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顺治皇帝/名家说清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周远廉著的《顺治皇帝》全面勾画顺治年间基本形势,阐述顺治帝在军政、经济、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概括其治国之道,评论其施政的得失功过,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弄清董鄂妃的真正身世,再现帝妃之间心心相印、忠贞不贰、至死不移的纯真爱情。

内容推荐

《顺治皇帝》是“名家说清史”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是一套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讲述了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兴衰起伏,每一本均由清史名家撰写,在保持通俗性的同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本书的作者是清史专家周远廉先生。作者引经据典,通过史书记载与数据,综合分析史实,以严谨的态度、详实的考据、客观的笔触,全面而细腻地呈现了顺治皇帝及其时代,并且将顺治皇帝所从事的活动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将其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人性复杂的历史人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傀儡幼帝朝不保夕

 一 睿王欲争帝位 黄旗大臣誓立皇子

 二 六龄幼童登基睿、郑二王辅政

 三 九叔专权 尊称“皇父摄政王”

 四 兄王冤死 亲嫂被叔霸占

 五 “太后下嫁” 额娘向谁诉说

 六 仰叔鼻息 幼君危如累卵

第二章 抑王尊帝乾纲独断

 一 内忧外患 御座飘摇

 二 勒令英王自尽 黜其宗籍

 三 追罪睿王 焚尸扬灰

 四 扶植亲信 重用效忠之臣

第三章 倾心汉化欲为明君

 一 勤读苦读博古通今

 二 屡幸内阁 探讨治国之道

 三 重用饱学之士参预机要

 四 间掌部印 提高汉官职权

 五 “丁酉之狱” 严革科场积弊

第四章 岁缺巨饷 决不加赋

 一 国库如洗 开支浩繁

 二 痛斥括银谬议 处治求官图利小人

 三 岁缺兵饷四百万 户部束手无策

 四 免除筑城加派 蠲赋赈灾

 五 减存留银 裁减官、吏、役俸薪工食银

第五章 “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

 一 连下谕旨 痛斥贪官污吏

 二 赃银十两 革职流徙

 三 惩贪简表 众多墨员判罪

 四 一督八抚 因贪革职

 五 徇情庇贪 四部堂官遭惩

 六 雷霆天威 黄膘李三枭斩

 七 恶仆逞凶 公爵庇奴削爵

第六章 消灭南明 平定五省

 一 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尽

 二 和硕亲王、定远大将军尼堪中伏被杀

 三 洪承畴经略五省 收复湘楚粤桂

 四 三路会师 平定滇黔

 五 斩草除根 绞杀永历帝

第七章 江洋鏖战 海内归一

 一 抗清复明 国姓爷起兵海上

 二 以抚为主 顺治帝一再招抚

 三 大战银山 延平郡王兵围南京

 四 方寸大乱 帝欲亲征

 五 骄傲轻敌 国姓爷败踞台湾

第八章 “代代为王”“九白年贡”

 一 特颁专敕嘉慰漠南王公

 二 北方屏障 蒙王为帝效劳

 三 七月交兵 战后多次议和

 四 年年朝贡 三汗拥戴大君

第九章 五世达赖入朝 封授尊号

 一 再三邀请 五世达赖人京

 二 金印册封 藏满蒙汉皆利

第十章 罗刹入侵清军反击

 一 三次来“贡” 清俄初步联系

 二 两军激战 驱走侵华俄兵

第十一章 书画双妙儒释皆精

 一 正大光明 牛行纸上

 二 “通玄教师”指点天子迷津

 三 笃信佛教法号“行痴”

第十二章 钟情董鄂妃至死不移

 一 董鄂妃并非江南名妓董小宛

 二 董鄂妃不是君之弟媳襄亲王福晋

 三 尽改荡习 专宠董鄂妃

 四 爱妃仙逝 福临悲痛欲绝

 五 追封皇后 厚葬爱妻

 六 出家未遂 英君愁病归天

 七 未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结语 英俊天子痴情君

试读章节

一睿王欲争帝位黄旗大臣誓立皇子

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晚上十点左右突然因病逝世,皇九子福临继位为君。

对于福临的登基,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说是因皇太极未立太子,又无遗诏,故八旗王公大臣按祖制议立新君;二是说因睿亲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在此之前即有暖昧的男女关系,故多尔衮不提福临的几个哥哥,而主张立六龄幼童福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

