洋车、捡破烂、缝穷为生。住的破砖头房,一刮风乱晃,小雨小下,大雨大下,雨停了屋里还下,高个儿还直不起腰来。更穷点的人就更惨,只能住城门洞子。那时前门洞子里,每到冬天清晨,都拉出几个死尸来。如今北京人住得虽然还是挤,几户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的有,三代人合住一间屋的也有,可不见在马路边抱蹲的了。 
  说实话,衣食住行,现在人们对住的意见最大。北京人也确实住得拥挤艰难,政府也感觉压力沉重。有什么办法呢?四十年间,北京人口膨胀得比气球吹得还快。四十年北京住房增加了好几倍,可人口增加得更多。不从计划生育方面打主意,天王菩萨也没辙。 
  盖房子难,拆房子也不易。北京是几百年的国都,建筑格局有了一定规范。在修建北京新建筑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譬如把许多挺好的四合院拆掉,盖楼房,竖烟筒,以至于现在想找条完整的小胡同和四合院供人参观和怀旧都困难。这就值得三思。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一样,总要有自己的面貌。说到摩天大楼,人们想的是纽约;讲到竹楼,就联想起西双版纳;北京的特征就是四合院和小胡同,没有了四合院还算什么北京呢?楼房要盖,但不一定盖得遍地开花,把旧建筑全挤在楼缝里。旧房子该拆,不一定非拆得这么零乱和随意。譬如,我知道有栋王府的院落在某宾馆范围内,前几年还保存得很好,后来忽然挂起个“房屋危险,禁止参观”的牌子。我问一位知情人,挺好的房子怎么忽然危险了?他说,宾馆领导想把它拆了盖大楼,增加客房,多挣点钱,怕参观的人多了,引起文物部门注意,一挂上个文物保护的牌子,就拆不成了!果然,不久那院子就拆了,并且盖起了楼。而同时另一单位却正在花钱建造一个假王府。您说把真的老宅院拆了,花钱盖假古董供人参观,这何苦呢?当然,这只是前进中的失误,毕竟我们建设了一个现代的北京城,这才是主要的。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个与它相适应的环境,骆驼虽美,却代替不了波音747,我那位朋友虽然对前门旁骆驼的照片赞不绝口,美国请他去开会,他还是乘飞机,不愿骑骆驼。如今,站在高处一看,北京城高楼林立,交通道立体交叉,霓虹灯五光十色,喷气飞机腾空入云,别是一番景象。不管你对旧北京外观的改变有多少怅惘,也不能不对新北京的建设者怀有敬意。我只希望建设合理一点,构想得更周到一些。 
  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千百年下来,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既深远又广泛,潜移默化,甚至渗透进生活方式中。譬如,以前生活较好的人家,庭院中要有点缀,不可少的三样东西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与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养鱼为生的金鱼池居民,以种花为业的草桥花乡,各大大小小的棚铺。如今人们住进了楼房,用不着搭天棚了。棚铺便成了个历史名词,这行业的人全转业到建筑行业搭脚手架去了。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除四旧,把金鱼当阶级敌人消灭。养鱼户也全转业了。唯有花乡保存下来,因为江青女士也要在客厅里摆花。如今人们生活安定了,仍要养花,而且城市绿化发展极快,花乡就更加兴旺了。养鱼业也恢复很快。 
  只是棚铺这一行就永远消失了。好在有些老工人仍健在,偶尔有地方要搭棚,建筑公司自有人承担建造。庭院种植花木,最宜种海棠、月季,取其“月月吉祥”,“棠棣之花”之意。忌种梨桑,因与“离丧”谐音。如今四合院少了,没地方种树,种花的习惯仍保留下来,最多种的还是月季、海棠。只不过原来种的是木本西府海棠,现在地方狭窄,改种草本秋海棠了。更值得高兴的是公共绿地成倍增加,北京人有了较多的活动空间,池边可以打拳,树下便于遛鸟。打拳有打拳的学问,遛鸟有遛鸟的讲究。打拳遛鸟之后,肚子空了,就需要吃。说到吃,可又是北京的拿手。旧北京只早点一项,就有说不清的花样,炒肝、包子、面茶、烧饼、豆汁、焦圈、炸馓子、老豆腐……不仅好吃,而且便宜,连拉洋车的也吃得起。至于正餐就更说不清了,满汉全席、鲁菜、苏菜、烤鸭、全羊,中档的有东来顺的涮羊肉、王广福斜街的炒疙瘩、灶温的一窝丝……吃饱了还要喝,于是北京的茶馆业也遍布全城。人们进茶馆不光为了饮茶,还可以在那里会朋友,谈生意,交换信息,调解纠纷。茶馆是曲艺表演最合适的场所。老实说,许多劳动市民的历史知识,都是在茶馆里从说书艺人那儿学到的。与此同时,茶馆也培养了大批曲艺人,今天健在的许多名家,就是从茶馆开始艺术生涯的。但是前些年因为多种原因,打拳遛鸟的人绝迹了,早点也只剩下了烧饼、油饼儿。中档饭馆公私合营后变成“一道汤”,失去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再加上个别服务人员那副造反派脾气,饭馆成了北京人望而却步的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消失了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服务质量也大有改善。 
  由大碗茶公司重建的大茶馆,更是生意兴隆。而且由于个体户与合资企业的发展,饮食行业显得比从前更加丰富多彩,只不过价钱也非昔日可比了。大众食品,一改叫“风味小吃”,进入大雅之堂,立即身价百倍,使人们大为感慨。 
  四十年来北京发生了极大变化,现在仍在变化中,从发展趋势来看,我想它会越变越好。再过四十年,北京会以一个既保有传统特色,又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世界上。 
  这绝不是梦想。 

目录

第1辑·京味儿 
漫说北京 
四合院“入门儿” 
大门以里,二门以外 
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 
四合院的断想 
遛早儿 
记松柏庵 
第2辑·闲话 
无事忙杂记 
闲话鼻烟壶 
乌龙与龙井 
饮茶闲话 
说“年话” 
说 戏 
文明戏 
说 茶 
半是痛苦半是安慰的回忆 
第3辑·忆人 
别愿坚 忆当年 
陶然亭的朋友 
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难忘凉山明月 
第4辑·见闻 
访马其顿 
汉堡之行 
竹 风 
漫步意大利(之一) 
漫步意大利(之二) 
漫步意大利(之三) 
漫步意大利(之四) 
巴黎漫记 

内容简介

人熬到身外无累,心中无事的境界,实在难得的福分。

编辑推荐

名家散文典藏版系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倾力打造,精选精编30余位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集,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本书系精选了包括徐志摩、林徽因、萧红、沈从文、郁达夫、鲁迅、朱自清、铁凝、张抗抗、从维熙、邓友梅、柳萌、王巨才等大家的散文代表作品。
  本书收录了:漫说北京、四合院“入门儿”、大门以里,二门以外、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四合院的断想等近30篇代表性散文。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包括:京味儿、闲话、忆人、见闻、四辑散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饮茶闲话(邓友梅散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友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440768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1
CIP核字 201527483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5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