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地做个有傲骨的学徒
运营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相信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若没受过委屈,背过黑锅,吃过苦,吃过亏,挨过用户的骂,被公司同事和领导质疑,遇到瓶颈绞尽脑汁,请教别人没人搭理……根本不算做过运营。因此,也导致很多人在做了一两年之后转行了。但是,我想说:“正是因为这份工作非常不易,所以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坦白讲,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好。我并不是“神”,只是在这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通过努力积累了一些实战的经验,摸索到了做运营的一些技巧。为了避免大家像我当初那样辛苦,所以我愿意把我的这些经验分享出来。我知道很多人未必能够看得上,但鉴于国内对于运营工作还没有系统化、标;隹化的教程可供参考,我只是希望我总结出来的一些道理、一些方法,能够给看到我文章的人一些启迪。
不知不觉,我做运营已经10年多了。在这10年多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人是冲着钱去的,而我从来没考虑过钱——许多年前,我当运营总监的时候,工资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技术经理多。我一直觉得,当你如饥似渴地享受学习的快感时,那学习就应该是不计成本的,懂得舍弃的。
前段时间,马向群(北京博圣云峰总经理,杜蕾斯微博最早的缔造者之一,2010年我做微博时与他相识)来深圳找我,并且给奇酷和360深圳的团队免费讲了一堂课,感触颇深。杜蕾斯的营销创意自不必说,但其实更让我佩服的是:作为国内第一代营销人,当年他做到天极、好耶副总裁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但直到现在,他仍旧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
我是做运营出身的,一毕业就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行业。我刚入社区圈子的时候,全国做社区稍微优秀点儿的人全部聚在一起吃饭,估计也凑不够10桌。现在,互联网虽然已经是国内最热门的行业,做运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真正优秀的运营人员却还是很难寻。在我看来,现在最好的运营人员一般都出自社区,因为社区是与人打交道的地方,而用户运营又是运营里面最难的一环,所以一些社区往往能培养出优秀的运营人员。
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太过浮躁,浮躁到让很多人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实际价值有多大。我现在很少看关于运营的文章了——做运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本应被用户感动,懂得感恩。但我却看到很多自认为是运营大咖的作者,文章通篇写得竟然一点儿感情都没有。很多逻辑明明就是错的,却被作者写得理直气壮。
我一直坚信:在用户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是小白。如果你真正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你就会觉得一直亏欠你的用户。所以真正好的文章,一定是带着各种复杂的感情写出来的。所以,当你身处互联网这个行业时,一定要学会明辨是非。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不恋爱就结婚总会出问题的。人这一生,时刻明白自己每个阶段真正需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没必要活在别人的言语里,更没必要为别人而活。工作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老板。
没人喜欢加班,说自己喜欢加班的,百分之百不是真心话。只是说我们要有这个意识,每天多学一点儿,多进步一点儿。其实,很多人毕业之后的几年,把差距拉得特别大,就是这些小小的进步导致的。
因此,我欣赏厚积薄发且胸怀大志的人,羡慕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继续潇洒前行的人。但我从来不羡慕那些成功者,反正羡慕也没用。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对人生失去了向往。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但如果是我,我会觉得失去向往的人生很可悲。
我这个人是很有傲气的,十多年的时间里让我服气的人很少。工作以来,我的信条是:不允许自己跌出前二。
当年我的老板曾经生气地说:“类类,要不我这个CEO的位置你来干吧?”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收敛,虽然偶尔还是会犯,但一直在努力克制。
6年前,我和我的三人团队在一个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无声地奋斗着。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于是,我开始拼命地往前跑。在跑的过程中我也很累,只是不想停下来,不想安逸。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学即效仿,习即练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做、在于实践。
在我看来,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生活中,也到处都是可以学习的机会。以前在北京,每周7天,最多的时候在5天里有近10拨人来找我,甚至有好多公司多人轮番来游说我换工作。
后来,我逃离了北京,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那种生活不对,我觉得自己懂还是太少,经历还是不够多,至少还没做出过太大的成绩啊。
如今,我只想安静地做个学徒。
类延昊
作者
类延昊:人称类类,曾就职于猫扑网、酷我音乐、360奇酷手机。有11年互联网从业经验。
类类做事上进、务实、只讲干货、不浮夸吹牛。如果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话,“踏实”两个字再合适不过。 虽不以大神自诩,但在圈里人看来他就是大神。
外人眼里的运营是什么样的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澄清一下自己对运营的一些看法。我看了很多关于运营的文章,很多观点有失偏颇,明明完全曲解了运营工作的本质和精髓,却仍被大量转发,甚至被奉为经典。有些公司的管理者甚至以此为据,给基层运营工作人员施加很大的压力。
运营工作虽然辛苦,却是十分神圣的。毕竟身处一线,需要直接面对用户,不但容易人前遭骂,而且在公司也经常背黑锅,甚至不被重视。对此,我希望大家能正视这个行业,尝试去理解他们工作的不易。当然,我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不容易,我这么说也并非是有意袒护运营人,而只是想要澄清运营工作真正的形态和意义。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第—个问题一为什么运营不能被取代?