二十二年以前的天命七年(1622年),大金国英明汗努尔哈赤宣布了八固山贝勒共治国政制,规定今后新汗由八固山贝勒即八旗旗主商议后“任置”。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

八旗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十三位贝勒集议,代善提议立皇太极为新君,众贝勒赞同,皇八子皇太极便继位为帝。请注意两点,一是立皇子之一皇八子皇太极为新君,而不是立努尔哈赤之弟之侄;二是只是十三位贝勒开会议立,而不是非贝勒的皇族,如努尔哈赤的小妾所生没有贝勒爵位的庶子阿拜、汤古代、塔拜、巴布泰、巴布海、赖幕布,努尔哈赤的侄子但不是贝勒的宗室如务达海、汉岱等,皆无资格参加会议。至于各位大臣,也未与会。

经过清太宗皇太极十几年的压抑诸王,提高帝威,皇权已经大大提高,诸王皆得对帝称臣,不敢有半点不敬,否则将被皇上严惩,轻则罚银挨骂,重则籍没牛录,甚至没收所辖之旗。曾相继为正蓝旗旗主的大贝勒阿敏及其弟德格类贝勒,就被死后追罪.籍没户口牲畜,正蓝旗归为皇上所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成亲王岳托、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等所有亲王,都曾被太宗斥责、处罚,或罚银马,或被降为郡王、贝勒、贝子,阿济格甚至被革除旗主。皇太极拥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所以,这次议立新君时,本来应该只在皇太极的九个皇子中选立一位(另两位皇子已殇),不料,正白、镶白二旗的睿亲王多尔衮,已降为郡王的多铎、阿济格三弟兄,却要争夺帝位。

为什么多尔衮三弟兄要争当新君?为什么他们有实力,有能耐来争夺帝位?因为他们与皇太极之间,有杀母夺旗甚至夺走帝位的大仇,现在他们也有相当强的实力。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六位皇子中,阿济格排行第九,多尔衮第十四,多铎第十五,皆系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福晋乌拉那拉氏之子。那拉氏深受夫君宠爱,三个儿子也子以母贵,被钦封为“全旗之子”,即旗主,且欲将汗位由三子之一继承。但努尔哈赤在位时只亲自辖有正黄、镶黄二旗,分别授予阿济格、多铎,仅给了多尔衮十五个牛录,准备在适当时机将孙子杜度领辖的那个旗授予多尔衮。但在努尔哈赤去世之时,杜度那个旗被新君皇太极拿走了。

P3-4

序言

爱新觉罗·福临,被尊谥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年号顺治,通常人们称他为章皇帝、世祖、顺治皇帝或顺治帝,有时直接简称顺治。

这位人关以后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生平甚为奇特。他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治国十载,便英年早逝。他既是富有四海的“天下共主”之大清国君,又曾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听凭尊为“皇父摄政王”的叔叔多尔衮任意摆布,度日如年,危如累卵,是位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他亲政之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抗清之军强大,“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国库如洗,岁缺巨万兵晌,征调繁兴,灾荒频仍,兵民穷苦至极。满洲只有男丁五万,难以对付亿万汉人,诸王势大,满臣守旧,排斥汉官,君威不振,难行新政。直到他临终之日,仍是人不敷出,库无余银,兵民困苦,战火尚未尽熄。他书画双妙,儒释皆精,弱冠之时崇信佛祖,专宠董鄂皇贵妃,爱妃仙逝之后,寻死觅活,净发念佛。对于这位少年天子,以往人们评价不高,认为他无重大建树,难入英君行列。民间则对他的一生颇感兴趣,两百多年来关于他的种种传说甚为流行。比如,“太后下嫁”,言其母孝庄皇太后为保爱子皇位,嫁与摄政王多尔衮,举行了隆重的下嫁典礼;董鄂妃是江南“四公子”之一冒襄之爱妾秦淮名妓董小宛,被清兵掳掠,辗转入宫,世祖册其为皇贵妃,董鄂妃病故以后,世祖假死,传位于皇三子康熙帝玄烨,潜往五台山出家为僧,故后来玄烨多次临幸五台,朝拜父皇,等等。

