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与河南大学文学院召集了“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学术研讨会,邀请高校从事民俗学教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吴效群编著的《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是目前中国民俗学界对于民俗学学科属性问题最全面最深入的思考,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最高水平。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出发的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民俗学界的共识、潜能和发展方向。
图书 |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学会与河南大学文学院召集了“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学术研讨会,邀请高校从事民俗学教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吴效群编著的《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是目前中国民俗学界对于民俗学学科属性问题最全面最深入的思考,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最高水平。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出发的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民俗学界的共识、潜能和发展方向。 目录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四个基要主义——民俗学多学科定位的学术根源 文学的民俗学研究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 返回民俗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学科.本土”本位——当下中国民俗学应该面对的取向 卑微与伟大之间的转折点——对民俗学科价值的再认识 民俗学的学科属性探索与民俗学的当代转型 论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 共享·心性·交际花——民俗的变脸 作为一门学科的民俗学:纠缠于技术想象与历史想象之间 民俗的三种属性及民俗学的三个研究方向 基于现象学的民俗四要素研究 日常生活转型与民俗学研究范式转换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中国民俗的特征及研究范式 按社会语境界定民俗之“民” 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 现当代中国民间故事书写文本再现口头特征的历程 口头表演的诗学与政治学——关于“表演”的批评与反思 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 20世纪上半叶通俗故事的文体特征及其现代性研究 民俗学三分法和四分法——瞿同祖和黄华节的论争 东方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刍议——以北京大学为例 谁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者 民俗学与宗教社会学的关系——从民间信仰变“非遗”谈起 能工巧匠必有故事可讲——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 以身体民俗学的眼光看中国春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全国性节日中的鲜明印痕(兼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取向)——以山东人与清明习俗的关系为例 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金门五岳信仰考察报告——台湾东岳信仰调查与研究报告之 忧郁的狂欢——豫西骂社火的传衍之道 佛教中国化的民间与民俗化向度 河南省西华县信仰民俗空间的当代建构 宋一清婚姻礼俗的新变与总体特征——贞节、再嫁、财婚与婚俗角色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吴效群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49203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2 |
出版时间 | 2015-10-01 |
首版时间 | 2015-10-01 |
印刷时间 | 201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4 |
CIP核字 | 2015139650 |
中图分类号 | K89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南 |
长 | 238 |
宽 | 166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