“技术改变世界”“产品改变世界”这种说法经常有,但也只是在强调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并不代表可以漠视运营。机器、代码、规则永远是冷冰冰的、无感情的,灵活性远远不够,我也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科技可以突破这些,但就目前来说,这些不足只可以通过运营弥补。而这,就是运营之所以无法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简单地说一说人们对运营的10个误解:
误解一:运营就是打杂的
的确,运营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想要做好运营工作,你除了要对用户保持坦诚的心态之外,更要学会用开阔的思维看待问题,学会站在大局观上考虑问题。比如做活动,我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品牌与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你只有时时思考,多练习、多实践、多总结,才能具备“华山论剑”的资格。否则就算工作很多年,也只能是浑浑噩噩。那种明明对运营不够了解却还坚持出来班门弄斧的做法更加不可取。
误解二:再烂的产品,运营也得吞下去
我觉得这是极其不负责的一句话。如今,互联网早已不是2010年以前靠运营为驱动的时代。早年的社区产品,功能其实都很烂,凭借运营硬撑,也能做得很不错。猫扑是典型的以强运营为驱动的产品,我们社区的人数从未超过20个人,所以我们做过相当多的运营模块。能够与此媲美的还有秀场模式,他们的运营强度更大。
2010年以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产品时代。用户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你的产品做得不好,即便运营强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所以你必须重视产品,把产品体验做得足够好——真正把握住用户的需求才能留住用户。现在这个时代,“强奸用户”的思维已经淘汰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一代、二代的成功者,现在很少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 同时,看重产品的时候,同样不能无视运营。豆瓣的产品算是社区里面做得最极致的了,甚至达到无视大数据的程度,结果导致了一些问题——其实早在这个产品诞生之初,很多问题就已经埋下隐患。一个产品,基因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旦种下,也许再无改变的可能。这就是产品的宿命。既然两个因素都同样重要,那么产品和运营就务必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比重,我从来不赞成堆人头的战术。产品强,运营成本就可以小,运营的压力也可以小;产品弱,运营做起来就会更加辛苦。所以,如果你现在的产品还没能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就从产品上找找原因,别再只挑剔运营的问题。
误解三:运营这项工作谁都可以做
运营的工作虽然门槛低,很多人都可以从事,但是我并不认为谁都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一个好的运营,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运营气质的。在面试一个人时,其实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做事认真、踏实务实、接地气、重视细节、耐性和韧性好、逆商够高、执行力强、思维灵活等,这些都是一个好运营必备的素质。这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后天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面试者工作六七年后,思维已成定式,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所以就算每个公司都喜欢那种入职以后就能干活的人,但却不是谁都能碰到这么幸运的事。产品、技术的思维和运营的思维是根本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的逻辑性很强,而运营的思维是发散式、跳跃式的。所以好的运营会刻意规避和中和自己的思维定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做产品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的逻辑性比之前强了很多。P4-6
运营是入门浅但学问深的行当。一个入门很久的人不见得能在11年内爬到塔尖,同样一个初入龙门的人占据高位也不见得非用11年。
到底该怎么做运营?如何做运营才不至于让自己忙死累死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和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把握住处于塔尖20%的核心用户?如何强敌逼阵时快速找到突破口?如何挤破头皮提高转化率?
在类延昊著的《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这本书里,类类以自己常年战斗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给予了有效而真诚的解答。
类延昊著的《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涵盖了互联网运营的精髓与核心内容,从运营是什么讲起,涉及用户运营、多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实操方法,同时,作者还结合自身经验,讨论了大量经典运营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运营的精神。本书能帮助互联网产品经理提升业务能力,为“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支持。
本书涵盖了互联网运营的精髓与核心内容, 从运营是什么讲起, 涉及用户运营、多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实操方法, 同时, 作者还结合自身经验, 讨论了大量经典运营案例, 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运营的精神。本书能帮助互联网产品经理提升业务能力, 为“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