看来,全面勾画顺治年间基本形势,阐述顺治帝在军政、经济、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概括其治国之道,评论其施政的得失功过,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弄清董鄂妃的真正身世,再现帝妃之间心心相印、忠贞不贰、至死不移的纯真爱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后记

英俊天子痴情君

长期以来。人们对顺治帝福临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其系普通一帝,无甚建树,且在亲政后期,设立十三衙门,崇信佛教,更系谬误。这种说法,显与历史实际大有出入,不甚公允,似应重加评述。

根据少年天子福临亲政十年的言行事迹,现主要对其治国理政的得失功过作一总的评价,同时考虑到他具有与其他帝君不同的特点,对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予简要小结。

福临亲政十年的治理国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千难万险,勇往直前。他冲龄登基,少年亲政,却值国家多事之秋,守成又兼创业之日,困难重重。归纳起来,有五大难题摆在他的面前:大西军“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国姓爷”围攻江宁,“东南大震”,反清烽火延绵多年;国库如洗,岁缺巨万兵饷,财政异常困难,计臣束手无策,征调繁兴,水旱连年,兵民穷苦至极;五万满丁,对付亿万汉人,多寡悬殊,胜负难卜,长治久安谈何容易;诸王势大,满臣守旧,力排贤能汉官;君威不振,难行新政,治国缺才少计。这对于历朝的众多中庸之君苟安之帝来说,无异于是一叶扁舟漂浮于波涛汹涌、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时有覆没丧生的危险,他们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不敢上船远航了。然而,少年天子福临虽在个别时刻有些惊慌失措(江宁被围初期),但总的说来,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力御强敌、临危不惊、以寡败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集中地体现了正在兴起发展的本民族——满族勇于进取、善于学习的族风,以明君自期,胸怀壮志,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力图治安”,排除万难,勇攀高峰,其志可嘉,精神堪佩。

第二,励精图治,安邦有道。亲政十年,福临虽然批阅了数以万计的奏疏,下达谕旨上千道,处理了军政要务,但观其要,他主要抓住了四件大事。一是力排障碍,倾心汉化,擢用饱学之士和贤能汉臣分任要职,参预机要,提高汉官职权和地位,使他们献计献策,辅理国政。二是任用将帅得人,竭力筹措兵饷,咬紧牙关负起财政困难重担。把统一全国的战争进行到底。三是免除睿王筑城加派,痛斥言利之徒,坚不增赋,并力求革弊省费,减赋免税,以略减黎民之苦。四是察吏安民,惩贪除霸,迭罪婪臣,赃银十两革职籍没,诛杀元凶巨恶黄膘李三。这些方针、政策、措施被具体贯彻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成效卓著,文治武功兼有。少年天子亲政虽仅十年,但在群臣的佐理和将士奋勇征战与兵民辛勤劳动下,做了很多事,取得了很大成就。除福建厦门、金门一带及川东一小块地区外,全国绝大多数府厅州县已经隶于清政府管辖之下;驱逐了侵入黑龙江地区的沙俄殖民军,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全;增强了蒙藏地区与中央的联系,明清之际二十多年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统一、稳定的局面。相应而来的是,垦田顷亩增加了一倍,户口陆续增多,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国赋收入逐渐增加,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这就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否则,四分五裂,南北对峙,干戈频仍,征调繁兴,横尸遍野,国无宁日,民何以安,田何以垦,赋焉能增,“盛世”怎能形成!

当然,福临也犯了不少错误,他不该厉行祸国殃民的“逃人法”,设立十三衙门,对少数大臣的任免、升降、赏罚也不尽妥,科场案之株连亦太过分,等等。然而总的看来,他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做出了一番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还是难能可贵的,不失为一位颇有作为的守成兼创业之明君。

至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痴情,更是历朝帝君中罕有的楷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长恨歌》,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相亲相爱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赞扬。诗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皆系流传万代之佳句,唐明皇与杨贵妃也因此而成为秦汉以来两千年里最有名的爱情帝妃。

