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足本解读四色全新修订)/青少年必读经典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死场》则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桑田主编的这本书收录的就是上述这两部名作。书末是学习引导。

内容推荐

本书是教育部指定学生必读书目,亦为青少年必读经典名著丛书之一。内含原文欣赏及学习引导两部分,既有基础知识检测,又涵盖真题演练。其中,原文欣赏部分包含《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两部萧红的长篇小说。

目录

原文欣赏

 呼兰河传

第一章 呼兰小城

第二章 精神盛举

第三章 祖父

第四章 邻居

第五章 团圆媳妇

第六章 有二伯

第七章 冯歪嘴子

尾声

 生死场

一 麦场

二 菜圃

三 老马走进屠场

四 荒山

五 羊群

六 刑罚的日子

七 罪恶的五月节

八 蚊虫繁忙着

九 传染病

十 十年

十一 年盘转动了

十二 黑色的舌头

十三 你要死灭吗

十四 到都市里去

十五 失败的黄色药包

十六 尼姑

十七 不健全的腿

学习引导

 阅读指导

 基础知识检测

 真题演练

 读后感例文

 参考答案

试读章节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旱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没有一个人敢有这样大的胆子牵着马从这泥坑上过。

可是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尺深,有些勇敢者就试探着冒险地赶着车从上边过去了,还有些次勇敢者,看着别人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一来二去的,这坑子的两岸,就压成车轮经过的车辙了。那再后来者,一看,前边已经有人走在先了,这懦怯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赶着车子走上去了。

谁知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过去了,可是他却翻了车了。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

这过路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噢!噢!”地喊叫着;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的马要站起来,而又站不起来的闹了一阵之后,仍然没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自回家了。

现在再来说那马还是在那里躺着,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看看没有什么办法,走下泥坑去,想用几个人的力量把那马抬起来。

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把上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负担地就可以站起来了。

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只耳朵哆嗦着,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

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马是没有死,躺在道旁。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

看热闹的也有来的,也有去的。  第二天大家都说:

“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

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被赋予了生命似的,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对它都起着无限的关切。

水大的时间,不但阻碍了车马,也阻碍了行人,老头走在泥坑子的沿上,两条腿打战,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吓得狼哭鬼叫。

一下起雨来这大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过路的人,一走到这里,就像在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是要奋斗的,卷起袖子来,咬紧了牙根,全身的精力集中起来,手抓着人家的板墙,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头不要晕,眼睛不要花,要沉着迎战。

偏偏那人家的板墙造得又非常地平滑整齐,好像有意在危难的时候不帮人家的忙似的,使那行路人不管怎样巧妙地伸出手来,也得不到那板墙的怜悯,东抓抓不着什么,西摸也摸不到什么,平滑得连一个疤拉节子也没有,这可不知道是什么山上长的木头,长得这样完好无缺。

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流汗,满身发烧,那都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依法炮制,那花样也不多,也只是东抓抓,西摸摸。弄了五六分钟之后,又过去了。

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哈哈大笑着,回头向那后来的人,向那正在艰苦阶段上奋斗着的人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P7-8

序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出生于呼兰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4卑萧红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后,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了灵魂的寄予之地——“不管那里不是开遍鲜花的天堂,但也不是布满荆棘的地狱;那里是混沌初开之地,那里是她生产着绝望的希望之地”。此时的萧红是平静的,是思索着的。《呼兰河传》由此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历史的一个缩影。萧红把这个“人类集体大记忆的历史缩影”归为了三十童话,真实地记录了小城人的生话方式。

在《呼兰河传》的尾声里,萧红这样写到“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这足以证明萧红浓浓的怀乡情结,她在现实社会的悲凉里,找到的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彻悟……她在自己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萧红以挽歌的形式回忆了她所生活过的小城的印记。正是她观照乡土与传统这种深层动机,交织现实中的困惑与无奈的悲凉,才使她的《呼兰河传》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姜,诗意隽永,荡气回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足本解读四色全新修订)/青少年必读经典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4779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6161324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