但是,若将顺治帝与唐明皇作一比较,可以肯定,唐明皇将大为逊色,甘居于福临之下。姑且不谈唐明皇李隆基逼取皇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妃杨玉环这一父纳儿媳的败坏人伦之丑行,至少有三个方面,唐玄宗李隆基远远不如晚于他九百多年以后的清世祖福临。第一,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双方并非忠贞不贰,而是各有情人,常做私通之事。唐玄宗身为天下共主,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时召幸,何况为了广生皇子,有利社稷,也应与其他妃殡欢聚,此举无可非议。但是,他不应该既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七七之夕对天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时又勾引利诱,和杨玉环贵妃之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多次苟合;而杨玉环也暗中私通安禄山,芙蓉帐里度春宵,这能说二人之间是互相痴情、忠贞不贰吗?顺治帝福临与董鄂妃可没有这些风流艳事!

第二,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花天酒地,荒废政务,并且,“姊妹弟兄皆裂土”,大封杨氏父兄子侄,追赠玉环之父为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玉环之二位堂兄,一任鸿胪卿,一任御史,“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更为荒谬的是,唐玄宗竞擢用宠信玉环之远房堂兄杨国忠,任其为右丞相,封魏国公,纵其专权纳贿,败坏国政,致安禄山得以起兵,天下大乱,宗庙蒙尘,国都失陷,唐明皇不得不离京外逃,远遁四川,唐朝几乎寿终正寝。而顺治帝虽极其宠爱董鄂妃,但仅对其父官阶二品的护军统领鄂硕擢任内大臣(一品),自一等子晋三等伯,卒后赠三等侯,其子费扬古袭封三等伯,后因在康熙中年大败噶尔丹汗,建立特大功勋,才晋为一等公。董鄂妃之亲叔叔罗硕,在妃人宫前已任至工部侍郎,妃得宠时,未晋官职,只是在妃死之后追册为端敬皇后时,才授与一等男世职。董鄂妃之家族没有因妃为帝宠而擢任要职,更谈不上恃妃之宠而弄权坏政、祸国殃民了。

第三,唐玄宗与杨玉环发誓要生死与共,可是,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马嵬坡时,从行将士义愤填膺,杀死杨国忠,光武大将军陈玄礼面见玄宗,代表将士,要求诛杀杨贵妃,玄宗遂令内监高力士将玉环缢死。以往人们皆认为,玄宗别无他法,玉环只有一死,然而,若细加分析,上述说法并不一定无懈可击,玄宗还是可以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杨贵妃并非必然要死。原因之一是,杨玉环与杨国忠不是亲兄妹,不是叔伯兄妹,也不是堂兄堂妹,而只是同一曾祖之远房兄妹,关系并不密切,她不必非要为杨国忠报仇,而和文武百官三军将士敌对到底。只要杨玉环当面向陈玄礼说明与杨国忠之疏远族兄妹关系,表明必不为此怀恨在心,玄宗从旁担保,将士不一定非要逼死杨玉环。原因之二,也是决定性的原因是,玄宗完全可以当众宣布退位,让太子李亨登基,掌握军政大权,以此来换取杨贵妃的生命。将士之所以要杀死杨玉环,不过是怕她将来唆使皇上为杨家报仇,而残害此次兵谏之将帅士弁,如果玄宗成了一个无权之养老的太上皇,新君又恨杨贵妃,感谢将士拥戴之功,杨玉环也就成了普通一妃,无力害人,将士便会放心了,也会接受玄宗的要求,免玉环一死,以便新君指挥大军,平定安史之乱。然而玄宗身居帝位四十五年,享尽了皇帝之乐,热恋皇位,而计不出此,谕令贵妃自尽,这能说是对爱妃忠贞不贰、生死与共吗?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清世祖福临经过亲政十年的努力奋斗,全国统一,君威无比,群臣拥戴,文治武功兼有,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红颜知己董鄂妃仙逝而“寻死觅活”,当自杀难成之时,又剃掉头发,坚欲出家,后虽被阻止,但忧思不减,终因哀悼,加速了死亡,二十三岁便离开了人间,这样纯真无私、至死不移的“痴情”,唐明皇怎堪与比!

综上所述,看来可以对被尊上庙号为世祖,人们习惯称为顺治皇帝的爱新觉罗·福临,做出这样七个字的总结了,即“英俊天子痴情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顺治皇帝/名家说清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远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9247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6232461
中图分类号 K827=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05:02